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地震知識

時間:2022-12-09 17:25:16 災害防范知識 我要投稿

地震知識大全

  為營造一個安全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我們需要加強對于地震等災害的了解。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地震知識問答,供大家參閱!

地震知識大全

  災后如何解決飲水問題?

  強烈地震后,城市自來水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供水中斷;鄉鎮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斷裂或錯開、淤砂;地表水受糞便、污水以及腐爛尸體嚴重污染;由于供水困難,有時不得不飲用河水、塘水、溝水和游泳池水以及雨水。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解決群眾飲水問題,首先要將潔凈的飲用水盡早運往災區;同時,要在災區尋找水源,并對當地水質進行檢驗,確定能否飲用;對暫不適飲用的水要進行凈化處理,質量合格后才能讓災民飲用。

  災后為什么要大力殺滅蚊蠅?

  震后,由于廁所、糞池被震壞,下水管道斷裂,污水溢出以及有尸體腐爛,加之衛生防疫管理工作可能一時癱瘓,會形成大量蚊蠅孳生地,極易在短時間內繁殖大批蚊蠅,造成疫病流行。因此,必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殺滅蚊蠅。

  怎樣預防地震火災?

  ⑴ 放易燃易爆物品,應與災民居住區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⑵ 強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凡性質互相抵觸的易燃易爆物品,都要分別貯存;放在架子上的易燃易爆物品,應將容器和架子固定,以防余震發生時傾倒。

  ⑶ 震棚尤應注意防火。不要隨便吸煙、亂扔煙頭;盡量不用油燈、蠟燭照明,需用時應放在盛有沙土的盆內或桶內。

  ⑷ 員密集區要留出消防通道,并盡量解決消防水源問題。

  ⑸ 了不使火災釀成大禍,左鄰右舍之間要互相幫助,力求盡快撲滅早期火災。

  震后露宿時應注意什么?

  (1) 選擇干燥、避風、平坦的地方露宿;在山上露宿時,最好選擇東南坡。

  (2) 盡量注意保暖,如果身體和地面僅隔著薄薄的塑料布和涼席,涼風與地表濕氣向上蒸騰,常常會誘發疾病。

  (3) 避開危樓、高壓線等危險物。

  搭建防震棚要注意什么?

  (1) 在防震棚中要注意管好照明燈火、爐火和電源,留好防火道,以防火災和煤氣中毒。

  (2) 防震棚頂部不要壓磚頭、石頭或其他重物,以免掉落砸傷人。

  (3) 場地要開闊。在農村要避開危崖、陡坎、河灘等地;在城市要避開危樓、煙囪、水塔、高壓線等處。

  (4) 不要建在阻礙交通的道口,以確保道路暢通。

  震后哪些食品不能吃?

  (1) 嚴重發霉(發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麥、玉米、花生等。

  (2) 不能辨認的蘑菇及其他霉變食品。

  (3) 加工后常溫下放置4小時以上的熟食等。

  (4) 被水浸泡過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頭類食品外,都不能食用。

  (5) 死亡的畜禽、水產品。

  (6) 壓在地下已腐爛的蔬菜、水果。

  (7) 來源不明、無明確食品標志的食品。

  災后怎樣保護自身安全

  不要到有危險的地方去:不要隨便回到危房里去,因為余震隨時可能發生;盡可能遠離廢墟,那里可能有碎玻璃、釘子等,很容易使人受傷;無事不要到處逛,因為環境惡劣,爆炸、毒氣泄漏、水災、火災等都有可能發生。

  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不要隨便喝生水,水可能已被污染;不吃不潔或腐爛變質的食物;不要隨地便溺;按要求接種預防針。

  地震知識問答:地震基礎知識

  什么是地震?

  答: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脈動 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常性微動。

  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有幾種類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

  構造地震 由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占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響范圍一般較小,發生得也較少,約占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巖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地震。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構造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答:通常,我們所說的地震是指構造地震。它是怎樣發生的呢?這就要從地球的內部構造說起。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約為6370千米的多層球體,最外層的地殼相當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它與地幔(厚約2900千米)的最上層共同形成了厚約100千米的巖石圈。

  在構造力的作用下,當巖石圈某處巖層發生突然破裂、錯動時,便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在瞬間急劇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該處向四面八方傳播出

  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動,便造成地震。

  什么是斷層,它與地震有關嗎?

  答:斷層是地下巖層沿一個破裂面或破裂帶兩側發生相對位錯的現象。地震往往是由斷層活動引起的,是斷層活動的一種表現,所以地震與斷層的關系十分密切。

  斷層一般在中上地殼最為明顯,有的直接出露地表,有的則隱伏在地下;它們的規模也各不相同。

  巖石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稱為斷層面;根據斷層面兩盤運動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正斷層(上盤相對下滑)、逆斷層(上盤相對上沖)、平移斷層(兩盤沿斷層走向相對水平錯動)三種類型。

  與地震發生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在現代構造環境下曾有活動的那些斷層,即活斷層。

  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類型?

  答: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為體波和面波。體波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方向傳播,又可分為縱波和橫波。

  縱波 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波,傳播速度較快,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跳動。

  橫波 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傳播速度比縱波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

  面波 當體波到達巖層界面或地表時,會產生沿界面或地表傳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稱為面波。面波傳播速度小于橫波,所以跟在橫波的后面。

  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樣確定的?

  答:地球內部直接產生破裂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一個區域,但研究地震時常把它看成一個點。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區域。

  根據地震儀記錄測定的震中稱為微觀震中,用經緯度表示;根據地震宏觀調查所確定的震中稱為宏觀震中,它是極震區(震中附近破壞最嚴重的地區)的幾何中心,也用經緯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觀震中與微觀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沒有儀器記錄時,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壞范圍而確定的宏觀震中。

  什么叫震中距,如何劃分地震的遠近?

  答: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叫做震中距。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距離上觀察,遠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樣。對于觀察點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稱為遠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稱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內的稱為地方震。例如,汶川地震對于300多千米處的重慶而言為近震;而對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則為遠震。

  什么叫震源深度?

  答:從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內的地震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千米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千米的地震為中源地震。同樣強度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越重。我國絕大多數地震為淺源地震。

  什么是震級,它是怎樣測定的?

  答: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與震源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有關。震級越高,表明震源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級通常是通過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面運動的振動幅度來測定的,由于地震波傳播路徑、地震臺臺址條件等的差異,不同臺站所測定的震級不盡相同,所以常常取各臺的平均值作為一次地震的震級。

  地震發生時,距震中較近的臺站常會因為儀器記錄振

  幅“出格”而難以確定震級,此時就必須借助更遠的臺站來測定。所以,地震過后一段時間對震級進行修訂是常有的事。

  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幾類?

  答: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劃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級小于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 震級大于或等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 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屬于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 震級大于或等于6級,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地震知識問答:我國的地震

  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標準是什么?

  答: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標準是《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它將烈度劃分為12度,其評定依據之一是: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覺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為主,人的感覺僅供參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壞和地表破壞現象為主。

  按這個烈度表的評定標準,一般而言,烈度為Ⅲ~Ⅴ度時人們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壞,Ⅸ~Ⅹ度破壞嚴重,Ⅺ度以上為毀滅性破壞。

  我國為什么是多地震的國家?

  答: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我國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地震活動的范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在全球大陸地區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發生在我國。自1900年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生4 級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級地震460余次,7~7.9級地震99次, 8級以上地震9次。

  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5個地區是:

  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我國地震災害為什么嚴重?

  答: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本身并不是災害,但當它達到一定強度,發生在有人類生存的空間,且人們對它沒有足夠的抵御能力時,便可造成災害。地震越強,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災害越重。

  我國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國地震頻繁,強度大,而且絕大多數是發生在大陸地區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幾至幾十千米。其次,我國許多人口稠密地區,如臺灣、福建、四川、云南等,都處于地震的多發地區,約有一半城市處于地震多發區或強震波及區,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十分慘重。第三,我國經濟不夠發達,廣大農村和相當一部分城鎮,建筑物質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國地震災害十分嚴重。20世紀內,我國已有50多萬人死于地震,約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

  有哪些天氣因素影響我國震后救援工作的開展?未來一段時間,四川九寨溝震區及新疆精河震區天氣情況如何?

  答1: 眾所周知,地震后出現降雨的概率比較大,較強降雨天氣會加重震區次生災害的發生。震后,由于震區山體有所松動,房屋結構遭到破壞,強降雨易引發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

  2008年汶川地震后發生了很多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堰塞湖現象。隨著上游的積水不斷涌入,堰塞湖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被大水沖垮,洶涌的洪水沖向下游的縣城或鄉村,嚴重威脅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若要避免震后次生災害發生,帶來災害疊加。首先,氣象預警預報很重要。其次,山洪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工作也很重要。對于難以避免的.次生災害,我們可以及時疏散轉移人群,加固山體和房屋。

  氣象因素會引發的地質災害

  答2: 地震發生后,對救援工作產生不利的天氣因素有降水量、溫度等多個方面。當出現降水天氣,不僅為缺少帳篷等物資的群眾帶來不便,而且會造成路面泥濘,對交通產生影響。地震后如再遇強降雨天氣,極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尤其九寨溝地區以山地為主,一旦發生次生災害對救援工作都會產生較大影響。氣溫方面,如果溫度高,被困人員和救援人員體力極易消耗,更容易滋生疾病;而溫度低會對露宿野外的群眾帶來不便,在缺少御寒物資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感冒或凍傷。此外,目前正值汛期,強對流天氣較多,震區也需要注意防雷。

  總體來看,未來幾天九寨溝震區和精河震區總體天氣較為平穩,對救援工作影響不大。

  具體來看,8月11日白天到夜間,九寨溝縣震區陰有小雨,局地中到大雨,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12日陰天有分散性陣雨轉多云;13日至15日基本無降雨。8月11日夜間至12日夜間,精河震區多云轉小雨(累計3-7毫米),南部山區有大雨,5級左右西北風,會對救援有影響,并且氣溫隨之下降;13日,震區有零星小雨轉晴;14日至15日基本無降雨,風力不大,氣溫適宜。

  
看過“地震知識問答”的人還看了:

1.地震防范知識問答

2.地震火災逃生知識問答

【地震知識】相關文章:

地震防范知識05-11

地震知識的兒歌05-09

最好的地震知識05-09

地震知識大全05-09

地震逃生知識05-09

地震逃生安全知識05-09

地震逃生小知識05-09

關于地震逃生的知識05-09

地震應急安全知識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