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輩出的內史第抒情散文
走進井然有序的上海浦東川沙新鎮南市街口,騁目流眄,一座鮮為人知的深宅大院豁然入目。細細端詳,門楣鑲嵌的“內史第”三個粲然可觀的大字,仿佛帶著歷史的氣息,浩浩蕩蕩、撲面而來。我心如撞鹿地走進崢嶸軒峻的“內史第”,宛若走進了歷史的天空,一段老宅塵封的記憶竟在不經意間驟然打開。
沈樹鏞與內史第
楚楚不凡的“內史第”原名叫沈家大院,為沈樹鏞祖上所建。清咸豐九年(1859年)沈樹鏞中舉,官至內閣中書,由此沈家大院改名“內史第”。官位不高的沈樹鏞是個博學多才的人,酷愛秘籍、書畫、金石、碑帖,收藏極為豐富,以致同時代的學者俞樾都久懷慕藺地說:“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于江南。”更值得一說的是,沈樹鏞于1863年獲得了一份宋拓的《熹平石經》,又稱《漢石經》。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雖然其他地方也陸續出土過《漢石經》的碑石,但大多殘編斷簡,因此沈樹鏞所藏彌足珍貴。彌足珍貴的《漢石經》成了沈樹鏞的心肝寶貝,他甚至把書齋也改名為“漢石經室”,引得人們紛至沓來,考證、題詠,亹亹不倦。沈樹鏞病逝后,“漢石經室”的藏品部分流散,“內史第”輝煌不再。
黃炎培與內史第
說到“內史第”的沈家,不得不說黃家。黃家與沈家有著密切的親戚關系。黃炎培祖父黃典謨是沈樹鏞的姐夫,外祖父孟慶曾是沈的妹夫,而沈樹鏞之子沈肖韻又是黃炎培的姑父。因為兩代親上作親,所以黃家四代都居住于此。1878年10月1日,黃炎培誕生在“內史第”。“內史第”為黃炎培青少年時讀書、求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漢石經室”的大量碑帖、典藏古籍、近代中外名著,都成了他獲取知識的源泉。盡管翩翩年少的黃炎培枕典席文,但對他世界觀形成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還是姑父沈肖韻。黃炎培少時學問、道德以及愛國思想,多受姑父沈肖韻的循循善導和諄諄教誨。他搦管操觚的《題肖韻姑父遺像》詩前言道:“川沙百年來文化中心,必推我姑父沈肖韻先生家,先生稟承家學,器識文藝,為時推重,與物無忤,對之如飲醇醪。甲午后,銳然以新知識授我后進。”
宋嘉樹與內史第
宋嘉樹,海南文昌人。1886年,留學美國后受美基督教會派遣回國,來到上海開始傳教生活,后停止巡回傳教來到浦東,成為川沙地方傳教士。宋嘉樹因深愛倪桂珍而與之成婚。倪父曾受教于沈樹鏞,便向沈家租借“內史第”第二進西廂南側上下四間房,做女兒女婿的新房。于是,宋嘉樹和倪桂珍這對情深伉儷便住進了“內史第”。
琴瑟調和的宋嘉樹和倪桂珍在“內史第”先后生下了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直到1904年全家才離開川沙遷至浦西。宋慶齡在“內史第”生活了11年,宋子文在“內史第”生活了10多年,宋美齡在“內史第”生活了7年。在此期間,宋嘉樹對子女面命耳訓而不失關懷備至,開明大度而不加放縱不羈,贏得街坊四鄰嘖嘖稱羨。宋嘉樹為實現對子女“不計毀譽,務必占先”的'目標和愿望,把6個孩子全部送往美國,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西方思想的熏陶,這為宋氏姐弟后來步入政治,主宰中國現代歷史提供了文化基礎和外部條件。
胡適與內史第
胡適原籍皖南績溪縣上莊村,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東門胡家合伙經營的“瑞馨泰”雜貨店。早在清嘉慶年間,胡適的高祖就在浦東川沙開茶莊,店號“萬和”。“萬和”經營有方,囊橐累累,到他祖父時已大大發展,并在浦西及外地增開分店。1892年2月,胡適父親胡鐵花奉調前往臺灣,臨行前將妻兒帶到川沙“萬和”茶莊安置。茶莊有三大間門面,里面樓室也頗寬敞,但已作為制茶場所和工人宿舍,安置無果,胡鐵花只得將胡適母子安置到離“萬和”茶莊不遠的南市街“內史第”居住。于是,胡適便在這里生活了一年多,與“內史第”有了不解之緣。
黃自與內史第
音樂教育家黃自是黃炎培侄子,1904年3月23日誕生于川沙“內史第”東廂房二樓南房。黃自幼年在川沙小學堂求學,后入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曾先后在奧柏林音樂學院和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獲耶魯大學音樂學士學位。其瀝血叩心的畢業作品《懷舊》序曲,為我國作曲家所作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1929年回國后,相繼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國立音專理論作曲組任教。音樂家賀綠汀、劉雪庵、陳田鶴、黃貽鈞、錢仁康、林炎翁等都出自黃自門下。抗日戰爭期間,黃自審時度勢,寫下了慷慨激昂的大型愛國合唱曲《抗戰歌》、《旗正飄》、《九一八》、《熱血》等,為我國的音樂事業做出了卓爾不群的貢獻。
走出“內史第”,思緒依舊在高墻老宅中盤踞不去。是啊,通過解讀“內史第”,我們不但了解到了中國的百年史,也了解到了名人志士在那些崢嶸歲月里為民族振興而不懈求索的曲折歷程。云思霞想、感今惟昔,一種敬佩之情從我心底扶搖而起,經久不息……
【名人輩出的內史第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4.第N個雨夜的散文
6.守望的抒情散文
7.遲暮的抒情散文
8.打工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