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計算機基礎公開課
計算機基礎I是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第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必修的通識教育課。以下是大學計算機基礎公開課相關內容,歡迎個閱讀。
本課程內容涉及計算機各領域的基本概念和知識層面的內容,以及大學生必不可少的計算機操作和應用技能。該課程照顧到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強化了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網絡基礎知識、國際互聯網Internet、計算機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內容,介紹了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應用軟件的操作使用。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操作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而且初步具有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為將來應用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解決本專業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章 計算機基礎知識
教學目標與要求:
了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歷史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了解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熟悉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主要應用。
熟悉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的數制轉換,了解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方法等。
了解微型計算機的硬件組成部件,熟悉各部件的基本功能;熟悉系統總線的分類,了解微型計算機常用的系統總線標準;了解微型計算機上常見的接口類型及其特點。
了解計算機系統和計算機網絡安全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增強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章重點: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不同進位計數體制之間的轉換;二進制數的運算;各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方法。
微型計算機的硬件系統組成,各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主要部件的性能指標;內存儲器分類與功能,常用的外存儲器;系統總線的分類與功能;常用微型計算機的外部設備接口。
本章難點: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數制間的轉換;二進制的運算;數值和字符在計算機中的表示方法。系統總線的分類及其功能。
第一節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概述
1.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
近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趨勢,未來的新型計算機。
2.計算機的特點、分類與應用
電子計算機的特點。電子計算機按電子器件分代,按性能分類。
電子計算機的主要應用:科學計算、數據處理、過程控制、輔助工程、人工智能、電子商務、虛擬現實、網絡通信、多媒體技術等。。
3.信息技術概述
信息與數據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術的主要構成:信息感測技術、信息傳輸技術、信息控制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
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數字化,多媒體化,智能化、網絡化。
第二節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組成與工作原理
1.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計算機系統的馮.諾伊曼體系結構。計算機硬件系統,計算機軟件系統。
2.計算機的硬件系統
計算機硬件系統組成:控制器,運算器,內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3.計算機的軟件系統
系統軟件:操作系統,程序設計語言和語言處理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等。
應用軟件:辦公軟件,管理信息系統等。
4.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計算機的指令、指令系統。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
第三節 微型計算機
1.微型計算機概述
微型計算機的特點、發展與分類。
2.微型計算機硬件系統結構
總線與接口。總線的概念,總線分類:數據總線、控制總線、地址總線。微型計算機常用總線:PC總線、ISA總線、EISA總線、PCI總線、AGP總線等。外部總線接口:USB接口,IEEE1394接口。
微型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硬盤接口:IDE接口、EIDE接口、SCSI接口;顯示卡、聲音卡、調制解調器、網絡適配器。
3.微型計算機常用輸入與輸出設備
微型計算機的輸入設備:鍵盤、鼠標、掃描儀、手寫板、條碼閱讀器、觸摸屏、光筆等。輸出設備:顯示器、打印機、繪圖儀等。
外存儲器:軟磁盤、硬磁盤、光盤、移動存儲設備等。
4.微型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計算機技術名詞:位,字節,字長。
微型計算機主要性能指標:CPU、運算速度、內存容量、外部設備、軟件系統。
第四節 計算機中數與信息的表示
1.數制的概念與進位計數制
基數、數位、位權。
不同進位計數制間的轉換:十進制與二進制之間的相互轉換,二進制與八進制、十六進制之間的相互轉換。計算機與二進制
2.二進制數的運算
二進制數的算術運算: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運算。
二進制數的邏輯運算:邏輯與、邏輯或、邏輯非運算。
3.計算機中數的表示
真值與機器數,定點數與浮點數,原碼、反碼和補碼。
4.常用信息編碼
BCD碼。英文字符編碼:ASCII碼。中文字符編碼:交換碼、機內碼、輸入碼、字型碼。
【大學計算機基礎公開課】相關文章:
8.大學計算機基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