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更像一個孩子原創文章
參加一次講故事的比賽活動,坐在臺下,看著臺上孩子們的表演,一個念想浮現在腦海:讓孩子更像孩子。
這是一次關于革命歷史的故事比賽,小選手們定是懷著忐忑的心情走上臺來的,一下子面對這么多的成人,那種感覺就像被拋擲到一個陌生的語境中,常常會讓孩子失去對自我的認同。看得出,孩子們在嚴陣以待。
今天這個舞臺,應該屬于孩子的。站在孩子背后的,卻是熱切的老師們,他們是帶著使命而來的,帶著老師的期待,站在這里,此刻,每一個孩子已經超越了自我的意義。而更令人窒息的是各校的校長書記們正襟危坐,頗有幾分試目以待的架勢,也就是說除了要代表輔導教師的水平,孩子們還不得不承擔起為校爭光的.重任。換一個角度來說,孩子成為了老師和校長們的工具,他們要的是他們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孩子的成長和體驗。更多地,成人在關注著和自己有關的利益所在,孩子成為棋子。不愿意這樣去想,可你看看老師們的表情,聽聽校長們的議論,現場的氣氛已經把孩子推到了一種不可逆轉的境地。
孩子已經不像孩子。演講的過程中,每個小選手可謂拼盡了全力。我坐在臺下,卻分明感覺到不舒服。孩子們的言語時間跨度太大,一些話語已經消退在了時間的流里,那些生疏的詞匯帶著時代的烙印再次呈現出來的時候,每個孩子是沒有辦法解讀的。一個小孩子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演得再好,都是虛無。童真何在?宏大的主題面前,孩子的言說是無力的,沒有對那個時代的感知,沒有對那些人物的解讀,沒有對歷史的了解,越是激昂越是堅決,越背離了童年的本真,使得演講變成乏味的政治動員。
孩子已經不像孩子。那張原本該天真無邪的臉,被生硬地裝飾上某種政治符號,喜怒哀樂里,不再自然。閃動的眼睛是在努力記憶著文稿的內容,怕忘記,怕卡殼。尤其,一個孩子演講動作果敢,儼然是當代的革命英雄。在她的舉手投足中,已經沒有了絲毫童年的信息,老練而果斷,我看了,不是感佩,而是怕。怕這個孩子在這樣動情的演出中,是否會漸漸遠離了童年。是的,表演可以幫助兒童經歷不同的體驗,但體驗必須是積極地有價值的。單純為了某個競賽,為了感動某些人,而拿捏著自己的表情,失去了自己,這是一種教育的悲哀。
這分明是一次沒有硝煙的競技。在這樣的競技中,孩子是沖鋒陷陣的戰士。教育因為競技而漸漸被肢解被消融。競技的本質是功利,名次、榮譽、獎勵接踵而來,把人包圍起來,使得很少有人去考慮競技是否有意義,只是盲從在功名之中。有很多原本美好的教育因為競技變了味道,轉移了教育的價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競技的存在讓教育變得膚淺和世故。當每一個聽眾關注小選手演講水平的時候,很少有人去設想孩子們在臺上的處境,設想活動的意義。
一群記者沖進來,對著臺上那個正在演講的小女孩一陣猛拍。小女孩忘詞了,斷斷續續地,頭低了下去……有領導感覺這個孩子是比賽的敗筆,這樣的論斷里有著很強的功利心。有誰去理解這個孩子面對這么多閃光燈時的茫然和無助?有誰體會這個孩子忘詞之后的尷尬和焦慮?沒有,我們都在無動于衷。是我們讓孩子不像孩子。
讓孩子更像孩子,演講中可以多一些童年的情趣和幽默,多一些帶有童年意蘊的故事。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闡釋作品,而不是讓兒童完全忠于原來的作品。孩子從來不是某個時代的復制品,也不可能成為某個英雄人物的替身,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演繹。
【讓孩子更像一個孩子原創文章】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