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土高原氣象災害
黃土高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這與它的氣候特征有關,同時也會引起很多氣象災害。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黃土高原氣象災害,供大家參閱!
黃土高原的氣象災害
黃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300-600毫米之間,有些地區年雨量可達800-10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季,集中在七、八兩月,雨季比較短促,干燥少雨的時期比較長。由于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在夏季降水中出現暴雨的機會又相對比較多些,而伴隨暴雨又常有冰雹出現,所以夏季多雨,多冰雹是黃土高原的一個氣候特色。急驟的暴雨往往造成山洪暴發和水土的大量流失;強烈的冰雹又往往毀壞大片的莊稼。
黃土高原上雨量的年際變化具有差異大、不穩定的特點,多雨年份的雨量比少雨年份的雨量高出三、四倍及至三四十倍,例如太原少雨之年僅有50毫米,多雨之年可達700毫米;陜縣少雨之年僅有20毫米,多雨之年可達到700毫米。這樣懸殊的年雨量變化易形成旱澇災害。
黃土高原上,雨量不多,且多集中在夏季,所以黃土高原上的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日光充足,熱量條件比較好。各地的年日照一般都在2000-3000小時之間,由南向北逐漸增多。擁有比較充足的光照條件和比較豐富的熱量資源,為喜溫和喜陽性植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廣闊的發展天地。
黃土高原上,由于日光充足,熱量條件比較優越,再加上冬春季節多大風,蒸發普遍比較強烈,冬干、春旱現象也相應表現得比較明顯。據計算,高原上和地的可能蒸發量都普遍超過實際降水量,而且也表現出由南向北逐漸加劇的特點。在黃土高原的北部,沿長城一線的鹽池、定過、橫山一帶,由于地熱高、日照時數多、降水少、風速大、濕度低等原因,是整個黃土高原蒸發量最強烈的地區,也是黃土高原冬干、春旱現象最明顯的地區。
黃土高原的地理特征
黃土高原是我國獨特的地理區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顯著的特征。
1、 溝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黃土高原黃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鈣質。受長期內外營力的作用,地表剝蝕切割嚴重,支離破碎,溝壑縱橫。黃土高原氣候干旱,降水雖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為暴雨,使得黃土高原發育成溝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觀。
2、氣候差異較大
黃土高原的氣溫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的趨勢。就氣溫來看,黃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熱、寒暑變化劇烈的大陸性氣候特點。黃土高原深居內陸,氣候大陸性強,氣溫日較差大,日較差在10℃~25℃之間。就降水來說,黃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間,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現,其他季節降水少而蒸發強烈,干旱問題比較普遍。
3、 水資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黃土高原地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水面蒸發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黃土高原的特性決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4、、山地丘陵面積大
黃土高原地區土地以丘陵山地為主,約占整個地區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總面積的20%。這種起伏的地貌構造不適合農耕,加之該地區貧窮落后,人口增長速度快,農業單一經營、廣種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時,亂墾濫挖現象十分嚴重,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5、植被覆蓋率低
在黃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禿嶺,給人留下滿目瘡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過墾山坡,表土流失嚴重,顯露出基巖,而植被覆蓋率的進一步降低更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氣象災害治理措施
黃河的泥沙主要來自于黃土高原,治理黃河的關鍵在于做好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引洪灌地。根據黃土高原現狀,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種;打壩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溝底平地,既攔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舉兩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漫灌川地、臺地、壩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2) 林草措施
根據對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當覆蓋率在20%~40%時,具有明顯減少侵蝕作用;當覆蓋率達到60%~70%時,可減少土壤侵蝕量90%以上。由此可見,植樹種草可以有效的減輕水土流失。由于黃土高原氣候干旱,應以鄉土林種為主體,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布局完整的.基礎上,要慎重選擇經濟林樹種。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區,以營造灌木林為主,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和利用并舉,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3) 耕作措施
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據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適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實行草灌間作,25。~30。坡地實行了草糧兩輪間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地丘陵地盡量增加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在川地、壩地、發展耕作業,這樣有利于保持水土、發展水土、發展生產。實踐證明,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黃土高原氣象災害】相關文章:
氣象災害特點05-09
氣象災害的應對05-09
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05-09
氣象災害與自然災害的關系05-09
氣象災害與氣候災害的關系05-09
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05-09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05-09
關于氣象災害的案例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