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文章:我不病誰能病我
每在心境欠佳時,總想起柯云路的健康格言“我不病誰能病我”,這句話,別說,悄悄默念幾次,一切的不愉便釋然了。佛家有云:煩惱皆由心生。如果人能以善為本,豁達處事,寬以待人,那么所謂的煩惱憂傷就會如逝水東流。
要做到“我不病”,首先就要有樂觀的心態。學會營造一種愉悅的氛圍,“看山山有色,看水水多情!”有老杜的“漫卷詩書喜若狂”和陶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欣然自得;而不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凄涼與悲愴。
為何要“我不病”就一定得創造一種怡然的心境呢?那是因為對待同一件事用不同的心態得到的結果大相徑庭。我們拿吃葡萄的故事做個對照:有兩個人吃葡萄。一個人每次都從葡萄上摘下最大的一個,滿臉的笑意盈盈。而另一個人每次都從葡萄上摘下最小的一粒,滿臉的無奈愁容。二者都在吃葡萄,那么心情又何以相去甚遠?是前一個的葡萄好于后者么?非也。你將兩個人手里的葡萄調換一下,他們的表情還是不會轉變。為什么?因為前者感到自己所吃的每一顆葡萄粒都是這串葡萄里最大最甜的.,而那后者則感到自己吃的都是這串葡萄里最小的。就因為這兩個人心態不同,前者樂觀,他品嘗到的就是快樂和滿足,后者悲觀,他感受到的就是失落和憂傷。因此要“我不病”必得有好心境。
要好心境不難,能做到樂觀和豁達,就夠了。人家有車,你沒有,就大可以安步當車,走路很好,即可強筋健骨,又可益壽延年,俗話說的好“飯后百步走,不用進藥鋪”。身體是最大的本錢,健康才能體現生命的質量。否則為了健康,,你不還得起早貪晚,去公園去馬路餐風飲露的鍛煉去么,何況還看不到那么多陽光,看不到許多的熟悉的或陌生的面孔,而失去很多生活的樂趣。凡事有得有失,得失自在人心。當初少年公瑾如果能看開一些,大度一些,怎么能英年早逝?阿Q如果不是在被打被罵之后,能“就當兒子打老子”的自我解嘲,自我勸勉,那他活得豈不是更窩囊,更沒有價值?如果你從內心里也想坐在車里,那就把坐車人當作楷模,你也去艱苦奮斗,苦心經營,相信你也會實現的!
當然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一個人不可能不受到塵世干擾,永葆愉悅。只是當外力影響到心境的時候,要能學會調解。米爾頓曾經說過:“心,乃是你動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變成地獄。”這是善惡之精論。你天天抱怨工作不好,無處施展報國之志,天天抱怨生不逢時,只能于事無補。久而久之就會喪失自我,一蹶不振。何不把發牢騷的時間,用來工作學習,使自己盡快在其中找到樂趣?也就說,我們既然不能改變環境,但是我們能改變自己!好心境勝于好環境。李白可謂才學廣博,蘇軾可謂學富五車,他們都有過不得志的時候,但是他們哪一個不是鎮定從容,榮辱不驚?李白高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蘇東坡仰天長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正是這種“天生我才必有用”“也無風雨也晴”的豁達,才使他們名垂青史。試想,假如他們自恃才高,因一時的不如意就沉淪,那么他們會獲得后世子孫的贊美謳歌么?
當然,有時候做人常常遭到誤解,遭受不白之冤,令你百口莫辯,這就是“病我”。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做到“不病”。
提起小品《張三其人》,盡人皆知。他為人良善卻屢遭誤會,百口莫辯。痛苦之余,自言自語:反正我沒拿她的雞蛋,反正我是把她的衣服撿起來,總比丟在地上好。煩惱郁悶之余拍拍胸脯,哈哈一笑,何其豁達,何其樂觀?一切的不愉快就煙消云散了,這正是把地獄變成了天堂。天堂和地域只是人心的一種感受。有個故事說的好:一個人來到天堂和地域的門口,他想知道生活在天堂里的人和生活在地域里的人有什么不同。先到了地獄的門前,聽到一片長吁短嘆的聲音,順著呻吟看去,這里正在吃飯。很大很大的桌子中間放著熱氣騰騰的飯菜,每個人的臉上都滿面愁容,因為他們的勺子太長,盛在勺子里的飯菜無論如何也吃不到嘴里。然后他來到第二個門口,這里一片歡聲笑語。原來他們也在吃飯,和地獄里的人一樣,他們也拿著長長的勺子,飯菜也是同樣的飯菜,定睛看時,原來天堂里的人正用自己的勺子喂別人吃,相互配合,和諧融洽,也就笑語聲聲了。這個人恍然大悟,如果人只顧自己,那么他就會活得很累,看來常常是越想得到的卻越得不到,當你心里裝著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同樣會回報給你。天堂和地域就在人們的心里!寬容、豁達就是“不病”的根本!
"我不病,誰能病我?"張三無病,別人的誤解也只能是一時。張三最終不為“病”累,那是他“沒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陶翁無病,雖麻衣短褐卻其樂陶陶,流芳后世。那是他“心底無私天地寬”!
所以,只要我無病,誰都不能病我。
【優質文章:我不病誰能病我】相關文章:
5.愛美是一種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