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變化的大趣味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一個好的環境就像充滿交流和互動氣息的豐富多彩的樂園,置身其中的人們能其樂融融地表達與創作,彼此悅納、相互欣賞。”我們發現,為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突出的特點是“變”,核心是“趣”。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環境中的材料操作性強、易于變化,能吸引幼兒主動探索。二是環境中的材料支持合作的需要,個人作品集體展示,能引發幼兒思辨與創造。三是作品展示富于變化,能引導幼兒多樣的創作方向。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與興趣,自主參與、自由結伴、自定主題、自選材料、自發交流、積極表達情感、共享快樂。在我們幼兒園,教師就支持幼兒創設了這樣的環境。
中秋過后,班級藝術畫廊的一角堆滿了大大小小的紙盒子。這些盒子都是小朋友從家中收集來的,長方形的月餅盒最受老師、小朋友的歡迎,很快變成了有趣的故事盒、漂亮的展臺、多種玩法的棋盤……只有那大大、方方的盒子一直靜靜地躺在那里,無人問津。
秋游回來后,孩子們興奮地討論秋游中發生的趣事,王老師提議:“好朋友一起創作一幅秋游趣事連環畫吧。”教師的適時引導,將孩子們的興趣、零散的經驗轉換為主題形式的繪畫。依依、桃桃、點點、新新這四個好朋友,選擇了四張最有趣的秋游照片,用抽簽的方法決定了彼此的繪畫內容。她們興沖沖地來到美工區,忽然發現沒有了繪畫的地方,于是徘徊起來。“請你們找一找哪里能繪畫啊?”王老師的話引發了孩子們主動解決問題的愿望,孩子們觀察起來。“那有地方。”順著桃桃手指的方向,好朋友看到了在美工區一角的桌子上,擺放著大大的'紙盒子。欣欣說:“那里的盒子可真漂亮,能用嗎?”點點說:“那個黃黃綠綠的盒子我喜歡,因為它像秋天的色彩。”桃桃說:“我也喜歡。”依依說:“我們在盒子上畫吧。”王老師贊嘆地說:“你們的主意真新奇,怎么能同時畫啊?”欣欣想了想說:“一人畫一面吧。”“真聰明,我喜歡你。”桃桃親了欣欣一下。王老師也為欣欣鼓起掌來,并問到:“欣欣,你是想直接在盒子上畫嗎?”欣欣說:“是啊,盒子的顏色正好可以當背景啊。”點點說:“那就不是連環畫了吧。不對,我說錯了,是,可就是看——不太方便。”王老師走到盒子前,用手一掀,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盒子的四個面掉了下來,變成了長長的、空空的畫卷。“老師,這是你弄的吧,你真聰明。”看著可愛的孩子們,王老師說:“謝謝!請小創作家們商量一下畫的順序吧。”“好咧!”四位好朋友按照秋游的時間順序開心地創作起來,依依畫搓玉米,桃桃畫制作便簽夾,點點畫推小車比賽,新新畫采摘芹菜。繪畫中孩子們有商有量,互相出謀劃策,“搓玉米的時候外面還灑了好多玉米粒呢”,“那天我們拔的芹菜比我還高”,“點點,別忘記推小車比賽女孩子是第一名,我們在前面啊”……繪畫完成了,她們將作品掛在墻上,在欣賞中不斷修改著:發現推小車的女孩子跑得不夠快,就添畫出飛起來的小辮稍,還添上了幾道風速線;桃桃將她搓玉米的好方法用提示語的形式添加到了依依的畫面上……最后,她們一起商量剪了四種形態、不同顏色的葉子做了畫框。“畫框怎么不明顯啊,咱們用紅色可能就好了。”“明天咱們用水彩紙畫水粉畫吧,比一比哪個效果好。”四個好朋友用水彩紙給盒子穿上了外衣。
就是這樣,孩子們給盒子穿上了一件件外衣,一件件外衣又在孩子的筆下變成了一幅幅裝點環境的藝術品,靜態的盒子變成了促進幼兒發展的材料,孩子在創作中感受著作品組合變化的形式美,迸發出進一步創造的愿望與需求,體驗著環境的藝術美、人際的和諧美。
在幼兒園里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區域就是美工區,他們能運用各種材料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用不了幾天美工區的展示墻面就被貼得滿滿的了。新作品沒有地方貼,這可怎么辦呀?小朋友的小嘴撅得老高!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想辦法制作了屏風。有了屏風孩子們可高興了,爭著七手八腳地把自己的畫貼在了屏風上。不僅小朋友的作品有地方展示了,屏風也變漂亮了,孩子們非常自豪。可屏風畫展示了沒幾天,有的孩子不滿意了。添添說:“王老師,這屏風亂七八糟的,不好看!”聽了添添的話,又有幾個孩子嚼起了舌頭, “亂七八糟!亂七八糟!”地喊起來。王老師學著一休的樣子,說: “怎么才能讓屏風畫不再亂七八槽呢?’’孩子們安靜了下來,積極想辦法。有的說少貼一點,有的說要貼得整齊一點,有的孩子注意到了屏風長長的、一頁一頁的特點,說能不能畫長長的畫貼上去。王老師肯定了他們,并提議畫“長長的畫",小朋友感到新奇又有趣。孩子們積極創作,有的畫了長長的頭發——一個小姑娘長著長長的頭發,頭發的一頭系著大氣球,一直飄到天上;有的畫了長長的風箏——小朋友在放風箏,手里拿著長長的風箏線;有的畫了長長的腿——自己長著長長的腿,這樣就可以成為跑得最快的孩子……孩子們把一張張長長的畫貼在屏風的每一頁上,組成了長長的屏風畫Q。
作品的特點和屏風的特點交相輝映,給孩子帶來了新的繪畫體驗。孩子們樂此不疲地將日常生活、大自然、藝術作品中蘊含的各種長長的事物和現象表達出來,共同品味、共同分享。同時美工區又多了不同特點的屏風支持幼兒創作的需要。
最近,然然在美工區迷戀上了畫兔子,活動區結束了,然然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小朋友。她介紹得可真好——把一張畫面創編成了一個小兔子的故事!“小兔子起床要去找他的朋友小青蛙……可是小青蛙卻不在荷葉上……"根據然然的介紹,老師鼓勵她繼續畫,把下面的情節也畫出來。在第二天、第三天的區域活動時間,她畫起了故事連環畫。很多小朋友看到然然的作品,也要和她學一學比一比。可是孩子們的區域活動時間有限,往往不能完成好一個主題幾幅作品的連環畫。怎么辦呢?在討論中,小杰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咱們用環把畫串起來吧——就像做拉花似的。"原來小杰看到環境中的紙環拉花受到了啟示。 “怎么穿啊?"“用曲別針吧。’’司琦說著就做起來,他用一個曲別針別在一幅畫的下面,再用一個曲別針別在另一幅的上面,然后再用一個曲別針費勁地把兩幅畫連在一起。真高興啊,鏈接連環畫誕生了。在教師的啟發下,孩子們想出了鏈接作品更簡單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事先把兩個曲別針連起來。然然首先動手把自己的作品接起來,得意地講給小朋友聽。這樣,小小的曲別針成了孩子們繪畫游戲的材料,促進孩子們的想法不斷延續。
以上無論是“盒子變畫卷"、 “實用屏風畫",還是“鏈接連環畫’’,都體現了教!f幣的實踐智慧,契合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細則提出的,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環境創設,使每個幼兒都有表現和表達的機會,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發展的要求。 “凡是幼兒能做的,應給幼兒機會做,凡是幼兒能想的,就給幼兒機會想。"我們教師所做的就是關注幼兒發展的需要,追隨活動的進程,給予幼兒更大的創作空間,讓環境材料更富有彈性,讓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小變化的大趣味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相關文章:
2.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5.有一點小變化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