- 相關推薦
2018屆高三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何謂鄉賢?古人認為“士大夫居鄉者為紳”,“士大夫”是指取得了一定功名(如秀才、舉人等)的讀書人和官員,“居鄉者”明顯是對官員的界定,是指離職(即退休、罷官、丁憂等)卸任回鄉的官員。
鄉賢由于“生于斯,長于斯”,與家鄉形成了一種永久性的聯系,因而從內心里生發出一種無法抹去的故土情結。所以,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品德高尚的鄉賢無不盡可能地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的反哺行為呈現出三種精神:
首先,正義精神。眾所周知,官員在地方上胡作非為的不良行徑并非個案,老百姓恪守“民不與官斗”,因為他們深知“胳膊擰不過大腿”,且“山高皇帝遠”,斗則必輸無疑。作為孔孟之徒的鄉賢則不一樣,孔孟思想在他們心里根深蒂固。按照孔孟思想,任何社會都應該有正義,否則,社會就會亂套,陷入無序狀態,人性也會被扭曲。所以,作為孔孟之徒的鄉賢對不法官員的檢舉,不僅是為老百姓抱屈鳴冤,更是對社會正義原則的維護。
其次,公益精神。鄉賢大多熱心于公益,地方上的各種公益活動,幾乎都有鄉賢的身影。大凡修治城垣、道路、橋梁、育嬰堂以及賑災等,鄉賢既要大力倡導籌辦,又要帶頭捐資,同時還要主動參與主管監督。
再次,服務精神。鄉賢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非常關注,不僅同情他們的艱難生活,還積極尋求各種可能的途徑幫助他們。對老百姓內部的矛盾,鄉賢也積極參與調停,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百姓之間的糾紛的順利解決,一方面是對鄉賢的信賴,一方面也體現了鄉賢誠心實意為老百姓排憂解難的服務精神。
一句話,為地方謀發展,為百姓謀福利,反哺家鄉是鄉賢精神的動力。正是因為具備了這些崇高的精神品質,大大強化了老百姓對鄉賢的認可與期待。對那些為地方做出貢獻的鄉賢,不僅生前得到老百姓的敬重,歿后也對他們不遺馀力地加以表彰,把鄉賢載入地方志中,讓他們流芳百世,名垂青史,體現了老百姓對德高望重的鄉賢的充分認可。
(取材于黃彥弘《鄉賢精神的繼替》)
1.根據“材料一”,下列對鄉賢資質的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A. 有影響力 B. 有故土情結 C. 年紀大 D. 有精神動力
2.根據“材料一”,下列對鄉賢作用的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A. 維護正義 B. 倡導公益 C. 維護穩定 D. 豐富文化
3.下列詞語,不專屬于中國傳統文化范疇的一項是
A. 士大夫 B. 功名 C. 丁憂 D. 地方志
【材料二】
盡管對于“新鄉賢”尚未有一個明確的學術定義,而且在不同的語境中認同的標準和資質也有差異,但它無疑囊括了當代鄉村社會中所有有道德、有能力以及有威望的個體。新時代農村的新鄉賢,與傳統農村的鄉紳有一定的延續性,但也有了一些變化。從職業上來看,傳統鄉紳主要由讀書人組成,不管有沒有為官的經歷,至少都參加過科舉,具有社會威望和個人財產;新鄉賢則可以涵蓋各行各業的人物。從負責的公共事務上來看,傳統鄉紳要負責征收賦稅,因為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村。但是,當代中國的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工商業,延續千年的農業稅的取消,自然不需要新鄉賢來催繳農村的稅賦。傳統的鄉紳需要維持鄉村社會的治安,教化民眾,因為傳統鄉村社會主要依靠道德規范和村規民約等習慣法來維護秩序。但是,在當代農村,各項制度日益完善,社會分工也更為明確。這些都使得新鄉賢不再需要像傳統鄉紳那樣包攬幾乎全部的鄉村日常事務。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知識精英,對于新鄉賢的認可主要基于兩點。其一,要有廣泛的道德影響力,這一點與傳統鄉紳是一致的。新鄉賢要致力于自我道德的完善,這一完善的過程是通過以能力幫助他人、用財物救助他人和以人格魅力感化他人來達到的。在新鄉賢的品質中,專業技能和社會責任感二者缺一不可。無專業技能,則不可能具有合法致富的手段;無社會責任感,則不能在公共事務中對鄉村社會有任何貢獻,也就無法成為道德楷模。其二,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和經濟地位,并且能夠帶領村民致富。在傳統社會,深受儒家觀念影響,大多言義不言利,鄉紳即使具有經濟優勢,也不能強調這方面的作用。但在當代社會,“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農村要改變過去落后的面貌,就必須要發展經濟。所以,能夠帶動一方村民致富的能人,自然被視為新鄉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新鄉賢與傳統鄉紳最大的不同,將“義”與“利”進行了完美結合,而傳統的鄉紳主要只是完成了“義”的部分。可見,社會對于新鄉賢資格的認可,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是一致的。
(取材于吳燦《從鄉紳到新鄉賢》)
1.相比傳統鄉賢,下列專屬于“新鄉賢”特點的一項是
A. 有財產、有知識 B. 包攬鄉村事務
C. 有道德影響力 D. 帶動鄉民致富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內容判斷,下列作品中的人物,可以稱為“鄉賢”的一位是
A. 孫少安(《平凡的世界》) B. 趙太爺(《阿Q正傳》)
C. 賈雨村(《紅樓夢》) D. 老船夫(《邊城》)
【材料三】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甲】并沒有完全坍塌,鄉村社會錯綜的人際交往方式、以血緣維系的家族和鄰里關系依然廣泛存在。作為農村中有聲望、有能力的鄉賢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們協調沖突、以身作則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現代社會存在兩種鄉賢,一種是“在場”的鄉賢,另一種是“不在場”的鄉賢。有的鄉賢是鄉土文化的看護員,既扎根本土,同時又把現代價值觀傳遞給村民。還有一種鄉賢出去奮斗,有了成就再回饋鄉里,他們可能人不在當地,但由于通訊和交通便利,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關心和支持家鄉發展,他們的思想觀念、知識和財富都能影響家鄉。
在鄉村的【乙】受到沖擊的情況下,如何讓鄉土社會更好地粘合起來,讓社會轉型中的個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關注,讓人擁有認同感,鄉賢就是能起到這種作用的粘合劑。鄉賢大都對傳統和現代有較為全面的了【解析】
一方面,他們扎根本土,對我國傳統文化和鄉村情況比較熟悉;另一方面,他們具有新知識、新眼界,對現代社會價值觀念和知識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現代鄉賢成了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周邊的人,用村民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傳遞現代知識,讓現代的法律和契約精神與傳統的價值和倫理得以協調。
在以城鎮化為主要表征之一的現代化進程中,【丙】,在改革發展進程中會出現很多難以預料的矛盾。鄉賢在村子里地位比較高,村民比較能夠聽得進他們的意見,可以起到彌合社會分歧的作用,使社會改革發展進程在鄉村這一層面變得更加平順,有利于農民、農村順利融入現代化進程,分享改革開放的紅利。鄉賢用自己的知識和人格修養成為鄉民維系情感聯絡的紐帶,讓村民有村落的歸屬感和社區的榮譽感,這樣的鄉賢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當代中國需要鄉賢文化的復興。這不是傳統士文化的回歸,而是要實現社會賢達和社會體系的有機融合、現代社會治理在鄉村基層的有效落實。我們當然不能回到過去,但在依法治鄉、完善現代鄉村治理的同時,也應強調鄉賢對于當下鄉村穩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讓村民行為有法度、價值有引領、操守有規范。
(取材于張頤武《重視現代鄉賢》)
1.下列對“材料三”中加點詞語的語境意義,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 看護員:嚴格地固守鄉土文化。 B. 粘合劑:使鄉土社會更加和諧。
C. 橋梁:聯系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D. 紐帶:維系鄉民間情感的聯絡。
2.下列語句分別填寫在“材料三”中甲、乙、丙三處,正確的一項是
①傳統社會紐帶越來越松弛 ②傳統秩序 ③傳統社會的架構
A. ③①②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3.請結合上面三則材料,簡要說明當今社會呼喚鄉賢文化復興的意義。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趙簡子大獵于中山,有狼當道,人立而啼。簡子一發飲羽,狼失聲而逋,簡子驅車逐之。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干仕,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望塵驚悸。狼奄至,曰:“先生豈有志于濟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茍延殘喘乎?異時倘得脫穎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輸誠哉!”
先生曰:“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有以活汝,脫有禍,固所不辭也。”乃出圖書,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三納之而未克。狼請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圖!”乃跼蹐四足,引繩而束縛之,蛇盤龜息,以聽命先生。先生內狼于囊,引避道左以待趙人之過。
已而簡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劍斬轅端示先生,罵曰:“敢諱狼方向者,有如此轅!”先生匍匐以進,跽而言曰:“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雖愚,獨不知夫狼乎,性貪而狠;君能除之,固當效微勞,又肯諱之而不言哉?”簡子默然,回車就道。
狼度簡子之去遠,而作聲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縛,我將逝矣。”先生舉手出狼,狼咆哮謂先生曰:“我餒甚,餒不得食,亦終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奮爪,以向先生。
先生倉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卻,引蔽驢后,曰:“狼負我!”狼曰:“吾非固欲負汝,天生汝輩,固需吾輩食也。”相持既久,遙望老子杖藜而來,須眉皓然。先生舍狼而前,拜跪啼泣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問故,先生因述始末,頓首杖下。丈人聞之,以杖叩狼曰:“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謂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為子必孝;又謂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則并父子亦無矣。”狼曰:“初,先生救我時,束縛我足,閉我囊中,壓以詩書,我鞠躬不敢息。是安可不咥?”丈人曰:“是不足以執信也。試再囊之,吾觀其狀果困苦否。”狼欣然從之。先生復縛置囊中,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獸負恩如是,而猶不忍殺,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解衣以活友【注】,于彼計則得,其如就死地何?先生其此類乎!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舉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棄道上而去。
(取材于馬中錫《中山狼傳》
【注】左伯桃與羊角哀為友,聞楚王善待士,同赴楚。困于途中,值雨雪糧少;伯桃遂絕食,且解己衣與羊角哀,入樹洞中凍餓而死。羊角哀獨行仕楚,顯名當世;后啟樹發伯桃尸葬之。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干仕 干:求取
B. 夙行失道,望塵驚悸 夙:清晨
C. 先生倉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卻 卻:止步
D.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 與:贊同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夫人有恩而背之 引繩而束縛之
B. 引避道左以待趙人之過 行道之人何罪哉
C. 先生匍匐以進 丈人聞之,以杖叩狼曰
D. 簡子默然,回車就道 須眉皓然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有狼當道,人立而啼
有只狼在路上,像人一樣直立著嚎叫
B.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生的恩德,是使死人復活、讓白骨長肉啊
C. 我鞠躬不敢息
我(一直)鞠躬求饒不敢停止
D. 于彼計則得,其如就死地何
4.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①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三納之而未克。
②又何吝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
5.在下面每個角色后的橫線上寫出一個恰當的熟語或成語,來評價其在文中的表現。
① 中山狼 ________ ② 東郭先生 ________ ③ 丈人 ________
6.丈人說:“解衣以活友……先生其此類乎!”他認為東郭先生和左伯桃都是“仁陷于愚”;但有論者對此并不贊同,并評論道:“東郭非仁實愚,左伯桃非愚實仁。”請結合文中及注釋里的具體內容談談該論者如此評論的理由。
三、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九月九日 崔善為(唐)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詩題“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
B. 傳統上秋季分為孟秋、仲秋、季秋,分別對應農歷七八九這三個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
C. 頷聯“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寫晚秋逼人的寒氣催落菊花,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 古詩寫重陽節,多表達歡慶之意,而這首詩的尾聯,想到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
2.“菊花”是古代詩詞中常見意象。下列各句中“菊花”與本詩頷聯“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句所表達的意境相同的一項是
A. 江城菊花發,滿道香氛氳。(唐·岑參《送蜀郡李掾》)
B. 菊花紛四野,作意為誰秋。(宋·陳與義《感事》)
C.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清·顧太清《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D. 籬畔菊花未老,嶺頭又放梅花。(近代·弘一《清平樂·贈許幻園》)
3.有人說,《九月九日》這首詩“韻含悲難”。本詩的韻腳(句末押韻的字)是如何體現悲難的?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四、名句名篇
根據古詩文原文填空
(1)“悲難”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文人情感。杜甫的《登高》以 “①___,②____”兩句抒發久客他鄉、孤苦多病的悲難;杜牧的《泊秦淮》以“③____,④____”兩句表達感嘆興亡、憂念現世的悲難。
(2)勸說他人是一門學問,先秦時士人的勸說之術各不相同。燭之武勸說秦伯,貌似謙恭,語言卻極有分量:“越國以鄙遠,⑤______,⑥______?”鄒忌則從日常家事入手,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勸諫齊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⑦_____,_______。”
五、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題。
家 山
踏遍中華窺兩戒,無雙畢竟是家山。(龔自珍)
——題記
①年輕時,我喜歡獨自哼唱蘇聯名歌《喀秋莎》。只要“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溜出嘴邊,一種輕紗薄霧般的溫馨感,便導引我返回醫巫閭山腳下的故鄉。其實,故鄉影像,在我少年時橙色的夢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確切,一切蘭因絮果畢落于蒼茫之中,只覺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開屋舍的后門,閭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著天涯云樹,便赫然閃現在眼前。當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氣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飽綻著新鮮,充滿了潑辣的生機。
②我第一次親近閭山,恰逢梨花開得正鬧的時節。山坡上,原野里,到處泛濫著浩蕩的春潮,浮蕩起連天的雪浪。我們乘坐馬車,沿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樹叢中,像是闖進了茫無際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綠的萬頃花云浮蕩在我們的頭頂上。幾十年間,這個景象始終定格在我的記憶之窗上,只要閉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現出來,特別是當我聽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時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壇的一間小亭子里。一番豪雨過去,松林里的空氣格外清鮮、涼爽。大家談論的話題是退休后到哪里覓個合意的住所。一位說,老家煙臺最為理想,碧樹隱紅樓,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濃蔭翳日,冬日又比較暖和。另一位來自云貴高原,他的首選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闖蕩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說,他想在地壇附近賃屋小住,風晨月夕,伴著蟲吟鳥唱,到地壇信步閑游。他的這種想法馬上遭到了質疑,大家都說他是受了史鐵生的影響。地壇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里幾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別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蒼涼與寂寞。大家談笑風生,頗有孔門四子“各言爾志”的意趣。當三人把目光轉向我時,我說,我要回閭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閭山腳下。父親望子成龍,希望我有所作為,便給我取了這個名字。六歲進私塾,校歌頭兩句就是“閭左遼西我校在,鐘靈毓秀作英才”。及長,讀到《湛然居士文集》,發現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詩作中,憶及閭山的竟有二十來首。原來,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卻在閭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親及兩個哥哥的廬墓所在。十幾歲時,他曾回到閭山讀了幾年書。后來輔佐元太祖萬里西征,而閭山舊隱仍然時縈夢寐,有詩可證:“閭山舊隱天涯遠,夢里思歸夢亦難。”回到大都之后,日理萬機,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著回歸退隱:“何時致政閭山去,三徑依然松菊寒。”只是,這個愿望始終未能實現,直到五十四歲生命終結之時,他還在宵衣旰食,勤勞王室。這些頗像當年的臥龍先生,他出山輔佐劉備時囑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誰知命運之神搬了個道岔,出師未捷身先死,星隕秋風五丈原。生命在臥龍身上停止時,正好也是五十四歲。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禮》中,即有關于全國名山“五岳五鎮”的記載,五鎮之一即為東北醫巫閭。“醫巫閭”系東胡語音譯,意為“大山”。閭山在東北“三大名山”中尤負盛譽,風景絕佳,歷代文人騷客登臨寄興,抒寫情懷,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較之于水,山更切近禪關,遠于人境,望之輒有瀟灑出塵之想。而此間瘦勁的奇松,幽峭的危巖,以及豐富的神話傳說,饒有一種清寒入骨的豐神和超然絕俗的意蘊。
⑥閭山自東北逶迤西南,綿延百里。其地為塞外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漢族文化交融互匯的結合帶。如果說,“整個內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舞臺”,呼倫貝爾草原“是他們的武庫、糧倉和練兵場”, 那么,閭山一線則是他們研習中原文化、接受華風洗禮的大課堂。遼朝以來,此間文風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孫耶律楚材先后在閭山佳勝處建立了讀書堂,殿宇巋然,書香裊繞,千載以還,舊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閭山內外,碑碣如林,題刻觸目可見,僅北鎮廟即有五十六座詩文碑,其中,元代的達十二座。過去這一帶私塾多,讀書人多,藏書家多。現在,文化教育事業仍很發達,學書作畫蔚然成風。山里民風淳樸,較少世故,只是由于過分質直、認真,有時不免透出幾分呆氣。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趣話,有個過路人向一位老者問詢:“到大觀音閣還得走多長時間?”老者瞪目不答。問路人以為遇見個聾子,便顧自向前走去。不料,剛剛邁出幾步,便聽老者在后面招呼:“回來,我告訴你,再有一袋煙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開始時何以不說,他說:“當時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問路人噗嗤笑了。
⑧不到閭山,已經十幾年了。這次舊游重到,感覺風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滾滾滔滔、無遠弗屆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靜,整潔一新,沒有看到其他名山勝境常見的香煙繚繞、市聲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間,確有一種回歸自然、陶然忘機的感覺。東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幫助向外宣揚一下。我說,天生麗質少人識,未必就是壞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樣,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這塊心靈的憩園也就化為烏有了。
⑨最后應該說明,耶律倍的讀書堂,這次我并沒有躡履親登,因為它高踞于閭山絕頂,實在太險峻了。像這類需要仰頭方可逼視的事物,畢竟總覺得離平常心太遠,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閭的同名散文)
1.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宵衣旰食:為處理國事而辛勤地工作
B. 搬了個道岔:改變了人生軌跡
C. 無遠弗屆:廣泛地滲透,深入地影響
D. 陶然忘機:悠然閑適得忘了重要事情
2.下列對作品中有關知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頗有孔門四子‘各言爾志’的意趣”使用了《論語·侍坐》中子路等暢談理想的典故。
B. “三徑依然松菊寒”與《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中的“三徑”,都借指已荒蕪的家園。
C. “星隕秋風五丈原”指的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 “騷客”與《岳陽樓記》中“遷客騷人”的“騷人”,均泛指詩人,源自屈原的《離騷》。
3.下列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作者喜歡蘇聯民歌《喀秋莎》中“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這句歌詞,因而家鄉梨花盛開的情景在記憶中特別清晰。
B. 文章寫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盡職,欲晚年退隱家鄉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憤之情。
C. 閭山地區文風夙盛,讀書人多,詩文碑林立,這與歷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漢族文化交融相匯的結合帶有關。
D. 耶律倍的讀書堂位于閭山山頂,殿宇巋然,舊貌完好;但由于山路過于險峻,作者沒能登臨觀覽,不免感到遺憾。
4.作者引用詩句“踏遍中華窺兩戒,無雙畢竟是家山”來表達他對家鄉的熱愛,作者筆下的家鄉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回答。
5.有人認為,文章第③段刪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
6.本文語言富有表現力,請賞析下列加點的詞語和畫線的語句。
①大地飽綻著新鮮,充滿了潑辣的生機。
②碧樹隱紅樓,一枕清幽。
六、材料作文
微寫作
請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
(1)《家山》中說,地壇是史鐵生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某個地方也與某個人物關系密切。請從下列提示中任選一個,談談你對文學作品中這種關系的理解。180字左右。
提示:
①茶峒與翠翠(《邊城》) ②未莊與阿Q(《吶喊》)
③黃原與孫少平(《平凡的世界》) ④渣滓洞與小蘿卜頭(《紅巖》)
(2)玄奘法師在西去取經的途中,雖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耀著執著之光,《吶喊》《邊城》《紅巖》《平凡的世界》等經典名著中也不乏這樣的人物和事跡。請講述其中一個人物為實現自己理想執著追求的故事,并對此做出評價。180字左右。
(3)假設你是學校讀書俱樂部的一員,你們計劃為高一新同學們做名著閱讀講座。現在請你任選《吶喊》《邊城》《紅巖》《平凡的世界》中的一部擬寫一份關于講座內容的宣傳海報。
要求:語言具有鼓動意味,180字左右。
請任選一題作文,不少于700字。
(1)最近,微信公眾號中一篇推送《當小學生遇見蘇軾》引起熱議。
《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心情曲線》《蘇軾的旅游品牌價值》《蘇軾vs李白》……初看這些研究課題,你或許會以為是本科生或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可是你錯了。他們的作者是某大學附小六年級學生。這是孩子們在國慶長假期間完成的“遇見蘇軾”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面對一些人的質疑,附小的老師說,小課題研究早已是該校一個常態化教學項目,學生從三年級就開始接受課題研究訓練;再加上該校家長資源得天獨厚,大師、院士進校園已成為常態。同時,老師也坦言,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確實沒有,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配合。
上面的文字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2)將自己的書貼上特定標簽或寫上幾句話投放到公共場所,如咖啡館、地鐵或公園內的長凳上……無償提供給拾取到的人閱讀;拾取的人閱讀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將該書投放到公共環境中去。這就是“漂流書活動”。
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書被人帶走,想象著它進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們發生各種奇妙的聯結。這樣,一本流動起來的書,便有了它的故事——書的生命或人的生命,都可能由此變得不再平淡。
請根據上面的提示語,發揮想象,以“漂流書的故事”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立意自定;有形象,有情節,有創意。
【屆高三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相關文章:
語文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試卷12-09
語文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卷12-09
黑龍江哈爾濱市2018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05-01
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05-01
2018屆中考模擬語文試卷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