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隨筆
常回家看看隨筆1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父母的愛猶如于春天里燦爛的陽光,帶給我溫暖,帶給我光明;父母的愛,猶如于狂風中的一把穩定而沉著的大傘,為我遮風擋雨;父母的愛,總在我困難的時候給予我幫助,給予我動力。那股如絲般連綿不斷的愛意成為我堅強的后盾,讓我時時刻刻不再有空虛的感覺。
要是說什么愛是無私的,那就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父母對于子女就是捧在手心害怕掉,含在口里害怕化,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夠常回家看看僅此而已,而子女對于父母又做了些什么?
以前覺得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理所當然的。總想著長大了,就不歸父母管了,就自由了,天天不用聽著父母的嘮叨,長大了走上社會遠離父母,歷經了挫折與碰壁,才發覺這世界只有父母對我最好。
為了所謂的工作和生活,已經一年沒有回家了,昨天和我父母視頻,看著父母臉上爬滿的皺紋,老去的背影,滿頭的銀發,鼻子里突然酸酸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忍住沒有留下,從來沒有覺得父母會這么快老去,一年沒有見父母,突然覺得時間就是一把利劍,劃傷了我的心。聽著父母說著家里面的大大小小的事,問我啥時候回來,我說過年吧,有時間就回來了,父母像個孩子一樣高興,說好好工作,一個人在外面,照顧好自己,他們等著我回家,不要為他們操心,只有我們過的好,他們才能好。
我的心情突然變得不好,突然想到如果有一天,父母離開了我,我應該怎么去面對我的人生,有事情了我找誰,委屈了找誰。又不敢去想。
人生太殘酷,我希望用我的余生去換我父母的安康,努力告知自己,姑娘,該奮斗了,用現在的行動,奮斗為父母創造一份安逸的生活,常回家看看,對父母來說就是最好的回報。
常回家看看隨筆2
新的一年永遠的停留在了記憶里,停留不了的,是我們漸漸長大、而他們卻慢慢老去的腳步。
去年,我離開了學校參加了工作。回家看到的爸爸媽媽還是和往常一樣,用洋溢著的喜悅,掩飾臉上的那份心力交瘁。爸爸一如既往的給我們發著紅包。給爺爺奶奶各一個壽比南山包,給媽媽一個幸福包,給妹妹一個金榜題名包。我沒敢再接爸爸的紅包,因為我已經工作了。不過幾秒后,我妥協了。
不管你長多大,都是我長不大的兒子,這個紅包你得拿著。
從來聽爸爸的話長大,一時語塞,之前想好的理由,像張白紙。世間萬物相生相克,媽媽克著爸爸,爸爸克著我,妹妹最聽我的話。
常回家看看。
這是我的包,一家人的心愿。
以前爸爸經常鼓勵我走的遠才能看的廣。所以我跨了很多的省,去了離甘肅很遠的東北,一年一年過去了,我發現從剛開始爸爸很久打一次電話給我,到后來爸爸打給我的電話比我打回家的次數漸漸多了起來。再到畢業之前,爸爸更是很堅決的要我回甘肅工作。
那時我開始知道,不老男神也會老,經常不見兒女的父母老的更快,每次回家都能清晰的感覺到爸媽變老的痕跡。
聽話的孩子最孝順。我一直牢牢地記著,一直做著最聽話的乖孩子。這句話并沒有什么問題,只是我已不再是孩子,所以長大后發現,我一點也不孝順。這次回家,特意給爸爸買了塊好一點的手表,第二天在外婆家,就聽到爸爸在路上見熟人就拿出來炫耀,這是他兒子買給他的。
驀然間一股辛酸劃過心頭。我所了解的爸爸,是倔強的,一個人決定著家里大大小小的瑣事。我所了解的爸爸,是大男子主義的,是從來不會在外人面前夸我的。這真的是我所了解的爸爸嗎?那晚,重復循環播放著陳奕迅的《單車》,失眠在兒時的回憶里,重溫著我錯了的二十年。
常回家看看,給爸媽一份驚喜。回家,是爸媽最愿意看到的禮物。
年,用心陪著才是年。過年,過的不再是年,是給期盼重逢的爸媽一劑安心藥。這次回家后我沒有在聊天的時候玩手機,沒有再嫌他們嘮叨,靜靜地品味著話里的暖意。我也再沒有在吃飯的時候說哪個菜淡了,哪份肉咸了,一口一口品嘗著飯菜里的辛勞。那一天,我們重新玩了我們小時候過年一起玩的撲克牌,輸一次在臉上畫一筆,看著臉上的模樣,妹妹笑的直不起腰,爸爸笑的直叫受不了。那一天,爸爸沒有阻止我喝酒,我們一起抿了點小酒,東拉西扯著工作內外的事情,東倒西歪的睡著了。
擠擠時間,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隨筆3
前段時間,我們一家三口回了趟家。我年邁的雙親,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兒,忘了身上的疲憊,趕忙上來對我們噓寒問暖,特別當看著我們身后有他母親高的愛孫,更是痛愛有加地喊著他的乳名,拿出他們收藏的各種好吃的東西,問他想吃什么。
回家的感覺真好啊,家鄉的港灣,父母的`港灣,總是溫馨,讓人忘卻缺錢少錢的日子,讓人忘記奮斗后還是空白的苦悶。可以少世界一切的風景,就是不能少家的愛巢,家的諾亞方舟,還有回家的路和燈。就如大馬哈魚,經過五年的流浪,還是要回到它的出生地安息著,并留下它們的后代。
家的地方,對幸福的期望值最低,幸福感也最容易找到。對遠歸的游子,尤其這樣。不管貧窮還是富貴,不管疾病還是健康,不管生還是死,都有很多的不離不棄。
經過許久的家常,經過一夜甜香的睡眠,心頓時有安頓的感覺,只是這一切太匆匆。
我的家在一個小集市里,父母靠著多年的辛苦打拼,建起了這一弄還算寬裕的房子。家里收點店面租金,再靠著集市的攤位收入,同時也在家養養雞,喂喂鴨,做點糧食加工生意,我的父母還是比較能頤養天年。特別我母親是熱心腸,也常做做月下老人,也就常沾點喜氣與財氣。于是,父母的家,由于他們的好強與最喜歡的自力更生,一直是一個還算殷實的家,一個有底氣和堅強的家。不管多少風風雨雨,都屬于“家堅強”。我的父母看到我家門前有瀝青路的那天開始,就一直千方百計為我們也構建一條康莊大道。雖沒有奢華,雖沒有想象的盡如人意,但有的是實實在在的愛,樸素的愛,讓后代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的家,沒有過多給我們苦難的記憶,雖時時要勤儉持家,但對于那個時代來講,這是應該走的歷程,我們一直沒有沉淪,還是選擇堅守與堅持,這一直是我家非常慶幸的地方,這也是我家厚實的家風。
所以,不管我走得多遠,總有一根線牽著我,線的那一端,就是我父母所在的家。我的父母期盼我們最多的,就是要我們在外面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而不是不切實際的飛黃騰達。老來唯一期盼我們的,就是多回家看看他們,讓他們多抱抱孫子,看看愛孫。在現代社會,在這個更容易漂泊的年代,在這個人更容易流動的時代,這種老來的期盼就愈加顯得要熱望起來,對于有三個孩子在外面的我的父母,他們更是如此。
父母,喜歡他們的孩子去飛翔,但也喜歡想把他們的孩子栓在身邊,守著他們,然這一切總是不能兩全,操碎的永遠是做父母的心,總是牽掛多頭,惟獨忘了的,就是他們自己,不知要如何好好安頓自己。我的父母就此類“愛多事”老人,甚至要刻薄自己,莫名地責怪自己,想把很多事往自己單薄的身上攬。總說自己是快要老了的人,就是把自己耗到燈枯,也要為后代著想,要為后輩該照亮的地方想要照亮。總以為,如果少了他們,家里就是黑燈瞎火。現在我才真正明白,“家有一老,就有一寶”的真正含義。不久前,我在我們網站看了一位前輩寫的文章,說一位富翁朋友,是如何盡孝自己的老母親,愛她,超過了愛自己的妻兒,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有幸福的晚年。確實,錯過了今生的愛,還有什么值得相守和留戀?還談何為人子,為人父?當然,現代世界也確實有很多人開始冷酷地、粗暴地對待自己的父母,但他的人生也往往是生硬的,同樣不一定能得到善終。畢竟,社會的養老院,只是歸宿與金錢的交易,缺少心的暖流與家的問候。
這次回家,我同樣看了屋后的歪脖子桂花樹,還好,它一直長得很茂盛,我祝福它。它肯定同樣歡迎我回家的,因為它是我在學校操場撿到的一棵即將遺棄的小樹。只是,如今,它長到一層樓那么高了,我可以在樓上找它握手。
《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一直唱到我的心底,唱得我熱淚爬上臉龐。即使在回家的路上,我只想無數次,看看自己家的方向。漂泊的人,骨子里念叨家的地方,不管經世流年。
——20xx年1月4日星期五于學院辦公室
常回家看看隨筆4
媽媽一大早就打電話,不停地嘮叨:“華,你別一天天的鼓搗電腦了,那身體越來越不禁折騰,蠅子踢一腳就感冒了,咋就那么不聽話呢,難怪人家李子說你。整天的鼓搗,能掙多少錢呀?李子跟你發脾氣,想砸了電腦,還不是心疼你么?你咋就不能讓人省點心!都奔五十的人了,有點自制力行不?有本事你就別生病,生著病還鼓搗破電腦,你真是……”媽媽噼里啪啦一頓數落,我忍著眼眶里打轉的淚水,一聲不吭,我理解媽媽的苦心,其實也是心疼我。
這時老公送孩子回來了,看著我接著電話,眼睛里含著淚水,幸災樂禍地說:“又被媽說了吧?活該,使勁說,不長記性!成天鼓搗破電腦。”我抹了把眼淚,白了他一眼。電話那邊媽媽繼續在說:“中午回家吃飯吧,你爸買了火鍋雞,你弟他們一家子也回來,你們姐弟倆好久沒湊一起了,過來熱鬧熱鬧。”
好吧,趕緊收拾收拾,一會兒出發去媽媽家,真的是很久沒和弟弟一起陪爸爸媽媽吃頓團圓飯了。車子才駛到媽媽家的那條路口,遠遠就看到蒼老的爸爸站在家門口朝路口這邊張望,看到我們過來滿臉都堆著笑:“來啦,冷不?快進屋,你媽擇菜、洗菜鼓搗半天了。華你去給你媽搭把手,我去買箱子露露給孩子們喝。"說著,爸爸轉身就奔小賣店去了。
停好車,才邁進大門口,媽媽就迎出來了,把一雙滿是皺紋、干巴巴的手往圍裙上蹭了蹭,接過我手里的東西,又開始嘮叨:“每次都叮囑你們來時啥也不用買,就是不聽,大包小包的,是過日子的人不。感冒好了沒?瞧瞧你,臉色這么難看,自己的身體自己不注意,有病了,還不是你自己難受。嘴皮子磨破了也沒用,我說就跟沒說一樣,你也不聽……”得,這老太太話匣子打開,就嘮叨個沒完了。
走進里屋,媽媽放下手里的東西,又去廂房里拿來一個裝滿東西的籃子,一股腦把籃子里的花生、栗子、核桃、瓜子、桔子和蘋果都倒在了炕上:“吃吧,這些栗子、核桃是你老姨拿來的,前兩天給你姑拿去了些,剩下的都留著等你們回來吃,我和你爸牙口不好,不愛吃這些。”就知道媽媽是在說謊,爸爸最愛吃糖炒栗子了,他們就是舍不得自己吃,都省給孩子們。“媽,我們啥也少吃不了,你們該吃就吃,不要啥都給我們留著。”我開始埋怨起媽媽,都那么大歲數了總是舍不得。
其實,說他們舍不得,只是對他們自己舍不得。記得大女兒四歲那年,腿骨被自行車砸折了,去市里醫院住院,我們前腳到了醫院,后腳爸爸就到了,臨走給我留下一萬塊錢,心疼地說:“在這不比在家,別舍不得,給孩子看好病最重要。不用惦記家里。只要你們過得太太平平的,我們就放心了。”
“老遠就聽到你吵吵把火的,就不能好好說話,又咋了?”這時爸爸回來了。看到爸爸,我又想起來前幾天姑姑告訴我媽媽摔倒了的事,又忍不住埋怨爸爸:“爸,媽媽前幾天摔倒了,你咋不告訴我們,怎么不帶媽媽去醫院檢查,有沒有傷著骨頭啊?”爸爸看我急赤白臉的,趕緊解釋,“你先收斂收斂你的臭脾氣吧,動不動火星子四濺。你媽摔倒起來,也沒傷著骨頭,無大礙,告訴你們干啥,去醫院還不是花錢找罪受。把你們都叫來也就是到醫院折騰一通,結果還是得回家養著,再說你們都忙,你媽也不想讓你們擔驚受怕的。我和你媽能解決的不需要你們操心,我們也不想給孩子們添麻煩……”爸爸的話,讓我無言以對。不管啥時候,父母總是為我們著想,我們呢,總是不關心他們,時不時對他們發脾氣不說,連常回家看看都做不到,總以為給老人家幾塊錢或者買點東西就是孝順了。
媽媽每次做了換樣的飯菜,都會打電話讓我們回去吃,我卻總是嫌回家麻煩。父母為的是啥?只是想兒女們回家看看,享受一下天倫之樂。現在父母都老了,希望兒女多些時間在身邊陪著,安慰一下他們孤獨的心,我們卻連滿足老人這點小小的愿望都做不到,心里真是愧得慌。
“鍋開咯,可以開飯了。”老公的一句話打破了沉默,我們一大家子圍坐在飯桌前,火鍋沸騰了,湯水咕嘟咕嘟的向上涌,里面的雞肉是媽媽早就燉好了的,開鍋就可以吃。弟弟把一盆青菜端過來,媽媽不斷往鍋里添料:“華愛吃豆皮,放點;國頭愛吃粉條,來點;李子愛吃籽密,這個得多煮會兒……”媽媽如數家珍般地嘮叨著,往不斷往鍋里添加著各種菜,我們從火鍋里把熟了的食物往嘴里塞著,鼓起腮幫子吃著,大快朵頤。爸爸偶爾感慨兩句:“好久沒這么熱鬧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才香呢。”媽媽只是夾一些青菜吃,光顧著看著我們吃了,我問她怎么不吃塊肉,她說牙不好,咬不動了。媽媽就是這樣,一輩子了,只看著兒女吃好喝好,她也就開心了。
年近半百的我,為人妻也為人母,卻依然肆無忌憚地享受著母愛:“媽,我想吃黃須餡餃子了。”
“媽,我想吃煎餅了。”
“媽,我的被子該拆洗了。”
聽著我跟媽媽撒嬌,女兒就送我白眼:“老媽,你都多大年紀了,還啥事都找姥姥做,等將來我們老了,你給我們做嗎?”我只能呵呵地笑。
陪著父母吃頓飯,邊吃邊嘮些家常,心里那叫一個踏實。說實話我都不記得上一次陪他們是什么時候了,作為女兒,不能常常回家陪伴父母一直是我心里的結。看著滿頭花發的父母,看著歲月在他們臉上烙下的那深深的皺紋,看著那兩雙粗糙的手,心里真的是五味雜陳。好在二老身體還健壯,也不用我們操太多的心。我只在在心里默默地祈禱:愿爸爸媽媽平安健康,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天倫之樂!
常回家看看隨筆5
對于剛回到家的爸爸,小女兒對我一點也不陌生,她看見我,樂得一直咧嘴笑,盡管沒有立刻撲向我的懷里,但她那醉人的笑態,表明了欣喜我的到來。
兩個月前,小女兒隨她媽媽去了我上班的地方,那時她還走不穩,話也不會說。見了我還生分,不讓我摸她,等到熟悉我了,她便跟著媽媽回來啦。
月余未見,再見到我,竟滿臉堆笑。看來,她記住了我這個爸爸,看著她小頭小腦的可愛樣子,好想親親她的小臉頰兒。我向她招招手,示意讓我抱抱她,我以為她會猶豫一下,沒想到轉身就沖撞在我的懷里,我用前額向她脖頸扎了扎,她咯咯地笑個不停。我讓她喊爸爸,她還是只會喊我“媽媽”。她還是不會說話,不過會咿咿啊啊跟你掰和半天,像是談話的架勢,小身板看著利索多了,走路快多了,長了不少,讓我滿心歡喜。
到了晚上,睡覺也讓我抱著她,連她媽媽都不找,這是她倆姐姐沒做到的事,像她一周半的時候,她的兩個姐姐,我拉都拉不到身邊,別說讓我抱著睡了,媳婦都笑了,說,還是你小女兒待你親哪,那可不唄!小女都賴著我啦。
血緣關系的親情,與生俱來的,短短相處,就能無比信賴。孩子對于父母雙愛也是非常渴望的,所以,不管是爸爸或是媽媽,多一點時間留在孩子身邊,為了生活而不能長陪的,就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隨筆6
昨晚,老媽又打電話給我,問我這個周末回不回家了,還沒等我作出回答,她就又急著往下說,她說她會煮白切雞等著我回來吃。聽后,我不言語了,我知道:老媽又在想我回家了!
自從上了大學之后,我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讀小學時,我天天騎著自行車在家與學校間來回穿行;讀中學時,我回家的次數減至一個星期一次;而現在,由于學習和工作比較繁忙,我由大一的一個星期回家一次逐漸變為大二的一兩個月回家一次。老媽漸漸習慣我回家次數的減少了,可是,她更習慣的是每個星期都給我一個電話,問我回不回家。每次從電話里頭聽到她渴望我回家的語氣,我是一陣感動,同時也是一陣陣的內疚自責。我常捫心自問:“TT啊!你怎么都不抽空回家看一下自己的老媽啊?你的孝心在哪啊?”
我知道,老媽年紀越來越大了,她內心的孤獨也與日俱增。幾個姐妹的我們,讀書的讀書,工作的工作,回家陪老媽的次數也越來越少。我們之間的交流漸漸由見面變為手機交談。有好幾次,老媽打電話給我,說她想找個人聊天,她在家里覺得無聊。一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曾經在課本上看到的那些小故事,這些小故事大致都想表達:“孩子長大了,要離開“鳥巢”飛出去了,而作為母親的她們越來越孤”的情感。當時,我認為這樣的日子離我的母親還很遙遠,因為我會好好孝敬自己的母親,不會讓她感到孤獨,直到最近老是聽到老媽在電話里頭說她感到無聊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的母親也要經過這一階段,原來我也給母親制造了孤獨感。后者與前者形成的對比,這種內疚感又有誰能懂?有時老媽在電話里頭大發感慨,她說,她很想念我們這姐妹讀小學的的那段日子,雖然那時候覺得我們常在她的耳邊嘰嘰喳喳地吵個不停,覺得很厭煩,可是,現在想看看我們幾姐妹聚在一次絆個小嘴的機會都沒有了。姐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這么一兩次,我和弟弟要在學校學習,回家的次數也是少得可憐。想三個人聚在一起聊一下天也就只有春節那幾天。我常常在猜測:如果我們幾姐妹都結婚了,那我們見面的日子是不是更少了!我很擔心那天的到來!我不希望時間將那么多美好的東西都抹殺掉!
上個周日是母親節,我給老媽打了個電話,祝她節日快樂。電話里頭的她顯得異常的開心。農村的孩子很少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表達對母親的愛,我們說不出那些肉麻的話語。可是,上了大學之后,接觸的新事物、新思想多了,很多情感也敢表達了。現在我不吝嗇表達我對母親的愛、關心,我將母親的生日牢記在心,在屬于她的節日里總少不了送上自己的問候。母親只有一個,我們不去愛,那誰去愛?只要母親開心,我們累點又有什么呢?
我決定了:這個周末無論如何都要抽空回家看老媽。這次的白切雞應該由我來煮!煮給我最愛的老媽吃!
望天下的孩子常回家看看!母親真的很需要我們的關心!
常回家看看隨筆7
時光無情催人老。爸爸臉上千溝萬壑,媽媽頭上白發蒼蒼。五個子女都遠離家鄉,整天為生活奔波,為金錢忙碌,不可開交,鮮有時間回家。可以想見,爸媽多少個傍晚,佇立在夕陽下的青山間,久久注視遠方,盼望兒女的歸來;多少個夜晚,他們躺在床上,側耳傾聽電話聲,不肯有一絲遺漏,關注兒女們的消息。
五個子女中,我離爸媽最近,在家鄉所在的縣城,驅車五十余里即可抵達;工作也稍顯空閑,星期例休,節假不變,但總由于各種原因,難得回家。
國慶,我想該回家看看,看看年老的爸媽,毅然決定放下所有羈絆,騎著摩托車回家。時值秋末,正是稻谷收割季節,爸媽繁忙得喝口茶的工夫都沒有。見我回來,遠遠地放下鐮刀,站在那里顯得有些無措,臉上那份欣喜真如——兒時的我,拿到心愛的玩具。我停下車,來到他們身邊,想幫他們干點什么。爸爸一把攔住了我:“你在外那么辛苦,回來好好歇歇。”媽媽也在一旁喃喃自語:“能回來就好,能回來就好。”我看著他們,眼睛中積蓄了一眶眼淚,差點掉下來,轉過身,偷偷拭去。
在爸媽的堅持下,我只得返回車上,回家。家中,父母似乎預知了我的歸來,飯菜在鍋中,熱騰騰的,還有紅薯、玉米。在城市中居住慣了,這些農產品市場上都有賣,每次買到自己三尺小屋中,總感覺少了點味道,可能是催熟的效果,可能是化肥的功能,也可能是少了一絲鄉情。我迫不及待地捧起一棒玉米,大口大口地嚼著,一個字“爽”。
夕陽映紅西山時,爸媽回家,卸下一天的重擔。媽媽剛進門,又出門,我知道她必定去摘菜了。小溪旁的菜地里,從不空地,都有合乎時令的蔬菜。他們都是勤勞的人。媽媽摘菜回來,洗菜、燒鍋、做菜,好一頓忙活,我們坐在餐桌上,陪爸爸喝兩杯小酒,和母親說兩句貼心話,別提多愜意。
一個晚上,爸媽的感覺真有些別樣,不知是很久沒見我的緣故,還是酒精起的作用。媽媽一個勁地問東問西,哪怕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她似乎想把我分別日子中的事情都了解透;爸爸坐在一旁,“啪噠”著旱煙,兩只眼睛盯著我,一動也一動,哪怕我上個廁所,他的目光也要順著我移動。他們問得我有些啞然,看得我有些發毛。但我不敢拒絕,我知道,這是一種愛,這是長時間分別后凝聚的長長的愛。
十點,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媽媽早早地鋪好床鋪,我躺在上面,看到窗外如洗的月色,回憶過往,兒時的點點滴滴,襲上心頭。幼時,家里太窮,父母風里來雨里去,勉強填飽一家人肚子,他們無論多苦多累,我都能快活似神仙,玩得不亦樂乎。小時,上學,父母早早地起床,為我做好早飯,為我備好火盆,怕我受冷挨餓。初中,家離校較遠,四十多華里,我拖著大書包,背著干菜,星期六回家星期天返校,在學校里一呆就是一個星期,吃的菜太干,吃不下飯,爸爸就偶爾抽空,給我送點菜,改善一下伙食。中專,遠離家鄉,寫信回家,敘說校園的屁事,爸媽不識字,居然腆著老臉,托人寫回信。
爸媽一生,傾其力,盡其心,只為子女。我們子女,能回報他們的又有什么,一年幾個電話,過年幾樣補品,僅此而已。其實,我們最好的回報,是平安,是常回家陪陪他們。
陳紅在《常回家看看》中唱得好:“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只圖個平平安安。”耳中聽著歌聲,“是啊,常回家看看,為父母干點家務,陪父母嘮嘮家常。”我的心中對自己說。
常回家看看隨筆8
隔壁的張叔叔又病了,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反正就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渾身上下無力。
這下可急壞了李阿姨,忙著到處給他尋醫問藥,看了西醫又看中醫,忙了好一陣子,花了好幾千,張叔叔的病硬是沒有半點進展,反而臥床不起了。這下可讓李阿姨慌了神,忙在街坊鄰居的幫助下,把張叔叔送到醫院,上上下下檢查了遍,沒病啊!望著李阿姨疑惑的雙眼,身著白大褂的主治醫生把檢驗單仔細地又看了一遍。然后推了推眼鏡,慢條斯理地說:“沒病,就是身體很虛弱,要不在醫院好好調理下?”可叔叔心疼錢啊,一個月就這點退休金,能經得起醫院的折騰嗎?一生節儉的張叔叔硬是在醫院拿了點藥就回家了。
一周后,張叔叔的病更厲害了,李阿姨急得只差去廟里燒香了。街坊們陸陸續續前來看望張叔叔,安慰李阿姨,可這些又有什么用呢?“這咋辦呀,老頭子,你千萬不能倒下呀……”李阿姨每天急啊愁啊哭啊,哭叔叔命運凄慘,從小沒有爹媽,跟著哥哥嫂子長大,生了三個孩子,辛辛苦苦拉扯大,如今都不在身邊,老了不中用了,也不知道怎么生了這個怪病。
那段日子,李阿姨簡直成了現代版的祥林嫂,幾乎見人就訴說。可這些又有什么用呢?張叔叔照樣每天躺在死氣沉沉的房間里下不了床。
聽說父親病了,張叔叔的大女兒忙回家探望來了。
“爺爺”隨著外孫女一聲甜甜而清亮的叫聲,整個房間隨之生機起來。“哎——過來我抱抱,一年沒見,長高了長乖了!”好久沒笑的張叔叔臉上居然笑成了一朵大菊花,他一骨碌從床上爬了起來,移動著虛弱的身體,把8歲的外孫女拉在懷里,親了又親。小外孫女高興地和爺爺捉起了迷藏,從石頭剪子布玩到兩只小蜜蜂,從炒茄子玩到編花籃,張叔叔整個人完全換了個樣。
看見親人他高興吶,聽說那天中午破天荒地吃了兩大碗飯,這可是他平時吃好多藥花多少錢都換不來的呀!
見父親精神好了許多,大女兒的心里若有所思。
這段日子,自己工作太忙了,一直沒有時間回家看看。父親太思念兒女們了,才患上了如此怪病。
大女兒索性給遠在外地的弟弟妹妹們打電話,要求他們回家看看。張叔叔一聽,忙雙手一擺,敞開嗓門叫開了:“千萬別打,看見你們我的病已經好了。他們那么忙,來去要好幾百元的路費,別耽誤了他們的工作。再說他們要掙錢養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