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銀行自然災害應急預案

時間:2023-06-16 09:30:30 災害防范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銀行自然災害應急預案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銀行遭遇自然災害造成損失對地區乃至國家的運行會造成很大影響。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銀行自然災害應急預案,供大家參閱!

銀行自然災害應急預案

  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為了使自然災害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能夠高效、有序進行,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特制訂本應急預案。

  一、工作原則統一領導,分級分部門負責,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分工協作,協調一致,服從全局,緊急處置,權責一致。自然災害事件發生后,各部室、各支行立即主動按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實施,處置管轄區域內各種緊急事件。

  二、自然災害的種類自然災害包含地震、水災、雷電災害等。

  三、制訂依據主要依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應急預案。

  四、應急組織機構

  (一)自然災害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組長:行長副組長:副行長成員:各部室、業務團隊、各支行負責人

  (二)主要職責

  1、加強領導,健全組織,強化工作職責,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完善各項應急預案的制定和各項措施的落實。

  2、充分利用各種渠道進行自然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組織、指導全行防災知識的普及教育,廣泛開展自然災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訓練,不斷提高廣大員工抗災的意識和基本技能。

  3、認真搞好各項物資保障,嚴格按預案要求積極籌備,落實飲食飲水、防凍防雨、搶險設備等物資落實,強化管理,使之始終保持良好戰備狀態。

  4、自然災害發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組織各方面力量全面進行減災工作,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5、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迅速恢復辦公秩序,全面保證和促進營業秩序穩定。

  6、接受和迅速執行上級領導的各項指令;組織實施本預案,發布各項搶險救災命令、指示、通知等;確定重點救災地點、范圍,部署救災應急隊伍,實施搶救行動;收集上報災情,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各部室、支行還要成立搶險救災組、通迅組、交通組、醫護組等組織機構,下設組長及成員。分工負責,緊急處置。

  (三)自然災害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辦公室組成及職責領導組辦公室設在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綜合部主任擔任,日常事務由綜合部負責。主要職責:

  1、在破壞性自然災害突然發生后,協助自然災害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轉為救災指揮部,并立即啟動實施本預案;

  2、匯總災情和應急工作情況,向指揮部報告;

  3、協調指揮部與各有關部門的應急聯系;

  4、審查對外新聞稿件內容;

  5、處理減災領導小組日常事務,辦理領導小組交辦的其它事項。

  (四)安全保障綜合部負責要害部門等重要目標的警戒。各部室、各支行協助加強內部安全保衛工作,維護內部安全,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五)信息報送和處理自然災害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迅速調查了解各營業網點災害的情況,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

  五、各防救組組成及職責

  (一)搶險救災組召集單位:綜合部主要職責:組織調動搶險隊迅速趕赴災區;尋找、搶救人員;協助有關部門進行工程搶險;搶救重要物資。

  (二)通信保障組召集單位:綜合部主要職責:對通信設施進行檢查,對遭破壞的設施設備和線路立即進行搶修;盡快恢復正常業務通訊,確保救災指揮機關通信暢通。

  (三)后勤保障組召集單位:綜合部主要職責:負責糧食、食品的保障,做好生活用品組織工作;確保搶險救災隊伍食品、物資和燃料基本需要;保證車輛正常運轉,確保搶險救援人員、物資運輸。

  (四)財務管理組召集單位:計劃財務部主要職責:籌集救災經費,統一管理,調度救災資金;監督救災資金的使用。

  (五)宣傳組召集單位:綜合部主要職責:按救災指揮部統一決定的災情宣傳口徑,向上級或社會報告和公布災情;負責報道救災應急情況、英雄模范事跡,激勵員工戰勝自然災害。負責組織全行宣傳國家有關防災減災工作的法律、法規、政策,提高員工防災減災意識;根據災情變化,制定常規、強化、應急三階段宣傳計劃,廣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增強員工防災自救互救能力。

  六、預防與防御措施

  (一)加強對自然災害應急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分析工作形勢,克服麻痹和僥幸心理,結合國家宏觀形勢和總行的統一要求,切實抓好落實工作。

  (二)要大力開展自然災害應急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員工防災減災意識,并要及時平息出現的地震謠傳或誤傳,保持穩定的工作秩序。

  (三)要根據國家和當地有關部門的要求,做好自然災害的預防控制工作,積極與地震等行政管理部門等聯系,開展防災減災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員工在災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進行防災減災的演練工作。

  (四)宣傳、培訓和演練宣傳:各部室、各支行要開展防災減災科學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使員工樹立科學的災害觀。在提高員工減災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宣傳和解釋應急預案以及相關的災害應急法律法規,增強員工的應急意識,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培訓:各部室、各支行定期組織應急管理、救援人員進行業務知識及技能的培訓。演練:各部室、各支行要按照預案要求,協調整合各種應急救援力量,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同形式和規模的應急演練。

  (五)員工的安全防護各部室、各支行要具體制定員工疏散撤離的組織指揮方案,規定疏散撤離的范圍、路線、避難場所和緊急情況下保護員工安全的必要防護措施。

  (六)次生災害防御各部室、各支行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災、瘟疫等次生災害的發生,處置次生災害事故。

  七、臨災應急行動

  (一)接到上級災害、臨災預(警)報后,領導小組立即進入臨戰狀態,發布有關消息和警報,全面組織各項抗災工作。各有關小組、單位隨時準備執行防災減災任務。

  (二)組織有關人員對所屬建筑進行全面檢查,封堵、關閉危險場所,停止所有活動。

  (三)加強對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學品的管理,加強對供電輸電、機房等重要設備、場所的防護,保證防災減災順利進行。

  (四)加強廣大員工宣傳教育,做好員工思想穩定工作。

  (五)加強各類值班值勤,保持通信暢通,及時掌握各營業網點的情況,全力維護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

  (六)按預案落實各項物資的準備。

  八、災后應急行動

  (一)無論是否有預報、警報,在本區范圍或鄰近地區發生破壞性自然災害后,領導小組立即成立,各搶險救災隊伍必須在災后立即組織各應急小組在本單位集結待命。

  (二)領導組在上級統一組織指揮下,迅速組織本級搶險救災。

  1、迅速發出緊急警報(連續的急促鈴聲和呼喊聲),需撤離人員的組織仍滯留在建筑物內的所有人員撤離。

  上班時間:一是各負責人組織按下列順序立即撤出辦公區到空曠地帶:各樓層同時進行,各樓層按“先中間后兩邊”有序撤出;二是所有辦公區域其他人員立即撤到空曠地帶。

  就餐時間:

  一是在餐廳就餐的員工在后勤人員的組織下按離出口“由近及遠”原則撤離,即按座位自左到右、自前到后撤離到空曠地帶;

  二是所有行內其他人員立即撤到空曠地帶。

  2、迅速關閉、切斷輸電、燃氣、供水系統(應急照明系統除外)和各種明火,防止災后滋生其它災害。

  3、迅速開展以搶救人員為主要內容的現場救護工作,及時將受傷人員轉移并送至附近救護站搶救。

  4、加強對重要設備、重要物品的保護,加強銀行值班值勤和巡邏,防止各類犯罪活動。

  (三)積極協助黨委做好廣大員工的思想宣傳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穩定人心,迅速恢復正常秩序,全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四)迅速了解和掌握銀行內部受災情況,及時匯總上報。

  九、處置程序和內容

  (一)發生自然災害后,員工要盡力沉著、冷靜,按照防災減災培訓中指導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同時,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其他員工進行自救和逃生。

  (二)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部要立即將已發生的情況匯總報告應急領導小組,應急領導小組要迅速研究對策,并指定專門協調人與政府、地震、醫療、防疫等部門聯系,反映情況,申請實施救援,同時要立即向總行報告所發生的情況。

  (三)綜合部、計財部要盡力從器材、車輛、經費等方面為救災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并多渠道組織飲用水源、食品等援救事宜,全力確保員工的身體安全,并減少財產等其他方面的損失。

  (四)綜合部要作好正面宣傳工作,穩定員工情緒,平息影響安定的災害謠傳,任何人不得發表不利于穩定、不利于減災救災工作的言論;員工要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互相幫助,互相支持,黨員干部要起模范帶頭作用,發揚勇于奉獻的精神,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減災救災工作中去。

  (五)綜合部要盡力確保網絡系統、電話、傳真、手機等通訊設備的暢通,以保證與總行和政府有關部門的24小時災情聯系,及時反映情況,接受指示。

  (六)應急領導小組要同時啟動火災事故、人身傷亡事故、盜竊搶劫案件等應急預案,各領導小組成員要按照預案規定的程序進行工作,各負其責,做好防火、防盜、防傷亡等各項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因自然災害而造成的次生性災害和案件的發生。(七)綜合部、計財部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和總行有關規定,結合醫療保險、人生保險、財產保險的情況,根據在自然災害事件中人員救治情況和財產損失情況,做好有關人員和家屬的安撫和善后工作,做好財產理賠工作。

  (八)事后由應急領導小組牽頭對災害情況進行匯總,包括發生過程、造成的人員、財產損失、采取的應對措施、有關部門對災害的結論性意見、應汲取的經驗和教訓等方面的內容,及時上報。

  (九)由應急領導小組及時將事件情況通報應急領導組成員,要求全體員工進一步加強對自然災害預防和防災減災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十)由綜合部進行事件材料的整理工作。

  十、獎勵與責任追究災害應急中,各有關責任單位負責人必須堅守崗位,認真履行職責;不得擅自脫崗,玩忽職守。在搶險救災工作中貢獻突出的,予以表彰獎勵;給銀行和員工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十一、其它

  (一)進入防災緊急狀態,自然災害應急工作領導組可以電話、對講機、口授等形式傳達各種命令、指示。

  (二)在抗災減災應急行動中,要密切配合,服從指揮,確保政令暢通和各項工作落實。

  (三)本應急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海南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做好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和災后農業生產恢復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重大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保證農業生產安全、有序、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1.2 編制依據

  依據《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農業部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海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海南省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和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省農業生產實際,制定本預案。

  1.3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強臺風、強熱帶風暴、暴雨洪澇和長時間干旱等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和災后農業生產恢復。

  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區涉及重大動物疫情的,按照《海南省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規定執行;涉及農業重大有害生物突發事件的,按照《海南省有害生物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規定執行。

  1.4 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在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中,要把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農業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堅持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實行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首長負責制,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搶救和農業生產恢復工作。

  快速處置,協同應對。相關部門(單位)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保障人力、物力、財力、技術儲備。一旦發生重大農業自然災害,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科學抗災救災,恢復農業生產。

  2 應急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

  2.1 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

  省農業廳成立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由廳長任組長,分管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副廳長任副組長,成員單位由廳辦公室、種植業處、南亞辦、畜牧獸醫局、農機化局、計劃財務處、農產品質量處、科技教育處、種子站、植保站、土肥站等組成,各成員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

  2.2 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職責

  組織部署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根據災情和生產恢復情況,及時作出啟動應急預案或宣布應急解除的決定,向災區組派農業抗災救災慰問團、工作組、專家組,協調省有關部門共同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2.3 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

  廳辦公室:負責全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信息的報送、發布和防災減災工作新聞宣傳工作,協調和落實農業應急專家和有關部門參與救災和恢復生產工作。

  種植業管理處:負責收集、核查、匯總、反映糧食作物、瓜菜等農作物災情;組織、指導災后種植業恢復生產和結構調整;組織救災備荒種子的儲備、調劑和調撥。

  南亞辦:負責收集、匯總、反映熱帶作物災情;組織、指導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

  畜牧獸醫局:負責收集和反映畜禽受災情況;督導各市縣畜牧獸醫部門組織飼料及畜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服務工作;指導災后動物防疫工作,督導受災地區落實消毒、檢疫等措施,組織協調種畜禽及獸藥等應急物資供應;督導各地做好死亡畜禽處置工作。

  農機化局:負責督導各市縣農機管理部門及時組織農機人員和農機具,參與抗旱、排澇、抗災搶險和災后恢復生產服務工作。

  計劃財務處:爭取、落實農業和農業系統抗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及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協調和落實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參與資金監督、管理工作。

  質量安全處:組織協調災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

  科教處:組織災后農業科技服務;參與農業生產救災技術指導。

  種子站:負責落實省級應急種子儲備;做好災后農作物種子的調配與供應。

  植保站:指導災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防控農業重大有害生物發生危害;協調農藥等植物保護物資供應。

  土肥站:指導受災和復產農作物肥水管理;組織指導毀損農田復耕;協調復產肥料等生產資料的供應。

  2.4 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

  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廳辦公室。

  2.5 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

  (1)組織研究提出農業防災減災工作計劃;籌備領導小組辦公會議。

  (2)密切與氣象、水文等有關自然災害預測預報部門的聯系,及時收集、整理和反映與農業有關的自然災害預測預報信息。根據災情及時作出應急預案啟動或應急解除建議。

  (3)在自然災害多發時期,組織安排人員值班;及時收集、核查災情,并報告災情動態。

  (4)協調涉及其他部門有關農業抗災救災的工作。

  (5)視災情,提出組織農業抗災救災慰問團、工作組、專家組的意見與安排等。

  (6)及時了解和督導各市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農業防災減災工作。

  (7)負責處理其它日常工作。

  3 預防與預警機制

  3.1 應急準備措施

  3.1.1 組織、思想準備。不斷完善農業防災減災組織,落實責任制。加強宣傳,強化農業部門和農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做好防大災抗大災的思想準備。

  3.1.2 工程準備。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農田設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農業機電設備的加固和防護措施,并配合水利等部門做好相關基礎設施的維修、加固、改造,增強農田及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1.3 預案準備。根據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修訂完善不同類型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確定防御重點;研究制定關鍵時段、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的農業抗災救災、恢復生產措施。指導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適應性種植,提高農業生產的避災抗災能力。

  3.1.4 物資、技術準備。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儲備必要的種子種苗(種畜禽)、獸藥、飼料、肥料、農藥、藥械、柴油等救災物資。積極培訓、推廣農業防災減災技術,組織開展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攻關、督導各級農機行業管理部門協調有關部門做好農機設備、配件及救災用油的貯備和供應。

  3.1.5 適時防控。及時組織搶收已成熟的農作物;對沒有成熟和來不及搶收的農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護。風暴災害前,協助當地政府及時組織人員、設備轉移。持續干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時,建議本級政府并協助當地氣象部門適時實施人工降雨作業。

  3.2 災害分級

  根據農業自然災害發生范圍、強度和受災面積,分為四級災害(以下各等級災害: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定為該等級)。

  3.2.1 Ⅰ級災害(特別嚴重災害)。

  (1) 發生涉及兩個以上市縣的區域性特別嚴重農業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受災市縣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20%以上,或受災面積達到300萬畝以上。

  (2) 某一個市縣以上發生特別嚴重農業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受災市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50%以上,且成災面積40%以上。

  (3)大牲畜成批死亡在5萬頭或家禽成批死亡在50萬只以上,或者全省直接經濟損失30001萬元以上的災情。

  (4)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一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3.2.2 Ⅱ級災害(嚴重災害)。

  (1)發生涉及兩個市縣以上的區域性嚴重農業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受災市縣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15-20%,或受災面積達到200-300萬畝。

  (2)某一個市縣以上發生嚴重農業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受災市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0%以上,且成災面積30%以上。

  (3)大牲畜成批死亡在3萬頭或家禽成批死亡在20萬只以上,或者區域性直接經濟損失5000-30000萬元之間的災情。

  (4)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二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3.2.3 Ⅲ級災害(較嚴重災害)。

  (1)發生涉及兩個市縣以上的區域性較嚴重農業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受災市縣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11-15%,或受災面積達到100-200萬畝。

  (2)某一個市縣以上發生較嚴重農業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受災市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0%以上,且成災面積20%以上。

  (3)大牲畜成批死亡在1萬頭或家禽成批死亡在10萬只以上,或者地區性直接經濟損失2000-10000萬元之間的災情。

  (4)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三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3.2.4 Ⅳ級災害(一般災情)。

  (1)發生涉及兩個市縣以上的區域性一般農業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受災市縣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10%,或受災面積達到50-100萬畝。

  (2)某一個市縣以上發生一般農業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受災市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20%以上,且成災面積15%以上。

  (3)大牲畜成批死亡在0.5萬頭或家禽成批死亡在5萬只以上,或者地區性直接經濟損失1000-4999萬元之間的災情。

  (4)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四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4 應急處置

  4.1 應急預案啟動條件

  接到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緊急信息報告并經核實后,立即按規定報告,并報請廳長或分管防災減災工作的副廳長批準啟動本預案。

  4.2 信息報告

  4.2.1 信息采集

  預警信息。省氣象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省水務廳的水情信息,國家海洋局的海洋災害預警信息,各市縣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及成災信息。

  采集途徑。省農業廳與氣象、水務等部門穩定暢通的信息交換渠道,定期、不定期的會商;省農業廳與各市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農業自然災害信息網絡系統。

  采集內容。氣溫、降水、光照等氣候條件,江河水位、流量和雨情等水文資料;農業自然災害災種、發生時間、地點、范圍,農作物受災、成災、絕收面積,農作物、畜禽損失程度,農田及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機電設備、農業直接經濟損失,己經采取的對策措施等。

  4.2.2 預警報告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立即發出農業自然災害預警。

  (1)收到省氣象、水文、海洋漁業等部門以及流域管理部門的災害預測預報。

  (2)接到熱帶氣旋即將登陸或可能受影響的信息。

  (3)干旱等漸進性自然災害趨重。

  (4)其它突發的農業重大自然災害。

  4.2.3 信息報告

  (1)實行分級上報,歸口處理。農業自然災害發生后,由當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造成重大農業損失的突發事件,可直接上報,并同時報上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

  (2)農業重大自然災害信息應立即上報。因不可控因素一時難以掌握詳細農業重大自然災害信息的,應及時報告基本情況,同時抓緊核查,3日內補報詳情。

  (3)一般性農業自然災害信息,定期逐級上報。

  4.3 先期處置

  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事故發生地市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按規定報告的同時,必須作出快速反應,組織救援隊伍和事故處理人員及時趕赴現場進行先行處置,迅速控制事故和事態發展,協助開展醫療救護、參與搶險救災等,降低災害對社會、群眾和農業生產的`危害。

  4.4 分級響應

  根據農業自然災害發生范圍、強度和受災面積,分為四級響應。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啟動相關應急預案。

  4.4.1 Ⅰ級響應

  (1)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組長主持會商,副組長及各成員參加。及時將情況報告省委、省政府、農業部及有關部門。重大問題報請省政府組織協調,有關部門予以支持。

  (2)密切監視災情動態,主動提出救災意見和措施。及時向重災區發慰問電,派出救災工作組和專家指導組,指導災區農業救災復產工作。組織動員,指導各地農業機械參與搶險救災,實施灌溉、排澇等服務工作。

  (3)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災區農業生產恢復意見,商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有關部門,及時下撥災后基本建設投資和農業生產救災資金。

  (4)必要時請求動用國家救災備荒和省級糧食應急種子儲備種子,幫助災區調劑、調運恢復農業生產所需救災物資。

  (5)災區的動物疫情按《海南省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處理。

  (6)指導市縣農業部門救災應急措施的落實和救災資金、物資的規范使用。

  4.4.2 Ⅱ級響應

  (1)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副組長主持會商,部署應急工作,及時將情況報告省政府和農業部,并通報有關部門和廳內各成員單位。

  (2)加強災情調度,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災工作組或專家指導組,指導災區農業救災工作。組織動員,指導各地農業機械參與搶險救災,實施灌溉、排澇等服務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災區農業生產恢復意見,商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有關部門,及時下撥災后基本建設投資和農業生產救災資金。

  (4)根據災區要求,請求動用國家救災備荒和省級糧食應急種子儲備種子,幫助災區調劑調運恢復農業生產所需救災物資。

  (5)災區的動物疫情按《海南省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處理。

  (6)指導市縣農業部門救災應急措施的落實和救災資金、物資的規范使用。

  4.4.3 Ⅲ級響應

  (1)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主持會商,作出工作部署。加強災情調度,及時向省政府、農業部報告災情,并通報有關部門和廳內各成員單位。

  (2)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要求,派出專家指導組,指導災區農業救災工作。組織動員,指導各地農業機械參與搶險救災,實施灌溉、排澇等服務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災區農業生產恢復意見,商財政廳下撥農業生產救災資金。

  (4)根據災區要求,幫助災區調劑、調運救災備荒應急種子。

  (5)災區的動物疫情按《海南省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處理。

  (6)指導市縣農業部門救災應急措施的落實和救災資金、物資的規范使用。

  4.4.4 Ⅳ級響應

  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主持會商,作出工作安排。加強災情調度和農業救災、農業生產恢復工作的指導,必要時將情況按規定程序上報省政府,并通報有關部門和廳內各成員單位。

  4.5 指揮與協調

  本預案啟動后,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指揮與協調災害應急救援工作。

  4.6 信息發布

  農業廳協助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和民政部門做好自然災害信息的發布工作。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核實農業重大自然災害,需對外發布的,交由當地政府指定的專門部門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自行發布。

  4.7 應急終止

  當自然災害結束,農業生產恢復正常時,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宣布應急響應終止,向同級政府和上級農業管理部門報告應急處置工作情況,并向有關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

  5 后期處置

  5.1 善后處置

  5.1.1 加強與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溝通,及時調動機電排灌設備和農業機械,進行堵口復堤、農田排澇,疏浚渠道,搶整、修復損毀農田和各類農業基礎設施。

  5.1.2 督促、幫助、指導災區農民加強農作物田間管理,及時搶種、補種、改種各類應時農作物。

  5.1.3督促、幫助、指導災區養殖場(戶)對欄舍進行消毒、加固,并適時補欄。

  5.2 協商救助

  5.2.1 根據災區需求,及時協調有關部門,按照程序及時組織區域間種子、種畜禽、化肥、地膜、農藥、飼料、柴油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調劑、調撥。

  5.2.2 積極與銀行、信用社協商,落實災后農業生產恢復所需貸款。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對農業損失、農業設施裝備財產損失的保險賠付。

  6 應急保障

  6.1 資金保障

  處置農業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所需財政經費,根據財政部《突發事件財政應急保障預案》有關規定,按照現行事權、財權劃分原則,分級負擔。屬省政府事權的,經費由省財政負擔;屬市縣政府事權的,經費由市縣財政負擔。對受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影響重大和財政困難的地區,省財政根據財力情況給予適當補助。

  6.2 物資保障

  在自然災害易發期,相應級別的農資部門應儲備一定數量的農業抗災救災物資。應急預案啟動后,各相關單位應優先保證各類農業救災資金的落實和農業救災應急物資的供應。

  6.3 信息保障

  各級農業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領導小組要加強農業自然災害災情信息體系建設,實現上下暢通,做到早預報、早發現、早處置的要求。加強通訊設施建設與維護,保障自然災害應急工作中的電話、網絡等信息渠道暢通。

  6.4 應急隊伍保障

  各級農業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領導小組要建立農業應急救援隊伍,保證自然災害應急工作有專人負責,并定期對救災應急工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

  7 監督管理

  7.1 應急預案演練

  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專業應急救援演練,提高應急救援隊伍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7.2 宣教培訓

  各級農業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領導小組要組織各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加強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廣大農業從業人員的應急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應急處置培訓由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培訓。

  8 附則

  8.1 名詞術語

  本預案所稱農業,包含種植業、畜牧業及相關行業基礎設施。

  8.1.1 本預案中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是指干旱(含高溫熱害、干熱風)、洪澇(含因暴雨造成的洪水、澇、泥石流、滑坡等)、低溫凍害(含冷害、霜凍、冰凍、雪災、寒露風等)和風雹(含熱帶氣旋、臺風、寒潮大風、龍卷風等風災及冰雹)等危害農業生產的自然災害。

  8.1.2 農作物受災面積:指因受災早晨在田農作物產量損失一成以上的面積。如果同一地塊的當季農作物多次受同一中災害危害,只計算其中受災最重的一次。

  成災面積:指在受災面積中,農作物產量損失三成(含三成)以上的面積。

  絕收面積:指在受災面積中,農作物產量損失八成(含八成)以上的面積。

  8.1.3 本預案中熱帶氣旋,是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19201-2006)中所規定。即熱帶氣旋非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臺風、強臺風和超強臺風六個等級。熱帶氣旋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達到10.8m/s-17.1m/s(風力6-7級)為熱帶低壓,達到17.2m/s-24.4m/s(風力8-9級)為熱帶風暴,達到24.5m/s-32.6m/s(風力10-11級)為強熱帶風暴,達到32.7m/s-41.4m/s(風力12-13級)為臺風,達到41.5m/s-50.9m/s(風力14-15級)為強臺風,達到或大于41.0m/s(風力16級或以上)為超強臺風。

  8.2 預案解釋

  本預案由省農業廳負責解釋。

  8.3 預案生效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合肥市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1 總則

  1.1 目的

  為做好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的預防、應急處置和災后農業生產恢復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對我市農業所造成的損失,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有序、可持續地發展,特制定本預案。

  1.2 工作原則

  1.2.1 防控結合原則。樹立農業災害可持續治理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預防為主的方針,建立和加強農業重大災害的預警機制,健全測、報、防、救信息網絡,做到提早發現、及時報告、快速反應、有效控制。

  1.2.2 快速效能原則。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在災后第一時間,快速、準確傳遞災害發生地區、發生程度、損失情況等信息,為政府及時實施救助提供依據。同時,要統籌兼顧,科學安排,合理整合資源,降低減災救災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1.2.3 分級分工負責。市農業救災指揮部負責指揮、協調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救助工作,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責任分工認真負責,密切配合,確保救助工作順利開展。

  1.3 編制依據

  制定本預案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國務院《植物檢疫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農業部《關于印發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農辦發〔7〕號)、《安徽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合肥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4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全市范圍內突發性的農業重大自然災害事件。包括干旱、洪澇、農作物病蟲害、高溫熱害、低溫凍害、風雹、農業外來性檢疫有害生物入侵等。

  2 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

  2.1 組織機構

  2.1.1成立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由市人民政府分管農業的副市長擔任總指揮,市人民政府分管農業的副秘書長和市農業委員會主任擔任副總指揮,成員由市發計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交通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畜牧水產局、市氣象局、市供銷社、市農業委員會主管副主任(局副長)組成。

  2.1.2 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委員會,由分管農業防災減災工作的副主任擔任辦公室主任,市直相關單位業務處室負責人為辦公室成員。

  2.2 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及成員單位職責

  2.2.1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召開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會議,研究決定農業災害發生后應急處理工作的重大事宜,安排部署全市突發性農業重大災害應急工作;領導、組織和協調全市突發農業災害的應急處理工作,指導各地積極組織災區群眾開展生產自救,決定啟動和解除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預案;組織農業抗災救災工作組或專家組等,查看災情,及時了解和督導各縣(區)的農業防災救災工作;向市政府和省政府及省農業委員會、省財政廳等省級有關單位報告突發農業災害受災和應急工作等有關情況;協調涉及其他部門有關農業抗災救災的工作。

  2.2.2市農業委員會牽頭組織實施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預案,負責落實農業抗災救災措施,及時發布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報結果,組織統防統治,負責災后農業生產恢復。

  2.2.3 市畜牧水產局負責受災地區動物疫情的防疫、檢疫和撲滅工作,負責災區畜牧、水產業的生產恢復工作。

  2.2.4 市民政局負責安排農業受災地區重災民、五保戶、特困戶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做好救災款、物的發放工作;開展減災活動。

  2.2.5 市財政局負責落實突發農業災害應急處理所需的救災資金,并及時下撥到位,監督管理農業救災資金的使用,確保救災資金發揮應有的效益和作用。

  2.2.6 市發計委負責爭取落實農業抗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及災后恢復重建項目。

  2.2.7 市交通局負責農業救災所需物資的緊急運輸工作,確保災區道路暢通。

  2.2.8 市水務局負責發布水情、汛情信息,負責農業受災地區水利設施維修、技術指導和有關的業務工作,負責災區人畜飲水安全的有關保障工作。

  2.2.9 市林業局負責落實林業防災救災措施及遭受重大低溫凍害后林業生產的恢復和災區林木病蟲害的防治。

  2.2.10 市氣象局負責及時發布天氣預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指導災區及早采取預防措施。

  2.2.11 市供銷社負責受災地區改種補種農作物所需化肥、農膜、農藥等農資的調供。

  2.3 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2.3.1 匯總、核查突發農業重大災害和應急工作的有關情況,提出建議意見,及時報告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為指揮部決策提供依據。在指揮部決定啟動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預案后,牽頭實施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預案。

  2.3.2 研究提出農業防災減災工作計劃,召開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會議,安排農業防災減災的具體工作。

  2.3.3經常與有關部門聯系,及時收集、反映與農業有關的自然災害預測預報信息。

  2.3.4指導農業抗災救災和災后農業生產恢復工作,指導災區調整農業結構,推廣應用防災減災技術。

  2.3.5負責向省農業委員會、省財政廳申請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根據各地受災情況,提出農業生產救災資金的分配意見。

  2.3.6根據指揮部安排,負責儲備一定數量的農藥、種子等抗災救災物資。

  2.3.7了解和督導受災縣(區)和鄉鎮落實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措施。

  2.3.8在自然災害多發時期,組織安排人員值班,及時收集、核查災情,并報告災情動態。

  2.3.9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開展防治技術培訓與指導,抓好各項防治技術措施的落實。

  3 預測、預警

  3.1 信息監測與報告

  3.1.1 信息監測:根據相關業務職責分工和統一、高效的原則,市氣象局負責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監測,市水務局負責水情、汛情信息的監測,市植保站負責全市農作物病蟲害的檢測,各縣(區)負責農業重大災害發生信息的監測。

  3.1.2 信息報送:農業重大災害發生后,當地農業主管部門要在第一時間,通過電話或直接報告形式,向同級政府和上級農業主管部門報告災害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程度、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農業經濟損失、人畜受害情況、潛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況。在進行救災的同時,通過電話或書面形式,隨時報告有關確切數據及災害發生的原因、過程、采取的應急措施等情況。救災工作結束后,通過書面形式報告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出具有關危害與損失的.證明文件等詳細情況。

  3.2 預警

  3.2.1 市農業救災指揮部與各縣(區)、各有關部門均要建立應急值班制度,受理災情報告,按程序處警。

  3.2.2 市農業救災指揮部對各縣(區)、各有關部門的應急預警實行監督。

  3.3 預測預警支持系統

  市農業救災指揮部與各縣(區)農業救災指揮部和各有關部門應急值班系統要建立有線電話網,并通過專用寬帶光纖信道與其建立計算機網絡,保證信息傳遞高效、快捷。

  3.4 預警及發布

  以下情況應發布災害預警信息:

  3.4.1 重大干旱、洪澇、風雹、低溫(冷凍)、早霜災害發生,在一定區域內,危害情況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⑴ 農作物受旱災面積超過當地耕地面積20%以上,不能按時播種或播種后不能正常生長的;

  ⑵ 農作物受洪澇、風雹、低溫(冷凍)或早霜災害面積超過當地耕地面積20%以上,受災作物減產5成以上的。

  3.4.2 重大病蟲災害發生,在一定區域內,危害情況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⑴ 頻發高致災性病蟲(玉米螟、稻水象甲、稻瘟病、棉鈴蟲等)嚴重危害的面積超過當地作物面積的20%以上,可給農作物造成嚴重損失的;

  ⑵ 暴發遷飛性害蟲(東亞飛蝗、粘蟲、草地螟等),全市嚴重危害面積超過5萬畝以上,且蟲口密度大,若不予以控制,可給農作物造成重大損失,或可導致起飛遷移的。

  3.4.3 農業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入侵事件發生。

  3.4.4 外來有害植物入侵事件發生。

  農業重大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由所在縣級(含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農業救災指揮部發布。其他單位及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對外發布災害信息。

  3.5 預防控制

  3.5.1 組織準備。不斷完善農業防災減災組織,落實責任制。加強宣傳,強化有關部門和農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做好防大災抗大災的準備工作。

  3.5.2 預案準備。根據農業重大災害的發生規律,修訂完善不同類型災害的應急預案,確定防御重點。研究制定關鍵時段、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的農業抗災救災、恢復生產措施。指導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適應性種植,提高農業生產的避災抗災能力。

  3.5.3 工程準備。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農田設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養殖魚塘等的加固和防護。水利部門做好相關水利設施的維修、加固和改造,增強農田及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5.4 物資、技術準備。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儲備必要的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農藥、飼草料等救災物資。積極組織培訓,推廣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開展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攻關。

  3.5.5 適時防控。及時組織搶收已成熟的農作物,對尚未成熟和來不及搶收的農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防護措施。接到低溫凍害等災害預報后,及時與有關部門協調,立即組織、指導農民采取熏煙、覆蓋、灌水及噴施植物抗寒劑等相應防范措施。對牲畜圈舍、魚塘加蓋保溫設施,準備好飼草飼料。及時組織機防隊和群眾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適期防治。

  4 災害分級和應急響應

  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后,要及時啟動縣(區)以上應急預案,根據農業災害發生范圍、強度和受災面積,分四級啟動應急響應。

  4.1 Ⅰ級應急響應

  4.1.1 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Ⅰ級響應:

  (1) 受災面積(指因災害造成田間農作物產量損失10%以上的面積)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20%以上,或畜牧業預計因災損失300萬元以上。

  (2) 病蟲害發生面積占作物種植面積的50%以上。

  (3) 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Ⅰ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4.1.2 Ⅰ級響應行動

  (1) 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啟動市級突發農業災害應急預案,召開成員單位會議,安排部署救災工作,并報告市政府。同時將災情上報省政府及省農業委員會、省財政廳等省級部門。

  (2) 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派出救災工作組,深入災區調查了解受災情況,指導災區開展抗災救災工作。

  (3) 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災區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及時下達市級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同時,市財政、農業部門聯合向省財政廳、省農業委員會申請省級農業生產救災補助資金。

  (4) 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幫助災區調劑、調運恢復農業生產所需救災物資。

  (5) 監督縣、區農業部門落實救災應急措施,規范使用救災資金和物資。

  4.2 Ⅱ級應急響應

  4.2.1 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Ⅱ級響應:

  (1) 受災面積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15~20%,或畜牧業預計因災損失200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

  (2) 病蟲害發生面積占作物種植面積的35~50%。

  (3) 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Ⅱ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4.2.2 Ⅱ級響應行動

  (1) 召開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成員會議,研究部署救災應急工作,向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報告災情,申請啟動市級農業災害應急預案。市財政、農業部門聯合向省財政廳、農業委員會申請省級農業生產救災補助資金。

  (2) 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需要,決定是否派出救災工作組深入災區調查了解災情,指導幫助災區開展農業救災工作,是否下達市級農業生產救災補助資金。

  (3) 研究提出支持災區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

  (4) 根據災區要求,幫助災區調劑、調運恢復農業生產所需救災物資。

  4.3 Ⅲ級應急響應

  4.3.1 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Ⅲ級響應:

  (1) 受災面積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10~15%,或畜牧業預計因災損失10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

  (2) 病蟲害發生面積占作物種植面積的15~35%。

  (3) 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Ⅲ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4.3.2 Ⅲ級響應行動

  (1) 受災縣(區)政府立即召開縣(區)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會議,啟動本級政府應急預案,并向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報告情況,做出工作部署。

  (2) 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要求,縣(區)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派出救災工作組或專家指導組,調查災情,指導災區救災工作。

  (3) 研究提出支持災區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市財政、農業部門聯合向市財政局和市農業委員會申請市級農業生產救災補助資金。

  (4) 縣(區)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根據災區要求,幫助災區調劑、調運救災種子、農藥、肥料等。

  4.4 Ⅳ級應急響應

  4.4.1 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Ⅳ級響應:

  (1) 受災面積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10%以下,或畜牧業預計因災損失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

  (2) 病蟲害發生面積占作物種植面積的15%以下。

  (3) 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Ⅳ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4.4.2 Ⅳ級響應行動

  受災鄉鎮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立即啟動本級政府應急預案,并向縣(區)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報告情況。受災鄉鎮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派出工作組核查災情,加強農業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工作。鄉鎮財政、農業部門聯合向縣(區)財政、農業部門申請農業救災補助資金。

  4.5 應急解除

  當農業災害結束,農業生產恢復正常時,由同級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宣布應急解除。

  5 后期處置

  5.1 善后處置

  重大農業災害發生后,各級農業救災指揮部要組織人員,迅速深入災區,調查災情,幫助受災地區開展生產自救,恢復正常生產生活,并根據災害危害程度和范圍,對災害造成的損失做出評估、核實,寫出調查報告,上報上級機構。

  5.2 協調救助

  根據災區需求,及時協調有關部門,按照程序及時組織區域間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化肥、地膜、農藥、飼草料、柴油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調劑、調供。積極與銀行、信用社協商,幫助災區協調恢復生產所需貸款。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對農業損失、農業設施裝備財產損失的保險賠付等工作。

  6 保障措施

  6.1 物資保障

  各級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應根據需要儲備一定數量的農業抗災救災物資,以備救災應急。市財政每年在預算內安排部分資金,由市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根據指揮部安排負責儲備一定數量農業抗災救災物資,用于Ⅰ級、Ⅱ級應急響應。縣(區)財政也應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縣(區)農業抗災救災物資儲備,滿足Ⅲ級、Ⅳ級災害應急響應所需救災物資的調供。

  6.2 應急隊伍保障

  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負責組建訓練農業救災專業隊伍。市有關部門負責組建部門專業救災隊伍。市農業救災指揮部負責召集、派遣救災隊伍人員,前往災區開展現場指揮救援工作。應急救援第一響應隊伍由各區市縣農業救災指揮部在同級政府指揮下組織建立,并明確其工作要求與程序。

  6.3 職責保障

  各級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要完善內部責任制,保證應急工作有專人負責,并定期對救災應急工作專門技術人員進行培訓。

  6.4 資金保障

  各級財政部門本著特事特辦的原則,保證農業救災應急資金的需要。

  6.5 信息保障

  各級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要加強農業災害信息體系建設,實現上下暢通,達到早預報、早發現、早處置的要求。加強通訊設施建設與維護,保障應急工作中的電話、網絡等信息渠道暢通。

  6.6 宣傳保障

  各級突發農業災害應急指揮部要組織各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加強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

  7 附則

  7.1 名詞術語

  7.1.1 本預案所稱農業,專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

  7.1.2本預案中農業重大災害,是指低溫凍害(含冷害、霜凍、冰凍、雪災、寒露風等)、農作物病蟲害(小麥條銹病、粘蟲、棉鈴蟲、馬鈴薯晚疫病、蝗蟲、農田鼠害、草地螟、蘋果蠹蛾等)等危害農業生產的突發性災害。

  7.2 預案管理

  本預案由市農業委員會制定,并負責解釋。

  7.3 聯系方式

  市突發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聯系方式:

  電話:0551-3538448,傳真:0551-3538449。

  7.4 預案生效

  本預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銀行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相關文章:

醫院自然災害應急預案12-09

校園自然災害應急預案12-09

縣自然災害應急預案12-09

國家自然災害應急預案12-09

各類自然災害應急預案12-09

酒店自然災害應急預案12-09

農業自然災害應急預案12-09

關于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12-09

學院自然災害應急預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