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東亞文字的理性俯瞰經典文章
2007年,有機會在中國出版《對東亞文字的理性俯瞰》的小冊子。這本冊子所涉及的是從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到現代的活字字體,縱觀這3500年來字體的演變過程,試圖找出字體形狀變化之規則。我們在觀察古代文字時總會帶著主觀情緒去欣賞古代文字的傳統美,以及它所散發出來的某種氣息,不過往往也只是單純欣賞和贊美,沒有更多目的。而我的這部小論文是針對漢字所形成的東方美世界,用物理的角度去客觀分析和詮釋真正內涵。
這個試論,始于一個簡單發現。隸書字體的橫畫都是水平方向,但是楷書字體結構中,橫畫都是略微向上傾斜的,越在上面的橫畫,傾斜角度越大。可想而知,楷書字體是“從右下角向左上角方向看去”時所能見到的形象。我想楷書字體或許是“立體傾斜”時的形態[這是日本著名書法家石川九楊在他的著書里說過的看法]。
舉個例子。P197圖上的文字,選自以“楷書法的極則”而著名的唐代歐陽詢的碑刻《九成宮醴泉銘》。先給這些文字加上立體網格線,再從右下角向左上角方向做出三次元移位,有沒有覺得這些網格線和文字吻合一致呢?接下來,假設這些文字已經是立體傾斜的,我們試試將傾斜部分恢復到原位,會得到什么形狀呢?我們把傾斜的字體略微平躺,就能得到P196圖上的藍色文字。這個形狀和隸書字體幾乎一致。比較一下這兩種字體,你們有沒有覺得,《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文字像是內裝彈簧一樣向右上角方向彈跳立挺了呢?
我在試論中提到過,縱觀隸書到楷書的四百年字體變遷史,“文字有一個立挺立體效果”,這一現象始終貫穿其中。這期間,毛筆字體有了一個令人矚目的發展,也是其中一個重大變化。用毛筆寫字時,橫畫往往會向右上角傾斜。而從甲骨文到篆書、隸書,正式文字都是刻在骨頭或石頭上的,這時的橫畫必須是水平方向書寫。然而,從隸書到楷書的四百年間,毛筆字體漸漸影響了石刻的正式文字,橫畫逐漸向右上傾斜,最終,那些石刻正式文字原則上也要向右上傾斜,這應該就是楷書的形成過程。《九成宮醴泉銘》的字體看上去像是用毛筆在紙上書寫而成,實際上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拓本。這四百年來,“橫畫應按水平方向書寫”的規范與“橫畫欲偏向右上方”的本能,這兩股正負極欲望在互相爭執的過程中,令字體形狀逐漸離開了平面,變得立而挺。所以,這種偏向右上角的字體形態實際上也是兩股正負極彈力相抗衡的結果,這是我的試論觀點。
我們在全球范圍內做個考察就能知道,手寫字體偏向右上角方向的書寫方式其實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然而,石刻上的字體或活字中的正式字體出現“立挺”現象,卻只限于漢字的`世界。
這個試論自發表以來引起了較大反響,但是至今仍未得到較為深刻的批判或有力的反論。其實,這個假說對平面設計而言,并沒有什么實際幫助,但是,我還是會繼續用這個視點去面對文字世界。
作品簡介
《游游游:說說我的設計私想》,(日)小磯裕司 著,金海英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0
本書是日本平面設計師小磯裕司在自己所參與的設計項目過程中,對設計理念、設計執行所發出的誠懇思考。
全書分為三大篇章,分別介紹了小磯裕司在中國、日本兩地的設計工作,以及他對漢字字體的獨特研究與認識。書中收錄了三十余件小磯裕司的平面設計作品,設計類型豐富多樣,從包裝到廣告,從三里屯soho、尚8文化園等建筑項目的標識設計,再到熊貓蜂蜜、萬字醬油等產品的商標設計,體現出小磯裕司對平面設計成熟的把控力。書中不乏作者對設計理念的哲學式反思,亦有對中日兩國文化互通的欣賞。
【對東亞文字的理性俯瞰經典文章】相關文章:
2.理性評估夢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