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好的地震知識
我們對于地震的危害都有所了解,那么對于震時和震后的防范與救援知識了解多少?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這就是最重要的地震知識。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最好的地震知識,供大家參閱!
地震的救援
地震自救
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
地震后,往往還有多次余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此時,如果應急包在身旁,將會為你脫險起很大作用。
在這種極不利的環境下,首先要保護呼吸暢通,挪開頭部、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定生存空間,用磚塊、術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發生后,環境進一步惡化。
設法脫離險境。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過多。
維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你在三腳架區,可以利用旁邊的東西來護住自己,以免余震再次把自己傷害,再把手和前胸伸出來,把臉前的碎石子清理干凈,讓自己可以呼吸,等人來救你。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災隊伍不可能立即趕到救災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使更多被埋壓在廢墟下的人員,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群眾積極投入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也體現了“救人于危難之中”,的崇高美德。
搶救時間及時,獲救的希望就越大。據有關資料顯示,震后20分鐘獲救的救活率達98%以上,震后一小時獲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時還無法獲救的人員中,窒息死亡人數占死亡人數的58%。他們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時救助,是完全可以獲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幾十萬人被埋壓在廢墟中,災區群眾通過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壓人員重新獲得生命。由災區群眾參與的互救行動,在整個抗震救災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救人的方法
應根據震后環境和條件的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將被埋壓人員,安全地從廢墟中救出來。
通過了解、搜尋,確定廢墟中有人員埋壓后,判斷其埋壓位置,向廢墟中喊話或敲擊等方法傳遞營救信號。
營救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埋壓人員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鐵棒、鋤頭、棍棒等)不要傷及埋壓人員;二是不要破壞了埋壓人員所處空間周圍的支撐條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壓人員再次遇險;三是應盡快與埋壓人員的封閉空間溝通,使新鮮空氣流人,挖扒中如塵土太大應噴水降塵,以免埋壓者窒息;四是埋壓時間較長,一時又難以救出,可設法向埋壓者輸送飲用水、食品和藥品,以維持其生命。
在進行營救行動之前,要有計劃、有步驟,哪里該挖,哪里不該挖,哪里該用鋤頭,哪里該用棍棒,都要有所考慮。
過去曾發生過救援人員盲目行動,踩塌被埋壓者頭上的房蓋,砸死被埋人員,因此在營救過程中要有科學的分析和行動,才能收到好的營救效果,盲目行動,往往會給營救對象造成新的傷害。
施救和護理
先將被埋壓人員的頭部,從廢墟中暴露出來,清除口鼻內的塵土,以保證其呼吸暢通,對于傷害嚴重,不能自行離開埋壓處的人員,應該設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圍的埋壓物,再將被埋壓人員抬出廢虛,切忌強拉硬拖。
對饑渴、受傷、窒息較嚴重,埋壓時間又較長的人員,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強光刺激,對傷者,根據受傷輕重,采取包扎或送醫療點搶救治療。
避震要點
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
身體應采取的姿勢: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強震過后如何自救
1、地震發生后,應積極參與救助工作,可將耳朵靠墻,聽聽是否有幸存者聲音。
2、使傷者先暴露頭部,保持呼吸暢通,如有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壓,要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并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加固環境。
4、地震是一瞬間發生的,任何人應先保存自己,再展開救助。先救易,后救難;先救近,后救遠。
地震災后飲食安全和震后急需用品
應準備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1.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
2.必要的常用藥品,如治療感冒、腸胃病的藥,一般外傷用藥等
3.照明用品,如應急燈、手電筒(電池)或自動充電電筒、蠟燭等
4.必要的身份證件等重要物品
應注意哪些震后飲食安全問題?
①被污水浸泡過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頭類食品外,都不能食用
②死亡的畜禽、水產品
③壓在地下已腐爛的蔬菜、水
④來源不明、無明確食品標志的食品
⑤嚴重發霉(發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麥、玉米、花生等
⑥不能辨認的蘑菇及其他霉變食品
⑦加工后常溫下放置4小時以上的熟食等
災后為什么要大力殺滅蚊蠅?
震后,由于廁所、糞池被震壞,下水管道斷裂,污水溢出以及有尸體腐爛,加之衛生防疫管理工作可能一時癱瘓,會形成大量蚊蠅孳生地,極易在短時間內繁殖大批蚊蠅,造成疫病流行。因此,必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殺滅蚊蠅。
地震小常識
中國地域遼闊,多地處在地震帶,是地震多發的國家。所以,了解一些地震常識有助于提高我們對地震的認識。
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每天要發生上萬次地震。不過,它們之中絕大多數太小或離我們太遠,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這樣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大約有一兩次。
問題一:為何同一地震不同機構說的震級不一樣?
世界各國對地震震級的.參數標準有一定差異。當前,最基本的震級標度有4種:地方性震級ML、體波震級(mb和mB)、面波震級MS和矩震級MW。比如尼泊爾地震,我國測得8.1級是面波震級,而美國測得7.9級是矩震級。
問題二:什么是地震烈度,它與震級有什么不同?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把“尺子”。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而烈度反映的則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點烈度不同。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區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減小。
問題三: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海底山脈)。
問題四:什么叫地震活動的周期性?
通過對歷史地震和現今地震大量資料的統計,發現地震活動在時間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另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每個活躍期均可能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甚至8級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動周期可分為幾百年的長周期和幾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帶活動周期也不盡相同。
問題五:地震能預報嗎?
地震預報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在國內外都處于探索階段,大約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開始進行研究。我國地震預報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經過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進展,曾經不同程度地預報過一些破壞性地震。
實踐表明,目前所觀測到的各種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現象,都呈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作出的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主要是經驗性的。
當前我國地震預報的水平和現狀是:對地震前兆現象有所了解,但遠遠沒有達到規律性的認識;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對中長期預報有一定的認識,但短臨預報成功率還很低。
問題六:地震預報由誰發布?
地震預報的社會影響是很大的,為了不致造成混亂,我國政府于1998年發布了《地震預報管理條例》,明確指出,地震預報只能由各級政府發布,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因此,大家千萬不要聽信謠傳,一定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學。
【最好的地震知識】相關文章:
地震防范知識05-11
地震知識的兒歌05-09
地震知識大全05-09
地震知識大全05-09
地震逃生知識05-09
地震逃生安全知識05-09
地震逃生小知識05-09
關于地震逃生的知識05-09
地震應急安全知識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