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改革探索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 非計算機專業 教學體系
論文摘要:分析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以下教學改革嘗試:重新整合教學內容,根據教學規律組織教學內容,建立比較合理的教學體系。改革措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我國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已經近三十年了,它為推廣信息化技術、培養復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計算機學科的理論和技術地飛速發展,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嚴重滯后,本文探討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改革嘗試。
1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辦公軟件、計算機網絡基礎、Internet應用、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程序設計基礎。知識點多、內容繁雜,有些知識過于陳舊。計算應用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計算機發展歷史、計算機分類和應用介紹等低級陳舊的知識還充斥在教材中。大學計算機基礎是為一年級文理科新生開設的一門公共課,文科學生不需要了解計算機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不是所有理科學生都需要這部分知識,主要是利用計算機進行過程控制時需要,并且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中講授的內容僅僅是一點皮毛,但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新生接受這些知識很困難。個人電腦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電子工具,生活中的電子設備比比皆是,人們只要會用即可,很少去了解它的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所以計算機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應從大學計算機基礎中刪除。Internet改變了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應用Internet技術是大學生必備的技能。“計算機網絡”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的分類、體系結構和局域網的組成、分類以及組網技術,對于學生來說既難于理解又沒有實際應用價值,實用的Internet應用技術反而比較少。
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對于教材中偏重于原理性知識地介紹,理解和接受都有一定的困難,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材內容完全根據知識體系結構來組織,沒有考慮教學體系結構,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大學計算機基礎教材很多,內容大同小異。開篇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內容陳舊、枯燥,其中原理性的知識難于理解。隨后的操作系統基礎知識,對于沒有計算機專業基礎的學生來說太抽象,例如軟件系統、操作系統的概念,由于學生沒有具體地編寫程序的體驗,只能機械地背誦和接受這些枯燥的術語。操作系統實驗受制于知識內容的限制,只能一招一式地練習,例如文件和文件夾的操作非常重要,學生只能反復地練習建立、刪除和重命名文件夾,機械地重復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緊接著的辦公軟件內容,基礎好的學生認為中學學過就不認真,基礎差的學生幾乎不會使用,給組織教學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多媒體軟件和網站建設內容,每一個部分都需要開設一門課程學生才能掌握,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但是由于之前的教學內容已經占據了大量的課時,只能淺嘗輒止,有限的課時所講授的知識很難使學生掌握這部分內容。綜上所述,教學內容的選擇和體系結構組織上的'不妥,是造成學生學習該課程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改革探索
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根據知識相關性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個模塊:
(1)計算機軟硬件基礎、操作系統、辦公軟件和程序設計基礎;
(2)計算機網絡基本概念和Internet應用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站建設,信息安全和計算機病毒;
(3)多媒體技術。
第一個教學模塊的體系安排為辦公軟件、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軟硬件基礎和操作系統,指導思想是以辦公軟件為點,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軟硬件基礎和操作系統基本概念為面,以點帶面,依托辦公軟件的教學融合相關的基本概念,突出知識的直觀性,降低抽象程度,便于學生接受。教學過程中依托辦公軟件操作步驟的講解,引出菜單以及單擊菜單的實質講授程序設計的基礎知識;提出問題“計算機如何存儲輸入的文字”,通過引導學生解剖Word軟件的操作過程,講授計算機硬件系統的基礎知識;計算機可以自動地為人類處理許多問題,這是任何其它電子設備所不具備的、計算機獨有的特征,也是一個現代人所具有的基本常識,分析這種現象引入操作系統的概念,講授有關知識;最后,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概括得出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組織結構以及相關知識。雖然學生在中學的信息技術課學過Word軟件,但是對于程序設計和操作系統等基礎知識基本上不了解,通過以上的教學改革措施不僅使學生學會了操作,而且理解操作步驟的實際意義,達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枯燥和抽象的名詞術語和概念與操作步驟聯系起來后具體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由于辦公軟件的操作重復性大,便于訓練學生使用計算機的技能,辦公軟件教學結束后全部學生都能熟練地操作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實驗內容就不成為教學難點了。
第二個模塊的教學從即時通訊軟件(例如QQ天軟件)和收發郵件的學習開始,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大,結合具體操作講授計算機網絡的有關理論基礎。帶領學生登錄我院圖書館網站,結合查找文獻資料的教學講授數據庫技術的基礎知識,緊接著進行建立網站的實驗教學,時間安排上將理論知識的講授與操作實驗進行有機結合。教學過程中結合瀏覽網頁對學生進行信息安全的教育,講授計算機病毒的有關知識。通過以上教學的實施,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地操作計算機,也具備了必要的理論基礎知識,第三個模塊的教學基本上沒有難點了,主要進行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利用網絡查找學習資料的探索。
3 結語
教學內容的取舍和體系安排是否得當,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應用型本科院校招收的新生,接受抽象理論知識的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弱,根據這個特點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進行了一定的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小莉.構建面向應用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體系[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6):68-70.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8.
[3] 馬玲.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J].硅谷,2008(19).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改革探索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