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方法論》復習試題及答案
《經濟學方法論》復習試題及答案
一、名詞解釋:
1.邏輯—— 有關思維與推理形式的一種科學規定。
2. 數據——為方便使用而按既定的邏輯規,對“標準量”的一種變換了的表達。
二、判斷題(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好的理論一定能直接解決現實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理論走向應用無須要有一個來自理論體系外部的根據。(╳)
2.大規模的計劃經濟體制在20世紀的實踐一般都呈現出數據的始真后假。(∨)
三、填空題:
1.市場經濟的核心和基礎在于它的價格機制,而價格機制發揮作用的最終方式有賴于買賣雙方對商品的討價還價。
2.社會主義國家的統計工作有一條基本經驗統計加估計 ,上下通通氣。
四、單選或多選題(將正確答案的符號寫在題后括號內,正確答案不一定僅一個):
1.總結出擇優分配原理的人是(D)
A. 歐幾里德 B. 奧卡姆 C. 達爾文 D. 茅于軾
2.馬克思認為一門科學只有在成功地應用了哪一學科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C)
A.哲學 B.邏輯學 C.數學 D.經濟學
五、簡答題:
簡述循環證明,并舉出具體事例予以說明。(第七章第一節)
答:循環論證:在作邏輯推理性質的證明時,前提與結論互為根據,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怪圈。
舉例:翻開《現代漢語辭典》,隨便查詢一個詞匯的釋義,例如:“標準”。查的.結果是: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有了詞
典上的這個解釋,我們好像明白什么是“標準”了。但細細想來,這里還存在一個邏輯上的漏洞。“標準”是用“準則”來
解釋的。那“準則”又是什么呢?查的結果:準則是言論、行動所依據的原則。再查,原則就是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標準。
又繞回來了。這種“繞圈子”式的解釋,就是邏輯上所說的循環論證。
六、論述題:
根據本課程的基本觀點,論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待完成的關鍵課題。(271-273)自己再和對對,可能有漏項
答:(1)馬克思沒有解決“勞動有量,量能把握”的原因在于:一是把“產品的價值和效用在數量上均為已知”作為前提,
二是在純理論研究階段可以先不考慮價值的具體數據問題。
(2)當理論走向實踐時,必須以數據作為聯接二者的橋梁,但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是排斥市場的,即沒有數據
發生器。
(3)恩格斯試圖解決數據發生器的問題但沒有解決。
(4)有待解決的關鍵課題是如何確定社會必要勞動的標準單位:對于如何確定一個可資實用的、社會必要勞動的標準單位,
馬克思沒有作更多的研究。正因為如此,各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角度,一再吶喊需要解決勞動的
標準問題,表明對包含在產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如何把握,是一個最需要加強的薄弱的部分。
【《經濟學方法論》復習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