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的論文
【摘 要】本文闡述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意義,提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實施:明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目標,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考察物流企業,確定人才培養方向;根據職業需求開展實踐技能培訓;優化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
關鍵詞以職業能力為導向 物流管理專業 實踐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C-0185-02
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是其重要方向。分析職業崗位要求,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從而培養學生將所學用于工作崗位的實踐技術能力以及職業素養,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促進校企之間的合作,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高校實踐的教學定位不明確、師資團隊教學質量不高等一系列教學問題,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充分體現高職院校的教學之本。高職院校的教學應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可針對職業崗位能力教學的方式完成對應的技能培訓,從而實現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的對接,進而提高學生在社會上的職業競爭力。
一、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質量
教育部組織制訂的《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中提出,課程設置必須突出高等職業學校的特色,應與職業標準對接,結合生產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合理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發現,物流企業對于畢業生的要求主要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學習到的職業道德,在經過專業學習之后掌握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后續的實踐中所展現出的可塑性能力,以及負責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團隊合作意識。因此,物流管理專業在設置課程時,按照人才培養遞進規律,分析崗位能力要求和職業發展要求,構建基于物流職業崗位群的理論課程體系,從而合理地開展學校的實踐教學,強化專業課程的實踐性和職業性,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有利于促進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的教學強調的是工學結合以及社會服務能力的雙向結合。以職業崗位要求設置物流管理專業實踐課程,培養符合企業真實需求的人才,避免課程教學與實際工作崗位嚴重脫節,需要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展開雙向合作。企業與學校之間加強合作,能夠有效地形成校企之間互動的學習機制,共同對學生的整體能力進行培養,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性校企合作化教學,開展工學結合式學習,從而掌握物流企業所需的整體能力與素質。通過實踐性教學,學生不僅能夠獲得工作的實際經驗,增強自身的物流管理專業實際能力,還能在完成實踐性學習之后直接任職,達到學校與企業雙贏的目的。
(三)體現職業教育民生之本
當前社會,大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由此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從而導致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依然返貧的現象有所增多,而此種現象正體現了高職院校的教學體系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所需存在脫節。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提高就業競爭力的物流管理專業與實踐性教學的實施,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身行為受到制約,學會物流管理專業所需的處世能力。學生在實踐中得以對職業道德具象化感知,而不是通過理論知識抽象化了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形成敬業、守信、認真的品質,實現民生化教學之根本,讓學生的整體職業素養得到改進。因此,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體現了職業教育的民生之本。
二、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實施
通過對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教學展開相關調查,發現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存在如下問題:首先,對于學生的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還處于對電腦操作、理論知識過度依賴的現狀,而諸如此類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在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開展物流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都存在人才培養方案過度模仿其他院校,而不是針對自身教學實際情況來制定的情況,缺乏對本校實際教學情況的詳細考量,從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人才的培養無法與社會發展所需相符合。其次,由于資金有限,教學資源僅限于模型操作教學。而此類教學軟件雖然可以對絕大多數的就業崗位進行覆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崗位的技能需求進行覆蓋,但軟件與操作平臺上的實踐操作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諸大差距的,這很容易對物流管理專業教學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高職課程體系,使培養的學生能適應行業、企業的需求,就勢必要對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體系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完善。
(一)明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目標,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培養這樣的人才,要根據高職院校教學的具體情況,以及企業發展的具體所需,借鑒取得顯著教學成效的高職院校教學的先進經驗,制定有針對性的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目標。這一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三方面能力目標:職業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能力。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這三種能力,必須結合相關高校的課程體系構建的成功經驗,并且有針對性地依照高校自身的教學現狀制定相應的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以及具體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學進程(如圖1 所示)。
(二)考察物流企業,確定人才培養方向
為了能夠達到畢業生與實際的工作崗位之間無間隙的對接,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建設過程中,需要對企業展開一定的調研,其中涵蓋了物流企業的具體業務對人才的需求,以及該行業在后期的具體發展戰略等內容。以調查結果為依據,開設相應的優化拓展性教學課程,更好地對學生相關能力進行培養,為學生以后步入工作做好準備。例如,經過對某一物流管理企業展開考察,發現物流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在物流行業的具體職業崗位有:采購員、倉管員、運輸調度、操作員、開單員、客服人員以及物流專員等,在任職一定時間后,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可以晉升為項目的主要負責人。部分學生可以在有一定能力的基礎上,抓住機會從而獲取更高的職位。基于此,確定人才培養方向。endprint
(三)根據職業需求開展實踐技能培訓
在開展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時,需要針對相關職業的相應需求,將實踐教學分為國內以及國際教學模塊。國內模塊的物流教學主要涵蓋區域內的物流調研、物流服務、對貨物的運輸配送以及儲存等相關內容。比如通過借助項目學習法,基于某一項目式教學將該學科的具體學習理念融入學生的任務完成中。物流實訓項目的教學,主要要求學生能夠在實訓過程中完成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項目。比如針對客戶需要將貨物從A地運送至B地的項目,讓學生完成配送方案以及配送的主要設計。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技能培訓,讓學生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創造性地完成教學目標,作出結合自身特點的選擇。此種方法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更能夠深入解決學生的疑點障礙,從而發動自身積極性去主動尋求解決方法,直至完成任務。因此,在各職業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職業所需,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專業技能的培養,以培養出順應社會發展的實踐操作性綜合人才,推動我國物流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優化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
在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實現多樣性結合,通過具體的專業化認知、仿真實踐操作以及實習相關內容,讓學生對車輛、貨點、倉庫等基礎性物流設施完成認知,熟知叉車、吊車、貨架等物流設備,以及工業生產和物流企業之間的產品運輸相應流程。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完成一定任務的市場調查,從而完成對物流管理行業的基礎性認知。除此之外,通過讓學生對物流信息管理系統中的具體操作內容,以及相關設備的使用方法進行全面了解,從而準確掌握該專業的相關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在校企合作的真實環境中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熟練掌握物流管理工作的具體工作流程以及操作要領,讓學生能夠自己單獨完成操作,并且能夠利用自身所學知識解決物流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曉玲.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效果的ICRM評價[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
[2]許道云.基于物流職業崗位群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6)
[3]王玉俠.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4)
[4]郭明德,林文.基于企業需求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經濟師,2012(12)
[5]周俊穎.工學結合視角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21)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