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我越來越警惕,那些習慣性輕蔑的人文章

時間:2019-12-17 11:23:44 文章 我要投稿

我越來越警惕,那些習慣性輕蔑的人文章

  最近,總想起來的是高中時的一位學姐。

  說是學姐,其實也只有一面之緣。

  那時我們學校參與了一個科研比賽,同學們可以申請自己的研究項目參加比賽。學姐是上一屆的全市金獎得主,被邀請給學弟學妹分享經驗。

  學姐是文科生,項目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恰好,那年來聽講座的都是理科生,對問卷的調查的可靠性充滿懷疑,高中生一向又被鼓勵“踴躍發言”。

  于是,學姐的經驗分享會,最后被迫淪為一場苛刻的答辯現場。

  分享快結束的時候,我聽見旁邊座位上的男生輕輕“嘖”了一聲,低聲跟朋友說:

  “怎么感覺今年的金獎有點兒菜。”

  在這句話里,我感受到了一種習慣性的輕蔑氛圍。

  故事并沒有結束,到了我們這屆參加比賽,因為整個年級沒有一個項目完成,學校沒有再參與那個比賽。

  今年,我跟著熱搜吃了幾個瓜。

  在八卦論壇逛久了,我越來越感覺到,在許多公共討論之中廣泛存在著一種“輕蔑”感。

  那種氛圍,和我高中時感受到的別無二致。

  無論探討的對象是明星、網紅或是某個社會事件的主角,“冷笑”都是一種必備的表情。P 圖 P 得太過分,要冷笑;姿態太不體面,要冷笑;太直男,要冷笑。

  每次感受到這種氛圍,我就會想起學姐的那次經驗分享。

  我開始越來越警惕,“習慣性使用冷笑和嘲諷”的人和事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好像也都是一個很“苛刻”的人。

  表面上也許是一團和氣,但讓我發自內心地深深欽佩什么卻很難。

  “這個人固然刻苦努力,但卻有點墨守成規”;

  “那個人雖然生活豐富,卻有著自我陶醉的傾向”;

  “這文章寫得的確非常深刻,但口吻卻顯得太過憤世嫉俗了些”。

  仿佛,心里總有個細小的聲音在緊張地挑剔,說:

  “不,如果只是這樣的人和事物就覺得很好,想要贊嘆,那也太像沒見過世面了。”

  不僅在學業和工作里如此,在感情上也是。

  當男孩對我說“我喜歡你”,我腦子里第一個回應的聲音總是:“那又怎樣?”

  有一次聽聞被我拒絕過的男生還在用我的生日做手機的鎖屏密碼,我并沒有覺得驚喜。在內心深處,我能想到的只是:

  “可這樣做對我又有什么好處呢?這也只是一種很膚淺的自我感動罷了。”

  總是這樣冷漠地評價著他人的我,看起來似乎是一個驕傲的自大狂。但事實卻是,大多數時候,我都活得非常痛苦。

  因為,一個人一旦養成了挑剔的習慣,就不可能只是挑剔別人,卻不挑剔自己。

  所以,心底那個挑剔的聲音,也總會在評論自己時響起。

  寫了閱讀量不錯的推送,會覺得不過是恰好碰到了讀者的興趣;

  考試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會想大概是因為先做過了前幾年的樣題;

  專注地自習了一晚上頗有成就感,又覺得“什么啊,不過是稍微學了學習而已”。

  無法尊重別人的人,通常也無法尊重自己。

  當我冷漠地給喜歡我的男生打上“自我感動”的標簽時,我并沒有覺得自己比他高明多少。

  因為我也為別的人流淚,流完眼淚擦鼻涕的時候還要自我嘲笑:

  “這也不過是另一場自我感動罷了。”

  這個世界是經不起審判的,而其中最經不起審判的就是我們自己。

  有一天晚上,我和一個對我有好感的男孩一起散步。

  恰好那段時間我剛經歷完一個很長的壓力期。他問我有沒有受到什么影響,又說前些日子一直在為我擔心。

  我隨口笑著說:“那和沒擔心又有什么區別呢?” 說出來,才意識這句話有點冷漠。

  他輕輕地說:“是啊。”語氣有點消沉,我轉過頭去看他。

  黯淡的路燈下面,他努力地對我微笑了一下。

  這個蹩腳的微笑,突然使我感到一陣難以形容的酸楚。一瞬間,我再也無法輕易地說出:“你這樣做又有什么意義呢”。

  夜幕下,我牢牢地閉上了嘴巴。

  才意識到,我通常習慣性地把那些對我有所希望,我卻不打算回應的人們在情感上推得很遠,這樣就不必感到對他們負有責任。

  正因如此,我才總是能“居高臨下”地開展評論,說些“冷冰冰的大實話”:這沒意義,那沒好處。

  現實地看,我們很多的額外情感確實缺乏價值。但親眼見到那淚水落下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當那個男孩在我面前努力地微笑時,我不能不去體會到他的難過。

  當我真切地感知到這份痛苦的時候,我就不再能用“意義”和“好處”去拷問他了。這一切當然可能是全無意義的,但卻作為一種感覺,真實地存在在某個人的心靈中。

  從那一天起,我突然就有一點,能夠包容這種“對我又沒有好處”的情緒了。

  也有一點,能夠原諒我曾經那份,“對人家又沒有好處,不值得說出來”的仰慕與喜歡了。

  作為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我最初的寫作經歷,是從寫作心理學科普開始的。

  對于我們這種“學院派”的作者來說,寫作所謂的“普及性”文章常常是一個以“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開始,又以滿滿的自我懷疑終結的過程。

  因為我們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實驗室中得到的結論距離真實的生活有多么遙遠。

  我們在科普文中寫作“A 能夠改變 B”,但實際的研究,可能僅僅發現了“A 的存在與否,只會影響 B 在參與實驗的群體中 10% 的改變”。

  意思就是,A 并不能全部改變 B。

  因為這種自我質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并不把我所從事的工作稱為“寫作”,而只是稱為“制造”。

  朋友跟我說“又在公眾號上讀到你的大作啦!”的.時候,我總是會下意識地回答:“什么大作,一點瞎湊的學術邊角料而已。”

  兩年前,我在某家媒體上發表了一篇《七夕過成這樣,ta是不是不愛我了......》,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一個讀者的微博私信。

  那篇文章探討的是親密關系中的話語模式,他的私信也與此有關。

  讀到我那篇“學術邊角料”的時候,他剛和異地很久的男朋友吵了架,傷心又氣餒。看到一篇“這么有用”的文章,他就找到了作者微博,想要得到一些建議。

  那天我們聊了很長時間。一方面,像是我在對他提供幫助;另一方面,我也是第一次如此真實地感受到:

  那些我認為不過是“白費力氣”的文字,原來真的在一些時候陪伴了一些人。

  甚至是一些,很可愛的人。

  那一刻,我終于稍微放下了那一份「自我懷疑」。

  我總是很難忘記那個男生對我說的最后一句話。那時他像是卸下心里的大石,活潑地對我說:

  “是啊,我這么可愛,他不喜歡我喜歡誰。”

  每當登上一棟高樓,我都很喜歡貼著玻璃窗往下看。

  從高處望下去,地面上的一切事物與人都顯得單調、蒼白、乏善可陳。

  我曾經一直很習慣于這樣去看待世界。

  因為把自己的視角放的太高太遠了,所以使得視線范圍內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包括我本人和我自己正在做的事,看起來都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無足輕重。

  可是,當我真的把自己的視角放下來,去觀察一個人的快樂和痛苦,或是了解一件簡單的小事如何被完成,它的發生對哪幾個人產生了一點點的影響。

  我就開始明白,那些我覺得“其實也沒什么意義”的事情,也在發生和影響著什么。

  我知道了我所經歷的一切是多么渺小,但也明白了這渺小的一切對我而言是多么的真實和足夠。

  是從那時起,我開始覺得,我已經不再需要靠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巨大的意義、或是靠相信自己正在促成什么偉大事情的發生才能堅持下去了。

  微小的意義,也是足夠支撐一個人的。

  如果你也還是一個常常挑剔自己和別人,常常忍不住想要冷笑的人,那么我想,我只有一個建議:

  就是用心地、專注地,去和那些沒有通過你的“審視”的人與事物發生聯系。

  消解事物的意義是那么容易。

  除了拯救地球外,恐怕沒有人貶損不了的意義。但在這些“細思之下,不過爾爾”的人與事之中,我們的感受卻是那么地強烈和真實。

  是這些感受,讓我們可以一邊笑著調侃“我做的不過是一些微小的工作”,一邊在疲倦的歸途上帶著淡淡的滿足小聲地嘆氣。

  你也總會找到一種,令你覺得“足夠”的感覺。

  晚上好。

  因為昨晚我們準備文章時,過了十二點。

  所以明天要停更啦。

  如果周末想看推送,

  推薦你點開今晚的二欄,

  我們做了一個「戀愛主題文章」的整理哦。

  周末愉快,晚安啦。

【我越來越警惕,那些習慣性輕蔑的人文章】相關文章:

1.那些自己默默愛過的人文章

2.致那些盜竊文章的人抒情散文

3.那些不聲不響就把事情做了的人文章

4.珍惜生命里那些很重要的人經典文章

5.是那些微小的改變讓我們越來越好勵志文章

6.有關習慣性思維的誤導的文章

7.讓我成長的那些事文章

8.那些我敷衍過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