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我們在學習物理,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也在發現著物理的神奇和奧妙,領悟生活的美好,其實物理只是待在實驗室里的學科,我們要善于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觀察生活的物理現象,那么生活中的物理有哪些小知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篇1
1.節日放焰火時,焰火彈在高空爆炸開來形成絢麗多彩的禮花,炸開后下落過程中禮花在空中是以爆炸點為中心半徑不斷增大的球形。爆炸瞬間,爆炸力遠大于重力,可以看為一個動量守恒過程,禮花的各個碎片都具有相等的速率,又由于每個碎片受到的重力加速度是一樣的,所以碎片能保持爆炸時的球形不變。
2.在一鐵塊上用導線繞一線圈,只要有電流在導線內流動,鐵塊就會成為一塊磁鐵。
3.兩個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個裝滿沙,另一個裝滿水,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到達底端時裝滿沙的滾得快。由于水在瓶子里可以流動相摩擦損失機械能,而裝滿的沙子在瓶子里很難移動,沒有摩擦,機械能損失至微,從能量守恒的觀點知應是裝沙子的瓶子滾得快。
4.用手電筒同時斜射在一面鏡子和一張灰色紙上,觀察發現灰紙亮。這是因為紙產生漫反射,從各個方向都能看到部分反射光線;而鏡子發生鏡面反射,只有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反射光,其他方向是沒有反射光的。
5.電飯堡煮飯、電炒鍋煮菜、電水壺燒開水是利用電能轉化為熱能,都是利用熱傳遞煮飯、煮菜、燒開水的。
6.排氣扇(抽油煙機)利用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利用空氣對流進行空氣變換。
7.微波爐加熱均勻,熱效率高,衛生無污染。加熱原理是利用電能轉化為電磁能,再將電磁能轉化為熱能。
8.廚房中的電燈,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將電能轉化為熱能和光能。
9.廚房的爐灶(蜂窩煤灶,液化氣灶,煤灶,柴灶)是將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即燃料燃燒放出熱量。
10.電水壺的壺嘴與壺肚構成連通器,水面總是相平的。
11.菜刀的刀刃薄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12.菜刀的刀刃有油,為的是在切菜時,使接觸面光滑,減小摩擦。
13.菜刀柄、鍋鏟柄、電水壺把手有凸凹花紋,使接觸面粗糙,增大摩擦。
14.火鏟送煤時,是利用煤的慣性將煤送入火爐。
15.往保溫瓶里倒開水,根據聲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氣柱的長度減小,振動頻率增大,音調升高。
16.使用爐灶燒水或炒菜,要使鍋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讓鍋底壓住火頭,可使鍋的溫度升高快,是因為火苗的外焰溫度高。
17.鍋鏟、湯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為木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任過程中不燙手。
18.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上易破裂。這是因為砂鍋是熱的不良導體,燙砂鍋放在濕地上時,砂鍋外壁迅速放熱收縮而內壁溫度降低慢,砂鍋內外收縮不均勻,故易破裂。
19.炒菜主要是利用熱傳導方式傳熱,煮飯、燒水等主要是利用對流方式傳熱的。
20.冬天或氣溫很低時,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應當先用少量的沸水預熱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內外溫差過大,內壁熱膨脹受到外壁阻礙產生力,致使杯破裂。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篇2
1、燒開水時,我們看見從壺嘴里冒出白氣,這個其實是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遇冷凝結為許多小水珠,就是我們看見的“白氣”現象。
2、我們將一件洗好的衣服晾在陽臺上,過一段時間后發現衣服邊干了,這其實是衣服上的水逐漸蒸發為水蒸氣,液態的水變為了氣態的水蒸氣,最后散發到空氣中,而衣服也慢慢變干了。
3、我們常見的白熾燈泡,它的原理就是:燈泡通電后,線路里流過電流,燈絲發熱至白熾狀態,從而發出燈光。
4、夏天時候,我們從冰箱拿出一瓶汽水,過一會兒我們會發現汽水瓶身上會出現小水珠,這種現象的原理是:汽水瓶從冰箱剛取出來是,它的溫度比較低,這時候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冰冷的瓶身時就會液化為液態的.水,聚集到一定量是就成為了我們看到的小水珠。
5、放手后氫氣球會飄向空中,這是因為氫氣球中充有氫氣,而氫氣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得多,所以氫氣球在空氣中受到的浮力比自身重力大,受到一個向上的合力,所以會向上運動。
6、夏天天氣悶熱,我們在周圍撒上一些水,能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這其中的原理是:液態的水蒸發為水蒸氣是一個吸熱的過程,所以可以帶走熱量,從而使室溫降低。
7、在一杯水里,加上一些冰塊,我們會發現冰塊會漂浮在水面上,這其中的原理是:冰塊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會漂浮。物體密度小于液體,則會漂浮在液面上,物體密度等于液體,則會懸浮在液體中;物體密度大于液體,則會沉底,這就是所謂的“浮沉條件”。
8、當地板上有水時,這時候人踩上去容易打滑摔倒,這是因為:覆蓋有水的地板其動摩擦因數較小,人站在上面容易相對運動,所以不宜站穩。
9、使用干冰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當干冰被發射到高空中時,干冰會很快升華,同時會吸收大量的熱,這是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遇冷凝結為小水滴,當大量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時就會形成云層,到達一定程度時就會降雨。
10.媽媽在廚房里面炒菜,我們在客廳就可以問道飯菜的香味了,這其中的物理原理是:分子無時無刻不進行著熱運動,所以飯菜的香氣分子能夠擴散到客廳中去。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篇3
1、小小稱砣壓千斤——根據杠桿平衡原理,如果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分之一,則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倍。如果稱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兩撥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鏡不能重圓——當分子間的距離較大時(大于幾百埃),分子間的引力很小,幾乎為零,所以破鏡很難重圓。
3、摘不著的是鏡中月 撈不著的是水中花——平面鏡成的像為虛像。
4、人心齊,泰山移——如果各個分力的方向一致,則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個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繩提豆腐--提不起來——在壓力一定時,如果受力面積小,則壓強就大。
6、真金不怕火來煉,真理不怕爭辯——從金的熔點來看,雖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溫度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溫度小于金的熔點,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大風來臨時,高空中氣溫迅速下降,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相當于許多三棱鏡,月光通過這些"三棱鏡"發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暈,故有 "月暈而風"之說。礎潤即地面反潮,大雨來臨之前,空氣濕度較大,地面溫度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鹽分容易吸附潮濕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預示大雨將至。
8、長嘯一聲,山鳴谷應——人在崇山峻嶺中長嘯一聲,聲音通過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經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聞其聲,不見其人——波在傳播的過程中,當障礙物的尺寸小于波長時,可以發生明顯的衍射。一般圍墻的高度為幾米,聲波的波長比圍墻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繞地高墻,使墻外的人聽到;而光波的波長較短(10-6米左右),遠小于高墻尺寸,所以人身上發出的光線不能衍射到墻外,墻外的人就無法看到墻內人。
10、開水不響,響水不開——水沸騰之前,由于對流,水內氣泡一邊上升,一邊上下振動,大部分氣泡在水內壓力下破裂,其破裂聲和振動聲又與容器產生共鳴,所以聲音很大。水沸騰后,上下等溫,氣泡體積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開來,因而響聲比較小。
11、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根據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平面鏡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對稱,因此豬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樣",仍然是個豬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質燃燒,必須達到著火點,由于水的比熱大,水與火接觸可大量吸 收熱量,至使著火物溫度降低;同時汽化后的水蒸氣包圍在燃燒的物體外面,使得物體不可能和空氣接觸,而沒有了空氣,燃燒就不能進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中航行,時間的.流逝會比地球上慢得多,在這個"洞中"生活幾天,則地球上已渡過了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幾千年。
14、千里眼,順風耳——人們利用電磁波傳送聲音和圖像信號,使古代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為現實。并且人類的視野已遠遠超過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萬里——由于地球的半徑為6370千米,地球每轉一圈,其表面上的物體"走"的路程約為40003.6千米,約8萬里。這是毛澤東吟出的詩詞,它還科學的揭示了運動和靜止關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總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體沸騰有兩個條件:一是達到沸點,二是繼續吸熱。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體沸騰。
17、墻內開花墻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無規則的運動,墻內的花香就會擴散到墻外。
18、坐井觀天 所見甚少——由于光沿直線傳播,由幾何作圖知識可知,青蛙的視野將很小。
19、如坐針氈——由壓強公式可知,當壓力一定時,如果受力面積越小,則壓強越大。人坐在這樣的氈子上就會感覺極不舒服。
20、瑞雪照豐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許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當它覆蓋在農作物上時,可以很好的防止熱傳導和空氣對流,因此能起到保溫作用。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篇4
1、與力學相關的物理現象
1、掛在墻上的石英鐘當電池耗盡的而停止走動的時候,其秒針往往停在刻度盤的“9”上,為什么?
揭秘:因為秒針在“9”位置中受到重力距的阻礙作用最大。
2、汽車剎車的時候,為什么人會向前傾倒?
揭秘: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當汽車剎車的時候,汽車停止了運動,但是人仍然保持前進,所以人會向前傾倒。物理學中把這種現象叫做慣性。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運用到了慣性,如:拍打被子,可以抖落上面的灰塵;甩手可以甩去手上的水等等。
3、將氣球吹大,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松手,氣從氣球里出來,氣球會到處竄動,路線多變。為什么?
揭秘:因為吹大的氣球各處厚薄不均勻,張力不均勻,氣球放氣的時候各處張力不同,從而向各個方向運動。再根據物理學原理,流速越大,壓強越小,所以氣球表面受空氣的壓力也在不斷變化,所以氣球因為擺動,運動方向也就不斷變化。
2、與熱學相關的物理現象
1、熱涼粥或冷飯時,鍋內發出”撲嘟、撲嘟”的聲音,并不斷冒熱氣泡來,但一嘗,粥或飯并不熱,這是為什么?
揭秘:把涼粥或飯燒熱與燒開水是不一樣的。雖然水是熱的不良導體,對熱的傳導速度很慢,但水具有很好的'流動性。當鍋底的水受熱時,它就要膨脹,密度減小就上浮,周圍的涼水就流過來填補,通過這種對流,就把鍋底的熱不斷地傳遞到水的各部分而使水變熱。而涼粥或飯,既流動性差又不易傳導熱。所以,當鍋底的粥或飯吸熱后,溫度就很快上升,但卻不能很快地向上或四周流動,大量的熱就集中在鍋底而將鍋底的粥燒焦。因熱很難傳到粥的上面,所以上面的粥依然是涼的。加熱涼粥或飯時,要在鍋里多加一些水,使粥變稀,增強它的流動性。此外,還要勤攪拌,強制進行對流,這樣可將粥進行均勻加熱。
2、用電風扇吹時,周圍空氣的溫度并沒有降低,而為什么人卻感到涼快了?
揭秘:電扇扇出的風加快了人周圍空氣的流動,加快了人身上汗的蒸發,蒸發具有吸熱致冷作用。夏天,在房間內灑水也是同樣的道理,狗在夏天伸舌頭也是為了散熱。
3、為什么下雪天不冷化雪天冷?
揭秘:雪是由于氣體遇冷直接變成了固體而形成的,這種現象叫凝華,物體在凝華時要放熱,因此并不感覺到冷;而雪融化時要向周圍空氣 吸熱,吸收了空氣中的熱量,氣溫降低了,所以感到冷。
4、煮熟后滾燙的雞蛋放入冷水中浸一會兒,容易剝殼。為什么?
揭秘:滾燙的雞蛋殼與蛋白遇冷會收縮,但它們收縮的程度不一樣,從而使兩者脫離。
5、冬天水壺里的水燒開后,在離壺嘴一定距離才能看見“白氣”,而緊靠壺嘴的地方看不見“白氣”。為什么?
揭秘:緊靠壺嘴的地方溫度高,壺嘴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而距壺嘴一定距離的地方溫度低,壺嘴出來的水蒸氣放熱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氣”。
3、與光學知識、聲有關的物理現象
1、為什么對著大山喊一聲就會出現回聲?而在普通的房間內說話,聽起來感到比室外說話聲音大?電影院的墻壁為什么要做的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揭秘:回聲產生的原因是發聲體發出的聲音由于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形成 的,但是如果回聲和原聲的間隔時間小于0.1秒,那么人就不能分辯出原聲和回聲,也就是說,發聲體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至少要17米,人才能分辨出原聲和回聲,普通房間小于這個距離,因而產生的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人耳不能分辯出來,但它加強了原聲, 因此聽起來聲音比室外大。但是對著大山喊的時候,距離超過了17米,因此能聽到回聲。電影院的墻做的凹凸不平,使得各個反射面產生的回聲互相抵消。
2、挑西瓜的時候為什么常常把西瓜放在耳邊輕輕拍幾下?
揭秘:生西瓜和熟西瓜的音色不一樣,成熟的西瓜聽起來音色比較清脆,買主就是靠“西瓜的音色”來判斷西瓜的生與熟。
3、汽車在夜間行駛時,車內一般不開燈,為何?
揭秘:這樣可防止車內乘客在司機前的擋風玻璃上成像,干擾司機正確判斷。
4、有經驗的漁民捕魚,為何在看到魚后要將魚叉瞄準魚的下方?
揭秘:由于光的折射,水中的魚的位置看起來比實際的位置高一些。因而漁民捕魚時要將魚叉瞄準魚的下方。同樣道理,站在岸邊。看清澈見底,深度不過齊腰的水時,不要貿然下水,也是同樣道理。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篇5
我認為在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當中,應該把物理知識的教學溶入到生活當中去。因為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讓學生體會到物理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
一、從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知識的形成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更便于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1.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初中學生已具有相當多的生活經驗,其中包含著大量的與物理有關的現象或者問題,例如:雷電是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鍘刀的手柄越長越省力;爬山是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鋒利切東西越快等等,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這對學習新的知識,形成新概念會幫助極大。在講授杠桿的應用一節時,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對學生提出了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會想到的一些問題,例如:阿基米德說過,給他一根足夠長的杠桿,他能把地球翹起來,這可能嗎?家中門的把手為什么安在門邊緣處?自行車如果沒了車把,汽車沒有了方向盤,我們直接去轉中間的那根圓桿能行嗎?在上課時我準備了一些日常用品:羊角錘,剪子,指甲剪,天平,起子等,先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分別說出如何使用,然后運用杠桿平衡原理,引導學生自然解釋這樣使用的理由。這種教學雖費時費力,但學生學習勁頭高漲,課堂效果很好,便于理解有關知識。
2.讓學生積極地進行生活體驗
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物理知識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關的物理知識,同時有的也為學習新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后,要求學生在坐火車或汽車時,在車站觀察并排的車的運動情況,體驗由于運動的相對性而帶來的神奇的現象,并在開車和剎車時體驗由于慣性使人體向后倒和向前傾的現象。自行車是同學們的重要交通工具,對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減小的.?同學們都有這方面的親身體驗,對學習摩擦的有關知識幫助甚大。
3.讓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
初中教材,很多物理知識就在學生的身邊,布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無疑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學習液化知識前,布置讓學生觀察從冰箱剛拿出的飲料瓶外有水珠的現象。觀察燒開水從壺嘴向外噴“白氣”的現象,并思考為什么離開壺嘴一段距離才看出“白氣”?讓學生思考早晨霧是怎樣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冬天往手上吹氣手就會感到冷,而往手上哈氣手反而會感到暖和?等等,這樣既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也使學生思考問題有針對性,學習時更加得心應手。
二、從物理走向生活
物理知識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物理學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與物理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物理課的教學設計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同時還應將學到的物理知識及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這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社會的意識,利用正確的價值觀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同時也是適應于社會。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欲望。
1.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肯定要遇到許多困難,有一些是完全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自行解決的。例如:
學生安裝一些簡單的電路,排除一些簡單的故障等。怎樣計算家用電器的耗電量。在學校里,怎樣做到安全用電,對課本上的實驗怎樣利用學校現有的器材進行改進,在生活中怎樣改進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減少大氣污染。
2.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物理知識緊密相連
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物理知識緊密相連的,例如:電飯堡煮飯、電炒鍋煮菜、電水壺燒開水是利用電能轉化為內能,都是利用熱傳遞煮飯、煮菜、燒開水的。電風扇利用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利用空氣對流進行空氣變換。電飯煲、電炒鍋、電水壺的三腳插頭,插入三孔插座,而且要接地是為了防止用電器漏電和觸電事故的發生。廚房的爐灶是將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即燃料燃燒放出熱量。電水壺的壺嘴與壺肚構成連通器,水面總是相平的。菜刀的刀刃薄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菜刀柄、鍋鏟柄、電水壺把手有凸凹花紋,使接觸面粗糙,增大摩擦。火鏟送煤時,是利用煤的慣性將煤送入火爐。往保溫瓶里倒開水,根據聲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氣柱的長度減小,振動頻率增大,音調升高。磨菜刀時要不斷澆水,是因為菜刀與石頭摩擦做功產生熱使刀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刀口硬度變小,刀口不鋒利,澆水是利用熱傳遞使菜刀內能減小,溫度降低,不會升至過高。利用以上事例進行教學,學生就不會感到物理是神秘的,可以產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體現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使學生不再認為學習物理枯燥無味,真正做到教師利用教材教學生學知識,教會學生學習,這樣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篇6
我們在日常生活、生產中只要細心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聯系到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去分析和解釋這些現象,就能夠提高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地讓“物理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社會”!
一、力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利用
刮風時,為了防止晾曬在鐵絲上的衣服疊加或掉下來,可以先用塑料繩子結一環套,然后把這一繩環套套在鐵絲上,再把衣架掛在環套上,這樣衣架就不會輕易滑動。做的目的是,增加繩環套與鐵絲之間的受力面積,以加大阻力。
磨菜刀時要不斷澆水,是因為菜刀與石頭摩擦做功產生熱使刀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刀口硬度變小,對刀口不利。澆水是利用熱傳遞使菜刀內能減小,溫度降低,不會升至過高。
二、熱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利用
燒開水時,為了節省時間和用電量,可以先加一點熱水。這樣做的目的是加快分子運動,使分子擴散加快。
在炒瘦肉片時,若將肉片直接防入熱油鍋里爆炒,則瘦肉纖維中所含的水分就要急劇蒸發,致使肉片變的干硬。為把肉片爆炒得好吃,師傅們往往預先將肉片拌入適量的淀粉,待肉片放到熱油鍋里后,附著在肉片外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發,而肉片里的水分難以蒸發,仍保持了肉的鮮嫩。
三、聲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利用
現在的居民樓一般都裝有防盜網,網的上方有一塊很大的薄鐵片做成的.擋雨板,這樣,在防盜網內的東西就不會淋濕。可是,每當在下雨的時候,雨點打在擋雨板上,發出很響的嗒嗒聲,在夜里,這個噪聲更是影響人的睡眠,如果在鐵片上放一塊海綿,那么這個噪音就可以減小了。
我們去商店買碗、瓷器時,我們用手或其他物品輕敲瓷器,通過聲音就能判斷瓷器的好壞。
四、光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利用
在烈日下洗車,水滴所形成的凸透鏡效果會使車漆的最上層產生局部高溫現象。時間久了車漆便會失去光澤。若是在此時打蠟,也容易造成車身色澤不均勻。一般在傍晚或陰涼處洗車。
對著電視畫面拍照,應關閉照相機閃光燈和室內照明燈,這樣照出的照片畫面更清晰。因為閃光燈和照明燈在電視屏上的反射光會干擾電視畫面的透射光。
五、電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利用
充分利用電飯鍋的余熱。煮飯時,當鍋內沸騰后,將鍵抬起即切斷電源,利用電熱盤的余熱,待幾分鐘后再按下鍵,飯熟后電飯鍋會自動斷開電源。
家用電器不要處在待機狀態,如果家用電器處在待機狀態,既耗電又傷機器。看電視時,將音量和亮度盡量調低,這樣也可省電,而且眼睛也不容易疲勞。關機后由于遙控接收部分仍帶電,且指示燈亮,將消耗部分電能,所以關機后應拔下電源插頭。
總之,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開動腦筋,就會讓物理知識充分地為我們服務。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篇7
1.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后鏡是一個凸鏡
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2.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
它是利用凹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為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成的。
3.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
汽車頭燈由燈泡、反射鏡和燈前玻璃罩組成。根據透鏡和棱鏡的知識,汽車頭燈玻璃罩相當于一個透鏡和棱鏡的組合體。在夜晚行車時,司機不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況,還要還要看清路邊持人、路標、岔路口等。透鏡和棱鏡對光線有折射作用,所以燈罩通過折射,根據實際需要將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勻柔和地照亮汽車前進的`道路和路邊的景物,同時這種散光燈罩還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標和里程碑,從而確保行車安全。
4.轎車上裝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反射足夠強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射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5.除大型客車外,絕大多數汽車的前窗都是傾斜的
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車內乘客經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國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現在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即使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像與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個例子:
五香茶雞蛋是人們愛吃的,尤其是趁熱吃味道更美。細心的人會發現,雞蛋剛從滾開的鹵汁里取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急于剝殼吃蛋,就難免連殼帶“肉”一起剝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訣竅,就是把剛出鍋的雞蛋先放在涼水中浸一會,然后再剝,蛋殼就容易剝下來。
一般的物質(少數幾種例外),都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質受熱或冷卻的時候,伸縮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說來,密度小的物質,要比密度大的物質容易發生伸縮,伸縮的幅度也大,傳熱快的物質,要比傳熱慢的物質容易伸縮。雞蛋是硬的蛋殼和軟的蛋白、蛋黃組成的,它們的伸縮情況是不一樣的。在溫度變化不大,或變化比較緩慢均勻的情況下,還顯不出什么;一旦溫度劇烈變化,蛋殼和蛋白的伸縮步調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滾燙的雞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殼溫度降低,很快收縮,而蛋白仍然是原來的溫度,還沒有收縮,這時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殼壓擠到蛋的空頭處。隨后蛋白又因為溫度降低而逐漸收縮,而這時蛋殼的收縮已經很緩慢了,這樣就使蛋白與蛋殼脫離開來,因此,剝起來就不會連殼帶“肉”一起下來了。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篇8
帶電物體失去電荷的現象叫做放電,常見的放電現象有以下幾種:
1.接地放電
地球是良好的導體, 由于它特別大, 所以能夠接受大量電荷而不明顯地改變地球的電勢,這就如同從海洋中抽水或向海洋中放水, 并不能明顯改變海平面的高度一樣. 如果用導線將帶電導體與地球相連,電荷將從帶電體流向地球, 直到導體帶電特別少, 可以認為它不再帶電。(如果導體帶正電,實際上是自由電子從大地流向導體。這等效于正電荷從導體流向大地。)
生產中和生活實際中往往要避免電荷的積累, 這時接地是一項有效措施.
2.尖端放電
通常情況下空氣是不導電的,但是如果電場特別強,空氣分子中的正負電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強電場力,有可能被撕開,這個現象叫做空氣的電離。由于電離后的空氣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空氣就可以導電了。空氣電離后產生的負電荷就是電子,失去電子的原子帶正電,叫做正離子。
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導體上的靜電荷總是分布在表面上,而且一般說來分布是不均勻的(圖2),導體尖端的電荷特別密集, 所以尖端附近空氣中的電場特別強, 使得空氣中殘存的少量離子加速運動。這些高速運動的離子撞擊空氣分子,使更多的分子電離。這時空氣成為導體,于是產生了尖端放電現象,尖端放電在技術上有重要意義. 高壓輸電導線和高壓設備的金屬元件,表面要很光滑, 為的是避免因尖端放電而損失電能或造成事故。
3.火花放電
當高壓帶電體與導體靠得很近時, 強大的電場會使它們之間的空氣瞬間電離,電荷通過電離的空氣形成電流. 由于電流特別大, 產生大量的熱, 使空氣發聲發光,產生電火花. 這種放電現象叫火花放電.
火花放電在生活中常會遇到. 干燥的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纖衣服,長時間走路之后,由于摩擦,身體上會積累靜電荷. 這時如果手指靠近金屬物品, 你會感到手上有針刺般的.疼痛感。這就是火花放電引起的. 如果事先拿一把鑰匙, 讓鑰匙的尖端靠近其他金屬體, 就會避免疼痛. 在光線較暗的地方試一試,在鑰匙尖端靠近金屬體的時候, 不但會聽到響聲, 還會看到火花.
在一些工廠或實驗室里, 存在大量易燃氣體, 工作人員要穿一種特制的鞋, 這種鞋的導電性能很好,能夠將電荷導入大地, 避免電荷在人體上的積累, 以免產生火花放電, 引起火災.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相關文章: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05-09
物理與生活小常識05-09
物理生活的有趣小常識05-09
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識05-09
生活中養生小常識05-09
生活中的科學小常識05-09
生活中減肥小常識05-09
生活中的護膚小常識05-09
生活中的醫學小常識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