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小學生氣象知識

時間:2022-11-18 11:39:01 兆波 災害防范知識 我要投稿

小學生氣象知識

  在日常的學習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掌握知識點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學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生氣象知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氣象知識

  基本氣象概念

  氣象、天氣和氣候有什么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碰到“氣象”、“天氣”、“氣候”這三個名詞,然而,“氣象”、“天氣”和“氣候”的確切含義,他們之間又有什么區別呢?

  氣象,用通俗話來說,就是指發生在天空里的風、云、雨、雪、霜、露、虹、暈、閃電、等一切大氣的物理現象。

  天氣,是指影響人類活動瞬間氣象特點的綜合狀況。

  氣候,是指整個地球或其中某一個地區或一段時期的氣象狀況的多年特點。

  氣象臺為什么能預報天氣?

  天氣的變化雖然很復雜,但是它有一定的規律性。要做好預報工作首先要注意觀測天氣的變化,除了用儀器測量地面的情況外,還要利用雷達、氣象衛星等手段來探測空中的天氣變化。氣象臺定時收取全國以及國外各地方的氣象資料后,根據各地天氣變化情況,進行周密的研究和分析,就能作出天氣預報來。

  氣象服務的方式

  向政府機關提供決策服務;向社會公眾提供通用性公益服務;向國民經濟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提供專項服務;專業有償服務和氣象科技服務。

  氣象信息包括什么內容?

  天氣實況報告,各種形式的天氣預報和警報,對過去天氣的分析總結以及各種氣候資料和氣候分析。

  氣象服務的手段

  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電話答詢等公共轉播媒介以及公報、氣象警報器發布氣象信息,近年來還發展了BB機尋呼臺、語音信箱、計算機遠程終端等信息分發傳遞途徑。

  大氣層有多厚?

  大氣層可分為幾個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而對我們關系最密切的是從10-12公里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對流層,主要天氣現象云、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而北極光出現在離地面80-500公里這些區域里,500公里以上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

  為什么離地面越高,空氣越稀薄?

  大家都知道,空氣雖然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它是一種物質,是由許多氣體分子所組成的,它也受到地心的引力,由于空氣是可以壓縮的氣體,上層的空氣壓下層空氣的上面,下層空氣的密度就被壓得變大了,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受到更上層的空氣壓縮的力量越小,所以密度也是越向上越小,而密度的大小,就是指空氣濃度或稀薄的另外一種叫法,所以說離地面越高,空氣越稀薄。

  天空為什么是蔚藍色的?

  我們知道,地球表面圍著一層空氣,空氣中含有許多微粒的塵埃、冰晶、水滴等。當太陽光通過空氣時,波長較長的紅色光透射力最大,它能透過大氣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長較短的紫、藍、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微粒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使天空呈現蔚藍色。

  什么叫做寒潮?

  寒潮:勢力強大的北方冷空氣大規模南下,使溫度急劇下降,當降到一定標準時,則稱之為寒潮。

  寒潮標準為:

  冬季(12—2月),凡72小時內日平均溫度下降5—7℃,稱為冬季寒潮。日平均溫度72小時內下降≥8℃,則稱為強寒潮。

  春秋季(3—4月及10—11月),凡72小時內日平均溫度下降7—9℃,稱為春季寒潮或秋季寒潮。日平均溫度72小時內下降≥10℃,則稱為強寒潮。

  我縣平均每年出現寒潮3—4次,并主要出現在春季的3、4月,秋季的10月,其頻率分別是18%、31%和15%,而隆冬的一月反而較少,其頻率僅為7%。

  3、4月的寒潮天氣主要對春播育苗(秋)影響甚大。冬季的寒潮對牲畜越冬和人們生活帶來影響,重者使作物、果樹,特別是夏橙遭受凍害,造成嚴重減產。

  什么是厄爾尼諾現象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目前已進入了厄爾尼諾的狀態。

  厄爾尼諾來自于西班牙語,原義是“圣嬰”,它的來源要從秘魯漁場說起。

  沿著南美洲西岸(也就是太平洋東岸)有一條秘魯寒流,從南緯45°附近一路向北,流向赤道,為太平洋東岸帶來了大量冷水。這些北上的冷水使得下層海水攜帶著硝酸鹽、磷酸鹽等營養物質向上翻涌,浮游生物由此可以大量繁殖,這為冷水魚類(如沙丁魚、鱈魚等)提供了豐富的餌料。由此,這里形成了秘魯漁場。

  19世紀初,生活在秘魯漁場沿岸(如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國家)的漁民們觀測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有時候,沿著海岸會出現一條暖流,使海水溫度明顯升高,這會把秘魯漁場中的冷水魚類統統熱死。這種現象每隔幾年就會重演一次,漁民們無法從科學上解釋,又因為它總是在圣誕節前后發生,就把它理解為上帝之子“圣嬰”在發怒,降下天災。

  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氣象學家們開始注意到這種赤道東太平洋海水變暖的異,F象,并沿用了“厄爾尼諾”這個稱呼。他們普查了二戰后30多年的氣象資料,發現每當爆發全球性大規模的天氣災難時,都對應著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

  氣象界有句話,叫“海氣不分家”,就是說,雖然天氣看起來只是“天”的事兒,但它實際上受到海洋狀況的極大影響。正常情況下,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海水溫度較高,東太平洋海水溫度較低。于是在西太平洋上,空氣受熱上升;而在東太平洋上,空氣冷卻下沉。這就在熱帶太平洋上空形成了一個環流圈,空氣從西太平洋上升,在高空向東輸送,到東太平洋以后下降,在低空向西輸送形成赤道東風,回到西太平洋,周而復始。這個環流圈叫做沃克環流。而當厄爾尼諾發生時,沃克環流原本上升和下沉的位置會發生偏移,對全球的天氣、氣候都產生影響。

  氣象知識:霧凇

  霧凇是一種附著于地面物體(如樹枝、電線)迎風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層。它也是由過冷水滴凝結而成。不過,這些過冷水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浮在氣流中由風攜帶來的。這種水滴要比形成雨凇的雨滴小許多,稱為霧滴,實際上,也就是組成云的云滴。當它們撞擊地物表面后,會迅速凍結。由于霧凇中霧滴與霧滴間空隙很多,因此霧凇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霧凇輕盈潔白,附著在樹木物體上,宛如瓊樹銀花,清秀雅致,這就是樹掛(又稱雪掛)。吉林市松花江畔的霧凇奇景,馳譽東亞。

  霧凇的密度小,重量輕,對于電線、樹木的破壞性要比雨凇小得多。當電線上的霧凇嚴重時會折斷電線,造成停電事故。

  氣象知識:二十四節氣

  現在世界通行的歷法是陽歷,而華人計歷更多采用“農歷”,“農歷”又稱“夏歷”,對應于“陽歷”又稱“陰歷”,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結晶。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了,進入戰國,魏國人石申編制了一張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行關系的星圖表,這是全世界第一張星圖表,標志著中國的天文學走入一個新時代。

  陽歷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時間計算,這一周一共是365 天5 小時48 分46 秒,為方便以365 天做為一年,每隔四年設一個閏月,使原本28 天的二月增加為29 天。

  陰歷則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作為計算單位,這個周期大致是29 天12 小時44 分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陰歷一年只有354 天,比陽歷少11 天,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所以我國古時就有“十三月”的名稱,后來又用“19年7閏”的來設定閏月。目前在科學指導下,閏月設置就更精確了。

  為了充分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這二十四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長短,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和的結果,對農事耕作具有相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一般更適用于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自從西漢起,二十四節氣歷代沿用,指導農業生產不違農時,按節氣安排農活,進行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獲等農事活動。幾千年以來,一直是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業氣候歷”。

  為了方便記憶和傳頌,古人還把二十四節氣編成了歌謠和詩歌。

  氣象知識:什么是霧?

  霧是懸浮于近地面層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見度小1公里的理象。霧可以分為多種,常見的有輻射霧和平流霧。輻射霧是地面空氣因夜間輻射散熱冷卻達到水汽飽和狀態后形成的,這種霧大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又比較充沛的夜間或早晨。平流霧是由于空氣的水平運動造成的。大霧也屬于災害性天氣,許多公路交通、飛行航運等事故就是由于大霧造成的,同時,霧和空氣中的污染物質結合在一起還會對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氣象知識:人工降雨

  人工增雨是人工影響天氣的一種。人們在適當的天氣條件下,通過飛機、大炮、火箭等對局部大氣云層施加催化劑,往往可以達到增加降雨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增雨量可達10%-30%左右。

  現代人工增雨活動開始于1946年,50多年來,其科學技術基礎已被大量的室內實驗、數值試驗研究和外場試驗所證實。

  目前,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開展了這項工作,特別是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烏克蘭等國家的氣象部門通過長期深入的科學試驗研究,已經掌握了當地的云雨特點,并且發明了一整套相應的人工增雨技術,不僅在實踐上證實了人工增雨的效果,還將其作為一項氣象業務長期開展起來。

  1958年,中國吉林等省遭遇旱情,空軍出動飛機進行了人工增雨試驗,從而揭開了中國有組織進行人工影響天氣的序幕。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氣象部門在福建古田水庫開展了為期12年的高炮人工增雨隨機試驗,取得了相對增雨24%的良好效果。

  近年來,中國的人工增雨、防雹作業規模更是越居世界前列。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開展了人工增雨,擁有專職人員約500名、兼職人員2萬名、專用高炮6000多門,每年進行飛機降水作業500多架次,各地每年投入經費總計超過2億元。特別是在西部地區,各個。▍^)都有一支從事人工降水的科技隊伍。

  據專家介紹,人工增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天氣,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干旱。人工增雨要求的條件也十分苛刻:要有充足的云量,云層一般要有1公里的厚度,上千公里的面積;要在零下8攝氏度的氣溫下播灑催化劑,時機要好,部位要準。因此人工增雨也不是時時處處都能搞的。

  據統計,目前全國作物受旱面積已達2.23億畝,1514萬農村人口、1110萬頭大牲畜發生了臨時性飲水困難,每天有3000萬勞動力戰斗在抗旱前線。

  面對嚴重旱情,2001年上半年,北方各省區及南方部分省區的氣象部門和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和空軍、民航等部門的有力支持下,嚴密監視天氣變化,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累計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270架次、飛行620小時,同時還組織實施了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業,作業區增雨效果十分明顯。

  呼風喚雨原來只是傳說中神仙才有的本事,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在適當的天氣條件下,通過飛機、大炮、火箭對局部大氣云層施加催化劑,完全可達到增加降水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平均增雨量在10%-30%之間。

  氣象知識:颶風的性別

  兇猛的颶風往往都有一個溫柔的女性名字。比如剛剛象一場戰爭蹂躪了新奧爾良的“卡特里娜”(Katrina)、正在北卡橫行得讓人心驚膽戰的“奧菲莉婭”(Ophelia)、還有今年將要先后降臨的“瑪利亞”(Maria)、“麗塔”(Rita)和“威爾瑪”(Wilma)。

  據說,一開始,人們是用圣人的名字來給颶風命名的。比如,1825年7月26日襲擊了波多黎各的叫圣Santa Ana;1876年和1928年的9月13日襲擊了波多黎各地區的叫“San Felipe I”和“San Felipe II”。古人好象更有智慧,他們認為颶風如此無常而又如此無法控制,因此非圣人不可為。

  不過,從1953年開始,美國氣象局開始用女性的名字給登陸的颶風命名。更早一些,19世紀末的澳大利亞氣象學家雷基(Wragge)開了用女性名給颶風命名的先河。用女性名字給颶風命名的傳統直到1978年才有了些微改變,從那時起,氣象學界也開始把男人的名字用在颶風上。之所以有這個微調,也許是因為當時世界范圍的女權運動正處于第二次浪潮,婦女解放已經摧枯拉朽。

  那么,當初氣象局家為什么要用女性的名字來命名兇殘的颶風呢?至今無從考證。竊以為這肯定與社會背景有關,跟占統治地位的文化意識有關,無論東方西方,長久以來都對婦女蔑視,婦女在社會上長期沒有跟男人平起平坐,而且還往往被男性認為是禍水。在西方,《圣經》就將夏娃描述為一個引誘者,亞當只是被引誘而已,所以上帝用生育之痛和從夫之辱來懲罰夏娃。在中國,孔夫子早就說了“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

  其實,考察整個人類歷史,朝代的血腥變遷和異族的攻城掠池大抵都是男性所為,相反,女性倒是維護和平帶來和諧的一方。颶風用女性來命名,似乎是男性的一種惡作劇,也可以說是男性主導語言霸權的一個小小表現。其實,給颶風命名何以如此大費周章,按年頭再給個序號其實就可以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颶風都一網打盡、區分開來了。如果一定要將颶風擬人化處理,何不給一些諸如“凱撒”、“安東尼”、“希特勒”、“墨索里尼”……之類的名字,倒還更貼切些。

【小學生氣象知識】相關文章:

氣象知識精選05-09

小學生氣象知識的題目05-09

氣象知識大全05-09

氣象知識科普05-09

實用的氣象知識05-09

氣象知識的文章05-09

氣象知識題庫05-11

關于氣象知識的作文05-09

有關雪的氣象知識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