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的知識
我們可以根據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有效地減少損失。那么有哪些我們應該了解的自然災害的知識呢?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自然災害的知識,供大家參閱!
自然災害的一般知識
自然災害,主要指地震、風災、水災、雪災和火災等所引起的傷害。同時在災害當中,由于地震、風災、火災、火山爆發等繼而引起的大范圍的災害,如大地震引起的山崩,海嘯引起的洪水,繼發性火災房屋倒塌、煤氣爆炸、列車脫軌等各種災害交織在一起,其規模和傷害程度是完全預想不到的,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健康、生產和交通。由于人們不可能預想到自然災害會發生在何時、何地和何種災情,因此平遠時就要了解一些自然災害方面的知識,研究如何救護由各種各樣的災害所引起的傷害者,并進行必要的準備工作。
(一)判斷災情:發生災害時,首先耍沉著、冷靜地判斷分析災害發生的位置、只從自身受災情況來考慮,自身受害輕,就認為災勢不大,采取輕視的態度;自身受害嚴重,就悲觀地夸大災勢,這都是錯
(二)采取對策:一旦發生了災害,要,根據現場的災情,決定應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才能最大限度保證人們的安全。需要離開住處時,首先要想到生命安全第一,優先照顧病人、老人、小孩和婦女。要準備一些必需的用品,不要留戀家產和物品,以免由于攜帶的物品過多妨礙轉移行動,再次卷入災害之中。
(三)日常的準備:備齊救災的器材必要時要進行救災的演習活動。發生災害時,不要只顧個人的安全,要想到周圍集體的.安全和配合工作。
(四)收集和分析災情:在發生災害的混亂情況下,有時會出現一些不確切的情報和謠言,不要被各種謠言所迷惑。
(五)救護工作:受災后,必然要進行大范圍的救護活動,要最大限度地去救護受害的群眾,進行防病治病。
發生火災燒傷的防護如何做?
1.迅速滅火,立即脫離火源,衣服著火時,不要奔跑和呼叫,以免風助火勢越燒越旺和引起呼吸道燒傷。脫掉著火的衣服或臥倒在地滾動,如果衣服與燒傷的皮膚粘在一起,切不可硬行撕拉,可用剪刀從未粘連部分剪開慢慢脫掉。
2.鎮痛:輕度燒傷者,可口服止痛片;重度燒傷者,可肌肉注射止痛藥劑。
3.保護創面、防止感染:對燒傷的創面一般不作特殊的處理。用清潔的布料或敷料包扎覆蓋傷面,防止損傷創面和再次污染。不要弄破水泡,局部忌涂藥物或油膏,可口服抗菌素。
4.護送醫院:燒傷嚴重者,應及時送醫院治療,但對呼吸和心跳停止者,要先就地進行心肺復蘇急救,待呼吸和心跳恢復后,再送醫院。
地震時應該何如救護?
1.趕快跑出屋外,或躲在結實的家具等物的下邊,不要狹窄的胡同、墻邊或懸崖絕壁等處。
2.及時救出壓埋的傷員,但不能用力去拖拉,以免造成有脊柱骨折者脊椎橫斷。
3.呼吸和心跳停止者,應立即進行現場的心肺復蘇急救。有骨折者,要進行骨折固定后,再送醫院治療。
4.地震后要注意防病治病工作,防止疾病流行。
水災時的自我救護如何做?
1.把財產和急需物品及時搬到二層樓或地勢較高處。
2.提前把老、弱、病人和小孩送到安全地方。水位到成人膝蓋時,注意別把小孩沖走。
3、設法搭救被淹溺的人,將溺水者救出水面,立即清除口鼻內的污泥和異物,使呼吸道通暢,迅速控水;但控水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延誤搶救時間。如果病人呼吸和心跳停止時,應馬上進行現場的心肺復蘇,口對口吹氣和胸外心臟按壓。待病人呼吸和心跳恢復后,及時送往醫院,在轉運途中仍要繼續觀察和搶救。
4.水災后往往會發生傳染病,所以要注意災區的衛生情況,進行防病治病工作。
自然災害防范措施
一、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地溝谷中由洪水引發的攜帶大量泥沙、石塊的洪流。泥石流常與山洪相伴,其來勢兇猛,在很短時間里,大量泥石橫沖直撞,沖出溝外,并在溝口堆積起來。泥石流來勢兇猛,而且經常與山體崩塌相伴相隨,沖毀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莊、城鎮,對農田和道路、橋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壞性極大,給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帶來極大危害。
泥石流預防措施:劃分泥石流的危險區、潛在危險區或進行泥石流災害敏感度分區;加強水文、氣象的預報工作,特別是對小范圍的局部暴雨的預報。隨時注意災害預警預報,選好躲避路線,避免到時措手不及。
應急要點:發現有泥石流跡象,應立即觀察地形,跑至溝谷兩側山坡或向高地跑。逃生時,要拋棄一切影響奔跑速度的物品。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陡峭山坡下。不要停留在低洼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樹上躲避。
泥石流發生前的跡象: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并夾有較多柴草、樹枝;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溝谷深處突然變得昏暗,并有輕微震動感等。去山地戶外游玩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盡可能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切忌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找尋宿營棚。當遇到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時,應警惕泥石流的發生。
二、山火
山火,又稱林火、植被大火、草原大火或者灌木大火,是一種發生在林野難以控制的火情。通常是由閃電引起的。其他一些常見的原因有人類的粗心大意和故意縱火。
山火的發生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可燃物,而山火發生的火源很充足,喬木、灌木、草本、枯枝落葉等都是產生山火的可燃物,而且非常豐富,這也是森林火災造成重大損失的必要條件。二就是氧氣,燃燒物必須有氧氣的存在才能燃燒,氧氣是可燃物的助燃氣體,如果沒有氧氣,那么可燃物就不能燃燒,山火也就不會發生。三就是達到可燃物燃點的溫度。一定的溫度可使氧活化并促使可燃物產生大量可燃性氣體。當外界對可燃物進行加溫時,大量水蒸氣蒸發,溫度上升,出現大量可燃性氣體,達到開始著火的溫度時,稱為燃點。而溫度到達燃點后不需要外界火源就可引起燃燒。當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時候山火就會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山火一旦發生就極容易造成重大損失,包括生命和財產安全都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公司應積極配合地方責任部門做好消防安全檢查工作。
防火期內,禁止野外用火;因特殊情況需要用火的,必須嚴格遵守以下規定:
1、嚴禁野外私自用火。因施工需要,涉及在樹叢、草場、灌木中進行動火作業的必須按規定辦理動火安全許可證,要有專人負責,事先開好防火隔離帶,準備撲火工具,有組織地在三級風以下的天氣用火,嚴防失火。
2、各種機動車輛,必須安設防火裝置,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嚴防漏火、噴火和機車閘瓦脫落引起火災。
3、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定期進行消防安全檢查,開展消防知識培訓和演練,保證人員具備滅火和逃生技能。
4、做好高溫天氣監測預報工作,特別要做好高火險天氣預報工作。可通過手機短信、廣播通知或關注網絡、電視部門等相關媒體的高溫預警信息。
山火逃生急救措施:一旦發現被林火圍困或襲擊,要果斷決策,迅速選擇突圍和避火路線,采取正確的避火方法,避免發生傷亡事故。在較開闊的平坦地,可以以河流、小溪、道路為依托,使用點火器點迎面火,使新火頭向大火頭方向逆風蔓延,阻擋火鋒解圍。請注意在控制線另側一定要有巡護人員,以防飛火產生新火點。
1、點火解圍
在無河流、小溪、道路為依托時,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使用點火器點順風火,撲火隊員跟火進入火燒跡地避火,并用手扒出地下濕土,緊貼濕土呼吸或用濕手巾捂住口鼻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2、強行頂風沖越火線
當點火或其他條件不具備時,切忌順風跑,要選擇已經過火或雜草稀疏,地勢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頭部,快速逆風沖越火線,進入火燒跡地即可安全脫險。
3、臥倒避煙(火)
在點火解圍來不及,就近有河流(河溝)、無植被或植被稀少的迎風平坦地段時,用水浸濕衣服蒙住頭部,兩手放在胸部,臥倒避煙(火)。臥倒避煙(火)時,為防止煙霧嗆昏窒息,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并扒個土坑,緊貼濕土呼吸,可避免煙害。
4、快速轉移
發現大火襲來,人力無法控制時,只要時間允許,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避免發生傷亡。
三、暴風雪
暴風雪是伴隨寒潮或冷空氣侵襲而產生的。目前人類雖尚無法控制,但是減輕或避免它造成的危害還是可以實現的。其預防措施包括:
1、按照職責做好防雪災和防凍害準備工作。
2、行人注意防寒防滑,小心駕駛,車輛應當采取防滑措施。
3、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壓的臨時搭建物,加固現場腳手架,保證現場腳手架、塔吊、升降機等設備的安全狀態。
4、必要時停業,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 安排合理的人員值班。
5、水源根據氣溫不同采取不同處理辦法。
6、停電4小時以上必須把管線內的水放凈,對于不能把水放凈的管線要用壓風機進行徹底吹掃,以確保管線不凍堵。
7、對場區停工后及時進行斷電,防止發生漏電和及引起火災。
四、雷擊
雷電能夠對物體、建筑物、設施、人破壞或損壞,破壞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
1、塔吊、腳手架必須要良好的接地。施工現場需要考慮防直擊雷的部位首先是塔式起重機、纜機等高大機械設備及鋼腳手架、在建工程金屬結構等高架設施。塔吊,腳手架必須要良好的接地,以防施工期間遭受雷擊。
2、施工人員應掌握避雷的方法和技巧。為了減少施工現場雷擊事件的發生,各施工單位和有關部門應當完善相關制度,施工現場應指定防雷安全負責人,開展防雷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施工現場的防雷裝置宜向有資質的防雷檢測機構申請檢測,切實保障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
3、廣泛開展防雷減災安全宣傳教育。通過宣傳和培訓,使工地管理人員及施工人員的防雷意識得到增強,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提高。必須對施工人員進行防雷知識培訓,加強被雷擊后基本救護和自救知識的培訓,增強救護和自救能力,減少傷亡事故。
4、雷雨來臨時應停止室外作業。派專人密切關注當地氣象臺的天氣預報,明確本地是否有雷雨天氣。當雷雨天氣來臨時施工單位要迅速撤離易受雷擊的危險地帶的施工人員,停止一切室外作業。
5、制定和完善應急防范措施和處置預案。制定和完善施工現場在雷電惡劣天氣下的防范措施和應急處置預案。要給現場施工人員配備或指定防雷裝置完善的緊急避雷場所,保障人員撤離后的人身安全。
6、盡量不要撥打、接聽電話,或使用電話上網,應拔掉電源和電話線及電視天線等可能將雷擊引入的金屬導線。
7、不要在水邊和洼地停留,切勿站在樓頂、山頂、或接近其他易導電的物體,應迅速到干燥的室內避雨,如找不到房子應就近到山間或山巖下避雨。
8、不要拿著金屬物品在雷雨中停留,隨身所帶的金屬物品應放在5m外的地方;在雷雨中不宜打傘,也不宜將羽毛球拍等扛在肩上。
9、遇雷雨天氣時,不要站著,應蹲下降低高度,同時兩腳并攏減少跨步電壓帶來的危害。
10、不要站在大樹下,不能用手摸扶大樹,因為這時潮濕的樹干已變成了一個引雷裝置,再好離大樹5m外。
五、洪水
(一)準備工作
(1)思想準備加強宣傳,增強防汛、設備安全及員工自我保護的'意識,做好防大汛的思想準備。
(2)組織準備建立健全防汛組織指揮機構,在汛前加強防汛檢查,開展落實防汛安全責任人、防汛隊伍和安全重點區域的監測網絡及預警措施,加強防汛專業機動搶險隊伍的建設。
(3)工程準備按時完成水毀工程修復任務,對跨汛期施工的工程和病險工程,要落實安全度汛方案。
(4)預案準備修訂完善各級防洪應急方案,研究制訂防御超標準洪水的應急方案,主動應對大洪水。
(5)物料準備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各項目承建單位結合實際,儲備必需的防汛物料,合理配置。在防汛重點部位應儲備一定數量的搶險物料,以應急需。
(6)通信準備充分利用社會通信公網,確保防汛通信完好和暢通。健全水文、氣象測報站網,確保雨情、水情、工情、災情信息和指揮調度指令的及時傳遞。
(7)防汛安全檢查實行以查組織、查工程、查預案、查物資、查通信為主要內容的分級檢查制度,發現薄弱環節,要明確責任、限時整改。
(8)防汛日常管理工作加強防汛日常管理工作,按照規定逐項落實工作要求。
(二)洪水預警
(1)當即將出現洪水時,及時聯絡水文站做好洪水預報工作,跟蹤分析洪水的發展趨勢,及時了解最新水情,及時向各級防汛組織機構報告水位、流量的實測情況和洪水走勢,為預警提供依據。
(2)各級防汛組織機構應按照分級負責原則,確定洪水預警區域、級別和洪水信息發布范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三)山洪災害預警
(1)凡可能遭受山洪災害威脅的地方,應密切聯系水文、氣象、國土資源等部門,相互配合,實現信息共享,根據山洪災害的成因和特點,主動采取預防和避險措施。
(2)凡有山洪災害的地方,有關單位應編制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劃分并確定區域內易發生山洪災害的地點及范圍,制訂安全轉移方案,明確組織機構的設置及職責。
(四)山洪災害易發區應落實觀測措施,汛期堅持24小時值班巡邏制度,降雨期間,加密觀測、加強巡邏。一旦發現危險征兆,立即報警,實現快速轉移,并報上級防汛組織機構,以便及時組織抗災救災。
我國的自然災害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而又嚴重的國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區遭受干旱、洪澇、滑坡、泥石流、臺風、冰雹、霜凍、病蟲鼠草等災害的襲擊,地震災害也時有發生,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一般年份,全國受災農作物面積(播種面積)400萬至4700萬公頃,倒塌房屋300萬間左右。再加上其它方面的損失,每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400-500億元人民幣,大災年份損失更加嚴重,1991年夏季僅江淮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00億元。
在眾多自然災害中,對人類構成威脅最大的是地震災害。據統計,本世紀以來全世界死于地震災害的人數占死于各種自然災害總人數的58%。
一、地震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全球陸地上的7級以上地震,30%左右發生在中國。中國除貴州、浙江省外,各省均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其中發生過7級以上強震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就有19個。全國7級以上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2%。全國45%的大中城市位于烈度為7度或7度以上的高烈度區。
本世紀我國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80次,僅建國以來我國大陸就發生7級以上強震34次,這些大地震在時間上往往形成高潮與低潮相交替的活動格局。本世紀以來我國已經歷了四個強震活動高潮,每個高潮期都持續十年左右,期間發生10多次7級以上強震,乃至發生一、二次8級左右大地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是我國大陸地區的第五個地震活動高潮期。
據歷史記載,我國已發生過19次8級以上大地震,其中2次發生在臺灣,17次發生在大陸。本世紀以來,全球僅發生了3次8.5級以上特大地震,其中有兩次是發生在中國(1920年寧夏海原8.6級地震和1950年西藏察隅8.6級地震,另一次是1960年智利8.5級地震)。
由于我國的地震屬大陸板內型地震,一般震源都比較淺,在東部地區一般震源深15至20公里。由于震源淺,人口稠密,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差,因此造成的危害特別嚴重,也就是說,我國東部地區如果發生一個6級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可能比西部地區發生一個7級地震的損失還要大。
二、干旱災害
我國的干旱區域很廣,有45%的國土屬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建國以來,干旱的受災面積占總受災面積的6O-70%,每年減產糧食100億公斤以上。耕地面積受旱最重的是黃淮海地區其受旱面積占全國總受旱面積的46.5%,成災面積占全國總成災面積的50.5%;其次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其受旱面積和成災面積分別占全國受旱和成災面積的22%和10.2%;再次是東北、西北、華南和西南地區,這幾個地區的受旱面積與成災面積占全國受旱與成災面積的31.5%和30.3%。
現代的干旱問題,除了降水量少的因素外,人類的社會活動是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活動的發展不斷破壞地表植被及上層結構,從而減弱了其在水平衡中的功能,使得更多的天然降水無效流失,減少了可用水量。此外,隨著人口及社會生產力的增加,對水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社會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陣水量的變化趨勢。
由于環境惡化,加重了干旱的嚴重程度,在干旱的反作用下,加之人類活動的影響,進一步引起一系列的環境惡化現象,造成惡性循環。
水資源持續減少。同世界其它國家比較,我國人均占有水量為2670立方米,只相當于世界平均值的1/4,目前,全國每年缺水約360億立方米。由于干旱的影響,我國的河川徑流正在不斷下降。如西北地區河川徑流50年代豐,60年代平,70年代以后枯,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在河流出山口,經人類活動影響后,水資源減少更加明顯,如新疆年總徑流量60年代為805.1億立方米。70年代為724.5億立方米,80年代為600億立方米,每10年減少10%以上。又如90年代,黃河年年出現斷流,而且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1997年達到226大,已給中下游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也使該地區的生態環境趨于惡化。
湖泊水位降低,水面縮小甚至干涸。近年來,我國許多湖泊水位持續下降,水面不斷縮小甚至干涸。如新疆50年代湖泊總面積為9700平方公里,現己縮小了4952平方公里;蒙新湖區最大湖泊羅布泊,歷史上面積曾達3000平方公里,50年代為2006平方公里,1972年已完全干涸。除了西北干旱區外,其它地區的湖泊面積也在縮小,如1954年以來,長江中下游的天然水面減少了約1.3萬平方公里,在江漢平原,80年代與50年代相比,湖泊總水面積減少了33.6%。
冰川退縮和變薄。分析表明,我國的多數冰川(占44.6%)在后退和變薄,雪線在上升。冰川后退的平均速度為每年10-20米,其中后退速度最快的是昆侖山,超過了100米,后退量最大的是天山和祁連山。
沙漠化土地明顯擴展。沙漠化是在干旱多風和砂質地表條件下,人為活動導致脆弱生態平衡的破壞,地表出現風沙活動,使非沙漠地區出現了沙漠化的環境退化過程。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使沙漠化進程加快,近年來我國的沙漠化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
地下水超采引起地面下沉和沿海地帶海水入侵。由于干旱造成過量開采地下水,現在全國已有20多個城市,包括天津、上海、北京、大原、西安及其它一些沿海城市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其中塘沽和漢沽沉降速率達188毫米/年。超采地下水,也加重了地裂縫的擴展。目前全國有200個縣市共發現地裂縫757處。其中西安市最為嚴重,已發現較大裂縫13條,目前己造成340幢房屋破壞,221處市政設施損壞,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億元,大同市由于地裂縫的擴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近千萬元。
地下水超采使沿海一些地區遭致海水大面積入侵,井使土地鹽堿化,這一現象在山東、河北、遼寧、江蘇、天津和上海等省市均有發生,以山東膠東半島沿海最為嚴重。
三、洪澇災害
歷史上我國洪澇災害十分頻繁,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2155年間發生過較大洪澇災害1092次,平均每兩年一次。1950-1980年,我國平均每年受澇災耕地面積達0.1億公頃,成災面積0.08億公頃,糧食損失100億公斤左右,受災人口以百萬計,造成經濟損失平均每年150-200億元。從80年代以來,洪澇災害更有發展之趨勢,我國長江、黃河、珠江、淮河等七大江河的水災面積和成災率都比60年代和70年代有所增加。1998年夏季我國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波及29個省市,特別是長江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現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洪水。造成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00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0.21億公頃,成災0.13億公頃,倒塌房屋49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666億元。
洪澇災害的發生與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破壞了自然環境有重要關系。多年來,由于盲目開墾砍伐,使植被大面積喪失,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積,河床抬高。50年代初,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已達29萬平方公里,到了90年代,己升至56萬平方公里,四十年來水士流失面積增加了近一倍,年土壤侵蝕量24億噸,其中上游地區水土流失面積35萬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16億噸。水土流失在中下游造成更多的"懸河"、"懸湖"。目前長江的荊江河段河床已高出兩岸8米,黃河下游河床已高出河岸4-12米,這兩處河段,事實上已成為"懸河",一旦河堤決口,后果將不堪設想。與此同時,由于人為的圍湖造田,加之上游挾帶的泥沙淤積,致使湖面急劇萎縮,調蓄能力大幅下降。如洞庭湖50年代初面積為4300平方公里,現在僅為2600平方公里,湖面縮小了2/5;調蓄水量也由原來的293億立方米,下降到現在的178億立米,減少了110多億立方米。又如鄱陽湖1954年面積為5000多平方公里,現僅為3900平方公里,湖面縮小了1/5以上。據不完全統計,50年代以后,長江中下游湖泊面積消失了45%,損失蓄水容積560多億立方米。
四、水土流失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流失土壤50多億噸,占世界總流失量(600億噸〕的1/12,每年的入海泥沙量約20億噸,亦占世界陸地人海泥沙量(240億噸)的1/12。據聯合國《世界資源》一書統計,黃河和長江的年輸沙量分別占世界九大河流的第一位和第四位。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6%。其中,西北黃土高原水流失面積達43萬平方公里,占黃土高原總面積的70%左右。其中嚴重流失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目前西北黃土高原的年水土流失總量已達22億噸,比1949年提高了31%。
我國南方紅黃壤區是僅次于黃土高原的嚴重流失區,近數十年來,水土流失又有了新的發展。據調查,長江流域13個流失重點縣的流失面積,每年平均以125%的速率遞增;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積,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分別占總面積的6%,10%和12.9%,80年代已增至20.7%。長江上游隨著水土流失面積的擴大,流失總量由以往的13億噸增加到16億噸;長江中下游地區,河流輸沙量近年也大幅度增加。
在開墾歷史較晚的東北地區,水土流失也有發展,吉林省的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15.4%;遼寧省水土流失面積已占總面積的38%。東北三省包括內蒙古的部分盟、旗,水土流失面積約18.5萬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災害是使土層變薄肥力降低,含水量減少,土地生產力下降,造成糧食減產,僅此一項每年給我國造成的損失就是非常巨大的。
水土流失造成的次生災害是加劇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抬高河床,淤塞水庫,加速災難性洪澇的發生和發展。
水土流失災害的發生,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與人類的活動有關。由于人類掠奪性地盲目利用土地資源,亂墾土地,濫伐森林,破壞草場,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誘發和加速了水土流失的發展。
五、滑坡災害
我國滑坡災害之嚴重和分布范圍之廣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國家之一。歷史上每年都有滑坡災害發生,而近十年來我國的滑坡更是規模大,速度快,給人們造成的災難更大。滑坡對交通運輸的危害更是驚人。據統計,寶成鐵路有滑坡101處、成昆鐵路183處、鷹廈鐵路48處。每年都有因滑坡災害中斷行車數小時到數十天的記錄。為此國家每年用于整治滑坡的費用高達5000萬元以上。我國的滑坡發育地區主要是云、貴、川、西藏東部、甘肅省南部和黃土高原溝壑區。
滑坡的發生除自然形成的條件外,還與人為的作用密切相關。如人為的爆破作用、開挖坡腳或礦坑、坡面上堆填加載、生產和生活用水下滲等改變了原有的地質環境,破壞了平衡,礦山、鐵路、水庫旁的山體滑坡主要是這個原因。
六、泥石流災害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高原、丘陵占國土面積的60%,復雜的地質條件,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泥石流災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受泥石流危害的主要地區是西南、西北山區,其次是青藏高原東部、南部和北部邊緣、秦巴山區、太行山-燕山-遼南山區。
肆虐的泥石流給城鎮、農田、工礦企業、交通運輸、能源和水利設施、國防建設工程等帶來極大的危害,每年都要造成數億元的經濟損失和幾百甚至上千人的傷亡。其中鐵路部門,由于其跨越的區域廣,是受泥石流危害最嚴重的部門之一。全鐵路沿線有泥石流溝1300多條,威脅著3000公里長度鐵路線的安全。1949-1985年,累計發生泥石流災害1200起,其中造成鐵路被毀、中斷行車的重大災害有300起,列車出軌和顛覆的嚴重事故10起,100人以上傷亡的特大事故兩起、33個車站被淤埋41次,每年僅用于復舊費和改建工程費就高達7000萬元。此外,正在興建的長江三峽工程庫區,也有泥石流溝271條,且近期活動有加劇的趨勢,從其發展趨勢預測,將直接影響庫區泥沙淤積、航運暢通、城鎮遷建和移民安置。
地質結構的長期演變和發育是泥石流發生的根本原因。但加速其發展的重要原因,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改變了自然環境。近四十年來,工礦企業遷入山區,城鎮、交通、農田和水利建設不斷發展,濫伐森林、草坡過牧、陡坡墾植、開礦棄渣、筑路棄土、劈山引水等話動,地表自然結構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最終促使了泥石流的發生。
七、生物災害
我國有害生物種類繁多,成災條件復雜,而生態環境的惡化加重了災情的發展。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病、蟲、草、鼠害暴發或流行,造成每年損失糧食數十億公斤,棉花300-400萬擔、木材近千萬立方米,再加上水果、蔬菜、油料及其它經濟作物的損失,每年的總損失近百億元。
人類的不合理生產活動,導致了環境的惡化,環境的惡化誘發或加重了自然災害的發生,而自然災害的發生又進一步破壞了環境,對人類進行了無情的報復,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為了防止或減緩這一惡性循環的發生和延續,就必須充分發揮人類社會的調控機能,遵循自然規律,在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尋求和諧的關系,改善環境,減輕災害,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環境條件。
【自然災害的知識】相關文章:
自然災害急救知識05-09
自然災害的科普小知識05-09
預防自然災害相關知識05-09
關于自然災害的安全知識05-09
自然災害防護安全知識05-09
自然災害與防治知識點05-09
校園自然災害防范教育知識05-09
地理期中考試知識點總結之自然災害05-04
與自然災害有關的措施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