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期末試題及答案(一)
財政學期末試題大家做過多少了呢,有把握拿高分嗎?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些財政學期末試題及答案,希望大家有用哦。
財政學期末試題及答案【判斷題】
1. 從價值形態分析,國內生產總值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和新創造價值兩部分。(√)(
2. 在我國,國家財政主要采取稅收的形式參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分配。 (×)
應改為:在我國,國家財政主要采取稅收的形式和財政撥款形式參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分配。
3. 財政分配的主體是國有企業。 (×)
應改為:財政分配的主體是國家。
4.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
應改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的主要配置是市場。
5. 財政職能可以概括為: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和經濟穩定職能。(√)
6. 稅收制度是指稅收體系及稅收法律制度。( √ )
7. 當今世界各國都普遍實行單一稅制體系。( × )
應改為:當今世界各國都普遍實行復合稅收體系。
8. 稅收產生于原始社會。( × )
應改為:稅收產生于奴隸社會。
9. 1994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我國開始實施新稅制。(√ )
10. 新稅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統一稅法、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分權、理順關系,進而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稅制體系。( √ )
11. 流轉稅產生的經濟條件是產品經濟的存在和發展。( × )
應改為:流轉稅產生的經濟條件是商品經濟的存在和發展。
12. 現行的流轉稅主要由增值稅、關稅、消費稅和所得稅組成。( × )
應改為:現行的流轉稅主要由增值稅、關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組成。
13. 所得稅作為一個獨立的稅種最早出現于法國。( × )
應改為:所得稅作為一個獨立的稅種最早出現于英國。
14. 資源稅一般是指國家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使用者課征的稅類。( √ )
15. 行為課稅大都歸入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 )
應改為:行為課稅大都歸入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16. 一般說來,資本金是資產的貨幣形態,本會帶來價值的增值。( √ )
17.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國家管理國有資產的基本制度。( √ )
18.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基本原則是物質利益兼顧原則。( × )
應改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基本原則是統一政策、分配管理。
19. 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是國有資產的生產者和經營者。( × )
應改為:國有企業是國有資產的生產者和經營者。
20. 財政部門具有的職能有:財政收支、稅收政策、國有資本金管理。( √ )
21. 企業銷售收入扣除規定的成本費用后,形成稅后留利。( × )
應改為:企業銷售收入扣除規定的成本費用后,形成企業利潤。
22. 國有企業利潤是財政管理制度分配形成的。
應改為:國有企業利潤是企業財務制度分配形成的。( × )
23. 按股份制企業管理制度規定,最后分配股息和紅利。( √ )
24. 實行國有資本金制度,是要強調實物形式管理。
應改為:實行國有資本金制度,是要強調價值形態管理。( × )
25. 建立國有資產投資主體或出資人制度,是要明晰產權關系。( √ )
26. 財政平衡是指財政收支之間的對比關系。(√)
27. 財政赤字是國家公債制度的原因又是它的結果。(√)
28. 通過發行政府債券即借債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
29. 財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樣,屬于經濟基礎范疇。(×)
改為:財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樣,屬于上層建筑范疇。
30. 在各種財政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稅收。(×)
改為:在各種財政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預算。
31. 補貼是財政收入的一部分。(×)
改為:補貼是財政支出的一部分。
32. 銀行是經營貨幣業務的實體,在金融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3. 財政性存款是銀行體系的一項重要資金來源。(√)
34. 商業銀行可以使用法定存款準備金。(×)
改為:商業銀行不可以使用法定存款準備金。
35.時滯性是指在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中,出現的時間提前的現象。(×)
改為:時滯性是指在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中,出現的時間滯后的現象。
財政學期末試題及答案【多選題】
1. 我國行政管理支出包括( ABCDE )。
A、行政支出 B、公安支出 C、國家安全支出 D、司法檢查支出 E、外交支出
2. 行政改革的基本內容是( ABDE )。
A、轉變職能 B、理順關系 C、增加收入 D、精兵簡政 E、提高效率
3. 行政體制改革本身包含( BC )兩方面的改革。
A、行政機構 B、行政結構 C、行政職能 D、行政管理 E、行政效益
4. 文教科學衛生支出按用途劃分,可以分為( CD )。
A、通訊事業費 B、廣播電視事業費 C、人員經費支出 D、公用經費支出 E、全額撥付
5. 公用經費開支主要包括( ABCD )。(P.98)
A、公務費 B、設備購置費 C、修繕費 D、業務費 E、工資費
6. 國家可以利用( ABCDE )等多種手段,全方位支援農業生產發展。
A、國家預算的支農資金 B、預算外資金的支農資金 C、銀行發放的農業貸款
D、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 E、減免農業稅
7.( ACE )等財政收入形式最后演變成了國家稅收。
A、夏貢 B、夏助 C、商助 D、商徹 E、周徹
8. 稅收的性質是( AB )。
A、取之于民 B、還之于民 C、強制性 D、無償性 E、固定性
9. 古今中外,不論社會制度有何不同,稅收都具有( CDE )。
A、公平 B、效率 C、強制性 D、無償性 E、固定性
10. 稅制三要素是指( ACE )。
A、納稅人 B、稅目 C、課稅對象 D、稅源 E、稅率
11. 與課稅對象關系密切的術語包括( ABD )。
A、稅目 B、計稅依據 C、納稅期限 D、稅源 E、偷稅漏稅
12. 我國現行稅率分為( ABCD )。
A、比例稅率 B、定額稅率 C、全額累進稅率 D、超額累進稅率 E、定量稅率
13. 按課稅對象為標準分類,稅收分為( ABCDE )。)
A、流轉稅 B、所得稅 C、財產稅 D、行為稅 E、資源稅
14. 按稅收的計算依據為標準分類,稅收分為( AB )。
A、從量稅 B、從價稅 C、價內稅 D、價外稅 E、實物稅
15. 按稅收與價格的關系為標準分類,稅收分為( CD )。
A、從量稅 B、從價稅 C、價內稅 D、價外稅 E、貨幣稅
16.按稅收負擔能否轉嫁為標準分類,稅收分為( CD )。
A、價內稅 B、價外稅 C、直接稅 D、間接稅 E、地方稅
17. 按稅收的管理權限為標準分類,稅收分為( CDE )。
A、直接稅 B、間接稅 C、中央稅 D、地方稅 E、中央與地方共享稅
18. 按稅收的形態為標準分類,稅收分為( CD )。
A、對人稅 B、對物稅 C、實物稅 D、貨幣稅 E、農業稅
19. 稅負轉嫁的方式有( ABCD )。
A、前轉 B、后轉 C、消轉 D、稅收資本化 E、停轉
20.我國的稅收原則包括( ABCD )。
A、稅收公平原則 B、稅收效率原則 C、稅收法制原則
D、稅收文明原則 E、稅收普遍原則
21. 稅收效率原則的內容包括( AC )。
A、稅收的經濟效率 B、稅收的實施效率 C、稅收的行政管理效率
D、稅收的執行效率 E、稅收的節約效率
22. 國家預算比( A B )的產生要晚得多。
A、稅收 B、公債 C、財政補貼 D、企業財務 E、復式預算
23. 按預算編制的形式分類,可以分為( A B )。
A、單式預算 B、復式預算 C、基數預算 D、零數預算 E、效績預算
24. 按預算項目能否直接反映其經濟效果分類,可以分為( A B )。
A、投入預算 B、效績預算 C、赤字預算 D、常數預算 E、倍數預算
25. 我國的國家預算由( A B C D E )組成。
A、中央預算 B、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算 C、設區的市(自治州)
D、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預算 E、鄉(民族鄉、鎮)預算
26. 目前,我國預算外資金主要包括( A B )。
A、地方財政部門管理的預算外資金 B、行政事業部門管理的預算外資金
C、國有企業單位管理的預算外資金 D、國有企業主管部門管理的預算外資金
E、未列入預算的企業收入
27. 預算外資金具有( B C E )的特點。
A、經濟性 B、財政性 C、專用性 D、集中性 E、分散性
28. 預算外資金增長變化具有( A B C D E )特點。
A、預算外資金增長過快
B、行政事業單位管理的預算外資金增長較快
C、管理不嚴,財經紀律松弛
D、劃預算內為預算外資金
E、劃生產資金為消費資金
29. 預算外資金管理新措施主要包括( A B C D E )。
A、預算外資金范圍重新界定 B、部分預算外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管理
C、嚴格控制行政事業性收費 D、建立預算外資金預決算制度
E、嚴格規定預算外資金的使用范圍
財政學期末試題及答案【問答題】
1. 簡述資本主義國家財政的特點。
答:其特點主要包括:
(1) 財政收支全面貨幣化;
(2) 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財政逐漸成為國家轉嫁經濟危機、刺激生產、干預社會經濟的重要手段;
(3) 發行國債,實行赤字財政和通貨膨脹政策,成為國家增加財政收入的經常的和比較隱蔽的手段;
(4) 財政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管理的加強也更加完善,有比較健全的財政機構,較為嚴密的財政法律制度。
2. 簡述公共產品及其特征。
答:公共產品是公共部門向整個社會提供的,為整個社會的成員所共同受益與消費,每個人消費這種產品不會導致他人對該品消費的減少。相對于私人產品的特征來說公共產品具有如下特征:
(1)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 收益的非排他性;
(3) 取得方式的非競爭性;
(4) 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3. 財政分配的主體是國家,包含了哪些含義?
答:國家在財政分配中居于主導地位,這是財政分配區別于其他分配范疇的基本特征,這包含如下含義:
(1) 國家是財政分配的前提;
(2) 國家在財政分配中處于主動的、支配的地位;
(3) 財政分配是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的集中性分配。
4. 市場失靈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其表現有以下五個方面:
(1) 由于公共產品的特征決定了市場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是失靈的,這就決定了政府將提供公共產品納入財政支出范圍的必要性;
(2) 由于私人費用與社會費用之間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非一致性,即外部效應的存在,決定帶有外部效應的產品在市場上,只能是過多或過少,從而導致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政府有責任糾正外部效應的問題。
(3) 不完全競爭的存在與發展,產生壟斷現象,最終導致整個競爭性市場的解體,這又決定了政府要承擔起維持市場有效競爭的責任;
(4)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人們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數量及其質量的差異,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現象,政府有義務利用包括財政等手段,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
(5) 對于失業、通貨膨脹和經濟的'波動與失衡等會周期性的重復出現,單靠市場機制不可能自動平穩發展。這也需要政府運用財政手段,干預經濟的運行,使其健康地發展。
5. 試論述財政支出對經濟的影響。
答:按照財政支出的經濟性質可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二類:
(一) 購買性支出對經濟的影響
1. 對流通領域的影響:政府的購買性支出,首先影響到商品和勞務的銷售市場,對于社會總需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只有在政府大量定貨的刺激誘導下,才能滿足個人或企業的投資需求和追求最大利潤的欲望。所以,財政的購買性支出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商品和勞務的銷售得以實現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2. 對生產領域的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是由于政府購買性支出的增加,往往會通過直接或間接刺激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導致社會生產的增長,形成經濟繁榮的局面。二是當財政購買性支出的減少時,也會通過直接或間接減少社會總需求,導致社會生產萎縮,形成經濟萎縮的局面。
3. 對分配形成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首先,財政用于購買性支出的總額不變,只是所購買的商品或勞務的結構上發生改變,那么,與此相關聯的有關企業分別從財政購買性支出中所獲得的收益額便會由此而發生變動,影響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狀況。其次,財政用于購買性支出在總額上發生改變,而在結構上仍保持著原來的狀況,那么,為政府提供所需商品或勞務的各個企業從政府購買性支出中所獲得的收益額也會隨之增減。
【財政學期末試題及答案(一)】相關文章:
4.財政學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