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歲月抒情散文
是那個時代選擇了我。我是當年的生產大隊長,后來的工農兵大學生。我很幸運,非常滿足成為國家干部,享受到公務員待遇。說起來,我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做人的機會。愛在心里,一吐為快。
在學校,在學校我是生產隊小隊長的身份。有一天,學校勞動,回填新教學樓基礎。班主任讓我負責安排分工,我十分高興接受任務。因為,這是我的真本事。我們這期學生中,有三分之一還多來自農村生產大、小隊。我安排別人是二人抬土,我是挑土。女同學是二人抬小一點的筐。其實我是有意思的照顧女同學。她們明不明白,那我就不知道了。中午打飯時,我還為一位女同學搶先打來飯菜。她還熱情的謝謝我,我心里美滋滋地,那就不用說啦。至今回想起來,還覺得心里熱乎乎的。在那個當時,學校的各項規定不少,尤其是學校內“戀愛”那是硬性“禁區”,搞不好是要被“開除學籍”的,這真不是嚇唬誰。今天來說,也不是隨便鬧著玩的。我當時把這看做是“暗送秋波”吧。好在別的同學不太在意我的做法,也就沒什么了。那時學校能吃上大米白面,在我們農村來的學生眼里,那可是很了不起的事。我們在家里,一年到頭是玉米、土豆,多少輩子啦不知道。能夠供上溜就不錯了,每到六、七月份,就向生產隊借糧,到秋收分糧時,一扣就所剩無幾了。不怕人笑話:上學初時,剛上課就盼著到中午好吃飯,那時覺得時間過的太慢了。特別是,只要是勞動還有加饅頭的待遇,多好啊!平時我的吃飯標準那是定量地:四兩饅頭一個粥,半塊紅方一個豆。天天如此,一混就是三年多。在班里,我的學習成績真不是落后的。好時光過的太快了,我真沒有過夠就要畢業了。現在真是難以忘記那段決定我人生進退的幾年。我有啦學歷和知識,很受家鄉人羨慕,家里人不用說有多高興,親戚朋友都為我祝福,特別高興的是父親母親。我十分清楚的記得,爸爸媽媽當著我和弟弟妹妹的面說:你大哥當兵,被評上“五好戰士”,獎狀你們都看見了,算是放心了。你是鄉親們把你送出去的,畢業打算怎么辦?我不加思考的隨口答:服從組織分配。爸爸媽媽沒有再說什么。其實我已暗下決心,回到生我養我的地方(公社)。回到學校后,有一次,我經常幫著打飯的那位女同學,突然問我:畢業后,你還回家鄉嗎?我說:家鄉還是有感情的,農村的'生活水平還是很困難,我還是回去一起克服困難吧。我趕緊追問一句:你愿意繼續和我是同學嗎?她說:同學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一起為緣份努力可以吧!有了這微許的安慰,我們就這樣在朦朧中依依不舍得畢業了。我沒想到,她卻把一只自來水鋼筆送給我,我再激動中收下了。我真的回到了家鄉,開始了我不平凡的新生活。回到家鄉報到,我當上了公社農科站負責人,是家鄉大隊包隊干部。就這樣,我和她,一別已經38年啦。
1984年5月的一天上午,我旁邊的老式搖把電話響啦。我拿起聽筒,里邊傳來一位很熟悉但似乎又陌生而又十分親切的女聲音:“請問您是勝利村嗎?”“是!您是。”“我是你的同學。給你問好了!”此時此刻,我的心跳在加速,呼吸聲在變粗,甚至說話有些口吃。好在身邊沒有同事在,好歹心情平靜下來。她卻在電話中安慰我說:“這幾年工作干得很不錯,有能力,我沒有把你忘記,你知道嗎?你們村小煤窯發展到20多處,單產盈利均百萬,為你祝賀!”“謝謝您支持!”“但是,我必須提醒你呀?”“我虛心接受!”她說:“你必須首先抓安全,你可是法人代表,責任第一人。”“是,我的壓力很大,可以說,睡覺都得睜一只眼,我非常謝謝您!”打電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我的那位女同學。我已知道,她現在已經是身為市級領導。她接著問我:“你一個村就有這么多處小煤礦,我會支持你和老百姓一起富起來好吧?有機會我要去看看你”我趕緊說:“我一定會富起來,等待您能來,好好招待您。謝謝您!”她說:“好!再見!”我放下電話,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幾年后,我的父母因身體不好,先后因病相繼去逝。臨終時留下叮囑:“好好工作,家里外面要團結,做正直的人,要對得起鄉親們!”1987年,根據工作需要,黨委政府決定:由我來做專職計劃生育主任,接替老同志挑這幅擔子,這一干就是八年。1988年,在全鎮各級干部的努力拼搏下,我們鎮先后榮獲“省、市、縣計劃生育先進工作單位”。縣、市領導在表獎大會上說:“感謝所有為計劃生育國策沖鋒陷陣的英雄們!向你們致敬!這是一項永遠造福后代的偉大事業!”就在這一天,我的領導、我的同學,她也打來電話祝賀我。我非常高興:她心中還有我。1999年以后,從事衛生教育專職工作19年,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取得滿意的成績。全鎮三萬多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獲得國家醫療補助。建設新農村,改廁三千多戶。90%戶吃上自來水。先后新建校舍(教學樓)11處。
今天,我已退休,組織需要,很榮幸再任“關心下一代”工作常務副主任一職。愿意工作。以真正做人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報答老人寄托;報答老同學的支持;也算實現了我的心愿。
是這樣,我知道,我是一廂情愿。但我心里從來就沒有把你忘記過;我終于敢告訴你:我也沒有忘記您哪!我的人生底線是:努力工作;奉獻到老。已經證明,不但自己做到,教育后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用老同學送給我的這支金筆來續寫暮年“知行合一”的圓滿結局。我已經相信人生真愛永遠不滅,祝愿我們的同學之情永存。
【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歲月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3.我們一起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