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課程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探索論文
物流管理課程是教育部確定的21世紀高等學校經濟學、管理學、工業工程等專業的核心課程,是這些專業的學生搭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必不可少的專業課。物流管理課程性質為專業通識課,其教學體系應結合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及特色來完善,尤其要重點探索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如何緊跟市場發展,按市場需要培養人才,從而構建一個科學的物流管理課程教學體系。
現有的物流管理課程教學體系采用傳統的“傳授—接受”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理論授課為主,部分課堂模擬為輔的方式。這種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水平、技巧和講授的藝術性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性,缺乏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筆者認為物流管理課程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以下三個問題:物流管理課程理論知識豐富,而學生接受程度低,學習效果差;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不夠緊密,出現斷層的現象;所學知識無法應對和解決實際問題,學習遷移的可能性非常低。基于此,筆者將任務驅動這一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課程的教學中,以期帶來學生、教師。企業的三贏。
一、“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特征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在建構主義發展下提出的,在知識學習中,它能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在任務學習中隱含,學生在這種任務學習中進行思考、創新、討論,從而達到新舊知識的結合。教師在問題指導下,能夠根據相關問題進行解決。最后通過學生已經完成的學習任務,將所學知識進行構建等。“任務驅動”這種教學模式在發展中是以學生為發展中心來實現的,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它實際解決了課程如何教、怎么教,為學生實現創新能力、獨立分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徑。它包含了先進的教學原則和理念,強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踐能力的表達形式以及相互合作的團隊意識。
“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基本框架為:任務引進、任務執行、任務完成;課內與課外銜接,校內與校外互補,基礎訓練與專業訓練相結合。任務引進即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學會相關方法和技術,形成系統性思維,應用所學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進行任務設計。任務執行即以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的,從學生特點出發,教師根據課程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進行相關教學環節的設計。任務環(Task—cycle)是實施任務型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在這種任務驅動模式下,學生能利用自己的思想,在任務中發揮良好積極性、主動性,并根據這種參與方式實現知識與經驗的獲取。任務結束是學習任務型教學中最后程序,學生對各組提交的報告交叉討論、分析,教師進行難點強化。
從學生發展角度上進行分析,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根據相關實例可以看出,它為理論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創新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也使他們在獨立探索方式上積極創新、努力獲取,從而實現了良好的自學能力。一個學習任務完成了,學生能在這種過程中獲得充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提升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從而使學生在感知能力上實現循環性、系統性的學習。從教師的教學角度上分析,任務驅動教學改變了傳統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它主要以問題型方式進行解決,以任務型方式進行多方面互動。從傳統的再現模式發展中,發展為有利的探究形式,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每個學生在發展建設中都能根據自己對任務知識的理解,利用相關知識、自己的學習經驗進行問題解決,從而打開學生在思想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發現能力、創新能力上的空間模式,這不僅實現了整個教學模式的民主性、個性化發展,也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活躍性。
二、“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物流管理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一)教學任務的引進
根據教學資源情況設計任務,一是有必要的教學內容,即把教學內容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分為不同的任務。二是明確任務設計的主題,即任務的設計應按照現有的資源開展,力求實際,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有效的設計形式中國教育學刊2015
即理論性的有實驗驗證前人的經驗規律、定理定律,邏輯推理,知識點歸納總結等;應用性的有專題研究、社會調査、企業走訪,通過書籍、網絡、圖書館進行任務匯編等。比如“配送”和“包裝與裝卸搬運”教學中,在既定的條件下,要求學生依據最短路線合理優化配送路線以及針對貨物的特殊屬性進行包裝,按照后進先出的原則來實現裝車的合理化,通過這一連串的任務環節的設計,使學生能夠將分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運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任務的執行
教學任務執行階段,采用“課堂講解相關任務基礎理論一選定任務對象一學生分組一各組對所選對象實地觀察記錄一課堂交流討論一合理性評價與新方案設計一設計結果課堂陳述一進行教師綜合評價”的一種任務教學模式。
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應明確相關的任務內容及要求,方便學生了解任務中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能對相關問題進行積極探索,并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例如,配送部分:要求的重點是掌握配送的路線,兼顧配送成本與配送時間等。提出任務:由處于市郊的配送中心向各個門店配送貨物,由學生模擬出配送路線。在該任務中如何優化配送路線需要教師的講解,教師在這種講解過程中,首先要以學生對問題的注意力為導向,使學生能根據理解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從而使學生在主動思維變化中實現積極活動建設。任務下發之后,學生分組執行任務。首先,各小組對所下發的任務進行分析,明確分工,并以小組為單位對所選對象實地觀察并記錄。其次,每個學生隨時與小組成員共享所獲得的資料、任務的進展情況等,讓每個學生的思考成果為整個小組所用,通過積極協作,各小組擬定出一個初步的任務解決方案。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完成任務的速度和好壞可能會存在差別,通過課堂交流的手段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即各小組發言人將初步方案展示給本班學生,由其他小組對其進行評價,教師根據需要進行指導。再次,各小組將評價結果與教師的指導進行整合,糾正不合理之處,設計出新方案。最后,各小組進行最終的課堂陳述,由教師進行綜合評價。
(三)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任務完成這一最終環節中,教師應進行重難點的強化以及新任務的提出。例如,倉儲環節之后,配送環節開始,緊接著就是裝卸搬運環節。通過一個個任務環節的設置,指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如何解鎖任務,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體現其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教師也可以根據新知識點對學生進行引導,根據知識點主題進行分析、操作,還可以將相關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使學生能根據自己在任務學習中掌握的知識點、形成的學習技能實現實際運用模式。
三、應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任務
為了做到以學生為本,就要求教師在任務設計上多花功夫。教師首先依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知識點,再經過巧妙設計把它們變成一個個的實際任務,讓學生圍繞任務展開學習、思考,并根據團隊之間的'合作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獲得學習權利。另外,由于學生在知識掌握能力上具有明顯差異,所以教師在任務設計期間,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掌握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以及積極性等方面進行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
避免在任務執行過程中使學生偏離教學目標。學生在該模式中居于主體地位,教師發揮引導性能將學生帶入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并實現教學期間產生的直觀性、形象化設計。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還需注意一個問題。有的教師束縛于預先設計好的任務活動,期望學生能按部就班的作出解決方案,如若出現了偏離,就會努力引導其達到預定的答案,使學生由主動變為被動,成為了配角。如果學生對任務提出了疑議,教師應當在不偏離教學目標的情況下,接收學生的反饋,及時作出調整,完善任務。這樣,才能讓學生始終處于理想的對知識的渴求狀態,才能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三)教學條件要求較高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板書教學手段已經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需要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標準的教學配置。建立現代物流實訓室,針對任務進行實訓,讓學生進行物流沙盤的仿真軟件操作,將知識轉化成為能力。加強校企合作,實地教學,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設計任務,讓學生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在自主能力上的積極性,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發展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為主,將教師定位在能夠促進學生、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道路上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與學生在實際掌握知識期間,他們都是以任務型教學模式來展開的,不僅促進學生自我意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發揮團隊合作的執行能力。任務驅動在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中具有鮮明的特色。
【物流管理課程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