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措施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措施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針對某種情況而采取的處理辦法。那么,措施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震防范知識十大問答
1、地質災害可以預防和減輕嗎?
地質災害和刮風、下雨等自然現象一樣具有一定的活動規律,并逐漸被人類所認識。目前,從事地質災害研究防治的專業人員已經可以根據地質災害發生的背景條件劃分出災害的危險區,使人類活動避開危險區;并通過對災害點的監測,及時捕捉災害發生前出現的異常征兆,對災害進行預測和預報,迅速采取相應的防災、減災措施,將災害發生時造成的危害減小到最低程度;在工程建設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工程勘測、設計、建設和營運等階段,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現有的地質災害,預防可能產生新的地質災害;對危害較大,有治理條件和治理經費的地質災害點進行治理,或為處于地質災害危害區內的重要建筑物建設防護工程;將處于地質災害規模大,又難以治理的地質災害危險區的人員和設施搬遷至安全地帶。現在可以肯定地說,人類可以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
據國土資源部門統計,2007年1月~12月,全國各地共成功避讓各類地質災害920起,安全轉移37926人,避免財產損失5.5億元。我國還有非常成功預報滑坡的典型例子。
(1)1985年6月12日,發生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長江西陵峽新灘鎮的大型滑坡,由于預報準確及時,撤離措施果斷有效,新灘鎮457戶居民1371人無一傷亡。
(2)2004年9月3日,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天臺鄉出現暴雨,9月5日天臺鄉政府根據“防災預案”組織人員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查,下午2點發現地表、公路、民宅出現裂縫,并在逐步加寬。鄉政府迅速疏散群眾。到深夜11點30分,義和村1255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6日凌晨,滑坡將整個義和村淹,滑坡體積達5625萬m3,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500萬元,而1255人無一傷亡。
2、我國防御地質災害的基本方針是什么?
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地質災害是一種自然現象,它們是地殼隆升后再夷平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因此它們的發生是必然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來看,地質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威脅或危害,稱為災害,人類活動可以加劇或減輕災害。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多處于中、西部山區,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特別是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科技文化落后,環境破壞嚴重,資金嚴重短缺。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基于以上認識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的地質災害防治原則,我國預防減輕地質災害的基本方針應是:
(1)以預防為主
地質災害形成有一定的規律性,其規律已被人們了解,地質災害又一定的先兆性,其先兆性是可以被人們捕捉到的,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通過這些信息,采取有效措施躲避地災,采取適當治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基礎設施、城鎮、居民點建設時注意避開地質災害集中分布區;對可能產生危害的地質災害進行監測,開展預測、預報工作,對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的地質災害點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2)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新的災害發生
在山區開發和建設時,盡最大努力減少工程對環境的破壞,在平原地區控制地下水開發,使地質災害發生率保持在自然水平,同時盡量避免新的地質災害發生,使中國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3)重點治理城鎮地質災害
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治理。在政府部門防治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集中有限的資金,抓住重點,首先進行城鎮地質災害治理。
(4)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
對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如采礦造成的地面塌陷、交通建設引起的滑坡,采取“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對于人為引發的災害,不僅是‘誰引發、誰治理’;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地質災害防治與生態建設相結合
我國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已引起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應抓住機遇,利用國家資金投入,將地質災害防治與“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和三峽生態建設等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相結合。生態環境的改善,將抑制地質災害發生,生態環境越好,發生地質災害幾率越小。
3、為什么說做好防災、減災預案是減輕災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災害而言,有備才能無患,才可能把災害減到很小,無備一定是大災。防災、減災預案就是災前最好的準備工作,就是根據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制定相應的防災、減災計劃。對制定的防災、減災預案,要及時向群眾宣傳普及,通過分發資料、張榜公布、利用廣播介紹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等形式,增強群眾地質災害防御知識,提高自救能力,并積極主動配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一旦地質災害發生或即將發生,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及危險區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都可以立即按預案中預先制定的措施有序地進行救災工作,不致造成混亂,這樣就可能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為什么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是防災、減災的基礎工作?
地質災害的調查工作是開展災害預測、預報、治理,提高防治水平,減輕災害損失的基礎工作。地質災害調查的目的是了解地質災害發生的環境條件、災害的分布規律和發展趨勢,災害危害的范圍和主要對象等基本情況,圈定出地質災害危險區,并繪制《地質災害分布及易發分區圖》,《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等圖件。調查的成果可以為調查區內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國民經濟建設的合理布局,地區地質災害防治的宏觀決策和重要災害點防治項目的初步篩選提供可靠的依據。我國大多數縣已組織國土資源部門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對本縣的地質災害進行了調查。各地政府應利用這些地質災害調查資料指導當地的防災、減災工作。
5、為什么要特別重視城鎮和重要居民點的防災、減災工作?
山地城鎮是一個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是山區精華之所在,居民點亦是人口集中之地,即使小規模的地質災害發生在城鎮、居民點或周邊地區,都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中國在這方面有多起慘痛的教訓。如1987年巫溪縣南門灣巖崩僅有0.7萬m3,但造成電力公司樓房和民房被毀,死亡102人。2001年5月1日,重慶武隆縣城烏江北岸,一個體積僅1.2萬m3的小型崩塌性滑坡摧毀了一幢九層商住樓,造成79人死亡,7人受傷,319國道中斷4天4夜。同時,地質災害突然暴發,大量人員傷亡、巨大的財產損失和給人強烈精神沖擊,還可能造成本地區政府管理職能的暫時中斷。這種間接危害造成損失有時可能超過災害造成的直接損失。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大地震,地震引發了北川縣城后山發生2處巨大的滑坡,將一萬多居民埋入土石之中。至今,全國人民都談虎變色,其社會影響之大,非語言所能描述。因此積極開展城鎮和重要居民點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就抓住了防治工作的重點。
6、為什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工作?
據調查資料表明,西南山區50%以上的城鎮地質災害都與城鎮盲目建設有關。利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成果,可以使新建城鎮或舊城擴建避開地質災害危害區,對已存在的地質災害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按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的有關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必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必須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必須對建設工程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和該工程建設中、建成后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做出評價,提出具體的預防治理措施。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內容是:闡明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征;分析論證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提出防治地質災害措施與建議,并作出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結論。
7、為什么說開展“群測、群防”工作是減少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群測群防”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地質災害點的監測和預防,及時捕捉地質災害前兆,發現險情及時預警自救,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一種防災減災手段。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減少人員傷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2000年6月6日凌晨,古藺縣石寶鎮雙流村八村村長監測到山體滑坡的異常情況,及時將70多名村民全部撤離。雖然隨后即發生山體滑坡,全村房屋倒塌三分之二,但卻無一人傷亡。
開展“群測、群防”工作的主要依據是:
(1)我國地質災害分布廣,災害點分散,多數災害點交通不便,專業隊伍監測的災害點只占極少數,絕大多數災害點需要當地居民進行監測。
(2)地質災害暴發突然,災前的征兆只有當時居民才能捕捉到。當地群眾可利用掌握的地質災害的知識,根據災前征兆發展的趨勢,采取應急措施,及時地撤離危險區內人員和轉移財產,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
(3)開展“群測、群防”工作直接關系到當地居民自身的安全,只要組織得當,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很高。開展此項工作不需要精密的儀器和大量的經費投入,適合我省山區經濟落后、文化技術水平不高的現實情況。
8、如何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
我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由縣、鄉、村三級監測網絡和監測點構成,其主要工作是:
(1)查明地質災害發育狀況、分布規律及危害程度,確定納入監測巡查范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區),編制監測巡查方案。
(2)明確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建立防災責任制。
(3)確定群眾監測員,開展監測知識及相關防災知識培訓。
(4)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隱患點(區)防災預案,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建立各項防災制度。
(5)通過實時監測和宏觀巡查,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區)的變形情況,在出現災害前兆時,進行臨災預報和預警
(6)建立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檔案、隱患點監測原始資料檔案及隱患區宏觀巡查檔案,并及時更新。
(7)組織實施縣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9、為什么說保護生態環境是減輕地質災害的重要措施?
良好的生態環境,尤其是森林植被對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調查資料表明,近五十年來中國地質災害逐年增多的重要原因是山區森林過伐,陡坡墾殖嚴重,不合理工程開挖和大量的礦山棄渣。森林遭到破壞失去蓄水保土作用,并使地面裸露,直接遭受雨滴的擊濺、流水沖刷和風力的侵蝕,進而誘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如岷江上游,古代是一片茫茫原始森林,覆蓋率達50%以上,是保護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由于人為不合理的砍伐,到20世紀80年代,森林覆蓋率下降到18.8%。目前森林植被破壞后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已經嚴重地制約了阿壩州社會經濟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使地質災害發生率保持在自然水平,是貫徹科學發展觀,防治地質災害、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最好、最經濟、最見效的方法。近年來,我國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和三峽庫區生態建設等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實施,項目區生態環境逐漸好轉,地質災害有明顯減少的趨勢。
10、地質災害發生后如何迅速報告災情?
地質災害發生后應立即查清災情,向上級政府部門提交災情報告,為上級部門制定救援措施提供依據。地質災害報告應盡可能詳細說明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地質災害類型、災害體的規模、可能的引發因素和發展趨勢等,同時提出主管部門采取的對策和措施,還應包括死亡、失蹤和受傷的人數以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最初的災情報告應簡明扼要,突出重點,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1)災害發生時間、地點;
(2)災種、災害規模、危害范圍、災害成因;
(3)人員傷亡、失蹤、財產損失情況;
(4)交通、通訊等生命線工程的破壞情況;
(5)救災工作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最初的災情報告應在第一時間報出,可采用多種形式,如電話、互聯網、視頻、文字等,目前,最快的方法是用手機直接向政府部門報告。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報告。發現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有新的變化時,要隨時進行續報。可以在待災情比較清楚后,再形成正式的文字報告。
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
大地震是一種巨大的自然災害,它來勢兇猛,事前沒有明確的預兆,以致來不及逃避。對于這樣的突發事件,應當怎樣應對,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和損失?這就是地震對策要解決的問題。地震對策是研究減輕地震災害,獲取最大社會經濟效益的最佳戰略和戰術,包括震前的預測和預防工作,地震時和地震后的救災、恢復重建工作及相關政策。地震災害還不能完全避免,但只要制定妥善的對策并賦予實施,減輕地震災害損失是完全可能的。地震對策要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地震本身的特點和所能造成的破壞,二是人與社會對地震災害的反應。前者是一個長期的科研課題,目前只能從地震危險性區劃和地震趨勢估計等兩個方面給出不十分明確的答案;后者是地震社會學亟待深入研究的問題,它和一個地區的人民文化水平、習俗傳統、開發程度和地震活動歷史都有關系,特別在現代化城市里,當受到地震突然襲擊時,交通運輸、水源、醫療衛生及公用設施可能遭受的破壞等都應考慮,須事先有統籌及預見性的安排。
地震的工程防御措施:
(1)制定和完善防震減災、建(構)筑物抗震及震后重建的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防震減災、建(構)筑物抗震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并賦予實施;
(2)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和建(構)筑物抗震研究;
(3)各級政府和各大企業要制定地震應急預案,主要是設立抗震救災指揮系統,制定人員撤離路線和建立安全避險場所,制定衛生防疫計劃和傷病員轉移方案,制定交通、通迅應急和管制方案,制定預防地震次生災害方案等;
(4)對廣大人民群眾經常性地開展地震和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特別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宣傳教育,組織不同規模的防震救災演習;
(5)開辦地震區的地震災害保險業務。
地震的家庭防御措施:
1.自己家的安全對策是否萬無一失?
平時的準備工作,是將受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基本。
對大衣柜、餐具柜廚、電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傾倒的措施。
在餐具柜廚、窗戶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膠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時四處飛濺。
為防止因地震的晃動造成柜廚門敞開,里面的物品掉出來,在柜廚、壁櫥的門上安裝合葉加以固定。
不要將電視機、花瓶等放置在較高的地方。
為防止散亂在地面上玻璃碎片傷人,平時準備好較厚實的拖鞋。
注意家具的擺放,確保安全的空間。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爐等用火器具及危險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預制板墻,使其堅固不易倒塌。
2.緊急備用品準備好了嗎?
(1)飲用水
(2)食品、嬰兒奶粉
(3)急救醫藥品
(4)便攜式收音機、手電筒、干電池
(5)現金、貴重品
(6)內衣褲、毛巾、手紙等
除此之外,平常還要準備一個地震應急包
一般內含:耐磨背包、防寒保溫毯子或應急雨衣、求生口哨(3000赫茲)、防風防水火柴、特制蠟燭、防塵口罩、耐磨手套、小型兵工鏟、多功能應急手電、壓縮餅干、應急水、緊急聯系卡、急救包等生活及自救必需品。
3.從平時起,建立鄰里互助的協作體制
發生大地震時,可以預計在廣大區域造成巨大災害。在這種情況下,消防車、救護車不可能隨叫隨到。所以,有必要從平時起通過街道等組織,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流,建立起應付發生火災、傷員時的互助協作體制。
從平時起,鄰里之間應就一旦有事時互助協作體制進行商談。
積極參加市民防災組織。
積極參加防災訓練。
臨震應急準備
地震的應急知識
1、室外應急
假若地震時你正在室外空曠的地方,這是最慶幸的事。這時不要冒著大地顫動的危險往室內取物或救人。經統計,在地震發生的那十幾秒至一分鐘時間內,人們進入建筑物被砸傷的幾率最大。如1979年在江蘇傈陽6.0級地震中,有80%重傷員和90%的死者是剛逃到門口或要進門時被砸或被壓所致。要等地震危險期(約一分鐘)過后,再設法去搶救,這時即使家人、鄰里、同學被壓埋在廢墟下,你還是可以搶救他們脫險的。
當地震發生時,高層建筑物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樓外側混凝上碎塊等,會飛落下來。在商店密集的鬧市區,落下物更是多種多樣,如廣告招牌,馬口鐵板,霓紅燈架等,對人體的威脅相當大。住宅區的防護墻、石壁、土墻等往往崩裂倒塌,屋頂上的瓦片也會飛落,煙囪也可能腰折倒塌。這些情況都要充分估計到。如果在街上行走時地震,最好將身邊的皮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無物品時也可用手護在頭上,盡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準備。應該迅速離開變壓器、電線桿和圍墻、狹窄巷道等,跑向比較開闊的空曠地區躲避。如果地震時你在山坡上或懸崖下,這時要注意山崩和滾石,千萬不能跟著滾石往山下跑,而應沿著垂直滾石流方向奔跑,來不及時也可尋找山坡隆崗、暫躲在它的背后。地震時如果你處在有毒氣體的化工廠廠區,這時要朝污染源的上風處奔跑,如果傷員是氯氣中毒,這時不要進行人工呼吸。
地震時,室外發生的事故相當多,橋梁可能垮塌,城市人行天橋和高層建筑都可能倒塌,地基可能下陷,油庫可能燃起熊熊烈火,水庫可能決堤,河水、湖水、海水可能淹沒房屋,每次地震都有層出不窮的次生災害并發,因此每個人都應根據不同情況,審時度勢,采取靈活的應急對策。
2、室內應急
俗語說:“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發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靜自若的態度。只有鎮靜,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然后才左右搖擺,遠震很少有上下顛簸感覺,都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地聲脆,震動小。一般有感地震和遠震不必外逃,因為這種情況震害都比較輕,對人身安全不會造成威脅。
如果遇到強烈破壞性的地震時,跳樓逃跑好不好呢?事實表明這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強烈振動時間只有一分鐘左右,相當短促,從打開門窗到跳樓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特別是人站立行走困難,如果門窗被震歪變形開不動,那耗費時間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腳,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結果把手也砸壞了。另外,樓房如果很高,跳樓可能會摔死或摔傷,即使安全著地,也有可能被倒塌下來的東西砸死或砸傷。
根據唐山地震震害調查結果表明,因跳樓或逃跑而傷亡的人數在六種主要傷亡形式(直接傷亡、悶壓致死、跳樓或逃跑、躲避地點不當、重返危房、搶救或護理不正當等)中占第三位。地震時造成鋼筋混凝土大樓一塌到底的情況畢竟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強余震所致。因為鋼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除了具有一走的剛性外,還有相當的韌性。這就是主震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徹底摧毀混凝土建筑物的原因。所以,地震時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墻角處,是較為安全的。另外也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衛生間等處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跨度小而剛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撐,抗震性能較好。室內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開墻體的薄弱部位,如門窗附近等。躲過主震后,應迅速撤至戶外。撤離時注意保護頭部,最好用枕頭、被子等柔軟物體護住頭部。萬一大樓倒塌,就近躲避也會造成一定的傷亡,但這個傷亡的數字必定遠遠低于盲目外逃時在門口擠成一團所造成的死傷人數。其原因在于大樓倒塌總會存在一些死角或空隙,而這生存空間在堅實家俱和小跨度房間等處形成的可能性較多。所以,相對來說,就近躲避可以把傷亡人數減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地震時,你正在公共場所,如電影院或高層樓房的教室上課或宿舍學習、休息等,當你感到地震時,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挎包或枕頭頂在頭上,選擇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場所,屈身蹲在排椅、課桌或堅實的家俱下,等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撤離到空曠處,若房屋受損造成危房,不要急于返回取東西,以免接著可能發生的余震造成房屋倒塌被壓埋。撤離時,最好不使用電梯,以訪因停電困于電梯內或發生其他意外事故。
地震自救措施
1、請躲在堅固家具的下面或開間小的地方,遠離任何有可能掉落物體的地方
2、若是被困,要保存體力保護自己的生存空間,互相鼓勵,切勿悲觀。
3、不要靠近窗戶,不要跳樓。
4、盡可能立即關電源火源。
5、在戶外時避開危險之處。
6、避難時要徒步。
7、在公共場合時依工作人員的指示行動。
地震自救方法
1、大地震時不要急
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筑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后迅速撤離,以防強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處
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后再有序地撤離。教師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冷靜地指揮人們就地避震,決不可帶頭亂跑。
3、遠離危險區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4、被埋要保存體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員。
關于地震自救的方法
1、地震來臨時,為了防止地震引發火災,如有可能,要盡量搶時間關閉煤氣閥門、熄滅蠟燭等明火。
2、就近躲避在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房屋。
3、躲到內墻墻根、墻角或床、桌等相對堅硬的家具下面。千萬不要跳樓。
4、地震過后,為防范余震,應該有序、迅速地從安全通道(樓梯)撤到樓外的空曠地帶,不要乘坐電梯。
5、在商場、展會、書店遇到地震,要盡量躲在立柱或墻角,避開玻璃窗、廣告燈箱、高大貨架、吊燈等危險物體。地震過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序撤離。
地震逃生方法
1、立即關閉電源、火源。
2、住平房者速跳出外到比較寬廣的處,住樓房者可躲在桌子下面或有支撐和管道多的室內。
3、頭部好頂安全帽、塑料盆等,以便保護頭部。
4、不要靠近狹窄的夾道、壕溝,峭壁和岸邊等危險地方。
5、居住在海邊的居民要防海嘯,防止海水倒流的水災。
6、居住近山者,要警惕山崩和泥石流的發生。
7、跑散時不要過度驚慌,要有序不紊。講究衛生。
8、注意余震,但不要聽信謠言。
地震急救
1、組織急救。由現場干部、群眾、部隊等自動組織起來,根據傷者的呼叫和他人提供的情況,先把壓在廢墟下的傷者刨、挖出來。刨挖進要快、準、穩,以免再受傷。先把傷者頭面露出,并清理口鼻內異物,以利呼吸。
2、重傷者如呼吸、心跳停止,大出血,頭部,內臟受傷應優先搶救。
3、有大批受傷者,必須向急救站、醫院、領導機關,通過電話、電報、傳真等方式迅速報告。
4、送醫院急救,應采用汽車、火車、飛機,盡快將傷員送到。在途中應有專人照料,詳細觀察病情,盡快地急救傷員,減少痛苦和死亡。
【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相關文章:
自然災害防御措施12-09
我國氣象災害防御措施12-09
冰雹災害及其防御措施05-22
冰雹災害及其防御措施12-09
山洪災害防御常識12-09
鄉鎮氣象災害防御預案12-09
氣象災害防御應急預案12-09
關于氣象災害的防御條例12-09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防御指南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