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安徽省推薦2018屆九年級中考模擬卷二語文試卷
一、句子默寫
默寫古詩文中的名句名篇。
(1)請在下列橫線上填寫出古詩文名句。(任選其中6句,不得多選)
①令初下,群臣進諫,_______________。(曹操《觀滄海》)
②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杜甫《望岳》)
③幾處早鶯爭暖樹,_______________。(諸葛亮《出師表》)
④_______________,恨別鳥驚心。(劉禹錫《陋室銘》)
⑤塞下秋來風景異,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李商隱《夜雨寄北》)
⑦人生自古誰無死,_______________。(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⑧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默寫王維《使至塞上》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詞書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混dùn無崖。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云;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可以嚇飛白茫茫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
(1)給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混dùn(_____) 惹哭(_____) 飛絮(_____)
(2)文段中有錯別字的一個詞語是“______”,這個詞語的正確寫法是“______”。
(3)“端”在《新華字典》中有如下幾個義項。文段中“無端”的“端”的意思應為(_____)
A、端正,不歪斜 B、事情的開頭 C、起因 D、用手很平正地拿著
(4)文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_____和______的修辭手法。
三、名著閱讀
運用課外閱讀積累的知識,完成(1)—(2)題。
(1)《西游記》中,在觀音的推薦下,玉帝派______(人物)捉拿孫悟空,在他們二人勝負未分之時,________(人物)從天門上拋下金剛鐲,將孫悟空打倒在地。
(2)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_____)
A、《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國內戰爭,第二部分描寫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
B、《名人傳》中,米開朗琪羅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戰爭與和平》是其經典代表作。
C、《紅巖》是一部以描寫新中國成立前夕,重慶嚴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
D、《安徒生童話》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作品集。安徒生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有《海的女兒》《小錫兵》《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四、綜合性學習
九年級某班以“探尋安徽杰出人物”為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有一些問題,請你參與解決。
(1)活動中,晴晴同學為班級黑板報擬寫了一段文字,其中部分內容存在問題,請你按要求幫她修改。
在安徽大地上先后涌現出一大批璀璨的人物,有“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老莊,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神醫華佗,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東吳儒將周瑜……【A】他們如一盞盞明燈,照亮了歷史的夜空,推動了安徽乃至中國的歷史過程。今天,我們隨著歷史的煙云來回看那些創造的結晶,藝術的經典,巨人巨作,依然清晰。【B】群星璀璨,珍品不計其數、不勝枚舉,我們只能含英咀華。
①[A]處畫線句存在搭配不當的語病,應將“________”改為“_________”。
②[B]處畫線句存在語意重復的語病,應調整為__________________。
(2)活動前,學校準備邀請本地一所大學的歷史教授張教授于本周五下午來校進行安徽杰出人物及其事跡相關講座,學校派你代表全校師生去邀請,你見到張教授后會怎么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動后,同學們準備到當地的歷史博物館參觀,以了解更多安徽歷史上的杰出人物,請你根據右邊的示意圖寫一段話,告訴同學們怎樣從學校出發前往目的地。(5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現代文閱讀
總有一輪明月照人歸
李曉
①“沒在深夜里痛苦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才女主持人柴靜如是說。
②我想套用一下柴靜的話,沒有一輪心上明月照耀著回到故鄉的人,不足以談論故鄉。
③前年中秋節的晚上,一輪明月的清輝,把天空清洗得如藍色絲綢般微微蕩漾,幾個中年男人在樓頂小花園里喝著酒,喝到微醺,望頭頂明月,一個男人突然傷感地說,這么好的月光,我們應該回故鄉去看看啊。這群男人默默低下頭,其中一個男人嘀咕道,這不都是在城里的家嗎?那男人大聲說,我們的出生地啊,才是故鄉。他站起身說:“不要辜負了這月光,我馬上趕回老家看月亮,跟我去的報個名!”
④七個男人叫了兩輛車,一個不少地坐車趕到那中年男人的老家。他的故鄉,在一百多公里外的群山懷抱中。車在高速路上走了一個小時,還要在崎嶇的山道上行駛一個多小時,到達他老家的村莊時,月亮已踱至中天,山野寂靜,早已熟睡的村子在滿天月光的沐浴中,夢境一般安寧。一群人就坐在山梁上,聽那回到故鄉的男人聊著童年往事,聊著有一年中秋節晚上,爺爺叫醒睡夢中的他,悄悄塞給他一塊手工做的土月餅,那個香啊,三十多年了,那香味還在嘴邊彌漫,在夢里縈繞。
⑤這群男人,在那個山野里度過了中秋之夜,沒回城里,就在車里簡單地睡了一覺后,于黎明時分,披著一身枝葉草叢中的清涼露水坐車回城。
⑥我是那群男人當中的一個。回到城里的幾天里,我感覺腳底還蒸騰著那個村子里的地氣。那一輪明月照亮的村莊,已嵌進了我記憶的底片。
⑦【A】______鄉愁的源頭,或許就是故土的冥冥召喚。一個人無論活在哪里,其實都是一株植物,得采集天光雨露才能枝葉青翠。【B】______或許,它就在生命出發的地方,那就是故土。我明白了,為什么每到中秋,那么多城里人,眼神清澈,心里喜悅,那是因為心被明月照亮,也是被故土的山火點燃,被汩汩的山泉、溪水淌過,被風吹稻浪掀得嘩啦啦響。【C】______
⑧我想起了我媽,十八年前來城里過的第一個中秋之夜,她竟在城里的月光中走失了。那年中秋節晚上吃過飯以后,我媽說,她想一個人出去走一走。結果那天晚上,我爸坐在陽臺的藤椅上望著一輪滿月,一直等到了夜里十點鐘,還不見我媽回來。爸著急了,給我打電話:“你媽還沒回來啊。”我慌了,四處找媽,終于在一條黑漆漆的老巷子里找到了我媽,她蜷縮在墻角邊,身子瑟瑟發抖。我媽拿著一盒火柴給我看,她說,她劃亮了好多根火柴,還是沒找到回家的路。后來我才知道,她是想去找剛搬到城里來的一個叫周德才的老鄉聊一聊,準備中秋過后結伴回家幫村子里的人種胡蘿卜。中秋節夜里,我媽琢磨的,還是老家的鄉親、莊稼、牲口。
⑨我曾經對我身邊的人做過一個有趣的調查,發現他們的家族,最多上溯到五代人,都是從鄉野遷徙而來。在這些生命的遷徙中,他們的身體里,始終還有一個關聯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騰流淌。這就是中國人深埋在骨子里的鄉土情結。
⑩感謝命運待我不薄,每年中秋,總有這樣一輪明月,照耀我回到精神上的故土家園。
(選自《思維與智慧·上半月》20xx年第2期,有刪改)
1、結合全文,說說文章標題“總有一輪明月照人歸”的作用。
2、文章第③—⑤段寫了哪兩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加以概括。
3、根據上下文,將下面三個句子分別填入文章第⑦段橫線處,[A]處應填入_____句,[B]處應填入______句,[C]處應填入_______句。
a、還有什么比在一輪明月當空的凝望中回到故土更美
b、我們這些住在城里的人,不是常有輕煙裊裊的鄉愁嗎
c、這株植物最初的根須在哪里呢
4、選擇恰當的角度,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
5、作者寫對身邊人做的有趣的調查一事有何作用?
在堅守中變通
徐璐
①老子曰“上善若水”,我認為,水“幾于道”的重要作用是它在堅守中懂得變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堅守,也有隨形于物的變通。
②人亦如此。當人心中既有珞珞如石般至死不渝的堅守,又有適時而動、隨情而變的通達時,才能造就和諧的自我,畫出人生完美的圓。
③我們心中所堅守的信念、目標、原則,構成了一個人的“脊梁”,使我們成為一顆響當當的“銅豌豆”,而我們心中“柔軟的部分”不至于使我們成為“剛而無智”之人。
④靈活處理人生萬事,以圖形作喻,剛強堅定之人均可看做“三角形”,固然穩定,卻多了些許棱角,滾動起來寸步難行——不若在其外表套上一個圓,便可順利前行。如韓信一般,雖有錚錚鐵骨,卻懂得變通,愿承受胯下之辱,方保全性命;如勾踐一般,雖矢志復國,卻懂得變通,暫屈于吳,為吳人臣,終一雪國恥,復興越國。古今英雄,無不深諳,只有將堅守與變通結合起來,方能成大事。如水一般,一邊堅守滴至石穿的信念,一邊隨形于物,靈活變通。
⑤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為變通的一面,多因情義而起,隨形勢而動,是對“堅硬”氣概的補充和美化,人堅硬的一面,即為堅守的一面,多如屈子般“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是“柔弱”的精神前提。人心中“堅硬”的東西撐起了人的精神,使人有尊嚴地挺立,而“柔弱”的東西使人能夠靈活處置一切事務。
⑥世間事物畢竟瞬息萬變,人若只固執地堅守,不懂得變通,是一種可悲。
⑦屈子、項王,他們正是少了份變通,固執地堅守,才有了千年的遺憾。相反,堅守士大夫氣節的司馬遷,在辱經宮刑后,沒有固執堅守所謂“氣節”,而是靈活地堅定完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剛正不阿的關云長正是由于心中柔軟報恩之情的呼喚,于華容道義釋曹操;疾惡如仇的孫悟空也是由于心中柔軟不忍之情的呼喚,每次都在菩薩的勸說下放走被打回原形的妖怪。他們不是沒有原則,而是在原則中多了一層圓潤,更懂得在堅守中變通。
⑧我們需要有屈子九死不悔的堅毅剛強,也需要有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成熟——圓潤而不刺眼的光芒。
(選自《思維與智慧·下半月》20xx年第3期,有刪改)
1、請概括文章的主要觀點。
2、閱讀第③—⑤段,說說第③段中加點的“柔軟的部分”具體指什么。
3、文章第⑧段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4、請在第④段的橫線處補充一則事實論據,以證明文章的觀點。
5、第⑦段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六、文言文閱讀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②,家富多書,衡乃與③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④給以書,遂成大學⑤。
——節選自《西京雜記》
【注釋】①逮:及,到達。②文不識:一個人的名字。③與:幫助。④資:借。⑤大學:很有學問的人。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余幼時即嗜學 嗜:________
無從致書以觀 致:________
走送之 走:________
不敢稍逾約 逾約:________
邑人大姓文不識 邑: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3、【甲】【乙】兩文都講到了主人公“好學”,體現其“好學”精神的句子分別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填空)
4、【甲】【乙】兩文都刻畫了一個勤奮好學的人物形象。你能從中概括出他們具有怎樣的學習精神嗎?
七、命題作文
請以“我重新認識了________”為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一篇文章。
【提示與要求】
(1)請你“挫折”“快樂”“友情”“幸福”四個詞語中選擇一個,把題目補充完整。
(2)自定立意,寫出你的經歷、感悟、認識。
(3)可以大膽選擇你最能駕馭的文體進行寫作。
(4)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5)考慮到內容的充實,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安徽省屆九年級中考模擬卷二語文試卷】相關文章:
安徽省2018屆九年級中考語文模擬試卷05-03
2018屆中考模擬語文試卷05-04
安徽省2018屆九年級中考模擬語文試卷05-03
2017屆九年級中考模擬語文試卷05-01
2018屆九年級中考模擬語文試卷05-03
2018屆九年級語文中考模擬試卷05-02
語文中考模擬試卷05-10
中考語文模擬試卷題目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