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山下散文隨筆
愚公移山的故事不知流傳了多少年,感動了多少人。今天,我們還得提倡愚公移山的精神,但側重其精神不一定要動真格地移山,移山,那是個笨辦法。這是小港街道江家山村村民對解決“出山難”問題的共識。
位于老鷹山、布陣嶺下的江家山村,因有一條南北走向長約三四公里的黃蛇山橫臥擋道,使這個村落變成了一塊小小的盆地。多少年來,人們要出村子,就得從“黃蛇”的背上爬出去——翻山。盡管這黃蛇山并不是很高,但翻越一次也讓人們累得夠嗆,緣于此,這里的人們生產方式要比別處落后一點,生活水準要比別處“退板”一些。循規蹈矩的村民清一色地“摸六株”,飯能夠吃飽,衣也能穿暖,但手頭可供改善生活的零花錢甚微。過慣了節儉光景的村民一年四季就靠咸菜湯、臭冬瓜、醬豆腐作主菜打發日子。
上個世紀80年代,村民們提出了在黃蛇山中段截個口子的設想,在鎮政府的支持下,村里的男女老少齊上陣,在黃蛇山腰間動土,奮戰數月,一個2米多寬的口子終于被開掘出來,村民們從此免受了出村爬山之苦。可是,社會發展得飛快,沒幾年功夫,人們出村已不習慣于步行,而要借助于大大小小的車輛了。按理,2米寬的道路也足夠人力車和小型車輛行駛,可要命的是,山外又有一條屬于小浹江分支的河流擋道。
誰都知道,凡有河流之處必有橋梁,那條河上也確實有橋,并且是難得的“雙橋”,因那河中心有一塊巴掌大的陸地,那橋也因此架設了兩座。令人無奈的是,這“雙橋”的功能連一橋都不如!因這兩橋之中有座身分特殊的古橋喚做“堰山碶”,屬于需要嚴加保護的文物,連行人都不準通行,更不用提車輛了。毗鄰的那座水泥橋的功能深受“牽連”,風吹雨打,無人問津,天長日久,淪為廢橋。好多年來,一些搞企業做生意的村民打了“的”或是雇了貨車,車只能在通途路邊嘎然而止,不能開進村來,村民們好困惑呀!
改革開放的`春風越吹越強勁,江家山人又一次為出山的問題作認真的思考。2002年,村委會在鎮政府的指導下,經過研討論證,大膽引進了一家采石場。那采石場主看中了山里豐富的石資源,顧不得細想便掏出150萬元為村里筑了條長1000米8米寬的水泥路,與勾通北侖、寧波的通途路相接。采石場主何以如此慷慨?因他的石料得由重型車輛運輸出去,路不通,他光采石子不成了傻蛋么!呵呵,今日愚公長智慧了,過去解放軍智取華山,他們動了點腦子,智取了一個老板,便免去了當年老愚公挖山不止的煩惱與勞累!
人常說,若要富,先筑路。這些年,江家山村的村民真正認識到了路的好處。如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的道路使村級經濟如虎添翼,老鷹山下的雜邊地建起了一幢幢廠房,一批小工業辦了起來,集體可支配收入年年看漲,由以前的不足十萬,提升至二三十萬,據說兩三年內可漲至七八十萬。村里的年輕人更是活躍異常,他們與外界的聯系廣泛了、密切了,有的外出打工、經商、承攬手藝活兒,有的在村里辦起了自己的企業,成了業主。外來打工者也開始摸進村來,或務工或安家。一些熱衷于田地活兒的農家,種植的花卉、蔬菜、小水果能十分方便、及時地上市了,值錢了,小日子也越過越有滋味了。
【老鷹山下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1.上山下山
2.兩界山下有你我
4.冰山下的情緣散文
6.王灣:次北固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