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的文章
篇一:家長對孩子的期望
在人的交際當中離不開語言,教師的語言藝術就是教學藝術的重要體現。作為家長同孩子交流也要講究語言藝術。人們常說現在的孩子不聽話,有專家認為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的話不中聽。是我們沒有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是我們對孩子進行了誤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表揚和批評是教育藝術的體現、教育理念的體現、是教育導向。
據本人觀察,孩子之所以出現厭學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來自于父母過高的期望、盲目的攀比、忽悠式的表揚和解恨式的批評。
先說過高的期望和盲目的攀比。
期望是一種教育策略,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鼓勵,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期望是一種愛。期望會使孩子產生信心,能激發孩子的巨大潛能和創造力,從而自覺地、積極地實現教師和家長預想的目標,會變成一種催人奮進的動力。家長對孩子寄以期望是對的,但是這種期望要有梯度,要根據孩子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期望,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也就是孩子智能現狀和潛能開發的可能性寄以較高的期望。如果超出這種可能性,就是盲目攀比。比如說,別人的孩子能考清華,我的孩子也能考清華,因為他的孩子是孩子,我的孩子也是孩子。別人孩子能成為鋼琴家,我的孩子也能成為鋼琴家。我這輩子沒出息,
我一定讓我的孩子有出息。這就是盲目的攀比,這種攀比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一旦沒能達到你期望的標準,雙方都會出現不良的心理反應——或者偏差行為或者過激的行為。
為什么別人的孩子能做到我的孩子就做不到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人與人之間存在個別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智力水平的差異,有的人智商高達200以上,有的人智商在100以下,這就會出現智力能力的差異,比如說記憶能力,智商高的記200個單詞需要一小時,智商低可能要用3個小時。二是智力類型的差異,有的人語言表達能力占優勢,有的人音樂智力占優勢,有的人身體運動能力占優勢。三是非智力因素差異,動機不同、毅力不同、興趣不同、性格不同都會有不同的結果。另外,每個人獲得能力、形成能力的速度也是有差異的。
別人的孩子學什么,我的孩子也學什么。別人的孩子考多少分,我的孩子就得考多少分。別人的孩子考第幾,我的孩子就得考第幾。否則就說,你看人家孩子咋就那么有出息,你再看看你咋就那么笨。這樣的比較,孩子是不能接受的。
再說忽悠式的表揚和解恨式的批評。
很多家長認為與孩子說話沒那么多的講究,看到什么說什么,想起什么就說什么,生氣了什么解恨就說什么。雖然是一家人,但是對待孩子的表揚與批評還是要有原則的,還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
一、 表揚與批評的原則:
1、不要對孩子進行忽悠式的表揚。
比如,孩子考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時,家長說;“這孩子可聰明了,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孩子會把聰明與好成績聯系起來,不會把努力、方法、策略與好成績聯系起來。那么,當學習難度增加時,這個孩子能否再取得好成績是個未知數。再如,希望孩子做什么事之前就來一頓忽悠,“兒子,你真棒!”,“我兒子最聽話了。”等等。
2、不要對孩子進行解恨式的批評。這樣的批評令人反感、甚至讓人恨之入骨,記恨終身,至少造成逆反心理。
在家庭中有些父母經常使用人格取向的評語和結果取向的評語;“笨蛋、膽小鬼、窩囊廢、懶蛋子、饞貓。你老毛病又犯了。你真給父母丟臉。你看人家孩子。你下一次一定考多少分。學習不好將來沒有出息。再犟嘴就打死你。再罵人就把你的嘴縫上。你怎么還不寫作業?你怎么還沒寫完作業?你怎么偷懶啊?你怎么死不改悔?你還要不要臉了?怎么還磨蹭呢?你可愁死我了。我這輩子算是毀在你手了。”這些都是侮辱人格,典型的解恨式批評。這是污染孩子心理環境的行為。常聽此類話題的孩子,不逆反是屬于不正常現象。
3、過程取向的表揚與批評能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明辨是非,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要運用科學的表揚,即多運用過程取向的表揚,表揚孩子的努力和使用的策略。在學習過程、細節上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這樣孩子會經常總結學習方法,積累經驗,不斷取得好成績。
4、好事、正事、該做的事做錯了堅決不指責。比如說孩子的學習、家務勞動。試想當您的愛人做家務時,您百般挑剔,不斷批評,這不對那不對,再來一頓人格羞辱,下次他(她)還能為您做家務嗎?
5、壞事、不該做的事做得再好也要懲罰。比如,打架、罵人、拿別人的東西、好吃懶做。
6、批評是糾正孩子行為過程中的錯誤方式,而不是指責和羞辱,更不是體罰。對年齡較小的孩子慎用批評。對年齡較大的孩子使用恰當的批評。
二、關于懲罰和獎勵
懲罰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承擔其后果對自己的懲罰。不是我們平時使用的打罵和體罰。比如說;孩子的家庭作業寫得不對或者沒寫完,家長用不著打罵體罰,給老師打個電話,溝通好讓老師狠狠地批評一頓,這就是讓孩子自己承擔沒寫完作業的后果。這種辦法比你嘮叨、打罵體罰效果好得多。
獎勵是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的肯定和認同,對孩子取得進步和改正錯誤的強化和激勵。獎勵能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孩子受到的表揚越多,成功的體驗越豐富,學習就越有熱情。但是過渡的獎勵會讓孩子把應有的目標拋棄,降低內在動機,當人們受到內部動機激發時,他們是將活動本身作為目的的,相反,當人們受到外部動機激發時,他們只是把活動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在學習上,如果家長用現金獎勵或者是物資獎勵,孩子不會把學習當成樂趣,而是把學習當成獲得獎勵的手段,一旦家長放棄獎勵或者是滿足不了孩子的胃口,孩子就會放棄學習。對不愛學習的孩子,可以先用獎勵的手段把孩子吸引到學習上來,然后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挖掘學習中有趣的事,慢慢引導孩子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當孩子的學習略有進步時,孩子就已經產生了愉悅感和自我成就感。這時,家長給予及時的鼓勵,孩子就會漸漸地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然后再強化學習本身帶給孩子的快樂。
獎勵不可多用更不可濫用,一般說可以用在以下幾方面;
1、家長的獎勵可以用在孩子能夠獲得成就感的活動上。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個性和特長,一旦發現孩子的興趣和某種潛能時,就要注意引導他們朝自我成長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引導他們僅僅去謀取一些物質上的“蠅頭小利”。例如,如果孩子有體育才能,可以推薦他們參加運動隊及各種比賽;如果有文藝才能,可以推薦他們參加某個文藝團體或者比賽;如果在寫作、發明創造等方面有成果,可以為他們舉辦成果展覽會等;如果孩子在某學科上學有所長,那么家長可以讓他們參加各種比賽,讓他們去更好的學校。讓孩子在某一領域有成就感是對孩子最高的獎賞。
2、家長的獎勵可以用在孩子能夠增長見識、增長知識的活動上。例如,欣賞國內的國外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購買圖書,學習用品等。
3、家長的獎勵可以用在孩子能夠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的活動上。任何一個孩子都生活在一個集體里,沒有人愿意在這個集體中被冷落,人最怕孤獨和寂寞。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讓孩子被別人認可,支持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支持孩子為這個集體奉獻,支持孩子關心他人,支持孩子的愛心活動。在這方面家長對孩子應該要錢給錢,要物給物。
篇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怎樣才合理
中考臨近,最緊張的除了考生就數家長了。不過,日前有考生家長給本報打來電話,稱孩子在家里大發脾氣,不準父母再提“中考”二字。一籌莫展的家長緊張地問:“我們也知道,老是跟他說中考多重要他會緊張,可是,萬一不提醒他,他在最后關頭松懈了怎么辦?我們可是從他5歲起就盼著他考上清華大學的啊!”帶著這位家長的疑問,記者采訪了有關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指出,這位家長在反復提醒孩子考前不要緊張的同時,自己也犯了緊張的毛病,而緊張的原因在于他對孩子上大學的期望值太高。其實,孩子即將中考,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但每個家長恐怕心里也都暗暗捏了一把汗,怕他復習不夠扎實,怕他營養跟不上,怕他臨考太緊張發揮不好??因為期望和擔心,不少家長都恨不得給快馬再加幾鞭子。不過,廣東省高校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的有關專家指出,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期望如果表達不當,不但不能給孩子動力,還會變成沉重的壓力。
那么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應該調整到怎樣才算合理呢?廣東省高校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郝宏偉教各位考生家長幾個辦法:
首先,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立意志,對孩子的學習以及日后的志愿選擇,要多了解孩子對自己的人生有怎樣的設計,可以幫助他們完善,但不要包辦他們的理想。
不過,郝宏偉也承認,讓家長完全放手,這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很難做到。他又提出退而求其次的方法,請各位家長對孩子少一點期望,多一點理解,希望父母們不要成為魯迅筆下的那種父母:一旦生了孩子,自己就不努力了,一切的夢想都交給孩子,讓孩子來為自己的后半生努力。
如果連上述都不能做到,郝宏偉稱,希望家長至少要把所有的期望都埋在心里,不要過多表達。因為根據前不久公布的廣州市應屆高中畢業生中考備考期間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考生有很大部分壓力都是來源于家長。可以說,家長的每一次督促、每一次對自己期望的表達,都有可能成為考生壓力的來源
篇三:家長對孩子的期望
孩子,你是我生命的光,更是我生命的延續。你的快樂牽動著我的心,你的成長更是我永遠的牽掛!
新學期爸媽對你的期望是:
一是要身心健康。身體是生活和學習的根本保證,只有健康的體魄,才能實現人生的一切理想和夢想。沒有健康一切將無從說起,所以說,一定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嚴格執行學校的作息時間,保持陽光心態,保持生理、心理健康,相信你會在健康的路上,走出自己的精彩。
二是要永遠學習。學習是你成功的必要條件,更是你進取的基石!學習,不僅要學習文化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的知識,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的進步,這樣才能永遠不被時代淘汰。要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這樣你的生活才會充實。
三是要誠信做人。做人要誠實守信,不要說假話,不要欺騙別人,更不要欺騙自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任何事情要三思而后行,不要為自己找借口,誠信會讓你受益一生,誠信會讓你倍加自信,誠信會提升你的層次和品味。
四是要學會寬容。要有寬廣的胸懷,凡事要顧全大局,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要多去欣賞別人的長處,學會與老師、同學相處,學會接受個性相異的人,用欣賞和微笑合理的表達自己。善于接納于自己完全不同性格的人,會使你有更多學習的機會,更多成功的機會。
五是要堅強樂觀。在新學期要有意識地考驗自己的毅力和能力,有意識的磨練自己,學會逆境中生存,培養堅強毅力。只有戰勝自己,才能夠贏得明天。同時要保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樣你就能夠不被任何挫折和困難嚇倒,才能面對一切艱難險阻。
六是要制定規劃。新學期,你已經是高二的學生了,要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的精彩。在學習上要制定學習計劃,在生活上要制定目標,任何事情要經過深思熟慮,不打無準備之仗。要科學合理制定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規劃,并逐步校正完善,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自己理想。
七是要勤儉節儉。盡管你們生活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幸福時代,但決不能浪費,要學會精打細算,花好每一分錢,更不能存在攀比現象,珍惜父母親的勞動成果。當然,勤儉節約不僅僅是指物質,也要體現在時間、金錢、精力上,學會節儉,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收獲。
八是要學會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個陽光健康的人。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每一次機遇,是對你人生的肯定;感恩每一次坎坷,是對個人毅力和心理的重要考核和評測;感恩你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對你有幫助的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樣你會永遠快樂幸福。
孩子,爸媽希望你在新學期學習進步、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篇四:父母期望的形成
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據我國一些城市的調查表明,幼兒父母期望子女在學業方面 達到大學畢業以上程度的達95%,初中畢業生的父母期望子女升學的有95.5%,到了高中這種情況達99.4%[1]。 這是父母在子女受教育等級上的高期望,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對職業等級的高期望:98%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將來 成為科學家、工程師、醫生、經理、干部和教師等。是什么原因使父母們具有這樣的期望呢?
(一)父母的社會需要與期望
從人的活動有其動機和目的性出發,我們可以看出父母的社會需要與期望關系十分密切。
中國古代社會父母撫育孩子是為了養兒防老傳宗接代和增加勞動人手等,也希望孩子成龍成鳳。龍鳳在這 里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帝王將相和達官貴人們權力的富貴的象征,到了近代成龍成鳳的內涵已大大發生了 變化,雖然還有“人上人”的成份,但已復雜得多了。現代人養育子女的觀念“除了社會地位和身份、有刺激 性、權力、經濟效益、道德和性的標準外,還有自我延伸感、創造感、成就感、能力感和社會比較競爭等”[2 ]。自我延伸感意指有了孩子會提高父母的責任感、忘我精神,并促進父母自身的意愿等在后代人身上體現。不 管是讓孩子繼承父業的,還是因為有補償心理讓過去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通過孩子來實現的都是如此。通過 當父母,幫助兒童成長和發展,父母可感到一種快慰、產生創造感、成就感和能力感。許多父母盡心扶植子女 ,為孩子所取得的每一進步而歡欣寬慰便是為了這些。孩子的成就可以被父母用來同他人的孩子相比以評價各 自的成功與否,并從中獲得高度的自尊和滿足感。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都比別人好,什么都比別人強的攀 比心理也是不適當的。這些原因反映了父母們的社會心理需要,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學識和思維,為孩子的 成長和發展進行構思、規劃、設計和安排,這就形成了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這種期望是在孩子還沒出生前就可 能產生的,并且會影響到孩子的整個成長時期。“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是說這種期望在所有的父母身上具有普 遍性。
(二)父母期望中的目標價值趨向
在孩子尚幼小的時候,父母最關心的是他們的生命和健康,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開始關注他們的社會化 發展和經濟上自我維持的行為能力,這包括孩子的學業成就、道德品質、智能結構、人際交往、心理素質、職 業定向、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等。我國目前的父母對子女最關心的莫過于學業成就和職業定向了。為什么是這 樣的呢?社會學家認為一個人教育程度的高低可以影響個人社會職業地位的升降,以學業年限為主的教育升等 是以體腦勞動比例多少為主的職業升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各個國家受教育愈多的人愈容易獲得好聲望的 工作,“我國這方面的情況也證實了教育資格與社會職業的正相關規律[3]”另一方面,職業評價也影響到父母 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職業所需專業素養是否符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是否具有高經濟收入或工作自由度大 等是職業評價的主要內容,而為選擇這種職業就需得到與之相適應的學歷。所以“教育動機和就業問題決定著 學生的流進和輸出,制約著他們的成敗,因而也就控制著人們進入或離開教育領域[4]”。當然隨著社會條件和 社會輿論的變化,父母期望的標準會不同,如從文革期間的參軍熱到文革后的上大學、出國留學、藝術專長和 經商熱即反映出父母隨社會而變的時尚性價值趨向。
一般說來,父母期望中的目標價值趨向標準是與其價值觀念密切相關的,
如果以行為學家斯布蘭格的六類 價值觀來探討父母期望中的目標或對孩子將來從事職業選擇的意向的話,以知識真理為中心的理性價值觀期望 孩子成為科學家;以形式的協調和勻稱為中心的美的價值觀期望孩子成為藝術家;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政治性 價值觀期望孩子成為管理者、領導人乃至政治家;以群體他人為中心的社會性價值觀期望孩子成為教師、醫生 、律師等一些以他人為直接服務對象的人員;以有效實惠為中心的經濟性價值觀期望孩子成為實業家或富有者 ;以信仰為中心的價值觀期望孩子成為文人學者或思想家。當然這六種價值觀并不是絕對單一的,可以是一主 多輔或兼收并蓄的,也就是說父母期望中的目標會有多種價值體現,并且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來顯示、實施和 實現的。再者,父母期望中的目標水平還存在著不同的程度或層次,不是說所有的父母必然期望孩子成名成家 ,但卻可能是期望讓孩子具備某些有價值的素養。
篇五:家長對孩子的期望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家長無一例外地對孩子的將來有所考慮和期望。期望孩子成績出眾,將來上大學,有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經營頭腦,將來可以掙大錢的有之;期望孩子體格健壯,將來可以破記錄,拿世界冠軍的有之;期望孩子只要快樂、平安地度過一生的有之??總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將來能夠好好地生活,能夠比父輩們生活得更好。很多情況下,父母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孩子向上奮進的動力。而有時,過高的期望會變成孩子肩上沉重的壓力。 由于幾千年傳統觀念和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己成為家長們的普遍心態。然而現實與人們的期望往往有差距。所以,對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講究的。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把握對孩子的期望呢?
第一, 拓寬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與學業。 以智能高低、學業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將來是否有前途是現代社會的流行病。但事實上,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具有許多評價標準。
第二, 期望應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與志向愛好。 從自己的好惡出發,形成對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設計一個未來的宏圖,是一些家長樂此不疲的事情。甚至在家長心目中,對孩子期望的高低也會出現攀比心理。但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家長的期望不切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往往事與愿違。 聰明的家長在對孩子有所期望之時,不妨先評估一下孩子的
智能特點、興趣范圍、個性特征。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優勢在哪里,不足之處又有哪些。有些行業上的成功,不僅需要達到相應的智能水平,還需要具備相當水準的非智力因素,孩子是否具備了,或者是否可以通過一定的培養達到;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興趣的;孩子的個性最適宜于從事哪些工作?如此等等。
父母要記住,要以孩子自身作為參照,以他的特長為出發點,而不要以周圍人或者自己的喜好作為期望的參照與出發點。
第三, 表達適度,激發動機。
要將期望轉變為現實,得讓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時代,生活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中。所以,他們生來就被置于五彩繽紛的天地里,享受著眾多成人給予的關愛。在這樣的生存空間里,孩子不知不覺地養成了一種被動的習性,習慣于等待信息與指令。比如說,凡事都要大人說了才去做,每天在電視屏幕前一坐就是二三個小時,被動地接收著電視上的“精彩節目”。如此一來,那些真正源自于內心的需求與動機則顯得相當缺乏,導致主動性與創造性水平較低。
同樣,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達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動的角色。其結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從,要么使他對什么都無所謂,還有就是使孩子產生“你越是要我這樣,我越是要那樣”的逆反心理。一句話,第一次講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講就是陳詞濫調了。在一個適宜的時間與場合,與孩子一起探討一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其效果遠遠勝過一日十次的重復。
【關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的文章】相關文章:
2.女人的期望文章
3.家長教育孩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