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但物理是發現于生活,運用于生活的,所以物理知識其實離我們并不遠,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關物理的小常識有哪些呢,關于物理的生活小常識包含了什么科學的小知識呢,接下來就讓陽光網小編來為您介紹吧。
物理生活小常識
洗衣服
雜質遇到了洗衣粉之后就會生成一種不能溶解于水的東西。在于含有礦物質較多的海水或者泉水里用過量洗衣粉去洗衣服,那樣 不但白白浪費了洗衣粉,而且這些不溶于水的化合物會沉淀在衣服的表面上使白色的衣服變黃,日之已久會使纖維逐漸損壞。(這是可以用肥皂來堵塞船身漏洞的原因)
肥皂泡
由于肥皂泡里的氣體是我們吹進去的。我們呼出來氣體,除非在極熱的天氣,總是比空氣熱,也就是比空氣“輕”,所以肥皂泡會上升。不過,肥皂泡的壁很薄,泡里的熱空氣很容易散失。由于氣體溫度降低了,肥皂泡體積也隨著縮小,相對的就是比空氣“重”,所以就下降了。
沸騰
水沸點的高低,要受許多條件的影響,一般來說,水里面如果溶液解有某物質,那么水的沸點就會升高,溶解的物質就越多,沸點也就越高,這就是淡水比鹽水先開的原因。
燒稀飯
燒冷飯時,鍋子放在火上不一會兒就聽到鍋推鍋蓋了,有蒸汽和氣泡。當吃時,依然是冷飯。
冷稀飯是比較稠的膠狀物體,不容易流動,所以它的傳熱性能要比水差得多。當我們把冷稀飯放在火上時,貼火的部分受到高熱,冷稀飯中的水很快就沸騰起來,可是上層的冷稀飯不能很快地吸收和傳導下層稀飯的熱量,逼得下層稀飯的蒸汽不得不亂竄。
火焰
熱空氣比冷空氣要“輕”一些,在火焰周圍的空氣是比較熱的,熱空氣的上升和四周冷空氣流動來補充的過程,維持了燃著的火焰總是熊熊向上。
鋼軌
鋼軌道是鋼鐵做的,但也熱脹冷縮。雖然溫度每升高 1℃,鐵軌只增長百萬分之十二。京漢鐵路的鐵軌在夏天的全長接近 1216 公里。冬天 1215270.4 米。鐵軌之間有自由伸縮的余地,也就是靠著這些空隙鋼軌在冬天與夏天自由伸縮。
伯努利原理
當兩艘船平衡地向前航行著的時候,在這兩船弦中間的水比兩船外則的水流得快,因此兩船的相對兩側從水里受到的壓力,比兩船外側部分受到的壓力小。導致兩船相撞。如火車以每小時 50 公里的速度前進時,它大約有 8 千克的力量吸引站旁的人。如在公共汽車上一樣,當汽車轉彎時乘客的腳上受到了地板給他的向心力。一方面使他跟著車子轉彎,另一方面使他向外側傾跌。
鋸子的使用
首先把尖齒一往左斜,一個往右斜地錯開,這樣的鋸子用起來比 較好使。如果鋸齒完全平列著不錯開的話,鋸木時,由于鋸齒鋸成的縫恰好等于鋸子的厚度,鋸條與木頭就會貼在一起,鋸木時得花很大的力氣,而且不大能拉動,也不能來回地拉。同時,鋸片之間由于空隙小,鋸時就增加了摩擦力,產生的熱量也增高了。這樣就容易使鋸子折斷。
如果要鋸圓形的東西,應該用尖齒傾角度大一點的鋸子,因為尖齒錯開的角度越大,鋸縫的闊度也大,這樣就可以非常靈活地讓鋸子順著圓線鋸下去。
拎水
你拎水走路的時候,開始桶里的水隨著人的走動,有些搖晃并且振蕩起來,當桶里的水振蕩得與人的步伐合拍的時候,水就振動得非常厲害,而濺出桶外,就是共振現象。有水桶上放一塊木板或是葉子,能破壞這種共振現象,水就不會濺出來了。
針能浮在水面
在針有四周蒙上了一層油,這層油給縫衣針罩上一層薄薄的油膜。 油膜有股張力,它使針不沾水,使它浮在水面上。
煙囪
當我們把爐灶生著的時候,灶里的空氣也燒熱了。空氣一熱就會上升,它空出的位置就由屋子里的冷氣補充進去。煙囪蓋得高,上升的熱空氣升得快補進去的冷氣也流得快,所以爐火燒得旺。反之煙蓋得低,上升的熱空氣升得慢,補進去的冷氣也流得慢,所以爐火燒不好。
燒開水的鍋
用鍋來燒開水時,最熱的部分在最上面,在最上面熱的水化成水蒸氣逃出壺外面。壺中最熱水約是 100℃,可是水壺底部分是另一種情況。它還在不斷地吸收熱量,所以當壺里的`水剛開的時候,我們用手去摸摸壺底就會感到不大燙手。
結冰
如果室外溫度已經到 0℃,可以發現清水已經結冰了,而其他的水卻還未結冰,這說純水的凝固是 0℃,而糖水和鹽水的凝固點卻低于 0℃。海水中含有的鹽分很多,所以還不會結冰。
煤爐和油燈
一般煤爐或油燈的燃燒,都是含炭物質和空氣劇烈的化合過程。煤爐中煤炭在燃燒 0~8 攝氏度發出熱,使它的溫度保持在燃點以上并且經常對爐子供給空氣,所以會不斷地燃燒。如果對著煤爐扇風,就使煤爐的通風更迅速,得到更多的空氣,而且煤炭聚在一起,溫度不致降低,當然也是燃燒得更旺了。可是你對著油燈扇風那就不同了。油燈雖然也是靠燃燒發出的熱來維持燃點以上的溫度,不過它達到燃點溫度的范圍很小,當你用扇子對著它扇時,由于火焰被扇得離開燈火,燈火燃燒的溫度就馬上降低到燃點以下,油燈也熄滅了。
水與水銀
水銀和水比起來,水銀自己相互吸引的力要比水自己相互吸引的力大得多,所以無論水銀落到桌子或者地上,它總是成為一粒粒的“珠子”,而不會像水那樣沾附在其他物體的上面,由于這個緣故水銀從容器里倒出來的時候,它就會毫無“牽掛”,跑得很快。但水卻要和容器的器壁“拉拉扯扯”,這樣自然流出來得慢些。
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知識
1、聽自已從錄音機里放出來的聲音聽起來感到陌生,是因為自已聽到的自己的聲音是骨傳導和空氣傳導的復合
2、由于聲音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比氣體、液體中都快,中國古代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就已提到士兵晚上睡覺枕著牛皮鼓可及早發現來襲敵人。
3、雨后的空氣中懸浮著很多水滴,陽光射到上面發生色散,呈現出白光的七種不同顏色。因而美麗的彩虹總在雨過天晴時出現。
4、冬天,醫生檢查牙齒時,常把小鏡子放在酒精燈上適當烤一烤,然后再伸進口腔內。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鏡面不會產生水霧,可以看清牙齒
5、登山時上身稍向前傾,如果把重物放在背囊底部,則重力的作用線常通過人體的腳跟之后,這樣,登山時總會覺得有個隱形人把我們向后拉扯,產生后翻的力矩,很不舒服。反之,把重物放在背囊的頂部,則重力的作用線在腳跟范圍內,走起來就穩定和舒服。此外,背囊要盡量靠貼背部。
6、兩個喇叭發出的聲波相互干涉,形成加強區和減弱區。因而在校園中散步時,我們常常會發現,走幾步會聽到廣播的聲音變小了,再走幾步又變大了。
7、熱油的溫度高于水的沸點100℃,當水滴在油中,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沉入油中并迅速沸騰,會把熱油濺起來,并發生爆裂聲。油滴入沸水中時,油的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水面上,不會發生激烈的汽化現象。
8、從1942年12月2日15點2分,著名物理學家艾立科.費米點燃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反應堆,為人類打開了原子世界的大門至今,核技術的發展逐漸向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向轉移。可以說,核技術的利用已滲入我們的生活。核技術可用于高能量射線治療腫瘤,放射性的臨床診斷,輻射加工產業,資源勘探開發、保護環境,滅蟲殺菌、食品保鮮和水利工程,輻射育種,發電等。
9、可以用旋轉的辦法來區分生蛋和熟蛋,很快停下來的是生蛋,因為熟蛋的蛋清和蛋黃都凝成固體,旋轉的時候,蛋的各部分都能一起旋轉,而生蛋中的蛋清和蛋黃都為液體,當蛋殼旋轉時,由于慣性,蛋清和蛋黃會對蛋殼的旋轉造成阻礙作用。
10、飛機在人工降雨時,向云層噴干冰(固態二氧化碳)使之降雨,在這個過程中,干冰升華使周圍的空氣溫度降低,使水蒸氣液化成小水滴或凝華成小冰晶,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11、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后鏡是一個凸鏡而不是平面鏡或凹鏡,是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發明避雷針的是著名物理學家本杰明8226;弗蘭克林,美國人。
12、電場的'基本性質就是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
13、在一鐵塊上用導線繞一線圈, 只要有電流在導線內流動,鐵塊就會成為一塊磁鐵。
14、兩個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個裝滿沙,另一個裝滿水,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到達底端時裝滿沙的滾得快。由于水在瓶子里可以流動相摩擦損失機械能,而裝滿的沙子在瓶子里很難移動,沒有摩擦,機械能損失至微,從能量守恒的觀點知應是裝沙子的瓶子滾得快。
15、用手電筒同時斜射在一面鏡子和一張灰色紙上,觀察發現灰紙亮。這是因為紙產生漫反射,從各個方向都能看到部分反射光線;而鏡子發生鏡面反射,只有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反射光,其他方向是沒有反射光的。
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大全
廚房中的物理知識
我們認真觀察廚房里燃料、炊具,做飯、做菜等全部過程,回憶廚房中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會看到有關的物理現象。利用物理知識解釋這些現象如下。
一、與電學知識有關的現象
1、電飯堡煮飯、電炒鍋煮菜、電水壺燒開水是利用電能轉化為內能,都是利用熱傳遞煮飯、煮菜、燒開水的。
2、排氣扇(抽油煙機)利用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利用空氣對流進行空氣變換。
3、電飯煲、電炒鍋、電水壺的三腳插頭,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電器漏電和觸電事故的發生。
4、微波爐加熱均勻,熱效率高,衛生無污染。加熱原理是利用電能轉化為電磁能,再將電磁能轉化為內能。
5、廚房中的電燈,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將電能轉化為內能和光能。
6、廚房的爐灶(蜂窩煤灶,液化氣灶,煤灶,柴灶)是將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即燃料燃燒放出熱量。
二、與力學知識有關的現象
1、電水壺的壺嘴與壺肚構成連通器,水面總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3、菜刀的刀刃有油,為的是在切菜時,使接觸面光滑,減小摩擦。
4、菜刀柄、鍋鏟柄、電水壺把手有凸凹花紋,使接觸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鏟送煤時,是利用煤的慣性將煤送入火爐。
6、往保溫瓶里倒開水,根據聲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氣柱的長度減小,振動頻率增大,音調升高。
7、磨菜刀時要不斷澆水,是因為菜刀與石頭摩擦做功產生熱使刀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刀口硬度變小,刀口不利;澆水是利用熱傳遞使菜刀內能減小,溫度降低,不會升至過高。
三、與熱學知識有關的現象
(一)與熱學中的熱膨脹和熱傳遞有關的現象
1、使用爐灶燒水或炒菜,要使鍋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讓鍋底壓住火頭,可使鍋的溫度升高快,是因為火苗的外焰溫度高。
2、鍋鏟、湯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為木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任過程中不燙手。
3、爐灶上方安裝排風扇,是為了加快空氣對流,使廚房油煙及時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間。
4、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上易破裂。這是因為砂鍋是熱的不良導體,燙砂鍋放在濕地上時,砂鍋外壁迅速放熱收縮而內壁溫度降低慢,砂鍋內外收縮不均勻,故易破裂。
5、往保溫瓶灌開水時,不灌滿能更好地保溫。因為未灌滿時,瓶口有一層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更好地防止熱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熱傳導方式傳熱,煮飯、燒水等主要是利用對流方式傳熱的。
7、冬季從保溫瓶里倒出一些開水,蓋緊瓶塞時,常會看到瓶塞馬上跳一下。這是因為隨著開水倒出,進入一些冷空氣,瓶塞塞緊后,進入的冷空氣受熱很快膨脹,壓強增大,從而推開瓶塞。
8、冬季剛出鍋的熱湯,看到湯面沒有熱氣,好像湯不燙,但喝起來卻很燙,是因為湯面上有一層油阻礙了湯內熱量散失(水分蒸發)。
9、冬天或氣溫很低時,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應當先用少量的沸水預熱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內外溫差過大,內壁熱膨脹受到外壁阻礙產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后滾燙的雞蛋放入冷水中浸一會兒,容易剝殼。因為滾燙的雞蛋殼與蛋白遇冷會收縮,但它們收縮的程度不一樣,從而使兩者脫離。
(二)與物體狀態變化有關的現象
1、液化氣是在常溫下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使氣體液化再裝入鋼罐中的;使用時,通過減壓閥,液化氣的壓強降低,由液態變為氣態,進入灶中燃燒。
2、用焊錫的鐵壺燒水,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把它放在火上一會兒就燒壞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在1標準大氣壓下是100℃,錫的熔點是232℃,裝水燒時,只要水不干,壺的溫度不會明顯超過100℃,達不到錫的'熔點,更達不到鐵的熔點,故壺燒不壞。若不裝水在火上燒,不一會兒壺的溫度就會達到錫的熔點,焊錫熔化,壺就燒壞了。
3、燒水或煮食物時,噴出的水蒸氣比熱水、熱湯燙傷更嚴重。因為水蒸氣變成同溫度的熱水、熱湯時要放出大量的熱量(液化熱)。
4、用砂鍋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讓砂鍋離開火爐,食物將在鍋內繼續沸騰一會兒。這是因為砂鍋離開火爐時,砂鍋底的溫度高于100℃,而鍋內食物為100℃,離開火爐后,鍋內食物能從鍋底吸收熱量,繼續沸騰,直到鍋底的溫度降為100℃為止。
5、用高壓鍋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鍋內氣壓,提高了水的沸點,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溫度。
6、夏天自來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來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內的水滲漏,而是自來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水管,就會放出熱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說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較高,濕度較大,這正是下雨的前兆。
7、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為水沸騰后溫度不變,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溫,結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鍋內水蒸發變干,浪費燃料。正確方法是用大火把鍋內水燒開后,用小火保持水沸騰就行了。
8、冬天水壺里的水燒開后,在離壺嘴一定距離才能看見“白氣”,而緊靠壺嘴的地方看不見“白氣”。這是因為緊靠壺嘴的地方溫度高,壺嘴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而距壺嘴一定距離的地方溫度低;壺嘴出來的水蒸氣放熱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氣”。
9、油炸食物時,濺入水滴會聽到“叭、叭”的響聲,并濺出油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濺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溫沸騰,產生的氣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發出響聲。
10、當鍋燒得溫度較高時,灑點水在鍋內,就發出“吱、吱”的聲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氣”。這是因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發出“吱、吱”的響聲。
11、當湯煮沸要溢出鍋時,迅速向鍋內加冷水或揚(舀)起湯,可使湯的溫度降至沸點以下。加冷水,冷水溫度低于沸騰的湯的溫度,混合后,冷水吸熱,湯放熱。把湯揚起的過程中,由于空氣比湯溫度低,湯放出熱,溫度降低,倒入鍋內后,它又從沸湯中吸熱,使鍋中湯溫度降低。
(三)與熱學中的分子熱運動有關的現象
1、腌菜往往要半月才會變咸,而炒菜時加鹽幾分鐘就變咸了,這是因為溫度越高,鹽的離子運動越快的緣故。
2、長期堆煤的墻角處,若用小刀從墻上刮去一薄層,可看見里面呈黑色,這是因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在長期堆煤的墻角處,由于煤分子擴散到墻內,所以刮去一層,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我們在日常生活、生產中只要細心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聯系到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去分析和解釋這些現象,就能夠提高觀察、分析及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廚房里,若留心看一下其中的爐灶、器皿以及做飯、炒菜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定會發現很多處要用到物理知識。
一、熱涼粥或冷飯時,鍋內發出”撲嘟、撲嘟”的聲音,并不斷冒出氣泡來,但一嘗,粥或飯并不熱,這是為什么?
把涼粥或飯燒熱與燒開水是不一樣的。雖然水是熱的不良身體,對熱的傳導速度很慢,但水具有很好的流動性。當鍋底的水受熱時,它就要膨脹,密度減小就上浮,周圍的涼水就流過來填補,通過這種對流,就把鍋底的熱不斷地傳遞到水的各部分而使水變熱。而涼粥或飯,既流動性差又不易傳導熱。所以,當鍋底的粥或飯吸熱后,溫度就很快上升,但卻不能很快地向上或四周流動,大量的熱就集中在鍋底而將鍋底的粥燒焦。因熱很難傳到粥的上面,所以上面的粥依然是涼的。加熱涼粥或飯時,要在鍋里多加一些水,使粥變稀,增強它的流動性。此外,還要勤攪拌,強制進行對流,這樣可將粥進行均勻加熱。
二、用砂鍋煮肉或燒湯時,當湯水沸騰后從爐子上拿下來,則湯水仍會繼續沸騰一段時間,而鐵、鋁鍋卻沒這種現象,這是為什么?
因為砂鍋是陶土燒制成的,而非金屬的比熱比金屬大得多,傳熱能力比金屬差得多。當砂鍋在爐子上加熱時,鍋外層的溫度大大超過100℃,內層溫度略高于 100℃。此時,鍋吸收了很多熱量,儲存了很多熱能。將砂鍋從爐子上拿下來后,遠高于100℃的鍋的外層就繼續向內層傳遞熱量,使鍋內的湯水仍達到 100℃而能繼續沸騰一段時間,鐵、鋁鍋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原因請同學們自己分析)。
三、炒肉中的“見面熟”。逢年過節,人們總要炒上幾個肉菜,那么怎樣爆炒肉片呢?
若將肉片直接放入熱油鍋里去爆炒,則瘦肉纖維中所含的水分就要急劇蒸發,致使肉片變得干硬,甚至于會將肉炒焦炒糊,大大失去鮮味。為把肉片爆炒得好吃,師傅們往往預先將肉片拌入適量的淀粉,則肉片放到熱油鍋里后,附著在肉片外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發,而肉片里的水分難以蒸發,仍保持了原來肉的鮮嫩,還減少了營養的損失,肉又熟得快即“見面熟”。用這種方法炒的肉片,既鮮嫩味美,又營養豐富。
四、凍肉解凍用什么方法最好?從冰箱里取出凍肉、凍雞,如何將其解凍呢?
用接近0℃的冷水最好。因為凍肉溫度是在0℃以下,若放在熱水里解凍,凍肉從熱水中吸收熱量,其外層迅速解凍而使溫度很快升到0℃以上,此的肉層之間便有了空隙,傳遞熱的本領也就下降,使內部的凍肉不易再吸熱解凍而形成硬核。若將凍肉放在冷水中,則因凍肉、凍雞吸熱而使冷水溫度很快降到0℃且部分水還會結冰。因1克水結成冰可放出80卡熱量(而1克水降低1℃只放出1卡熱量),放出的如此之多的熱量被凍肉吸收后,使肉外層的溫度較快升高,而內層又容易吸收熱量,這樣,整塊肉的溫度也就較快升到0℃。如此反復幾次,凍肉就可解凍。從營養角度分析,這種均勻緩慢升溫的方法也是科學的。
汽車上的物理知識
一、力學方面
1、汽車的底盤質量都較大,這樣可以降低汽車的重心,增加汽車行駛時的穩度。
2、汽車的車身設計成流線型,是為了減小汽車行駛時受到的阻力
3、汽車前進的動力——地面對主動輪的摩擦力(主動輪與從動輪與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相反)
4、汽車在平直路面勻速前進時——牽引力與阻力互相平衡,汽車所受重力與地面的支持力平衡
5、汽車拐彎時:①司機要打方向盤——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②乘客會向拐彎的反方向傾倒——由于乘客具有慣性
6、汽車急剎車(減速)時,①司機踩剎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②乘客會向車行方向傾倒――慣性 ;③司機用較小的力就能剎住車――杠桿原理;④用力踩剎車——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⑤急剎車時,車輪與地面的摩擦由滾動變摩擦成滑動摩擦
7、不同用途的汽車的車輪還存在大小和個數的差異——這與汽車對路面的壓強大小相關
8、汽車的座椅都設計得既寬且大,這樣就減小了對坐車人的壓強,使人乘坐舒服
9、汽車快速行駛時,車的尾部會形成一個低氣壓區,這是我們常常能在運動的汽車尾部看到卷揚的塵土形成原因
10、交通管理部門要求:①小汽車的司機和前排乘客必須系好安全帶——這樣可以防止慣性的危害;②嚴禁車輛超載——不僅僅減小車輛對路面的破壞,還有減小摩擦、慣性等;③嚴禁車輛超速——防止急剎車時,因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過長而造成車禍
11、簡單機械的應用:①方向盤、車輪、開窗搖柄等都是輪軸,②調速桿,自動開關門裝置是杠桿
12、汽車爬坡時要調為低速:由P=Fv,功率一定時,降低速度,可增大牽引力
13、關于速度路程,時間的計算問題;參照物與運動狀態的描述問題
14、認識限速,里程,禁鳴等標志牌,了解其含義
二、聲學方面
1、汽車喇叭發聲要響,發動機的聲音要盡量消除(發動機上裝配消音器)――這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2、為減輕車輛行駛時的噪聲對道旁居民的影響,在道旁設置屏障或植樹――可以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3、喇叭發聲:電能――機械能
三、熱學方面
1、汽車發動機常用柴油機或汽油機——它們是內燃機——利用內能來做功
2、發動機外裝有水套,用循環流動的水幫助發動機散熱——水的比熱容大
3、冬天,為防凍壞水箱,入夜時要排盡水箱中的水――防止熱脹冷縮的危害
4、小汽車的后窗玻璃板中嵌有一道道的電熱絲——它可以防止車內形成的霧氣附著于玻璃上并凝結
5、剛坐進汽車或有汽車從你身旁駛過時,會聞到濃濃的汽油味——擴散現象
6、空調車車窗玻璃設計成雙層的――防止傳熱
7、環保汽車使用氣體燃料,可減小對大氣的污染
四、電學方面
1、汽車的發動機常用低壓電動機起動:電動機是根據磁場對電流的作用的道理制成的,工作時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2、汽車電動機(汽車電機)常用車載電瓶(蓄電池)供電,汽車運行過程中可以利用的車輪帶動車載發電機發電,給蓄電池充電。給蓄電池充電時,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起來,此時蓄電池是用電器;用蓄電池給電動機供電時,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此時蓄電池才是電源
3、車載蓄電池還被用來為汽車上配裝的空調、電扇、收錄機、CD機及各種用途的電燈供電,方便地電能轉化為機械能、聲能、光能等等
3、油罐車的尾部通常要掛一條鐵鏈直達路面,這樣做有利于使運輸過程中因顛簸而產生的電荷迅速傳到大地上,避免因靜電放電而帶來災難
4、車燈發光:電能――光能
五、光學方面
1、汽車旁的觀后鏡,交叉路口的觀察鏡用的都是凸面鏡,可以開闊視野
2、汽車在夜間行駛時,車內一般不開燈,這樣可防止車內乘客在司機前的擋風玻璃上成像,干擾司機正確判斷
3、汽車前的擋風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盤高大的車除外),這是因為擋風玻璃相當于平面鏡車內物體易通過它成像于司機面前,影響司機的判斷
4、汽車尾燈燈罩:角反射器可將射來的光線反回,保證后面車輛安全
5、汽車頭燈:凹面鏡反射原理,近距光燈絲在焦點附近,遠距光燈絲在焦點上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相關文章: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12-29
物理與生活小常識05-09
物理生活的有趣小常識05-09
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識05-09
生活中的科學小常識05-09
生活中減肥小常識05-09
生活中的護膚小常識05-09
生活中養生小常識05-09
生活中的醫學小常識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