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漫回首“百年歌曲“1

時間:2016-09-10 16:12:50 原創文學 我要投稿

漫回首“百年歌曲“(1)

(1901年——2000年間流行歌曲簡略點評)

-

-

(<祖國歌>李叔同作詞,1902年》

-

回望神話, ( )

初窺現代,

隱憂種種……

歌詞半文半白,“白話文”大門尚未完全開啟。

(歌詞大意:“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縱橫數萬里,膏腴地,獨享天然利。國是世界最古國,民是亞洲大國民,嗚呼大國民!唯我大國民!幸生珍世界,琳瑯十倍增聲價。我將騎獅,越昆侖,駕鶴飛渡太平洋,誰與我仗劍揮刀?嗚呼大國民,誰與我鼓吹升太平?”)

-

-

《1905年楊度作詞的<黃河>》》

-

最后于20世紀伊始再憶一次大漢風。

外辱隱隱至,心慨憤。

往古英雄形象凸顯上升天空。預示20世紀將再次“呼喚英雄”。

(歌詞大意:“黃河黃河出自昆侖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圣賢,生此河干,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

-

-

《李叔同的<送別>,1906年作》

-

告別古典,竟在一曲,哀音裊裊。作者時年26歲,古國青年,蒼老中透出青春;19世紀的紀念曲,告別曲,對蒼茫古國歷史的最后一次繾綣回眸。后面是20世紀漫漫長途。此后的人們對19世紀再不復懷念矣???

(歌詞大意:“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腳,之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

-

《1926年鄺鄘作詞的<國民革命歌>》》

-

北伐革命,

目標單純,

同仇敵愾

當時的歌曲還有《工農兵聯合起來》,傳播孫文主義的歌曲《天下為公》等。

(又名《打倒列強》及《北伐軍軍歌》歌詞大意:“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曲調借用法國民謠《你睡嗎》,簡單易懂,寥寥幾語,節奏鮮明,適合文化不高士兵及普羅大眾)

-

-

《<畢業歌>,田漢作詞,1934年》

-

這首歌原是為電影《桃李劫》所做插曲,因其喚醒青年學子投身抗戰,在歷史上和青年中形成影響。此歌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為哲學,以慷慨陳詞的事實說理作敘述,激勵青年學子投身救亡,效死沙場,指出青春在此時代無擇??

30年代年至40年代初的十幾年,是20世紀優秀歌曲噴涌最多的年代,歌曲,從文化上統一了國家思想,民族意識,個人意志和方向。——從藝術產生源說屬于滄桑易賦安樂難工。

(歌詞大意:“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聽吧!滿耳是大眾的嗟傷,看吧,一年年國土淪喪,我們要做主人拼死沙場,我們不愿做奴隸而青云直上;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梁;……我們決心拿起槍,拿起槍,我們要和侵略者血戰一場,同學們,肩負起天下的興亡?保?

-

-

《<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田漢作詞,聶耳曲》

-

原為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歌,作于民族災難深重的1935年,北方國土淪喪,全面抗戰一觸即發,國危喚良將,疾風現文膽,這首后來被新中國定為《國歌》的歌,它的歌詞,最初是匆匆潦草寫在一張香煙紙背面的。

同時期先后流行的歌還有《大刀進行曲》《五月的鮮花》,《鐵蹄下的歌女》等。30年代及40年代初抗戰好歌非常密集,如,楊靖宇將軍作詞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山河欲裂,萬里隆隆,大炮的響聲,帝國主義宰割弱小民族的象征,國家既亡,家何能存?根本沒有和平,黑暗光明,生死線上來決定,崛起呀!中韓民眾,既有血又有鐵,只待去沖鋒”如,莫耶詞、鄭律成曲的《延安頌》等。

(歌詞大意:“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進?保?

-

-

《<松花江上>,張寒暉詞,1936年作》

-

一首凄婉感人的抗戰流行歌曲,它抓住一條祖國寶貴江河——松花江,呼喚返回家鄉收復國土,它的藝術上的婉約哀訴與豪放噴涌的“壯懷激烈”有異曲同工之妙。1936年秋,東三省學生及難民在西安痛哭流涕訴說國土淪喪背井離鄉,作者親歷場景有感而作。這首歌詞之創造,還受到抗戰將領王以哲將軍為“九一八”事變題詞的啟發:“我們何時能返那美麗的田園?何時能慰我們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時能救我親愛的父老兄弟姐妹于水火之中”?此歌最初流傳于西安,后流傳于全國,點燃“還我河山”烈焰。

(歌詞大意:“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哪昴腦虜拍芑氐轎業募蟻紓?哪昴腦虜拍蓯棧匚夷俏蘧〉謀Σ兀俊保?

-

-

-

《光未然作詞的<黃水謠>,1939年》

-

民族魂的喚醒,唯產生于生死攸關。

此時民族精神已蘇醒,漸漸凝聚了偉力,此歌為紀。

光未然還有著名《黃河頌》“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金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搖籃,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周圍扮演”,此詞偉矣,喚起民魂。

(《黃水謠》歌詞大意:“黃水奔騰向東方,河流萬里長,水又急,浪又高,奔騰叫嘯如虎狼。開河渠,筑堤壩,河東千里成沃野,……自從鬼子來,百姓遭了秧,奸淫燒殺一片凄涼,男女老少四處逃亡,妻離子散天各一方,丟掉了爹娘回不了家鄉”)

-

-

-

《抗戰名歌<保衛黃河>,1939年》

-

全面行動的號召——歷史驟然掀開一頁!

此歌以黃河名義號令,故偉力大矣,由此達成抗戰思想統一,找到思想哲學上的深度根據。

(未光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即《保衛黃河》大意:“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崗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拿起了土槍洋槍,揮舞著大刀長矛,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

-

《1950年,建設時代的標志歌曲<歌唱祖國>,王莘詞曲》

-

它是50、60年代唱紅的歌,標示一個和平歲月已經確立,社會主義建設全面開始。此歌作于1949年國慶,它有自信,有新生活展望,完全不同于舊中國的歌曲。新社會、新建設、新學習、新的人民氣概,在這支歌充分展現,在幾十年里,在“廣播年代”,中央臺早新聞天天播放這歌曲。

20世紀,應有兩個時期,集中地產生過優秀歌曲:一個30年代抗戰烽火中,一個50至60年代熱情的和平建設中,如50、60年代的《上甘嶺》插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如1951年美麗其其格詞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蘭蘭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1957年的反映時代愛情、吸收蘇北民歌的《九九艷陽天》,再如,管樺詞的《我們的田野》,(“我們的田野美麗的田野,碧綠的湖水,流過無邊的稻田”),1961年的《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1961年閻肅作詞的《我愛祖國的藍天》,1963年劫夫作的《我們走在大路上》,1963年洪源的《學習雷鋒好榜樣》等,它們反映出新時代、新風尚、新道德,記錄著一二三代人的建設與衛國理想。

自50年代起,工農兵是社會主體,歌唱工農作品非常密集,如《咱們工人有力量》《人民的紅五月》等。

(歌詞大意: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黃河長江,寬廣美麗的土地,是我們親愛家鄉,英雄的人民站起來了,我們團結堅強如鋼……)

-

-

《1953年,<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郭沫若詞,馬思聰曲》

-

一支最重要的“新中國理想主義”歌曲。或“共產理想”歌曲。對幾代人影響深遠。“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她燃燒的對象是少年,這是一支少年圣火,為少先隊基本歌曲,她把全國少年精神凝聚為一個中心點(后60年代改為《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并歌詞有改動)

最初的歌詞由詩人郭沫若作,明了易記,目標明確,富于激情;馬思聰的曲譜類似國際童子軍軍歌,鏗鏘有力,節奏明快。

一批批50、60年代少年,在隊旗下誓詞:“為了新中國建設而奮斗”!圣潔淚水打濕衣襟領巾——“鋼”的一生,一瞬鑄成——一個人類從未有過新的社會大家庭理想,一個秩序、文明、繁榮、平等的新國家藍圖在心中繪就。

次年,1954年,誕生了新中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此憲法為共和國基本礎石。(臺灣作家李敖曾稱贊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憲法:可同美國《人權宣言》媲美,公民的言論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出版的.自由,結社的自由,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全都有,只要一條條全部落實,新中國是世界上頂好的國家!)

而其后,實現共同的“新中國理想”難矣——百曲千折萬種滄桑,殘酷風雨歧路多多,途遇萬怪妖魔百怪云煙,一代代唱過這支歌的人回味理想初心難改,舔著斷折翅膀和累累傷口,仰望天路茫茫去圣既遙……

(最早《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歌詞大意:“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新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繼承我們的父兄,不怕艱難不怕擔子重,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學習偉大的領袖毛澤東。 毛澤東是新中國的太陽,照亮了新中國的方向,黑暗勢力已從全中國掃蕩……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

(后60年代初少先隊隊歌改動為《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歌詞大意:“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烈光榮傳統,愛國家愛人民,鮮艷紅領巾飄揚前胸,不怕困難,不怕敵人,頑強學習,堅決斗爭,向著勝利勇敢前進……”)

-

-

-

《50年代少年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喬羽詞,劉熾曲,1955年作》

-

回憶這支歌,一代1950年左右出生的第一代“共和國人”人,將憶舊傷懷,“追憶逝水年華”,慨嘆理想!因為當時學校里、課堂中經常飄出這首歌。它是故事片《祖國的花朵》中插曲,新中國剛打完抗美援朝,和平與幸福生活展望剛開始,一切,充滿了憧憬誘惑,(人們完全不知道后面的“極左”,壓抑,國營期的官僚,特權,和新的不平等,等等,將緊隨介入新社會新生活里)理想,理想的潔白鴿群就要放飛于少年們手上!風風雨雨,沐風淋雨,幾代人都唱過此歌。

鏡頭:這是一個遙遠年代北京之夏,北海公園,青少年的生活熱情在蒸發——

(歌詞大意:“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

-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

-

一首蘇聯歌曲,但它已經“嫁接”成活為一首中國歌。

二戰以后,社會主義陣營的勝利,指出資本世界以外,人類生活可能存在的另一個新的方向。50年代大批蘇聯技術專家進入中國,“援建”工業化,也帶來大批蘇聯歌曲,這是中蘇文化“蜜月”期,《三套車》《小路》《喀秋莎》等對幾代人產生影響。

20世紀早期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詞作者米哈伊爾?馬都索夫斯基,曲作者瓦西里索維約夫?謝多伊,薛范翻譯。

歐美、及亞洲各國等的歌曲,都曾進入我國,特別是民歌,但都沒有原蘇聯歌曲和文學的影響深遠,它說明歌曲具有的世界性和人類共用性,但主要是共同道路及共同命運作選擇。

(歌詞大意:深夜花園里,四處靜悄悄,風兒也不再沙沙響,夜色多美好,令人心神往,在這美好的晚上。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悄悄望著我不聲響,我想開口講,但又難為情,多少話兒留在心上。 長夜快過去,天剛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從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

-

-

《有爭議的1958年“大躍進民歌”》

-

數量之大,在當時影響之廣,對當年的人影響很大。但其后的人們知之寥寥,或不了解。大躍進產生了兩種“民歌”:一種念的,寫的,為詩詞民謠類型;一種唱的;均群眾即興自創口頭文化。

產生源基本在農村為多,在原本民歌的基礎上(各個地方民歌謠曲),進行填新詞,“舊瓶裝新酒”,是配合即時生產教育的產物,多數并未流傳下來,及進入音樂史。此段歷史有爭議。但這一筆不應略過。

(引本人童年時記憶的吉林農村的《巴吉壘公社之歌》,大意:“巴吉壘哪個人民意志堅哪,翻江移海推倒山,躍進振奮要向前,修公路長又寬,修水利種稻田,搞好基肥大生產,工人建設要支援,共產主義大無邊……”)

-

-

-

《關于“文革”期的歌曲,1966——1976年》

-

代表性歌曲《紅衛兵戰歌》《草原上紅衛兵見到毛主席》等

大量的“毛主席語錄歌”,主要的有幾十首上百首;及劫夫作曲的大量“毛澤東詩詞”歌曲,如《沁園春 ? 雪》《七律?長征》《蝶戀花?答李淑一》等。

各個地方還自創大批“地方組織”歌曲,為一特色(既學生、工人自行成立的“造反組織”,稱公社、兵團等的歌曲)數目驚人,出現時間很短,其后基本完全散佚。

有一批現代京劇,如《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至今還在唱,應是京劇從古裝劇到現代版的一個革新嘗試。

還有歌唱祖國領土西沙的,軍旅歌曲等(如《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農業、工業的歌曲也很多;提倡學生“學軍、學工”,產生一批新的與工農兵結合的歌曲,及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歌曲,如影片《創業》主題歌;提倡干部、醫生下鄉的即時歌曲。還有配合大批知青建設新農村的一批歌曲、及電影插曲。

還有許多地方歌,地域的,少數民族歌曲,及歌唱生活、勞動的……這些不能簡單列入“政化”范疇。甚至流行過西哈努克親王詞曲的一支抒情歌《啊,中國》

也流行一些激進極“左”化思潮歌曲,如“打倒美帝打倒蘇修”內容的,批斗“走資派”的等。

但如果整理20世紀完整“歷史歌曲”,則不可繞過此章。并應采取客觀而非“簡單化”“概念化”態度勘查。

——“地下的歌曲”,或曰“大地的歌曲”,自發性的,青春產生的,集體創造的,有重新思考再認識的性質,也產于文革后期,那就是“知青歌曲”,被主流音樂史至今忽略的特殊時代歌曲。

(引本人搜集記錄長春市的文革地方派別組織歌曲《長春公社戰歌》,大意:“前進吧前進前進,英雄的長春公社!穿過硝煙穿過戰火,穿過戰友血泊;驚濤駭浪我們去踏平,光輝前程我們去開辟,為了保衛毛主席,長春公社社員決心流盡最后一滴血,戰斗到勝利黎明???保?

-

-

-

-

-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知青歌曲”》

-

孑世獨立知青歌。噫!沒有知青歌曲的20世紀歌史是不完整的歌史,不真確和殘缺歌史。在知青之前,在一個過分政治的國度,一切歌曲都是別人制作好,大家來唱,是“類感情”,知青第一次自作自唱,獨立表述本體心聲。知青歌曲代表作:如《南京之歌》《邊疆》《杭州之歌》《重慶之歌》《站臺》《惜別》等。知青歌曲是建國后獨立的青春精神與大地民間的第一次真正大膽結合,它吸收了蘇俄為主二戰歌曲、世界民謠、20世紀初年的歷史歌曲、外國革命歌曲、北方及西北民歌、20世紀早年電影插曲等。知青歌曲有對自己命運的刻畫“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們神圣的天職,苦難的命運?保?岸云浜罄硐肼煩痰腦ぱ浴鞍。?蠢吹牡纜范嗝醇枘眩??湫圩場薄V?喔棖?賭暇┲?琛紛髡呷我鬩蛩枷朐澆綾慌?0年重刑。知青切近土地杜甫式的認識,對大地與人民之路重新思考,知青歌曲的另一貢獻是對當年“愛情禁區”的突破,知青歌曲曾受到查抄,被列“禁歌”,這是最早摸索探路的青春藝術。知青歌曲以口頭及手抄流傳全國,在個人自創基礎上集體添加完善,在文化準備上悄然統一了“知青精神”,為其后的“知青文學”“新詩潮”掃平荊路。

(引本人搜集記錄《南京之歌》,大意:“藍藍的天上,白云在飛翔,美麗的揚子江畔,可愛的南京古城,我可愛的家鄉,啊,長虹般大橋橫跨長江多么雄壯,生活的心酸,你拋棄了我的理想。告別了媽媽,再見了家鄉,金色的學生時代,已伴隨青春史冊,一去不復返。當我吻別了你,親愛的姑娘,擦干了眼中淚水,去掉了心中憂傷,啊心上的人我離別了你,奔向遠方,愛情的花朵永在我心中開放。跟著太陽去,伴著月亮歸,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們神圣的天職,苦難的命運;啊,未來的道路多么艱難,威武雄壯,魏巍的鐘山永遠聳立在我的家鄉”。《重慶之歌》歌詞大意:“長江嘉陵江水后浪推前浪,知識青年漂流到遠方”)

-

-

-

《“傷痕文學”時期歌曲<心中的玫瑰>》

-

喬羽作詞,為改革初年歌曲。此時期影視與文學,歌曲等,主要反映極左年代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右派”干部、及高、中級知識分子的控訴。(但忽略了人群中更大數量的遭受“出身論”長期歧視的青中年心聲),(更無反映“黑五類”“黑七類”等),一是當時環境定論模糊不清,二是因他們居于社會最底層,長期失去本體話語權。此歌由于電影《淚痕》的播放,而流傳,歌詞單純,易唱易記,故很多人用它作為自己壓抑與坎坷經歷的“代用品”,雖并不完全吻合。那個時期還有一批類似歌。

(歌詞大意:“在我心靈的深處,開著一朵玫瑰,我用生命的泉水,把它澆灌栽培,……在我憂傷的時候,是你給我安慰,在我歡樂的時候,你使我生活充滿光輝”)

-

-

-

《<鄉戀>,1980年左右的歌》

-

這首愛情歌,今天青年可能覺得怪怪的,它流行于1980年左右,那時人們情感剛走出“極左“年代高壓和禁錮,它比較反應中年30——40歲一兩代的心態,歌里寫的是不能得到的愛情,渴望情感的自由表達,訴諸個性與自由的追逐,也比較反應那個剛經歷的年代知識分子某種畸形心態,故流行。流行的另一原因是“甜歌”歌手李谷一的演繹,及當年電視的開始普及。

80年代后,訴諸個性解放、及個人自由的歌曲大量涌現,是建國后第一次;但隨著進入90年代,迅速走向反面及無方向之歧路,“男女老少一首情歌”!

(歌詞大意: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留在我的心中,昨天雖以消逝,分手卻難以相逢……明天即將來臨,分手卻難以相逢,怎能忘記你的一片深情?)

-

-

《1979年,<太陽島上>,秀田、邢籟、王立平詞》

-

翻80年代初,并未找到一首集中代表“時代特征“之作,為何?是港臺歌曲登陸的淹沒?還是時代之弦難于再集中所思?……

這首歌是哈爾濱的市歌,那時剛開端城市可以有自己歌曲,它有一種朦朧的希望安定生活的情懷,那時個人旅游剛剛興起,以前都是國營時代“出差”及“公費”旅行。此歌里彌漫朦朧的濃厚生活氤氳。

(歌詞大意: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麗的太陽島多么令人神往,帶著垂釣的魚竿,帶著露營的帳篷……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穿好泳裝……)

-

-

《臺灣歌曲<鄉間的小路>,葉佳修詞》

-

此歌應作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流傳到大陸。

年輕人在上一代疲憊的足跡里出發,故開口成熟,有非集中于社會群體,而轉向自然及松適生活的傾向了。此后心靈浪跡、與游離歲月開始。

80年代開門,還流行胡適作詞的《蘭花草》作家三毛的《橄欖樹》等歌曲。特別是大量的鄧麗君的歌曲。此為臺海歌曲鼓風破浪登陸搶灘之時——

(歌詞大意: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前,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漫回首“百年歌曲“(1)】相關文章:

1.漫回首“百年歌曲”(2)

2.驀然回首,紅塵已百年散文

3.回首瞬間,紅塵是否已百年愛情散文

4.漫思茶,1(新實驗文體:詩-散文)

5.回首

6.漫隨想象

7.漫路的自由

8.“廟堂”“江湖”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