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方法論》試題及答案
《經濟學方法論》試題及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公理化方法——人們在建立某一學科的邏輯體系時,從少數不加定義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證明的公理出發,運用邏輯演繹規
則推出并證明該學科其余結論的方法。
2.奧卡姆剃刀——如果有兩個方案都可以解決同一個問題,那么我們選擇概念少的和邏輯簡單的,而將那些空洞無物的所謂
“普遍原則”剔除,后人將之稱為奧卡姆剃刀。
二、判斷題(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寧可失之武斷,也不失之含糊;寧可說的錯誤,也不說的藝術”的觀點符合證偽原則的思想。(∨)
2.標準的選定一開始就是客觀的。(╳ )
三、填空題:
1.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提出的 試錯 方法,被認為是檢驗和發展科學理論的唯一方法。
2.能否設計出這樣一種體制,使之既有公有制在起點上的公平,又有市場經濟在終點上的`效率呢?的確,這是一個十分具有
挑戰意味的課題。
四、單選或多選題(將正確答案的符號寫在題后括號內,正確答案不一定僅一個):
1.能成為“標準量”涉及三個要求,其中的兩個是( AD )
A.同一性 B.精確性 C.相容性 D.可加性
2.科學研究中不同范式之間往往不具有(A)
A.通約性 B.同一性 C.精確性 D.完備性
五、簡答題:
簡述可容性差異,并舉出具體事例予以說明。
答: 可容性差異指的是,雖然標準發生了飄移,或測度不十分精確,但所發生的差異不明顯,是可以容忍的或不必計較的. 比如,
買一袋25千克重的大米,實際并不是準確的25千克,而是多了或少了不到10克,買賣雙方都不會去計較,甚至不會覺察出這點差
異.買兩米衣料,實際上多了或少了不到1公分,也于買賣雙方無關緊要.反過來,真要為這點差異計較,那就要去尋找更加準確的
秤和尺,還不夠麻煩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應也不可能去追求絕對的”好”和”精”.無論你是購買商品,還是選擇工作,甚至于找愛人,與其踏遍世
界去追求最優,不如從實際出發去尋求滿意.
六、論述題:
運用相對性原理,論述什么是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指出它們在公平與效率方面的特點或利弊。
答:計劃經濟是一個范圍很大的體系,涉及社會各個方面. 國的經濟改革一直以來就是在拋棄計劃的體制,這個過程新并沒有
結束.
經濟改革最早是1978年從農村開始的,改農村公社的高度統一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在農村改革取得成
功后,開始了城市工業的改革.國企改革后來成為經濟改革的中心,一直延續到現在.
計劃經濟體制除了經濟方面外,還有社保、醫療、教育等一些社會方面。國的改革到現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大產業發展迅
速,市場機制逐步完善并良好發展。目前面臨較大的問題正是社保、醫療這些公共部門方面。如看病難、社會保障落后等,
這些部門的問題已經形成經濟增長的瓶頸,亟待解決。
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勵約束機制失靈,價格對經濟沒有指示性,由此導致勞動者積極性底、市場資源得不
到合理配置,最終結果是經濟得不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國經濟改革其實是改變這種體制,引入市場競爭,實現資源
合理配置,充分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最終增強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市場經濟體應該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產品市場是開放的,除了自然壟斷行業之外,其他行業應該有相當程度的競爭性,
國家對產品流通的控制應該比較弱。第二,要素市場是競爭性的,國家對要素流動的控制應該比較少,這就要求在競爭性領
域保持相當比重的私有制經濟,并且勞動者的權利應該是平等的,否則勞動力市場就談不上自由競爭。第三,政府服務應該
是規范的、透明的,政府政策的制定應該以民主制度為基礎,這樣會降低企業經營的風險。第四,市場應該是開放的,在國
際產品市場上應實行自由貿易原則,在資本市場上也應該有一個相當的開放度,且匯率政策應該以貨幣自由兌換為基礎。
【《經濟學方法論》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