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樂中年哲理文章
有一天,跟女伴閑聊,聊到日本大地震。
晚上躺在床上,我反常地無法入眠:倘若地震來了,帶走了一切,連同我們最寶貴的生命,我真的毫無遺憾了?是呀,這時我不必再痛恨庸常日子的不斷重復,不必埋怨繁瑣家務的機械再現,不必感嘆理想落空的無奈悲傷,不必煩惱經濟危機帶來的壓力負擔,不必苦惱凡間人情俗事的侵擾……難道不是一種解脫?
想著想著,我心底竟然產生一絲竊喜與期盼,一絲很復雜、莫名的情愫。貧乏而閉塞的年代里,我們單純地想象著災難如何到來又如何被戰勝,并堅信我們的長輩會成為我們最強大堅實的依靠,帶領我們征服苦難,重新開始新的生活。眨眼工夫,父輩的憂患已經傳遞給我們,他們垂垂老矣,而我們已經成為家庭的頂梁柱,我們承擔著一切責任與義務,包括可能出現的災難。
有人歸納:人到中年萬事休;又有人總結:人到中年萬事忙。其實這兩句話都有道理,我認同前一句話悲觀中的認命與惆悵,也承認后一句話中的辛勞與無奈。確實,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我們處在人生的巔峰,不是輝煌的頂峰而是尷尬的境地,生活拋給我們千頭萬緒的煩惱、打理不完的事務、應接不暇的壓力。確實,我們退卻了生活的激情,我們疲于奔波的是重復乏味的生活內容,我們已不再滿懷憧憬,我們也不再風花雪月,我們開始嘮叨無聊的細節,開始偷偷展望晚年的悠閑。
我們有太多太多中年的憂患。首先,我們感慨時光飛逝如電,還沒來得及細細體味一下青春卻韶陰消逝,看著鏡子里不再光亮的容顏,悄然爬上的皺紋,已經松弛的皮膚,不斷增添的贅肉,我們不得不屈服于時光的無情、歲月的倉促。心底不甘、不舍卻強迫自己泰然處之、欣然接受。
我們感嘆事業無成,萬事蹉跎,浪費了太多的時間,錯過了太多的機會,后悔大半生碌碌無為地度過,沒有很好地規劃生活,沒有繪制宏偉的藍圖,沒有珍惜當下的生活,也無法把握未來的走向。但我們把失敗壓在心里,依然仰著高貴的頭以緘默維護殘存的尊嚴。
我們憂慮孩子的`前途,在乎他考試的成績,牽掛他是否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擔憂他畢業后就業工作的困惑,以及他將來結婚、生育、住房等等生存問題。但我們不敢表露出來,還要以積極樂觀、進取向上的精神去感染孩子,讓他充滿信心地走向生活。
我們牽掛著家中的老人,為一大堆常見的老年人疾病而煩惱,在工作、家庭、病人之間往返穿梭,為自己無法經常陪伴親人身邊內疚,時刻感到愧對自己的良心,自責無法更好地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有時分身乏術地陪在醫院病房里,還要掩飾焦急、郁悶,竭力表現出清閑又淡定的姿態。
我們埋怨自己能力有限,苦惱物價的飛漲,面對浮躁功利、物欲橫流的現實,只好努力調整心態,修煉身心,硬是擺出一副君子固窮的清高模樣。
我們憂心忡忡不久的將來自己也成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成為孩子的負擔,牽絆孩子開創前程的步伐,計算著他們今后面對四個老人、一個小孩的重壓。我們無計可施只好嘲笑自己庸人自擾、杞人憂天。我們也擔憂成為社會的累贅,成為多余的人,憂慮將來福利制度是否健全,社會是否有能力容納我們,國家是否經得起我們的拖累。于是我們虔誠地企盼祖國繁榮昌盛、社會和諧進步、人民幸福安康。
總之,人到中年,世間凡事紛沓而至,人處于生活的冶煉之中,這時才深切地體味到平安是福、健康是福。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要經歷大風大浪的洗禮,都會被沖到風口浪尖上去折騰,但很多中年人畢竟可以鎮定地面對生老病死,從容地面對天災人禍,坦然地面對貧富榮辱。張愛玲曾用“哀樂中年”來概括這個豐富多彩、百味雜陳的年齡段,竊以為再確切不過了。非常不情愿地,我也進入了哀樂中年,我只能安慰自己:人生每一階段都是最美的,因為無法重復。
【哀樂中年哲理文章】相關文章:
2.中年感悟文章
3.中年情感驛站文章
8.哲理故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