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取悅自己生活才會取悅你文章
浩浩大國,禮儀之邦,中國人自古以來待人接物有禮,行為舉止有儀,上到祭祀天地先祖,下至食宴用筷夾菜,都有規矩。
如今社會發展飛快,人們反將老祖宗寶貴的“儀式感”當成了一種累贅,覺得是毫無意義的事,還給自己添麻煩,浪費時間和錢財。
亭臺樓閣、燈會泛舟、敬祖奠基,古人對待每一個日子、每一件事有認真的一套儀式,才成就了生活中的雅致。
別丟了老祖宗留下的趣事,別讓你的生活,輸在了沒有儀式感。
現在流行的“儀式感”,都帶著一點自欺欺人的色彩。
有的人追捧茶文化,喝茶的器具必須配套,茶寵、香道一件不少,客人一來,連忙“炫耀”起自己的茶藝表演,可一問這喝得是什么茶,連名字都叫不上來。
曾拜訪過許許多多老茶客,不難發現,這些喝茶多年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儀式感,從不隨波逐流,不盲目追求表面的“形式主義”。
一把簡單的壺,一只適手的品茗杯,茶盤也是家里閑置的木板,彰顯文化底蘊的不是擺滿了名家紫砂壺,而是桌子上一兩本翻讀的書,墻面上掛著自己閑時手寫的字。
儀式真正的開始,是一邊品嘗他們泡出來的茶,一邊聆聽他們對茶味的介紹和獨特的見解。
儀式感看似表面功夫,其實最考究一個人的內涵底蘊。
喝茶本就是從茶味尋求心味的旅程,了解茶、泡出好茶,才可以品嘗到喚醒自己內心力量的味道。
而不是隆重華麗地布置一席,把茶也當做一場表演的道具。
生活中的儀式感,最重要的是取悅自己,順便也能哄得別人開心就更好了。
熱愛生活的人,最懂得如何取悅自己的內心。
生活可以是千滋百味,但只要我們心里永遠是甜味,隨心而為一切,不也是甜的了嗎?
不用太刻意營造“儀式感”,人們總會不小心暴露幾個小癖好,代表了他們對待生活認真的態度。
有的`人,哪怕自己喝茶,也喜歡擺上兩三個不一樣的品茗杯。
白瓷深口的用來喝烏龍茶,吊起高昂的香氣;古色寬口的建盞搭配稍有年份的普洱,醇厚的滋味難以言表;汝窯開片的杯,被紅茶養出潤色光亮。
喝到了茶的好滋味,不經意間心情也好了,茶席也布置出不一樣的風格,儀式感,就是生活的甜味劑。
你認真對待生活的時候,生活也會回饋你一樣的認真。
因為喜歡親自下廚研究菜品,少了在外面吃飯的機會,一家人就多了團聚的溫暖時刻;
因為搭配了好看的服裝、飾品,臉上都是滿滿的自信,與客戶溝通、工作的時候也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儀式感,就是生活的化妝品,點亮了許多不起眼的溫暖。
少了儀式感,生活少了色彩,人也會失去積極樂觀的心態。
所以,形成一套自己的儀式感,才是生活正能量的來源。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小的方面慢慢養成習慣。
1.對他人也要有儀式感
感情是最值得我們珍惜的,越是熟悉的人,可能越會忘記去為他們制造快樂。
情人節送給愛人一只玫瑰,也許她早就猜到了,但哪天下班沒有預兆地送她一支,驚喜之后,她還會高興很久。
可能孩子念了很久的新書包、新球鞋,一直說等他過生日再給他買,結果哪次他成績有進步時你悄悄送給他,他更會好好珍惜這份禮物。
用心對待他人的快樂、為他人制造快樂,其實也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儀式感。
2.對生活不要有“偽”儀式感
“偽”儀式感,就是盲目跟風別人的生活方式,不考慮是否適合自己。
比如有的人喜歡給家里訂購鮮花,花香可以舒緩人的心情,花的艷麗又能讓人欣賞,于是你也跟風去買,結果沒有時間打理,花朵都枯萎了,花粉還引起了過敏不適。
喜歡花,其實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比如擺放干花,或者帶有花香的物件,也很有儀式感。
別人的儀式感不是不可學,而是要學習他們對待生活獨特的態度。
我們對待自己的生活時,也要拿出這樣與眾不同的態度。
3.對自己更要有儀式感
知道怎么去愛自己,才知道怎么去愛生活。
可以給自己設計一些專屬的日子,比如紀念第一次簽下訂單的紀念日;每個月選一天只吃素食;每年給自己一趟旅行計劃;每天的某個時間點,停下手頭上的事去喝茶。
多在自己身上花心思,比在別人身上花心思,更容易獲得幸福。
講究了幾千年的“儀式感”,不該被遺忘,反而應該跟著現代的節奏得到創新和傳承。
因為人們發自內心認真對待生活的態度,始終未曾改變。
生活中的儀式感,就要從取悅自己開始。
愿你活出自己的風格,走出自己的儀式,每天都能開開心心,煩惱都會煙消云散,一切努力都有回報。
你有哪些充滿儀式感的習慣呢?
留言分享一下你的快樂秘訣吧!
【先要取悅自己生活才會取悅你文章】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