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事的隨想精選文章
某科干部甲以前在下面分局擔任科長,歷來不怎么做事,調市局后依然如此。上級要求報送的報表、材料等總不能按時上報,以至于該科科長、主管局長、局長在上級挨了不少批評。漸漸地,科長、局長們對他很不滿意。半年后,另一干部乙調來該科,接手了甲的大部分工作。乙工作能力強,而且工作認真負責,使科里工作大有起色?崎L心情舒暢,對甲的不滿情緒也慢慢地淡化了,人前人后說甲除了不愛做事,其他什么都好。又半年后,該科副科長退線,甲、乙兩人競爭副科長職位。甲以前在下面擔任科長,手里有點錢,逢年過節與市局主要領導常有來往。乙則書生氣重,只知埋頭做事,不知人情世故,還以為自己做了好多工作,多么功不可沒,被提拔是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工作就是這樣,甲不做乙做,只要有人做,足以應付上面就行。再則,甲工作不好,讓科長、主管局長、局長挨批評,但與人事局長何干?與經費局長何干?與其他局領導何干?結果,黨組討論意見提拔甲為副科長。
《韓非子》五蠹篇說: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用非所利,所利非所用。翻譯成現在的白話文,意思是說,國家安定時收養儒生和俠客,戰爭到來時卻要用甲士。給予利益的人不是所要用的人,所要用的人不是給予利益的人。儒生、俠客是不是所要用的人且不討論,而我們現在的干部選拔卻很有點這樣的味道。工作靠老老實實做事的人,提拔的則是經常親近領導、游手好閑的人。
游手好閑之人,有時間、有精力、更有滿門子心思去親近領導。老老實實做事的人,時間、精力、更加滿門子心思都用在如何把工作做好上,至于提拔重用則天真地以為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事。卻不知,蒂未落、渠未成之時,別人早已捷足先登了。
早五年的時候看過一篇文章,文章標題是《親近權威是一著好棋》。文章大意說,領導面對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靜默的一大群人,領導不可能了解每一個人倒底怎么樣。有些年輕人從來不跟領導接觸,不被領導所了解,卻怨天憂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當時看了很有感觸,覺得文章說得有些道理。但怎樣去跟領導接觸呢?還是不得要領。再后來在《白話論語》中看到孔老夫子一句話:不該我所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他,這是獻媚。作為一般員工在工作上與單位最高領導接觸,豈不也是獻媚?就算請示、匯報工作,提合理化建議也有個級別管轄。有些編故事的說什么制造與領導在電梯或是其他什么地方巧遇之類的,不過純粹是瞎編而已。就憑那一面之緣和不一定會有的幾句寒暄,就能讓領導發現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誠如本文所說,領導面對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靜默的一大群人,領導確實不可能了解每一個人倒底怎么樣。領導用人,首先還是靠身邊人的推薦。
《資治通鑒》載:唐朝某皇帝責備宰相推舉官員只推舉自己親近的人,宰相對以“非親非故,不知其人”。司馬光對此評價他是奸臣。其實,只就這句話來說,我覺得還是很在理的,非親非故,本來就不知其人嘛。道聽途說終究不能確信,更何況過去舉薦人才是擔著風險的。自己的親戚、朋友、下屬有不有能力,自己清楚,就算能力稍微差一點,使用的時候還可以揚長避短。而對于自己不了解的人,不推薦沒有責任,萬一推薦錯了,用了名不副實的庸人,表里不一的偽君子、貪官等,則有用人失察之責。誰愿意平白無故地擔這么個風險呢?
非親非故,不知其人,不用其才,誠然不錯。但如果知其人,不用其才,或者知其不才,而要用其人則不知作何解釋了。
補記:
余秋雨先生在《十萬進士》一文中說到,唐朝時,科舉中進士很大一部分人是由于官員的推薦,但選舉出來的人事實證明也很不錯。因為這種推薦制度大家都是很認真地對待的,與推薦人的聲譽極為緊要,所以推薦的結果也很理想。絕不象我們當今所謂的開后門。到明清以后,世風日下,推薦不可行了。只有嚴格的考試,慢慢地變成了八股取士。從這里我想到我們現在的干部選拔機制也是這樣。以前提拔干部采用任命制,沒有考試,沒有民主投票,領導選拔人才也是關系到自己的聲譽,選出來的干部很好。現在提拔干部要考試,要竟聘上崗,還有民主測評,搞這么多形式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倒是變成了愚弄群眾的手段。
【關于人事的隨想精選文章】相關文章:
2.關于秋的隨想文章
3.夜的隨想文章
4.情感隨想文章
5.經典隨想文章
6.隨想經典文章
7.校園隨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