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走向創新思維教育的文章
作為教師,除傳授知識外,更應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于創造能力培養的育人環境,探索訓練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所謂創設教學情景,就是以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索交流有機結合為基礎,將“研究性學習”過程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滲入一些有針對性的益智游戲,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啟迪,促進遷移,提高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習的興趣,以求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摒棄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是由當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思維、新的解決方法。例如:“磚有什么作用?”一些成年人會說磚是用于砌房子、建高樓,若再想是否有其它的用途,恐怕就會感到思維幾乎“窒息”。而同樣的問題問小朋友,就會得到諸如“可以用來寫字,畫畫”、“可以用來磨成粉捏小泥人”、“可以用來做顏料”、“可以用來……”,其答案五花八門。這正是因為這些成年人被“思維定勢”框住了,所以感到答案枯竭。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隨處可見學生主動學習的少,而精力都花在 “死記硬背”應付測驗和考試,這種教學模式極不利于學生的思維活動,甚至禁錮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而亟需打破這種傳統教育形成的思維定勢。
學生應該學會滲透性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變通遷移”,其實質就是滲透性學習。本人在教授C語言程序編寫這門課程時,就發現一些學生一方面由于數學基礎較差,另一方面由于局限于教師舉例的算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即定向思維的方式。我曾給學生出過一道題:“從任意輸入的十個數當中,找出其中最大的一個數”。其實解決這道題的算法很多,可上機時,卻有個學生向我提出:“老師,能不能給少一些數,就給六個吧,十個太多了,好難找啊”。我當時心里就納悶:十個都嫌多,那成千上萬豈不是沒法找?后來經過了解原來是他們采用的是“冒泡法”,最初是兩個數中找一個,其次是三個數中找一個,再往下四個、五個……,以此類推,使最大的數通過“冒泡”浮現出來。然而隨著個數的加大,人為的解題困難也就加大。學生不會考慮還可用另外的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只會一步一步地按照原來的方法去求解答案。這實質就是一種典型的定向思維方式,而這種定勢勢必對學習遷移產生消極影響,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針對這種現象,本人不失時機地引入智力活動,啟迪學生思維,如運用陸欽斯量杯實驗給學生進行測試:
陸欽斯量杯實驗(用三個量杯,兌出所指定的水量):
問題ABC兌出水量采用公式
129320A-3B
221127 3100B-A-2C
314163 2599
41843105
59 42621
62059431
72349320
81539318
91848422
10143686
結果千篇一律,采用是都是B-A-2C這個公式,有些做得快早交上來的學生還挺洋洋得意的。我什么也沒說,只在黑板上批寫了八個字:“慣性思維,思維定勢”。同學們面面相視,還覺得蠻委曲的,做對了,卻得到我這樣的評價。接下來我將第七題的答案“A-C”寫出來讓學生思考,同學們恍然大悟。事實是由于相同的算法至第5、6,定勢已經形成,所以就誘使同學們不再去考慮別的方式。當然,經老師點撥后,學生重做的結果可想而知。
回到前面求最大數的算法,實質就象在班里找出一個最高的同學一樣,當第一個同學站上講臺時,沒有可比性,當然他是最高的。而當下一個上來時,若比臺上的高則把剛才那個同學“排斥出局”,不如他高則自動消失,當全班都輪一次,豈不是最高的那個同學留下來做了“一哥”。這樣給學生講解,學生聽得很輕松,很有趣,也很好理解,因而覺得很開心,收效很好。
二、培養發散性思維
所謂發散思維,指能夠從多種設想出發,不按常規地尋求變異,使信息朝著各種可能的方向輻射,多方面尋求答案,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從某種意義說來,小朋友對“磚的作用”的回答,可以說是發散思維的最簡單的表現形式。
創造性活動要求具有發散思維能力,盡可能地聯想,提出多種假設或可能的解決辦法。我們常說:“觸類旁同”、“舉一反三”、“變通遷移”,究其實質,就是發散思維的表現形式。事實上不論在哪個領域,相同的問題,通常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式,從中找出最優的方法。
課本知識是前人經驗的歸納總結,課堂學習固然是掌握知識的一個途徑。但教師不能包辦一切,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會學生,關鍵是要將學習的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獲得受用一生的東西,這就是有效獲取知識的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是主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以喚起學生追求知識的欲望,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本人在《計算機繪圖AutoCAD2000》這門高新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就是基于這種理念,著力培養學生自我激勵的精神以及創新求異的能力,變枯燥的繪圖成為多彩的實踐,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體現學生自身創造的精神。在教授這門課初期,曾有一個女生跟我說:“老師,能不能把作圖的步驟給我們寫出來”?為扭轉這種被動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本人通過對繪制一幅圖,精心設計一個教學過程,著重于激發興趣,設疑思辯和促進遷移。達到調動學生學習和創作的欲望,提高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我的做法是:在教學設計中,搞一個小競賽:先讓學生作一幅圖,目的就是讓學生先體會作該圖的感受,結果畫得最快的學生也要十幾分鐘。然后教師采用鏡像的方法作該圖,時間減少了一半,即時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時觸動了學生的思維功能,使他們進入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狀態。待他們用同樣的方法畫完后,教師再告訴他們還有更簡便的方法,更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最后教師再采用陣列的方法,通過多媒體示范,只需畫出三條線,然后圓陣一氣呵成,只消兩分鐘就畫完,學生看后唏噓不已,學習氣氛達到極點。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最具說服力的。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使學生“嘩然”的思路及做法,必然對學生思維造成影響,無形中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求解方式和方法,開拓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典型例題,引導學生求新探究,激勵學生的確創新思維;通過創設教學情景,潛移默化地將學習的技巧、求解的方法傳授給了學生。
三、開拓創造性思維
發展學生的智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就應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使之能充分發揮和體現自身的創造精神,激活學生思維,激發想象力,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寓智力游戲于教學中不失為為學生創設情景的一種好方式。適當開展一些智力競賽活動可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更能發揮其積極思維的潛力。這就是把思維訓練滲透到教授和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中滲入益智游戲主要目的是通過這些有益的活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參與,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掘其創造性思維的潛力。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和合作機會,培養學生愛動腦筋積極思維的習慣。從而使課堂教學不僅傳授書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培養其創造性想象;教會他們學會學習的技巧,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我們都知道,如今的學生都有很強的展現自我的欲望,渴望被人承認,更渴望被人肯定。當這種欲望被調動運用得好,就可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也能創造出驕人的佳績。
創新意識是人類在周圍事物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要參與其中的確強烈情緒沖動。如何激發豐富的想象力,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發揮呢?教學中本人選擇了如下的一個智力游戲:
有一個用20個硬幣圍成的正方形:
只能挪動其中的一個,而使四條邊硬幣的個數相等。題目一亮出,學生們馬上來了情緒,有的激烈討論,有的一聲不吭,只顧在紙上涂涂畫畫,過了一會一個學生走上講臺,用一支彩色筆在黑板上重重的畫了一圈,然后拍拍手“趾高氣揚”地回到桌椅上。有學生就問“這樣都可以”?我反問道:“你說行不行”?這道題不能僅局限于平面,還需運用三度空間,從三維的角度考慮,就可得到題目的答案。
這樣的智力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其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想象是創造的基礎,教師不失時機地為學生提供空間和時間發揮想象的機會,是實施創新教法,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在游戲的過程中可訓練學生分析問題和多種推理的能力,以及掌握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
創造性思維往往源于“靈感”,似乎帶有“偶然”色彩,但這種“靈感”決不是從天降,而是平時艱苦努力的結果,是知識積累迸發出的火光。如牛頓從蒂落的蘋果發現萬有引力,實際是無數次探索研究的升華;瓦特從沸騰的開水悟出蒸汽機的原理,歸根結底,是無數次的觀察思考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著力
啟迪學生的這種“靈感”,為其提供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發揮的環境與氛圍。
當今的社會已步入數碼時代,進入信息社會,科學知識急劇增長,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知識的陳舊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應著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開拓能力,學會自己學習知識和創造的本領。在西方心理學中把有關學習方法的學習叫做“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現代教學要求教師的角色應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的角色應轉變為自主探索,兩者有機結合,並將“研究性學習”過程引入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來,把學生培養成會思考、會分析、會學習的現代化新人。
【關于走向創新思維教育的文章】相關文章:
1.關于創新的文章
2.走向成熟的文章
3.走向社會的文章
4.走向成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