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陰陽論是一種偉大實踐
一,哲學陰陽論的產生
陰陽理論產生的基礎,是認為世界的大多數系統(尤其是社會系統與生命系統)都是自組織系統。
在西方,自組織系統概念是上世紀60年代才形成的。在此之前,英語中沒有出現過類似self-organizing theory 或self-organizing system的概念。就是說,西方發達國家直到1960年代末,知識精英才明顯意識到這個世界普遍存在著自組織系統。
什么叫自組織系統?就是能通過本身的發展和進化而產生一定功能、能自我維護不至于中斷的系統。社會和生物體就是典型的和天然的自組織系統。它們能自行組成具有復雜功能的機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動修復缺損和排除故障,以恢復正常的結構和功能。通俗地說,自組織系統是不需要外界干預,自己有能力自我延續的系統。
中國的道家理論就是認定世界是自組織系統才產生的。因此,道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個人修養上主張清靜寡欲,在人事上主張順勢而為。其立論就是,對自組織系統,外部強行干預往往事與愿違,只有順其自然,讓系統自行選擇方向,在看清楚系統方向的時候順勢推一把,這樣的干預才能事半功倍:人的主動性只應該表現在事物內在固有的方向上,不應該純粹根據自己的主觀愿望而采取行動。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陰陽理論。陰陽理論是對自組織系統觀察研究的結果,也是分析自組織系統的唯一可行的正確方法。所以,《黃帝內經》說:“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始,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這段話振聾發聵,毫不猶豫把陰陽五行提拔到最高統帥的位置。“可不通乎?比綣?悴歡?庋?恢鐘鈧媧蟮潰??蟣鹱鍪攏?蛔隹隙ɑ嵋凰??俊? ( )
二,陰陽論被誤解的原因
然而時過境遷,陰陽論逐漸淪為迷信之列。手持木劍、念念有詞的風水先生在利用陰陽為人消災祈福;板著手指、搖頭晃腦的算命先生在利用陰陽為人安排未來的命運;哲學領域也早已拋棄陰陽概念,代之以矛盾論;只有如今落魄為西醫跟班的偽中醫,還在裝模作樣地“陰虛陽虛”辯證著。
一套極其超前、對事物本質的洞透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理論,就這樣被人誤解,從而“零落成泥碾作塵”,黯然向隅,空自“香如故”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首先,人們現在已經不熟悉、不習慣中國古人以取象比類之法來闡述抽象道理的特點了。這個特點與西方完全不同。中西文字的不同已經透露端倪。西方的.拼音文字是由詞根加前后綴組成的會意字,詞根本身也只是意義符號,與事物的形象毫無關系。而漢語自始至終是以象形為基礎的。別小看這種區別,這說明中國與西方在一開始就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和詮釋世界的。中國的特點是取象比類,西人的特點是抽象的概念推論。
比如,英語的contradiction,是個抽象名詞,意指“不一致,抵觸,矛盾”。中文與之對應的“矛盾”一詞,現在也用作抽象名詞,相當于contradiction,故毛澤東的《矛盾論》譯成英語就是“On contradiction”。但漢語的“矛盾”原本并不抽象,而是實實在在的兩個具體物件:矛和盾。古人借助矛與盾的對抗、抵觸性,取這個象,來類比對抗、抵觸的抽象道理。漢語并沒有類似contradiction那樣的抽象名詞來表述這一含義。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顯然不是指三個人,更不是說在走路的三個人里,一定有我的老師。但大家都清楚這句話意思是“人外有人”。如果說成“眾人里一定有人水平比我高”,那就成了西方的蘇格拉底,而不是中國的孔子了。
荀子的《勸學篇》,通篇都是取象比類:“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用人人皆知的具象事實,來說明抽象道理。
翻翻《古文觀止》,哪一篇是在抽象地闡述道理的?沒有。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之所以能打動秦始皇,我以為是這樣的句子:“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乃至晚清,出現了一句全國流行的名言:“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用夸張的修辭法而不是講事實擺道理的方式來突出左宗棠的重要性。
有人說,儒家經典《論語》只有論點而沒有論據。這是從西人思維的特點來要求中國古人。其實《論語》全篇都是論據,只不過不是抽象說理,而是取象比類而已。孔子的立論“聽其言而觀其行”,論據便是“宰予晝寢”,屢教不改,“朽木不可雕也。”——還需要抽象說理嗎?
陰陽理論就是以具象來說明抽象的哲學理論。陰陽的本意是具象的,是指山的向陽面和背陽面。如果說山是一個系統,其對立統一的要素就是陰陽,古人以此來類比系統的對立統一性。后世被風水先生和算命先生引申出“陽間和陰間”,其指向性發生了偏差,不像“矛盾”兩個字逐漸演變為抽象的對立,矛盾對于矛盾著的兩方面沒有意義指向,僅僅指出兩者對立,所以人們在哲學領域就放棄了具有意義指向性的陰陽概念(陰陽雖然也指兩者對立,但還有具體的意義指向:陽為主導,陽為火性;陰為從屬,陰為水性)。有意思的是,“陰陽”譯成英語,只能音譯為yin和yang,因為英語里沒有具象與抽象合一的對應詞。這說明陰陽概念的具象抽象合一、且含有各自意義指向的性質,不是西方文化所能理解的,也不是現在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國現代人所能理解的。
其次,如今僅僅保留在中醫中的陰陽理論,其運用的具體和仔細,使得外行人覺得很不科學。
翻開任何一本中醫書,談到陰陽論時,一方面羅列出好幾種陰陽關系: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制約,等等等等,令人頭暈;另一方面又舉出事物的陰陽屬性歸類,比如下表:
屬性 空間 時間 季節 溫度 適度 重量 亮度 事物運動狀態
陽 上/外 晝 春/夏 溫熱 干燥 輕 明亮 上升 動 興奮 亢進
陰 下/內 夜 秋冬 寒涼 濕潤 重 晦暗 下降 靜 抑制 衰退
五臟六腑,十四經脈還沒有算進去呢。
任何人看了都會不以為然:有必要言必稱陰陽嗎?學校所學的其他學科,有這樣搞法的嗎?難怪陳獨秀說:“中醫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說。”
三,中醫陰陽論是偉大的實踐
如果確如陳獨秀所說,中醫早就壽終正寢了。中醫歷代名醫輩出,張仲景,葉天士,王孟英等,是不是都是欺世盜名之輩?為什么當代名家劉渡舟,胡希恕等,因為深研《傷寒論》,就能治愈許多西醫束手無策的疑難癥?又一當代中醫名家秦伯未說,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分析人體健康機理的正確理論,沒有其他理論可以替代。秦伯未有資格說這樣的話,因為他首先是技壓群雄的中醫實踐高手。
我們現在接觸的所有中醫理論,與其說是理論,不如說是實踐更確切。比如,2000年前的《黃帝內經》指出,人之患病原因不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明確指出“情志致?鋇睦礪邸T?蚴牽號?蚱?希?衷蚱?攏?莢蚱?岬取N?裁磁?蚱?希亢薌虻ィ?⑴?娜巳菀啄匝?鼙?眩皇芫?毆?鵲娜順;崮蚴Ы??行氖碌娜送??璺共凰佳健??饈搶礪勰兀炕故鞘導??櫚淖芙幔俊痘頻勰誥?肺適?000年來,中醫名家無一不是深研其書,結合實踐,達到知行合一而結成碩果的。為什么2000年來居然沒有人能合理地對此書進行質疑?就是因為這本書不是理論著作,而是漢代之前數千年養生治病實踐的經驗總結:比如說肝臟“開竅于目”,這個結論既不是解剖所得,也非推理而出,實在是治肝能愈目疾的長期經驗積累所得。
近代有人振振有詞地說,《黃隊內經》說“心主神明”,錯了,應該是腦主神明。中醫學好幾位大教授也無法解答,只能說:“都很合理”,蒙混過去。誠然,大腦是思維的場所,這沒有疑問。但是人的情志體驗與邏輯思維是兩回事。大腦負責邏輯思維,與“心主神明”沒有矛盾。何為“神明”?是對世界的情志直覺,包括情感取向與知性頓悟。大腦只負責邏輯推演,是純理性的東西。有一種現象大家都熟悉:明明知道不對,但還要去做。說明大腦與心是分離的,心的決定比大腦的決定更能左右人的行為。再比如,為什么腦死亡者軀體還能存活?但如果心不跳,軀體就死亡?這說明對于機體的生理運行而言,心比大腦重要得多。再者,多次看到報道:心臟移植后,人的性格習慣會跟隨心的原主人而變。“心主神明”是長期觀察的結論,是人體實踐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的陰陽歸類劃分,就會發現非常合理,而且實用。如果你輕視這種,將寸步難行。舉個例子。有人白天出虛汗,有人夜里出虛汗。都是出虛汗,但白天出汗的就判為陽虛,夜里出的判為陰虛,分別使用扶陽或滋陰藥方,都能治愈,舍此就無效。因此,可以斷定中醫的陰陽屬性劃分,是長期實踐的產物,不是理論推導出來的虛假東西。它非常有效,雖然缺乏清晰的理論解釋。
我在《理論與實踐小議》中表述過這樣的看法:歷史上有一種奇怪現象——睿智的哲學方法論基本上是由不致力于實踐的理論家總結出來的。著名的哲學家都是沒有事功的,就是說,即便是提出的原理深得后人贊賞,如西方的蘇格拉底、黑格爾、康德,東方的老子、莊子等,但其理論既不是從自身實踐中得來,也沒有通過自身實踐來證實。然而,許多事業有成的實踐家,卻運用正確的創造性方法在解決需要應對的事務:在各領域成就大業的人,肯定是采用了正確的方法的,但他們的方法都沒有照搬現成的理論,而是對現有理論的創新應用。
一方面是少數集大成的純理論締造者,另一方面是大批注重實踐、創造性運用理論的偉大實踐家,他們的創新運用又為以后的集大成理論提供了推導材料。而理論必須經過注重實際的有成果的創新運用,才完成一個知識創造周期。我以為這就是知識發展的辯證道路。
中醫的陰陽論,就是哲學陰陽論在中醫領域的創新應用,是一種偉大實踐。正如秦伯未所說,“應該明確中醫廣泛地把陰陽應用于各個方面,都是實有所指的,因此要徹底理解中醫運用營養的道理,必須通過臨證,只有通過臨證才能明白陰陽所起的實際作用。”請注意這段話的真正含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初毛澤東帶領敗軍上井岡山的時候,所有的革命理論都認為他走了一條錯誤的路。毛澤東成功了,于是又出現了新的革命理論:農村包圍城市。
我們的世界一點不缺坐而論道的教授博士,尤其不缺鸚鵡學舌的教授博士,但勇于實踐、在實踐中敢于拋棄或修改原有理論者,卻是鳳毛麟角。
西方有一句俗語:不要為了追求完美而放棄優秀。中醫的陰陽論,現在無法、可能將來也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完美理論解釋,但其實踐功效已經非常“優秀”了。遺憾的是,包括陳獨秀在內的許多非實踐家,都紛紛墜入了“追求完美、放棄優秀”的唯理主義陷阱。
【中醫陰陽論是一種偉大實踐】相關文章:
1.雜談之中醫養生論
3.陰陽先生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