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復習試題及答案
財政學是以研究國家為主體的財政分配關系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二級經濟學科,是財政學專業基礎理論學科。以下是由陽光網小編整理關于財政學復習試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財政學復習試題及答案(一)
1、國家財政是一個 經濟 范疇,同時又是一個 歷史 范疇。
2、生產力 的發展, 剩余產品 的出現,是財政產生的物質基礎,成為財政產生的 經濟 條件; 私有制 、 階級 和 國家 的出現是財政產生的 政治 條件,財政是因國家 的產生而產生的。
3、 奴隸制國家財政的收入主要包括:(1)王室土地收入;(2)貢物收入和掠奪收入;(3)軍賦收入;(4)捐稅收入。
4、 奴隸制國家財政支出有王室支出、 祭祀支出 、軍事支出、 俸祿支出 、 農業、 水利等生產性支出。
5、 封建制國家財政的收入主要包括:(1)田賦捐稅收入;(2)官產收入;(3)專賣收入;(4) 特權收入 。
6、 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利用議會同封建貴族爭奪政權、財權的斗爭中產生了 國家預算。它最早產生于 英國。
7、 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政府便利用 發行公債 的形式取得財政收入。(P、11)
8、 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收入包括:(1) 稅收 ;(2) 債務收入 ;(3) 國有企業收入 。
9、 亞當、斯密的稅收四原則是 公平 、 確定 、 簡便 和 征收費用最小 ,在支出方面要 厲行節約 、 量入為出 。
10、 國家分配的主體的含義是國家是 財政分配的前提 、國家在財政分配中處于 主動的、支配的地位、財政分配是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的 集中性 分配。
11、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為調節資源在 地區之間 的配置、調節資源在 產業部門之間的配置、調節全社會資源在 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 之間的配置。
12、 經濟穩定職能的主要內容是通過 財政預算 進行調節、通過 制度性 安排,發揮財政“ 內在穩定器 ”作用。
13、 按財政支出的經濟性質分類,可分為 購買性支出 、 轉移性 支出。
14、 財政支出規模通常表現為財政支出的總量,表現財政支出總量可以是支出數額的 絕對量 ,也可以是財政支出占國民收入的 相對量 。
15、 政府財政支出效益分析與微觀經濟組織生產經營支出效益分析的差別在于:計算 所費與所得的范圍不同、 衡量效益 的標準不同、 擇優 的標準不同。
16、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財政用于國家 各級權力機關 、 行政管理 機關及 外事機構 行使其職能所需要的經費支出。
17、 國防支出是指財政用于 國防建設 、 國防科研事業 、 軍隊正規化建設 等方面的費用支出。
18、 財政投融資的資金渠道主要有: 財政預算 ; 信用渠道 ;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和從國外獲得。
19、 現代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是 社會保險 。
20、 我國社會保險的項目主要有 老年保險 、 失業保險 、 醫療保險 、 疾病生育保險 、 工傷保險 、 傷殘保險 。
21、 世界各國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主要是 由取得工資收入的職工和職工的雇主各交納一半的社會保障稅 和 財政支出中的轉移性支出資金 。
22、 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方式以實行 部分基金制 比較適宜。
23、 財政補貼的主體是 國家 ;對象是 企業和居民 ;目的是 為了貫徹一定的政策,滿足某種特定的需要,實現特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目標 ;性質是 通過財政資金的無償補助而進行的一種社會財富的再分配 。
24、 按財政補貼的經濟性質分類,它可以分為 生產補貼 和 生活補貼 。
25、 財政補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減少補貼項目 、 明確補貼重點 、 規范補貼方式 、 提高補貼效率 。
26、 財政收入規模的下限指標: 經常性支出 、 生產性支出 。
27、 財政收入規模的上限指標: 國民收入總量 、 剩余產品M總量 、 M中留給企業自行支配的總量 。
25、 稅收制度簡稱稅制:一是稅收 法律制度 的總稱;二是國家按照一定的政策原則組成的稅收體系,其核心是 主體稅種的選擇和 各種 稅種的組成。
26、 稅收制度組成有兩種類型: 單一 稅制和 復合 稅制。
27、 國際稅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 國家政府 ,在對跨國 納稅人 行使各自的征稅權力而形成的征稅關系中,所發生的國家之間對稅收的. 分配 關系。
28、 國際稅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跨國納稅人 。
29、 按照屬地原則和屬人原則確立稅收管轄權的同時,產生了性質不同的兩種稅收管轄權,一種是 地域稅收管轄權 ,一種是 居民(公民)稅收管轄權 。
30、 當今,大多數國家都行使 居民 稅收管轄權。
31、 國際重復征稅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對 同一跨國納稅人 或不同納稅人的 同一課稅對象或稅源 同時征收相同或類似的稅收。
32、 國際重復征稅可以分為 法律性重復征稅 和 經濟性重復征稅 兩種類型。
33、 國際重復征稅減除方法主要包括:(1) 扣除法 ;(2) 免稅法 ;(3) 抵免法。
34、 國際稅收的研究范圍是如何協調稅收 管轄權 與避免國際雙重征稅;如何協調管理_納稅人_交叉和 課稅對象 交叉現象;如何防止 國際避稅和逃稅 ;如何制定雙方互惠的國際 稅收協定 。
35、 各國行使稅收管轄權力一般不會受到_國際方面_的強制約束,可以自行決定稅法稅規,屬于國家的_內部政務_。
36、 稅收饒讓——也稱稅收抵免,是指居住國政府對其納稅人在國外得到減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稅同樣給予 抵免待遇 ,不再按本國稅法規定的稅率補征。
37、 稅收饒讓抵免所免除的,是從未真正繳納過的非居住國的 政府稅收 。
38、 以涉及內容為分類標準,國際稅收協定可以分為 一般稅收協定 和 特定稅收協定 。
39、 國際稅收協定的分類中涉及主體為分類標準,分為 雙邊或多邊 稅收協定;以涉及內容為分類標準,可以分為 一般與特定稅收 協定。
40、 國際稅收協定的主要條款為關于確立 締約國 之間國家關系原則的協定;關于 建立 締約國之間外交和領事關系的協定;關于締約國之間簽訂的商業協定;某些特殊類型的國際協定。
41、各國之間締結的國際稅收協定,在結構安排和條款順序上基本一致,主要參照 經合發組織范本、和 聯合國范本簽訂 。
42、一般的國際稅收協定文本主要由 序文 、 主文 、 結尾 組成。
43、 國債的負擔的是指 認購者 即債權券人的負擔, 政府 即債務人的負擔,納稅人的負擔。
44、 國債的限度是指國家債務規模的 最高額度 或國債 適度規模 問題。
45、 按照國債的計量單位為標準分為 貨幣國債 、 實物國債 和 折實國債 。
46、 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含義,一是指 管理體系 ,即在國家預算中,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級政府形成的預算管理體系。二是指 預算管理 的根本制度,即在預算管理體系中,各級預算之間的 職責權限及財力 的劃分。
47、 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實質是通過 職責和權限 的劃分,正確 處理 各級政府的權責關系,解決好在國家預算管理上的集權和分權問題。
48、國家預算管理體制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 管理體系 ;二是指 預算管理的根本制度 。
49、 國家預算管理體制是財政管理體制的 基本部分 ,居于 主導地位 。
50、 我國預算管理體制類型大致可以分為:(1) 高度集中的預算管理體制(2) 以中央集權為主,適當下放財權的體制 ,(3) 中央對地方實行多種形式的預算包干體制 ,(4) 分稅制的預算體制 。
51、 分稅制的內涵極為豐富,包括 分稅 、 分權 、 分征 、 分管 等內容。
52、 分稅制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 完全分稅型 ,一種是 適度分稅型 。
53、 分稅制的主要特點有:(1) 明確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 ;(2) 維護中央財政的主導地位 ;(3) 各級財政擁有自己獨立的主體稅種 ;(4) 建立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 。
54、 中央稅與地方稅劃分的標準有:(1)以組織財政收入的效率高低為劃分標準;(2) 以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為標準;(3) 以稅基的寬窄作為劃分標準 。
55、 我國預算管理體制采取過的方法主要有:(1) 統收統支 ;(2) 分類分成 ;(3) 總額分成 ;(4) 大包干辦法 ;(5) 分稅制方法 。
56、 我國在預算支出方面采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 中央分項控制支出、地方無權調劑的方法 ;(2) 總額控制、分項指導、調劑權限下放的辦法 。
57、 分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1) 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劃分 ;(2) 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劃分 ;(3) 中央財政對地方財政返還數額的確定 ;(4) 原體制中央補助、地方上解及有關結算事項的處理 。
58、 轉移支付的模式包括:(1) 自上而下的縱向轉移 ;(2) 橫向轉移 ;(3) 縱向轉移與橫向轉移交錯的混合模式。
59、 進一步完善分稅制的思路包括:(1) 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范圍和各項預算主體的支出職責 ;(2) 收入劃分不盡合理,尚待規范 ;(3) 集權與分權關系的調整 ;(4) 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稅制的重點 。
60、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是 增值稅、資源稅、證券交易稅 。增值稅地方分享 25% ;海洋資源稅作為 中央 的收入;證券交易稅地方分享 20% 。
61、 按財政收支活動與社會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分為 宏觀財政政策和微觀財政政策 。
62、 按調節經濟的作用劃分為 自動穩定政策和相機抉擇 政策。
63、 財政政策工具有 稅收 、 預算 、 財政補貼 。
64、貨幣政策手段有 法定存款準備金 、 貼現率 、 公開市場業務 。
財政學復習試題及答案(二)
一、名詞解釋:
1、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費性質的產品和服務。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特征。公共產品的共同消費性產生免費搭車等行為,決定了市場機制在提供公共產品上的失效或失靈,即市場無法或者基本上無法提供這類產品。
2、瓦格納法則:瓦格納認為:“隨著人均產出的增長,政府支出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他認為現代工業的發展會引起社會進步的要求,社會進步必然導致國家活動的增長,把導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為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后人稱之為瓦格納法則。
3、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財政政策貫穿于財政工作的全過程,體現在收入、支出、預算平衡和國家債務等各個方面。財政政策是由稅收政策、支出政策、預算平衡政策、國債政策等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
4、轉移性支出:轉移性支出是財政資金的單方面、無償轉移,即通過公共支出將財政資金向微觀經濟主體進行單方面的無償支付。這類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門用于養老金、補貼、債務利息、失業救濟、捐贈等方面的支出。轉移性支出體現了政府的非市場性再分配活動。
5、國債依存度:國債依存度是指在一國的中央財政預算中,國債收入與財政支出之比。
6、國家預算:政府預算,也稱為國家預算、財政預算,是指經過法定程序編制、審查、批準的,以收支一覽表形式表現的政府年度財政收支計劃。
7、零基預算:零基預算,是指不考慮過去的預算項目和收支水平,以零為基點編制的預算。零基預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預算安排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影響,一切預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和可能來編制預算。
8、階梯發展理論:皮考克和威斯曼認為,公共支出的增長并不是均衡向前發展的,而是在不斷穩定增長過程中不時出現一種跳躍式的發展過程。這種非均衡增長是在一個較大時期內交替進行的,因而,這一理論主要是通過考察財政支出增長趨勢中具有特定意義的時間形態,從這些特定的時間形態中來尋找政府支出增長的根本原因。
9、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確保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社會責任和社會經濟分配形式叱,“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對國民收人進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國債:又稱公債,國家公債的簡稱,是政府舉借的債務,它是國家為維持其存在和滿足其履行職能的需要,在有償條件下,籌集財政資金時形式的國家債務,國債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11、預算管理體制:是指確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間的分配關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內容包括:確定預算管理主體和級次,預算收支的劃分原則和方法,預算管理權限的劃分,預算調節制度和方法。
12、投資性支出:投資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權單位)以投資者身份進入投資市場所發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資支出意味著所投資金不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國家生產性投資都具有這一性質。廣義的投資支出還包括國家財政用于非生產性領域的基本建設支出,如行政機關辦公樓的興建、國有醫院醫療設備的采買等。
13、課稅對象:課稅對象又稱征稅對象,是稅法中規定的征稅的目的物。指針對什么樣的物品進行課稅,即稅法規定的課稅目的物,明確對什么征稅,又稱課稅客體,或征稅對象。
14、稅收制度:稅收制度是國家制定的用來約束人們征稅行為的一系列規則,是一個主權國家為實現其國家職能和經濟發展目標而制定的一整套稅收法規、稅收管理制度和稅收征管辦法的總稱,是國家責成其代理人向納稅人征稅的法律依據和工作規程。
15、 購買性支出:購買性支出指政府用于購買商品或勞務的支出。包括購買進行日常政務活動所需的商品和勞務的支出,也包括用于進行國家投資所需的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門的行政管理費支出、各項事業的經費支出、政府各部門的投資撥款等。
16、 預算外資金:預算外資金是指根據國家財政制度和財務制度的規定,不納入國家預算,由地方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自收自支的資金。
17、稅收轉嫁:稅收轉嫁指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提高銷售價格或壓低購進價格的方法,將稅負轉移給購買者或供應者的一種經濟現象。稅負轉嫁與價格的升降直接聯系,稅負轉嫁也是各經濟主體之間稅負的再分配。
18、財政平衡:財政平衡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財政收支大致相等。
19、預算赤字:財政赤字是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額,由于會計核算中用紅字處理,所以稱為財政赤字。
20、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一個體在從事經濟活動時,給其他個體造成了消極或積極的影響,卻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或者沒有取得應有的報酬的情形。
21、增量預算:增量預算是指財政收支計劃指標是在以前財政年度的基礎上,按新的財政年度的經濟發展情況加以調整之后確定的預算形式。
22、分稅制:是非在國家各級政府之間明確劃分事權及支出范圍的基礎上,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結合稅種的特性,劃分中央與地方的稅收管理權限和稅收收入,并輔之以補助的預算管理體制模式。
23、從價稅:是指以課稅對象的價格為依據,按一定比例計征的稅種。如關稅、增值稅、營業稅。
24、社會保險“是指由政府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并通過強制性規定建立的保險。
25、完全基金制:是指受保人接受的社會保障補助來源于他本人、他的單位和國家在以前年份的積累。
26、人員經費:主要是工資性支出,包括工資、補助工資、職工福利費、離退休人員費用等。 27公用經費:主要用于解決文教科衛等事業單位為完成事業計劃所需要的各項費用開支。包括:公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業務費等。
28、起征點:稅法規定的課稅對象達到一定稅額才開始征稅的數量標準,超過這一數量,將課稅對象全額征稅。
29、免征額:稅法規定的課稅對象中免于征稅的數額,即只就其超過免征額的部分征稅。
30、公債償債率:是指當年公債的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公債償債率=當年公債還本付息額/財政收入,即當年的財政收入中用于償還債務的部分占多少分額。這一指標的國際警戒線為10%。
二、單項選擇
1、財政分配的目的是( D )。
A、滿足國家職能需要 B、滿足政府職能需要C、滿足社會成員需要 D、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2、下列屬于典型公共物品的是( C )。
A、收費公園 B、高等教育 C、國防設施 D、高速公路
3、用來描述財政支出增長規律的是( B )。
A、拉姆斯法則 B、瓦格納法則 C、拉弗曲線 D、菲利普斯曲線
4、在我國的財政支出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是( A )。
A、經濟建設費 B、國防費 C、社會文教費 D、行政管理費
5、在我國稅收收入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是( A )。
A、流轉稅 B、收益稅 C、資源稅 D、財產稅
6、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財政分配的主要對象是( D )。
A、社會產品 B、社會產品價值 C、剩余產品 D、剩余產品價值
7、在財政支出中,對價格體系產生重要影響的是( A )。
A、購買性支出 B、轉移性支出 C、財政補貼 D、稅式支出
8、用來組織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是( A )。
A、稅收 B國債 C、國有資產收益 D、各項收費
9、下列屬于直接稅的稅種是( C )。
A、營業稅 B、增值稅C、個人所得稅 D、關稅
10、稅法中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是( A )。
A、納稅人 B、負稅人C、扣繳義務人 D、納稅擔保人
11、我國現行稅收制度建立于( C )。
A、 1984年: B、1992年C、1994年 D、1996年
12、我國現行增值稅屬于( B )。
A、生產型增值稅 B、流通型增值稅 C、收入型增值稅 D、消費型增值稅
13、我國營業稅共設置了( B )。
A、6個稅目 B、9個稅目C、12個稅目 D、7個稅目
14、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實行( C )。
A、分類所得稅制 B、綜合所得稅制 C、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所得稅制 D、個人門行納稅制度
15、在我國,國債利率的制定主要依據是( A )。
A、市場利率 B、銀行利率 C、政府信用 D、社會資金供求狀況
16、反映國家基本財政收支計劃的是( C )。
A、稅收年報 B、國家決算 C、國家預算 D、預算外資金
17、我國目前的預算管理體制的主要內容是( D )。
A、總額分成 B、分類分成 C、統收統支 D、分稅制
18、不屬于財政政策的是( D )。
A、稅收 B、國家預算C、公共支出 D、利率
19、價格的變動全影響企業的( B ),進而影響財政收入。
A、所得 B、營業額 C、財務 D、會計核算
20、( D )是財政分配結構的中心環節。
A、稅收收入 B、稅收支出C、財政收入 D、財政收支
【財政學復習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3.財政學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