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食之爭文章
今天早上,我聽到了諾諾和媽媽的爭論,關于魚食。
“是誰給魚加了這么多食兒?”諾媽聲音大得很,仿佛要立刻把闖禍的人找出來。
諾諾回應:“不是我,反正不是我!”
諾媽更來氣了:“你說,怎么不是你,早上就是你過去喂過魚食!”看架勢,諾媽是有備而來。
“我是喂了它魚食,但是……沒有倒那么多。”諾諾繼續堅持著。
“我就是氣不過你一張嘴就不老實交代,找這理由,找那理由,真是愛上撒謊了!”事情一下升級了。
諾諾的回答也變了味道,不冷不淡來上一句:“是,我是撒謊的孩子,你不就是不喜歡我嘛!”
……
聽到這里,我坐不住了,趕忙過去制止,讓雙方都冷靜下來。沖突很快化解,而這番對話留給我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孩子為什么撒謊?
在剛才的對話中,我們不妨細細琢磨一番。當諾媽的問話中帶著強烈情緒的時候,諾諾的第一反應的是強調此事與自己無關。這個過程她撒謊了,撒謊的原因是她擔心受到媽媽的責罵,我以為這個時候她是一種自然的保護措施,在遭遇外來危險的時候,誠實、誠信所謂的道德要素已經無法解決她的當前需要。在危機情況下(這里特指諾媽的嚴重語氣),人的本能是防范和躲避,諾諾正是基于這樣的本能,才會做出以上反應的。從某一種意義上講,這并不是真正的撒謊。真正的撒謊應該是處于思考之后的做出的道德選擇,與應急反應是有區別的。
到這里,我甚至會想如果諾媽緩和一下氣氛,然后再跟諾諾舒緩地說,事情或者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然而刨根問底的教育態度,最終讓諾媽繼續選擇權威壓制,而真應了那句話: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諾諾的反應力已經有了挑釁的意味,換句話說,既然你強勢對我,我只有刺激你的情緒,讓你繼續生氣。這個時候的話語已經有了撒謊的意味,她爭辯中的那份坦然來自于諾媽的成全。
事件真正升級,是從“愛上撒謊”的論斷開始的,就像一個領導給下屬下結論,諾媽已經從單一事件上升到了品行。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就事論事的氛圍瞬間被打破,所有的對話開始成為一種非理智的“斗爭”。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值得警惕,就是孩子在被扣上帽子之后的,往往更強化了說謊的心理。
撒謊這樣的是事情完全可以在事情發生的最初予以克服,主要需要家長的疏導,避免攻擊性言語。恐懼會造就孩子本能的保護,一旦家長過去強勢,孩子會用擴大撒謊來挑釁家長的情緒。這個時候,即使家長再想法彌合,也會為親子關系留下疤痕。
【魚食之爭文章】相關文章:
1.食魚記隨筆
3.菜花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