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甘肅省白銀市2018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題。
在中國古典美學中,“麗”的范疇處于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歷史流變中積淀了深厚的美學內(nèi)涵,具體而言,可分為三個層面:文辭之麗、情思之麗和生命之麗。
文辭之麗是“麗”范疇的最基本特征,它是“麗”的表層內(nèi)涵,古典文論中的“麗”多取此義。如《漢書?藝文志》云:“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此“麗”即文辭的華麗,但因西漢諸家之賦多缺乏真情實感,固其文侈麗,實為文病。情思之麗是“麗”范疇的深層內(nèi)涵,它決定著文辭之麗的成敗。《文心雕龍?情采》云:“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發(fā)乎性靈,其文才能美麗自然。故北宋范溫的《潛溪詩眼》云:“巧麗者發(fā)之于平淡,奇?zhèn)ビ杏嗾咝兄诤喴住!蔽霓o的巧麗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結(jié)果,雖看似平淡卻麗美無比。然而,無論是文辭之麗還是情思之麗,都是人的生命之麗的外化。生命之麗才是文學藝術(shù)具有審美價值,并得以長久流傳的內(nèi)在根源。
中國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從自由的生命活動的基點上考察文學,從而為自己建構(gòu)起一個整體的、本體空靈的且先于邏輯的生命世界。“麗”正是這個生命世界的審美表征。《易經(jīng)》云:“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雖然我們從詞義的角度講“麗”是附著、依附的意思,但如果我們從審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懸掛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這不正是天地萬物的生命狀態(tài)之所在嗎?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云:“體貌閑麗,所受于天也。”人的體貌之麗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現(xiàn)嗎?當古人把“麗”引入文藝批評領(lǐng)域時,“麗”實質(zhì)上正是主體馳驟揚厲的生命精神的藝術(shù)顯現(xiàn)。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麗”范疇會成為魏晉六朝美學的核心范疇。“麗”正是魏晉士人在自我覺醒后高揚的個體生命力的審美表現(xiàn),是人的精神的藝術(shù)化。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在中國文化中,生命之麗的狀態(tài)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精神自由的狀態(tài),它是古代士人階層的理想人格的本質(zhì)特征。這種自由狀態(tài)可以從藝術(shù)和人生兩個方面顯現(xiàn)出來:就藝術(shù)而言,它表現(xiàn)為對一切藝術(shù)法則的擯棄,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藝術(shù)意境中感受主體心靈的凈化,體驗宇宙生氣之躍動,這也正是中國藝術(shù)之“麗”的中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現(xiàn)為對一切名教倫理的解構(gòu),在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心靈世界中尋求個體精神的解放,領(lǐng)悟萬物生命之自由,這也正是中國文化之“麗”的內(nèi)質(zhì)。綜合上述對“麗”的審美內(nèi)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麗”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顯現(xiàn)。
(節(jié)選自胡碟《古典美學范疇中的“麗”》,20xx年12月版)
1.下列關(guān)于“麗”的內(nèi)涵的解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麗”的美學內(nèi)涵包括文辭之麗、情思之麗和生命之麗三個層面。
B.“麗”的美學內(nèi)涵早已存在中國古典美學中,其范疇也一直處于較高位置。
C.從生命之麗到情思之麗,再到文辭之麗,是“麗”由內(nèi)向外表現(xiàn)的一個過程。
D.“麗”其實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種無拘無束的精神自由的狀態(tài)的感性顯現(xiàn)。
2.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A.古人心中的生命之“麗”,是整體的本體空靈的且先于邏輯的生命世界的審美表征。
B.中國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表現(xiàn)為在考察文學時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動。
C.引用《易經(jīng)》中的“日月麗乎天”等句重在說明“麗”是附著、依附的意思。
D.生命之麗的狀態(tài)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精神自由狀態(tài),是人類理想人格的本質(zhì)特征。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紅樓夢》最打動人的并不是它所用的艷美文辭,也并非它所寫的真假人情,而是它高揚人性的覺醒。
B.因為中國古人信奉“天人合一”,所以,在建構(gòu)自己的生命世界時是不講究邏輯的,卻強調(diào)物我兩忘。
C.我們倡導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之意義,是與“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所展現(xiàn)的景象相符合的。
D.“麗”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顯現(xiàn),由此得知,可用一個詞來概括中國文化之“麗”的內(nèi)質(zhì),那就是“自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生死之間 雷抒雁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說:“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徹底結(jié)束生命。”是的,即使一個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殘肢還會提醒他手曾經(jīng)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霧的消散,云的飄移,永遠沒有了,沒有了。
可是,記憶沒有隨著死亡消失,每天,一進房門,你就尋找那張讓你思念、惦記,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沒有找到,你會情不自禁地喊一聲“媽媽”,然后,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還是在操勞——是在洗那些永遠洗不完的衣物,是在為孩子們做晚飯,還是在專注地看電視?可是,這一回,你的聲音沒有得到回應。房子里空蕩蕩的,她不在。看著墻上那張照片,你知道她已永遠離開了。那張一直帶給你歡樂的母親的照片,你突然發(fā)現(xiàn)其中竟有一縷憂傷。難道,照片也有靈性,將她對你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凝聚在目光中?
我不愿再走進母親的房間,不愿觸動她老人家遺留下的衣物,就讓它原樣留存著,任灰塵去封存。唉,每一件遺物都是一把刀子,動一動就會刺傷那脆弱的神經(jīng)。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不再流淚。誰不知道死是人生的歸宿!生,讓我們給生命打了一個結(jié),死,便是一種解脫。妻子這樣安慰我,兒子也這樣安慰我。他們很快就從痛苦中跳出來,忙忙碌碌,快快樂樂,去干他們自己的事,好像母親的離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親的死,給他們留下的只是短暫的痛苦,并沒有留下傷口,而在我的心里,卻留下了很深的傷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著胸口,希望那傷口盡快愈合。可是很快我發(fā)現(xiàn),愈合的只是皮肉,傷痕的深處無法愈合,時常會有疼痛蔓延開來。
我永遠不會忘記20xx年9月6日下午5時,在中國作協(xié)的會議室學習討論的過程中,我以一種近乎失態(tài)的焦灼,希望會議早點結(jié)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親的住處。快到家時,我打電話給家里,想馬上聽到母親的聲音。鈴聲空響,我希望她是到樓下散步去了。
推開門,像往常一樣,我喊了一聲“媽媽”,無人應聲。我急忙走進里面的房間,看見媽媽躺在地上呻吟著。我撲過去,一把抱住她,想讓她坐起來,問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說著:“我費盡了力氣,可是坐不起來。”我看著床上被撕扯過的被單,看著母親身上揉皺的衣服,知道她掙扎過。可是一切掙扎都沒有用,母親左邊的身子已經(jīng)癱瘓了,無法坐住。她痛苦、無奈,無助得像個孩子。這個曾經(jīng)十分堅強的生命,怎么突然變得如此脆弱!
可是,無論如何,我明白了那個下午失態(tài)的全部原因。一根無形的線——生命之線牽扯著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亂的鐘擺,失去了平衡。我以從未有過的急切,想回到媽媽的身邊。也許,只要她的手撫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視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會熄滅。僅僅兩天之后,當媽媽咽下最后一口氣,永遠地離開了她生活了81年的這個世界的時候,我覺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帶走了,隨著她走了。我猜想,一個人的理論生命也許很長,它就是這樣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親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終變得短暫了。
醫(yī)治心靈傷痛的唯一處方就是“忘記”。可是,對于親人,要忘記又談何容易!只好尋求書籍,尋求哲人,讓理性的棉紗,一點一點吸干情感傷口上的鮮血。
我想起了一則關(guān)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親,她抱著病逝的兒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兒子。佛說,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的兒子死而復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給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鈍了的女人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沒有帶回一粒芥菜籽。因為,世上根本沒有沒有失去過親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稱作為全文的基本敘述視角,偶爾插入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三種人稱各盡其妙,形成了相互輝映之效。
B.妻子和兒子很快就從痛苦中跳出來,并且勸慰“我”,可見他們對“母親”的情感不深厚,無法切身感受為人子者的喪親之痛。
C.本文以抒情為主,綜合運用描寫、記敘等多種表達方式,細膩地刻畫了作者失去母親后備受煎熬、悲傷無法排遣的內(nèi)心世界。
D.本文在生存與死亡、疼痛與忘卻、焦慮與平靜的兩極振蕩之中,抒發(fā)了作者對親情、死亡等命題深刻而又獨特的探討和領(lǐng)悟。
2.文章的標題叫“生死之間”,意蘊豐富。請結(jié)合你對標題的理解和文章內(nèi)容,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及情感。
3.有人認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以刪去,也有人認為必不可少,請結(jié)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材料一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度還未散去,央視另一檔自制文化類節(jié)目《朗讀者》,又以浩大的聲勢占據(jù)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的頁面。在網(wǎng)絡高度普及的今天,對于每一個離開了學生時代的人而言,“朗讀”似乎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詞語。大小屏幕代替了書籍文本,鍵盤語音代替了信札驛馬。朗讀被加上了一層夢幻的濾鏡,覆蓋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紗,提醒著我們思念又回不去的過去。這大概是《朗讀者》對于觀眾產(chǎn)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朗讀者》用了“朗讀”作為外殼,內(nèi)核依然是分享嘉賓的故事、傳遞回憶和溫情。它更像一個精簡的談話節(jié)目,并且董卿掌握對話的節(jié)奏遠勝于多數(shù)談話節(jié)目的主持人,一顰一笑都顯得真誠,也不會時不時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換話題——這一點,《見字如面》的主持人真應該好好學習。也正是有了一段簡短卻恰到好處的交流,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才使得接下來的朗讀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讀者》的野心明顯不在說故事和煽情,它更想傳遞的是價值觀、是社會中日漸缺失的溫情和責任感。
和多數(shù)更活潑的娛樂節(jié)目傾向于選擇“放飛自我”的嘉賓不同,《朗讀者》選的人、想講述的故事,其實把“我”藏起來了一些。更多強調(diào)了“愛”和各種“責任”。
詩文的選擇,可以反映《朗讀者》高高樹起的一面大旗——文學。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想用朗讀喚起大家對文學的溫柔記憶。”這句話讓身處中文系的筆者深感悲哀,在當下,對于文學的溫柔記憶居然是需要被喚醒的。網(wǎng)絡擠壓了民眾對于書籍的熱情,文學,正在和我們漸行漸遠。
然而文學本不僅是記憶,對于父母輩們而言,文學曾是一場流行。和經(jīng)歷過扎實基礎(chǔ)教育、上了十幾年語文課的年輕一代不同,文學對父輩而言,可能是仰望、是夢想。一本外國名著在當年可能會引發(fā)似如今蘋果發(fā)售時的排隊浪潮……對于他們而言,文學讓他們在過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傷痕的靈藥。《朗讀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們已經(jīng)快忘卻的“文學夢”,并將之化為了節(jié)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節(jié)目的蹦蹦跳跳漸漸讓觀眾審美疲勞時,文化綜藝的異軍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費主義泛濫的當下,電視節(jié)目作為消費品被直接投放給了更有消費力的年輕觀眾,中老年們則被刻意忽略了。《朗讀者》等節(jié)目填補了這處空白。這也許是無心之舉,但結(jié)果卻相當有意義。《朗讀者》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價值。因此,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對這檔節(jié)目贊不絕口。
(摘自《新京報》20xx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娛樂致死的年代,《見字如面》《朗讀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綜藝界清流涌現(xiàn),文化類節(jié)目真的回暖了嗎?
年初的《中國詩詞大會》口碑收視雙收,主持人董卿擔任制作人的《朗讀者》又來了。而更早播出的同類節(jié)目《見字如面》,由之前《中國成語大會》的制作團隊操刀,也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熱度。能把文化節(jié)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這兩個節(jié)目給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聲控福利”吧。在演戲全靠配音的流量們霸屏的日子,想要聽老戲骨們層次豐富、情緒豐滿的聲音,受眾只能在這里找了。
《朗讀者》是很典型的央視表達方式,每一位嘉賓都要講“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讀本身,看上去內(nèi)容就很擁擠。而那些講故事環(huán)節(jié)容易讓觀眾感覺教化和煽情不夠節(jié)制。
不過,除開那些煽情過度的部分,《朗讀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經(jīng)歷的方式去“言傳身教”,加上閱讀文本本身的大眾性,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朗讀者》第一個引起高度共鳴的朗讀者是翻譯界大神許淵沖。人民日報微博安利了一個許先生的《朗讀者》片段,轉(zhuǎn)發(fā)兩萬多條。
縱然電視上體會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閱讀更深沉徹底,但在浮躁的時代里,《朗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種表達方式,把觀眾拉回到文字上。朗讀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摯的悲歡和浪漫,那才是永不過時的價值。這兩檔節(jié)目不就證明了嗎?
(摘自“中青在線”20xx年3月9日報道)
材料三
當日,上海圖書館知識廣場東側(cè)的朗讀亭前排起了長隊,高峰排隊時長超過9個小時。這是央視綜藝節(jié)目《朗讀者》設(shè)置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旨在讓朗讀走進每個人的生活。朗讀亭里有一套專業(yè)的錄音設(shè)備和一個攝像頭,每位“朗讀者”進門后對著麥克風就可以開始朗讀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時3分鐘。據(jù)悉,繼上海圖書館之后,朗讀亭還將出現(xiàn)在上海另外兩到三個地點。
此前,中新網(wǎng)2月21日報道,當天,一座朗讀亭現(xiàn)身杭州街頭,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讀亭前排隊等候朗讀詩歌、作品等。
(摘自新華社20xx年3月9日上海報道)
1.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A.三則材料關(guān)注的都是《朗讀者》這個節(jié)目的影響問題,材料一多褒贊,材料二寓貶于褒,材料三則只是事實呈現(xiàn),無褒貶。
B.三則新聞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屬于新聞評論,并不要求具有時效性;材料三作為新聞報道體裁,時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認為《朗讀者》中講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帶動觀眾的情緒,使朗讀更易引起共鳴,雖然有過度煽情之嫌。
D.對于三者關(guān)注的《朗讀者》節(jié)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較之下,材料二就顯得略遜一籌,材料三則只是事實呈現(xiàn)。
2.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較為合理的兩項是( )
A.材料一力圖從多個角度剖析“《朗讀者》熱”的原因,材料二則雖然對此類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卻仍持懷疑態(tài)度。
B.三家媒體的報道角度、內(nèi)容各有側(cè)重,這種取舍可能是對同一報道對象的認識、理解不同,更可能是為適應讀者的閱讀趣味。
C.“高而不冷”、“流量們霸屏”、“安利”……寫在“中青在線”這樣的網(wǎng)絡媒體上貼合其身份,而寫在紙媒上就不合適。
D.三則新聞的報道的媒體不同,呈現(xiàn)出的語言風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嚴謹、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潑,材料三則樸實、穩(wěn)重。
E. 上海、杭州的朗讀亭前排長隊等候朗讀的“長龍”明確告訴我們,《朗讀者》這類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的“火爆”是有廣泛的受眾基礎(chǔ)的。
3.根據(jù)上述材料,假如《朗讀者》節(jié)目改版,你準備給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議?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成化六年上疏乞纂修《大明通典》,并續(xù)成《宋元綱目》,章下所司。十一年遷禮部右侍郎,辭,不許。丁父憂,服除,起南京吏部右侍郎,就改禮部左侍郎。
二十二年春,召佐兵部。占城王古來為安南所逼棄國來求援議者欲送之還直曰彼窮來歸我若驅(qū)使還國是殺之也宜遣大臣即詢量宜處置。”詔從之,命都御史屠滽往。貴州鎮(zhèn)巡官奏苗反,請發(fā)兵,廷議將從之。直言起釁邀功,不可信。命官往勘,果無警。是年九月改戶部兼翰林學士,入內(nèi)閣。逾月,進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直明敏博學,練習朝章,而躁于進取。而性矜忌,不自檢飭,與吏部尚書尹旻相惡。直初覬禮部侍郎,而旻薦他人。直以中旨得之。次日遇旻于朝,舉笏謝。旻曰:“公所謂簡在帝心者。”自是怨益深。后在南部八年,郁郁不得志,屬其黨萬安、彭華謀內(nèi)召,旻輒持不可。諸朝臣亦皆畏直,幸其在南。及推兵部左、右侍郎,吏部列何琮等八人。詔用琮,而直以安、華及李孜省力,中旨召還。至是修怨,與孜省等比。陷旻父子得罪,又構(gòu)罷江西巡撫閔珪,物論喧然不平。刑部郎袁清者,安私人,又幸于內(nèi)侍郭閏。勘事浙江,輘轢諸大吏,吏部尚書李裕惡之。比還,即除紹興知府。清懼,累章求改,裕極論其罪,下詔獄。安、閏以屬直,為言于孜省,取中旨赦之,改知鄖陽。孝宗立,進士李文祥,御史湯鼐、姜洪、繆樗,庶吉士鄒智等連章劾直。給事中宋琮及御史許斌言直自初為侍郎以至入閣,夤緣攀附,皆取中旨。帝于是薄其為人,令致仕。弘治九年表賀萬壽,并以太子年當出合,上《承華箴》,引先朝少保黃淮事,冀召對。帝卻之。正德中卒,謚文和。
(節(jié)選自《明史?尹直傳》)
【注釋】①輘轢(línɡ lì):車輪碾壓。比喻踐踏,欺壓;②出合:皇子出宮接受和管理封國。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占城王古來/為安南所逼棄國/來求援/議者欲送之還/直曰/彼窮來歸我/若驅(qū)使還國/是殺之也/宜遣大臣/即詢量宜處置。
B.占城王古來/為安南所逼/棄國來求援議者/欲送之還/直曰/彼窮來歸/我若驅(qū)使還國/是殺之也/宜遣大臣/即詢量宜處置。
C.占城王古來/為安南所逼/棄國來求援/議者欲送之還/直曰/彼窮來歸我/若驅(qū)使還國/是殺之也/宜遣大臣即詢/量宜處置。
D.占城王古來/為安南所逼棄國/來求援議者/欲送之還/直曰/彼窮來歸/我若驅(qū)使還國/是殺之也/宜遣大臣即詢/量宜處置。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長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別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
B.丁憂,也稱“丁艱”。在我國古代,官員的父親或母親去世,官員則必須停職守制,處于丁憂期間的人皆不得為官,概無例外。
C.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稱,都指官員辭職歸家。
D.謚號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頒賜的一種稱號,帶有評定性質(zhì)。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尹直人仕以后,建言積極、有實干精神。他上疏請求修纂《大明通典》,并續(xù)寫完成《宋元目錄》,在處理占城王以及貴州鎮(zhèn)巡官求援等問題上表現(xiàn)出果決、明察的優(yōu)點。
B.尹直聰敏博學,熟悉朝綱,但求官心切。他一心想要擔任禮部侍郎一職,但當尹曼舉薦了他人之后,他憑借內(nèi)宮直接下旨奪得此位,與尹旻之間的怨恨逐步加深了。
C.尹直結(jié)黨營私,在朝廷內(nèi)部多不得人心。在尹旻等人的阻撓下,尹直在南部為官八年,郁郁不得志,等他回來便開始勾結(jié)萬安、彭華、李孜省以及袁清等復仇,后他被李裕貶為紹興知府。
D.尹直被人彈劾,被皇帝鄙薄,后來借上表為皇帝祝賀生日謀求復出,但是沒有成功,死后謚為“文和”。
4.把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性矜忌,不自檢飭,與吏部尚書尹旻相惡。
(2)陷旻父子得罪,又構(gòu)罷江西巡撫閔珪,輿論喧然不平。
三、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以下小題。
泗州除夜雪中黃師是送酥酒(其一)
蘇軾
暮雪紛紛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黃沙。
舊游似夢徒能說,逐客如僧豈有家。
冷硯欲書先自凍,孤燈何事獨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驚起妻孥一笑嘩。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首聯(lián)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寫了大雪紛飛、天氣寒冷、冰天雪地的景象。
B.“除夜”指除夕之夜,此時蘇東坡全家抵達泗州,因淮水淺凍,滯留在泗州度歲。
C.“逐客如僧豈有家”一句將作者當時內(nèi)心酸楚表達的淋漓盡致。
D.此詩不僅飽含作者對友人的情感,也表達了對妻子的愧疚之意。
2.請簡要分析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情感。
四、名句名篇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寫遠望所見,描寫樹葉飄零的衰敗凄涼景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勸學》中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是相同的。
(3)《阿房宮賦》中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五、選擇題
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有人誤將貴陽目前的經(jīng)濟總量與一線城市同日而語,是因為在過去的一年里,貴陽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出五個“中國第一”,大有彎道超越的勢頭。
②在對待利比亞的局勢的態(tài)度上,英國又一次緊跟美國順風吹火,這純系英美關(guān)系的慣性使然,尤其顯示了它們當前特別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③王校長的一席話果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與會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學質(zhì)量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④河西走廊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里還留存著大量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東西方文化在這里相互激蕩,積淀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
⑤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shù)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網(wǎng)絡寫手逐漸作為一個職業(yè)發(fā)展起來。一時間網(wǎng)絡平臺的文壇泥沙俱下,多數(shù)作品難稱文學之名。
⑥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數(shù)人常把一些不經(jīng)之談當作新聞來分享,對某些言論不加分辨就轉(zhuǎn)發(fā)到朋友圈中,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⑥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根據(jù)世貿(mào)組織發(fā)布的全球貿(mào)易增長最新預測顯示,近兩年全球貿(mào)易額的預測增長值有所下調(diào),低于1993~20xx年均值。
B.凡是在科學和學問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觀物質(zhì)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頑強刻苦,付出努力,獲得成功。
C.為了應對持續(xù)出現(xiàn)的暴雨天氣,許昌市防汛指揮部在統(tǒng)一部署和大力動員下,襄城縣積極做好道路、電力搶修等應急工作準備。
D.我國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使得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項是
A.談不上造詣,馬齒徒增罷了。
B.明天我準時到府上拜望,請務必在家恭候。
C.你郵寄來的那首詩,我抽空一定雅正。
D.如此真心實意,這禮物我就笑納了。
六、語言應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中國人講究家國觀念,欲治其國,①____。事實上,一個人的責任、擔當與情感,總是按照家庭倫理、由近及遠擴散開去。很難想象,一個不疼愛自己孩子的人,會對這個社會產(chǎn)生認同感和歸屬感;不能相信,一個對自己家人缺少擔當?shù)娜耍赺___。③_____,才能談得上愛社會和國家。
根據(jù)下列信息,給“個人存款實名制”下定義。不超過50個字。
據(jù)有關(guān)方面介紹,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試點操作以后,我國將全面推行個人存款實名制。目前,國際通行的個人存款辦法是,儲戶到銀行存款必須使用自己的真實姓名,并要提供足以證明姓名真實性的身份證等相關(guān)的法定證件。我國開始實行這種儲蓄管理制度,是為了與國際接軌,提高儲蓄管理水平與服務質(zhì)量。試點操作表明,這一辦法使儲戶的權(quán)益得到更好的保護,受到普遍的歡迎。
七、材料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某中學舉行建校80周年校慶活動,先后邀請三位知名校友作報告。第一位校友總結(jié)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時說“要做別人不做的事”,第二位校友覺得最關(guān)鍵的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第三位校友則要求大家“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做好”。同學們聽完后,有的議論紛紛,有的陷入了沉思。
要求: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甘肅省白銀市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相關(guān)文章:
黑龍江哈爾濱市2018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05-01
2018屆高三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05-01
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05-01
2018屆中考模擬語文試卷12-07
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卷全解析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