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桃花源記》教學雜談
談談教師的教學行為
(二)設置程序性問題,啟發學生探究
學習從學生發現問題開始,當學生發現不了問題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設置一些理解文章內容的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學習探究。在這些實質性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按照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而不是教師自己的思路,再設置一些程序性問題進行引導。程序性問題是從實質性問題開始的,是探索實質性問題的過程,應逐漸推進,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有嚴密的邏輯性。如教《桃花源記》,如果學生提出這么一個高品質的實質性問題:“作者描寫世外桃源的目的是什么?”教師不要馬上回答他,而是引導大家來幫助解答。學生1可能會回答:“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學生2、學生3可能會有其他回答……)教師據此深入地問學生1:“作者為什么要向往和追求理想社會呢?”學生1可能會回答:“因為當時社會太黑暗了。”那么教師再追問:“這個意思文章里有沒有描寫?”學生1馬上會回答:“沒有。”教師再深入地追問:“為什么不正面揭露?”學生1可能會回答:“現實不允許。”或者“正面揭露會招致禍害”等。教師可以讓他談談陶淵明辭官回家的經歷來印證。教師還可以繼續追問學生1:“由此可見這篇文章在寫法上的一個特點,是什么?”因為問題有點難,可能一時答不上,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回答,學生七嘴八舌,應該會有人答出:“含蓄。”至此,教師可以總結說:“這篇文章不是直接地,而是比較曲折地反映了社會。讀懂這篇文章就要透過文本,掌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深意。正面文章反面看。感悟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然后,教師可以按照這個方式繼續追問學生2、學生3的看法。這是按照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而設置的程序,有利于啟發他們的思維,深入地探究問題。
這是線性引導,教師還應該作多維引導。因為作品的形象和含義是多層面的: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有平直的,也有曲折的;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 看,又往往不同,這樣,答案就必然是豐富多彩的了。
如何讓枯燥無味的文言文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語文教學大綱》對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要了解內容,能順暢地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熟讀背誦是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鞏固學習成果的必要途徑,是其他任何教學活動所不能取代的一種訓練。學生只有熟讀背誦,加深了理解,積累了知識,才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要讓學生做到熟讀背誦,也要注意從趣字上做文章。如教《桃花源記》時,我采用讓學生表演的形式,分別扮成漁人、村中人、太守和劉子驥,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動作、神態,這樣就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所感非常清晰的再現出來,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就水到渠成。
中學語文課的導語藝術
(三)故事導入,引起興趣
通過講故事引入正題。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師可以從與課題有關的生活實例或故事(科學發現史的典故,趣聞軼事,寓言,笑話等)出發導入新課。這種導入,不僅符合中學生認知的心理軌跡,還能激發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興趣。如教《桃花源記》,教師空著手走進教室,同學們對教師的異常表現十分奇怪。“這節課我來講故事。”教室里立刻活沃起來。“講故事前老師想了解一下哪些學生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成語?”舉手的同學不多。我接著說:“那現在就請大家查查這條成語的含義。”
一陣快速的翻檢之后,我繼續說:“今天我就是想給大家講‘世外桃源’的故事。”于是我便依照課文內容,加入自己的發揮,以講故事的形式把課文內容講給學生聽。講完后我說:“老師是從哪里來的這個故事的呢?它呀,就是我們課本的第20課,是篇古文。”話音剛落,學生便迫不及待翻書。這時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翻譯、講析。
可喜的是,故事不僅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生獨立理解文言實詞也很有幫助。翻譯、復述以至背誦都非常順利,學生不覺得像以往學習古文那樣艱澀。可見,凡是像《桃花源記》、《狼》這類故事性很強的文章都可采用這種導入方法。
我的教學理念──淺談語文創新思維培養中的辯證法
在語文創新教育中,教師要根據辯證法的規律,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前人的結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進一步探索,有所發展,有所開拓,達到創新。如教《桃花源記》,在引導學生充分認識了作者描繪的桃花源是對當時黑暗社會批判的現實意義之后,出示“桃源猜想”的題目,──現代人訪桃源。讓學生假設自己的身份,有個學生假設自己是企業家,眼中的桃源:
1、自然景美,空氣清新,有豐富礦藏,珍稀動物,無污染,民風淳樸,一片和平安寧的景象。
2、人愚昧,保守,經濟文化落后,沒有紙、書,農業落后,無工廠、學校、商店、醫院,沒有電氣化,不懂科學,原始生存狀態。這就說明學生對作者所描繪的社會理想的積極性和局限性都有正確認識,體會到它既代表和平、自由一面,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同時,還融進了自己的理解、評價和創造,體現出現代人對桃源的認識:既向往又不滿。顯然,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辯證思維得到了培養,批判性思維也得到了訓練,有效的保證了批判的正確性,以利于發展創新思維。如果只強調批判,就可能懷疑一切;如果只會認同,那是盲從。這都有失偏頗。
【2018《桃花源記》教學雜談】相關文章:
1.生日教學雜談
2.教學《祝福》雜談
3.《假如》教學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