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經濟對我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影響論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信息革命時代,信息經濟在我國發展加速發展。發展信息經濟可以促進生產方式改革,提高勞動生產率,更加彰顯勞動者自主性,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加速產業融合。不僅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提高我國國際競爭能力,也促進了國際貿易增長。
但是我國發展信息經濟時間還比較短,在理論上和實踐都缺乏經驗,因此研究信息經濟對我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經濟的影響有重要意義。本文將簡要概括信息經濟的基本內涵,從整體出發分析其對我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影響,推動發展符合符合中國國情的信息經濟。
信息經濟是在新世紀逐漸新興的名詞,是信息革命在經濟領域的偉大成果。二十世紀以來,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網絡技術和知識技術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經濟增長模式從傳統資源消耗型逐漸轉向知識信息技術型,改變了生產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發達國家信息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總所占比例已經高于50%,雖然我國發展信息經濟是改革開放后開始的,時間比較短,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卻推動了我國的發展,尤其是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兩個方面。通過研究信息經濟對我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不斷提高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為未來發展奠定理論基礎,也可以加深理解信息經濟,促進我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持續有序發展。
一、信息經濟的基本內涵和發展現狀
信息經濟又稱資訊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的`第三種經濟形態,是信息革命在經濟領域的偉大成果。它把現代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為物質基礎信息上升為信息經濟中的一個基本生產要素,信息生產力成為放大全部生產力的“乘數型”生產力。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推動各方面發展,也使人際世界因信息之力而趨于平等化。信息經濟的一些基本規律將成為重塑全部經濟的基因層面的變革性理論。我國信息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根據2015年中國信息經濟會上發布發布的《中國信息經濟發展報告(2014)》顯示,信息經濟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中國信息經濟出現規模大、增長快、增速顯著高于GDP增速、加速產業融合、需要新規則體系等特點。我國發展信息經濟對中國未來發展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都有借鑒意義。中國電子商務、即時通信、互聯網金融等信息經濟發展的進程、動因、路徑、模式是獨特的,區別于美歐發達國家,在特定領域發展中國家可以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在某些領域,發展中國家信息經濟的發展,可能會出現愈落后愈“革命”的逆襲。
二、信息經濟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我國農業所占比例大,隨著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20世紀以來,隨著信息革命的進程,計算機網絡技術運用到經濟發展各個領域,信息經濟這種新的經濟形態,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
(一)信息經濟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從傳統向現代變革
雖然改變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任務是艱巨的,但是信息經濟的發展仍然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產生了影響。我國三大產業中信息技術水平的增加,促進優化產業結構。第一,農業生產方式從傳統過渡到現代。農業生產作為我國第一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各個方面。機械化工具的應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減少人力物力,大大降低成本,推動我國農業近代化進程。第二,促進第二產業改革。傳統工業發展方式嚴重損耗生產資源,資源利用率低,也浪費人力。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工業生產中,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先進的科技成果和設備減少人員,增加資源利用率,從而提高商品價值和創新水平。第三,第三產業在信息經濟背景下產生并快速發展。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并占據重要地位。國家統計局統計,2015年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78億元,增長6.0%,而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41567億元,增長8.3%。綜合分析,第三產業增長速度最快,增加值已經超過第二產業。
(二)信息經濟擴寬市場營銷的方式,增加經濟的活力
改革開放后,隨著物資匱乏現象的消失、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消費者開始有多樣化的需求。隨著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市場競爭的場所開始向虛擬空間轉移,營銷手段不斷豐富,網購、微信、微博等平臺誕生,市場越來越活躍。在這個過程中各行各業開始注意企業和顧客共創價值理論,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商品質量,從而促進消費,推動中國經濟發展。
(三)信息經濟衍生出電子商務,豐富消費模式和平臺
隨著信息經濟的發展,電子商務興起并快速壯大,為消費者提供了網絡消費平臺,不僅滿足人們日益要求便捷的生活方式,也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5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0931億元,而全國網上零售額為38773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2424億元,增長31.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0.8%;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349億元,增長42.4%。
三、信息經濟發展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外開放政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增長,我國與國外在經濟發展各領域共同發展,先進科學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飛快。伴隨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對外貿易運行亦呈現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換的新常態。
(一)信息經濟推動國際貿易結構優化配置,出口穩定增長,進口下降
中國是制造大國,在信息經濟發展前出口商品主要是制造品,造成國內資源浪費,而進口主要是科技產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經濟下我國在品牌、技術、產品附加值等方面取得進展,提升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與優勢創造力[3]。據國家統計,2015年我國一般貿易占我國出口比重達到51.4%,加工貿易降至37.7%,貿易方式結構不斷變化。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攀升,占對外貿易總額的12%,而高附加值服務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金融服務、電影音像、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服務貿易增速飛快。
(二)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國際貿易提供新平臺,網絡交易所占比重越來越大
電子商務的發展受到國家重視,在國際貿易中依靠網絡進行交易的比重越來越大,跨境電子商務正在打破傳統國際貿易的競爭格局。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已具備國際競爭能力,如京東、淘寶,交易信息上擁有優勢。隨著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啟動,巨大的市場需求通過在線支付結算。跨境電子商務標準規范及相關制度還未形成,中國有實力率先發起制定并擁有話語權。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對外貿易呈現低迷態勢,但是跨境電子商務卻呈現蓬勃的發展態勢。
2015年上半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7.64萬億元,其中B2B交易額達5.8萬億元,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1.61萬億元,中國跨境電商的進出口結構出口占比達到84.8%,進口比例15.2%。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加入跨境電子商務行列,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從規模到質量都會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會進一步增強。
(三)國際貿易商品中信息產品所占比例越來越大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國國際貿易中信息產品的比重越來越大。我國傳統優勢產品出口在保持增長的基礎上,部分裝備制造產品出口也保持良好的增勢,其中信息產品比重逐漸提高。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5年前三個季度中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達9343億美元,其中出口5556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比重為33.4%,而進口3787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口比重為30.5%。
信息經濟時代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發展有促進作用,但是也面臨很大的挑戰。在全球化經濟發展的環境中各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更加無序,伴隨著中國現有的技術和理論還不夠成熟,個別體制存在的諸多弊病,都增加了中國宏觀調控的難度。信息經濟發展對民族優秀文化產業也有沖擊,在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我國民族企業,宣傳我國民族文化。
總之,信息經濟對我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影響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把握機會,并針對問題積極探索應對措施。依靠我國自身的力量和借鑒國外經驗,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不斷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創造力,縮小貿易差額,促進出口,減少技術方面進口,促進國際貿易增長,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信息經濟對我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