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句子知識點歸納
第一篇:《古代漢語句子成分》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1.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進行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所謂判斷句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漢語判斷句和現代漢語不同,一般不用判斷動詞“是”,而在謂語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判斷。
3.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幾種形式:
1)“主+謂+也”,如:此王業也。
2)“主+者+謂+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3)“主+者+謂”,如:兵者,兇器。
4)“主+謂”,如:兵,兇器。
5)“主+副+謂+(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謂+賓”,如:“余為伯倏。”
4.有些判斷句主謂語在邏輯上并不構成判斷關系,而是:
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因果關系。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被動意義的表達方式
1.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發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讀書。 2.被動句:主事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漢語被動句的類型: (1)“于”(“乎”)字句。
及物動詞+于+施事者 如:楚懷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省略“于”字,動+施事者。如:大樹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于”字句經常用于主動與被動對比的復句里。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2)“為”字句。
為+施事者+及物動詞。如:(吾子)今為赤帝子斬之。
“為+及物動詞。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見”字句。
見+及物動詞。如:人皆以見侮為辱。
見+及物動詞+于+施事者。如: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君。
南北朝后,“見+動詞(主動句)”表示“對我怎樣”,如“慈父見背”(慈父背棄我),不是被動句。
(4)“為……所……”句。
為+施事+所+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為+所+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動詞”。如:臣被尚書召問。
先秦“被”是及物動詞,意為“覆蓋、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漢代后至今,“被+及物動詞”表示被動意義。
(6)語義上表被動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古代漢語句子成分的位置
1.賓語前置:古代漢語的賓語在某些特定的語法條件下要置于動詞之前,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賓語前置。
2、賓語前置的種類: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作動詞的賓語前置。如:吾誰欺,欺天乎?在介賓結構中,作介詞的賓語前置。
如: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
需要注意的是:“何如”語義同“如何”,譯為“怎么樣”,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結構。“奈何”“若何”情況同“如何”一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作賓語前置,如“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臣未之聞也”。
(3)有兩種不能前置的情況:賓語不是代詞,而是名詞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其中的代詞賓語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稱之”。
另外,還有兩種固定結構:“惟(唯)+賓語+是(之)+動詞”,這種格式使賓語表達的事物得到進一步的強調,如“惟余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馬首”。
這類前置賓語也可以由代詞充任,如“其斯之謂與”。“此(是)之謂……”,意思是“說這個是……”。
代詞“是”作賓語有時直接置于動詞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3.謂語前置:古代漢語的一些句子,謂語在主語之前,稱之為謂語前置。有兩種句子里謂語前置的現象比較多見。
(1)表示疑問的句子。如:何哉,爾所謂達者?
(2)表示感嘆的句子。如:賢哉,回也!
古代漢語句子成分的省略
1.主語的省略:
(1)承上省略:在復句中第一分句出現了主語,如果后幾個分句的主語與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幾個分句的主語就可以省略。
如:邴夏曰:“射其御者,( )君子也。”
(2)蒙下省略:前幾個分句的主語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語而省。
如: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賓語的省略:這在古代漢語里是常見的。
有:(1)賓語表達的事物在前文已經談到,賓語就可以省略。
如: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
(2)介詞的賓語也可以省略。如:(項伯)欲呼張良與( )俱去。
詞類的活用
詞類的活用: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表達習慣而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功能,這種現象就叫作詞類活用。如“從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詞,在此臨時用作動詞,意為“用肘撞”。
1.動詞的活用:
(1)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如果帶上賓語時,一般是用作使動,表示主語使賓語發生該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或行為,如:“莊公寤生,驚姜氏”,“驚”意為“使……驚”。
(2)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及物動詞本來就可帶賓語,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動沒有區別,區別只在意義上。如“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只能是“使……跟從”。
2.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如果形容詞在敘述句里充當謂語,就是活用為動詞。如:“益烈山澤而焚之”,“烈”形容火大,這里是“放大火燒”。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潔”“美”“飽”原是形容詞,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清潔”“使……華美”“使……飽”。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中的“甘”“美”“安”“樂”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香甜”“認為……華美”“認為……安逸”“認為……快樂”。
3.名詞的活用:
(1)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如:“范增數目項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生與該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如:“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臘”原義為“干肉”,動詞,在此句中用作使動用法“使(之)成為干肉”。
(3)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風而子雨”意為“把風當作朋友,把雨當作兒子”。
(4)名詞用作狀語,在古代漢語中相當普遍,類型有:
表示處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道”意為“在道路上”。
表示行為的工具或依據。如“失期,法皆斬”,“法”意為“依照法律”。
表示對人的態度。如“秦軍降諸侯,諸侯多奴虜使之”,“奴虜”譯為“象對奴虜一樣”。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句中,“蛇”譯為“象蛇一樣”。
4.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的識別:
(1)名、形、動詞都可以用作使動;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動用法,動詞無意動。
(2)使動是使賓語“做什么、怎么樣”,是客觀的結果。意動是認為賓語“怎么樣”,把賓語“當作什么”,是主觀的看法、意念。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兩句很相似,但從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觀行為,是使動,后句是主觀看法,是意動。
第二篇:《古代漢語知識點》
一、名詞解釋。
1.信、達、雅
是嚴復提出的翻譯的標準。信,就是譯文要忠實于原文,準確地再現原文內容;達,就是譯文要通順暢達;雅,就是譯文的語言要雅正,能反映原文的語言風格。
2、句讀
又叫“斷句” 。古書是不斷句的,更無今天的標點,因而古人讀書時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文章斷句,古人使用的斷句符號有兩種,一是“、” ,一是“し”“。” 。“、”是句中語意未完而需作語氣停頓的標志,稱為“讀”(dòu);“し”“。”是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的標志,稱為“句” ;合起來就叫作“句讀”。辨明句讀是讀懂古書的起點。
3.古書注釋里的“正義”
古書注釋的一種體例叫“義疏體” ,義疏體是一種經(古籍原文)、注(對古籍原文的注釋)兼釋的體例。其中的“疏”,是疏通;“義疏”就是疏通經文、注釋的意義。對義疏進行整理分析,對其中的問題加以訂正,就叫做“正義” 。
4.反切法
反切法是大約起自漢代,魏晉以后被廣泛使用的一種給漢字注音的方法,它的基本方法就是取反切上字的聲母、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聲調相互拼讀。古代式的文字句子。
5.者字詞組
“者”字用為代詞時,不能單獨使用,它必須和動詞、動詞性詞組、形容詞、形容詞性詞組、數詞、主謂詞組、個別代詞等相結合,組成“??者” ,才能有所稱代,這就是者字詞組。者字詞組可以稱代人,也可以稱代事物。者字詞組具有名詞性,用在句子里起一個名詞的作用。
6、所字詞組
“所”字用于動詞前、主謂詞組的謂語動詞前,組成“所??” ,這就是所字詞組。所字詞組用在句子里起一個名詞的作用,并充當句子的一個成份。
二、填空題。請把下面各題正確的答案寫在橫線上。
1. “何……之……”這一句式是(詢問原因并具有感嘆意味)的疑問句,最貼近原文語氣語意的語譯方式是(“為什么……這樣……呢”。)
2.古代漢語的“他”也寫作“它”、“佗”,是(旁指指示代詞),與現代漢語的“他”或“它”完全不同,不是(第三人稱)代詞。
3.現代漢語的“所以”常用于因果復句中表示結果的關聯詞,而古代漢語的“所以”是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的,常用在動詞前,它表示什么意義,取決于它在句子里與前后文的關系,如“此其所以敗也”的所以表示(“??的原因”)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的“所以”表示(“??的工具”) 。
4.傳注體是古代以解釋文獻詞句意義為主的注釋體例,常用的名稱有(“傳” 、“注” 、“箋”)。
5.在文言文注釋中,“如字”是指明異讀詞讀音的術語,它告訴讀者,在特定語言環境中,這個字(詞)要讀(本音)。
6. 古代漢語里取上字的聲母、取下字的韻母和聲調來給漢字注音拼讀的方法叫做(反切法)。
7.給古書標點最忌的是“點破句子” 。點破句子是指:(斷句時,把上句的“腳”變成下句的“頭” ,或把下句的“頭”變成上句的“腳”)。
8. 在古代漢語里,無定代詞是“ 莫 ” 和 “ 或 ”。
9.連用的'語氣助詞,一般是各自表示其常用語氣,而語氣重點落在
10.“王顧左右而言他”中的“他”是旁指指示代詞。
11.在對話中,古人常用謙稱來稱代。
12.在文言文注釋中,“讀為” 、“讀曰”這兩個術語,主要用來注明通假的 借貸關系的,即用 本字 來注明正文中的 借字 。
13. 古代漢語的反切注音法是取上字的 聲母 ,取下字的 韻母和聲調 相互拼讀 。
14.義疏體是古書注解的一種體例,“義疏”的意義是。
三、判斷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介詞“與”同連詞“與”的區別之一:介詞前有疑問代詞、能愿動詞、副詞、連詞是常見現象,而表示聯合關系的連詞前不存在這種情況。( √ )
2.一般情況下,不是動詞的,用在“所”字后與“所”字結合為“所”字詞組時,那個詞就活用為名詞。( × )
3.“保”的本義是撫育、撫養。《說文解字》 :“保,養也。”金文寫作像人負子狀,以此表示撫養。如《論貴粟疏》“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和現代復音詞“保育” 、“保姆”的“保” ,用的就是“保”的本義。( √ )
4.古書注解的體例主要有三類:傳注體、義疏體和評說。( × )
5.“以”字用為連詞,常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因果復句,可語譯為“因為” ;二是用于連用的動詞之間或形容詞之間,表示關聯,可語譯為“用來” 、“來” 、“以便”、“而” 。( √ )
6.“蚤救之孰與晚救之”這句話中的“孰與”在古漢語中常構成表示感嘆的疑問句。( × )
7.古代漢語的“乎”字有不同用法:一是作形容詞詞尾,用法同“然” ,表示“??的樣子” ;二是作介詞,與介詞“于”意義相同;三是作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語氣。韓愈《答李翊書》中“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 ,“如是者,其亦足樂乎” ,這些“乎”的用法即是如此。( √ )
8.《<張中丞傳>后敘》是韓愈給李翰所作《張中丞傳》寫的敘文,因置于正文之后,故名“后敘”。文中對李翰的傳表示“尚恨有闕”的“恨”是怨恨之意。( × )
9.《論貴粟疏》中“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的“之”是助詞,用于主謂結構當中,取消主謂結構的獨立性,使主謂結構作句子的成分,因而“吏之所卑”是主語,“法之所尊”是謂語。又因謂語“所尊”是“所”字詞組,所以這個句子是判斷句。( √ )
10.“曰”、“為”、“謂之”這三個術語主要用來區別同義詞、近義詞的差別。( √ )
11.“耳”、“爾”、“而已”用于直陳句句尾,都用來表示限制語氣,即表示句子所表達的內容“不過如此”的語氣,可語譯為“罷了”或保留“而已” 。( √ )
12.古代漢語的“然則” 、“然而” 、“雖然”中的“然”是連詞。( × )
13.“得無??乎”這一句式由“得無”同句尾語氣助詞“乎”相配合,表示反問,但語氣較為緩和委婉。( × )
14.“素車樸船,孰與加漆采畫也”中的“孰與”是古代漢語中表原因的習慣句式。( × )
15.我國古代史書記日一般是用干支,如“癸酉,師陳于鞌”,或在表月份的數字后附以干支的辦法,如“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如果只用數字與“日”字連用,多指具體天數,如“十六日”是指十六天,不是指日期。( √ )
16.《陳涉世家》 :“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這一句的標點有誤。《項羽本紀》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這一句的標點也有誤。( √ )
17. 韓愈《<張中丞傳>后敘》里“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 ,這句話的主語是“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 ,謂語是“如是” 。( √ )
18.韓愈《答李翊書》里“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的“恭” ,古今都指恭敬,有禮貌。不過,在古代漢語里,“恭”和“敬”雖為同義詞,但還是有區別的,“恭”著重在內心的尊敬,“敬”著重在外貌的尊敬。( × )
19.古文今譯首先要重視和做到直譯。直譯就是忠實于原文的字、詞、句,做到字、詞、句翻譯三落實,句式、語氣也應大體和原文一致。這種直譯不求有文采,不用考慮字詞用語的順序,只求內容上的表達準確。( × )
20.古代漢語中常用的第二人稱代詞有“女”、“汝”、“爾”、“若”、“而”、“乃”、“公”、“子” 、“君” 。( × )
四、選擇題。
1.下列加橫線的詞中,屬于第一人稱代詞的是( B )。
A、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
B、云將曰:“朕愿有問也。”
C、與不穀同好,如何?
D、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而死乎!
2.下列加橫線的第二人稱代詞中,作定語的是( B )。
A、吾以汝為死矣。
B、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若所追者誰?
D、我即呼汝,汝疾應曰諾!
3.下列句子中,“之”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主謂結構獨立性,使之充當句子成分的是( B )。
A、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
B、(許)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C、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
D、姜氏何厭之有?
4.“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中“施”的讀音、意義正確的是( C )。
A、shī 延續。 B、shī 措施。 C、yì 延續。 D、yì 業績
5.“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中,“耳”表示( A )。
A、限制語氣 B、感嘆語氣 C、決定語氣 D、確認語氣
6.下列“以”字用作連詞的是( A )。
A、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B、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C、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
7.下列“且”字不用作連詞的是( B )。
A、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8.下列古注術語中,可以用于表示某種情貌的是( C )。
A、猶,猶言 B、之言,之為言 C、貌,之貌 D、曰,為,謂之
9.根據“發(發)”字的形體,可以判定“發”的本義是( D )。
A、派遣 B、打開 C、出發 D、放箭
10.“采”字所使用的造字法是( C )。
A、象形 B、指事 C、會意 D、形聲
11.“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孫臏》),句中“格”的意思是( D )。
A、打擊 B、格式 C、推究 D、阻礙
12.下列古注術語中,可以用于聲訓的是( B )。
A、猶,猶言 B、之猶言 C、貌,之貌 D、讀若,讀如
13.“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此句出自( D )。
A、《平原君虞卿列傳》 B、《<張中丞傳>后敘》
C、《孫子吳起列傳》 D、《魏公子列傳》
14.根據“疾”字的形體,可以判定“疾”的本義是( A )。
A、疾病 B、嫉恨 C、嫉妒 D、急速
15.“益”字使用的造字法是( C )。
A、形象 B、指事 C、會意 D、形聲
16.下列“于”字表示比較的是( B )。
A、趙急,請救于齊。 B、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
C、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 D、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17.下列程度副詞在古漢語中有程度輕和程度重兩種用法的是( D )。
A、稍 B、頗 C、略 D、少
18.下列句子中,“是”字不做代詞的是( A )。
A、人以自是,反以相誹。 B、是心足以王矣。
C、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D、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19.下列句子中,“而”字用于狀語和中心詞之間的是( B )。
A、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B、于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發屋,揚沙石??
C、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D、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
20.下列句子中,“之”字不是助詞的是( C )。
A、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B、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C、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D、遂散六國之從。
五、解釋下列帶橫線的詞語。
1.今棄擊甕而 就 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就:靠近,這里有“選用”的意思。
2.內自虛而外樹 怨 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怨:仇恨。
【古代漢語句子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