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試題及答案
西方經濟學指產生并流行于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范式。以下是由陽光網小編整理關于《西方經濟學》試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西方經濟學》試題
一、簡釋下列基本概念:
1、稀缺 2、自由物品 3、經濟物品 3、機會成本 4、生產可能性邊界 5、自給經濟 6、計劃經濟 7、市場經濟 8、混合經濟 9、微觀經濟學 10、宏觀經濟學 11、實證分析 12、規范分析 13、存量 14、流量 15、局部均衡 16、一般均衡 17、理性人 18、內生變量 19、外生變量。
二、單選題:
1、經濟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錢購買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一國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內一點表示( )
A、通貨膨脹 B、失業或者說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
C、該國可能利用的資源減少以及技術水平降低
D、一種生產品最適度產出水平
3、生產可能性曲線說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國資源總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經濟資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則只有減少Y物品生產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產
C、改進技術引起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內移動
D、經濟能力增長唯一決定于勞動力數量
4、下列命題中哪一個不是實證分析命題?( )
A、1982年8月聯儲把貼現率降到10%
B、1981年失業率超過9%
C、聯邦所得稅對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會保險稅的課稅依據現在已超過30000美元
5、以下問題中哪一個不屬微觀經濟學所考察的問題?( )
A、一個廠商的產出水平
B、失業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聯邦貨物稅的高稅率對貨物銷售的影響
D、某一行業中雇傭工人的數量
6、 經濟學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
A、一個模型為驗證一種假設所必需
B一個模型可幫助弄清和組織對一個論點的思考過程
C、一個模型為決定一個指數所必需
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實際變量
7、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場經濟 B、個體行為 C、總體經濟活動 D、失業和通貨膨脹等?
8、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 )。?
A、計劃經濟 B、經濟總體狀況,如失業與通貨膨脹?
C、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 D、計算機產業的價格決定問題?
9、實證經濟學( )。?
A、關注應該是什么 B、主要研究是什么,為什么,將來如何
C、 不能提供價值判斷的依據 D、對事物進行價值判斷?
10、下列哪一項會導致生產可能線向外移動( )。?
A、失業 B、通貨膨脹 C、有用性資源增加或技術進步?
D、消費品生產增加,資本品生產下降?
11、人們在經濟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進行選擇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產品效用的不同 B、人們的主觀偏好不同
C、經濟資源的稀缺性 D、經濟資源用途的不同
三、簡述題:
1、你認為研究人們的消費問題是屬于微觀經濟學現象還是宏觀經濟學現象?
2、什么是經濟理性主義?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符合這個原則的,有沒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為,自私自利和損人利己是理性的還是反理性的,為什么?您給出的答案是實證性的還是規范性的?
3、經濟學中的均衡的含義是什么?
《西方經濟學》試題答案
一、簡釋下列基本概念:
1、稀缺:指經濟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研究的前提。相對于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而言,資源總是稀缺的,這就產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資源用于諸多用途以滿足人類需要的經濟學。
2、自由物品:指人類無需通過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陽光、空氣等,其數量是無限的。
3、經濟物品:指人類必須付出代價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須借助生產資源通過人類加工出來的物品,其數量是有限的。
4、機會成本:當把一定經濟資源用于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另一種產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這種產品市場上的機會成本。
5、生產可能性邊界:表明在既定的經濟資源和生產技術條件下所能達到的各種產品最大產量組合的軌跡,又稱為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社會生產在現有條件下的最佳狀態。
6、自給經濟:即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特征是每個家庭或每個村落(經濟體)生產他們消費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極少數消費品與外界交換。在這種體制下,資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直接消費決定,經濟效率低下。
7、計劃經濟:即國家指令性經濟或命令經濟。其特征是生產資料歸政府所有,經濟管理像一個大公司。在這種體制下,用計劃來解決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
8、市場經濟:即用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式。其特征是產權明晰,經濟決策高度分散。這種經濟為“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指引,資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競爭的市場中的價格機制來解決。
9、混合經濟:即市場經濟與政府干預經濟相結合的經濟形式。其特征是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和國家所有相結合,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相結合,也是壟斷與競爭相混合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憑借市場制度來解決資源配制問題,依靠國家干預來解決資源利用問題,被認為是最好的制度,能夠使效率和公平得到較好的協調。
10、微觀經濟學:以單個經濟單位(居民戶、廠商以及單個產品市場)為考察對象,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主要內容包括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場上均衡理論、收入分配理論、福利經濟學和一般均衡理論等。
11、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總量是如何決定的以及相互關系。總體經濟問題包括經濟波動、經濟增長、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進出口貿易和國際收支等。
12、實證分析:考察經濟現象是什么,即經濟現狀如何,為何如此,其發展趨勢如何。市政分析要求,一個理論或假說涉及到的有關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不僅要能夠反映或解釋已經觀察到的事實,而且要能夠對有關現象將來出現的情況做出正確的預測。實證經濟學具有客觀性,西方經濟學家把實證經濟學定義為目的在于了解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分析。
13、規范分析:以一定的價值判斷作為出發點,提出行為的標準,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準。力求回答應該是什么的問題。規范經濟學不具有客觀性,西方經濟學家把規范經濟學定義為對于政策行動的福利后果的分析。
14、存量:一定時點上存在的變量的數值。
15、流量: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量變動的數值。
16、局部均衡:假定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來分析某一時間、某一生產的某種商品(或生產要素)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決定。
17、一般均衡:把整個經濟體系視為一個整體,從市場上所有的價格、供給和需求是相互影響、互相依存的前提出發,考察各種商品的價格、供給和需求同時達到均衡狀態下的價格決定。
18、理性人:在經濟分析中,需要假定進行經濟決策的主體(居民戶、廠商、政府)都遵循一定行為準則,這一行為準則是既定目標的最優化,但理性人不一定完全是自私自利的。
19、內生變量:指由經濟模型內部結構決定的變量。
20、外生變量:指不是由經濟模型中的變量決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決定的變量。
二、單選題:
1、D 2、B 3、B 4、C 5、B 6、B 7、B 8、B 9、B 10、C 11、C
三、簡述題:
1、你認為研究人們的消費問題是屬于微觀經濟學現象還是宏觀經濟學現象?
答:研究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問題屬于微觀經濟學現象,也就社會消費問題屬于宏觀經濟學現象。
2、什么是經濟理性主義?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符合這個原則的,有沒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為,自私自利和損人利己是理性的還是反理性的.,為什么?您給出的答案是實證性的還是規范性的?
答:經濟理想主義認為人在經濟生活中總是受個人利益或利己的動機所驅使,總能認真地對各種可能的抉擇權進行比較,以便找出一個能使他耗費給定的代價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的所謂最優方案。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花費一定金錢買進消費品時總力求消費品提供最大效用,廠商經營總力求利潤最大,要素出售者生產要素則力求收益最大。總之,人們無論從事何種經濟活動,都力求能帶來最大利益,帶來最大限度滿足。一切頭腦正常的人,即所謂有理性的人都會這樣行動,不可能有所謂“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為。然而,理性行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損人利己的。因為如果人們不把自私自利和損人利己作為自己行為所追求的目標,而把助人為樂看作是自己行為準則的話,則自私自利和損人利己就不會成為他們的理性行為。當然,在自私自利或損人利己主義者看來,自私自利和損人利己行為就是理性行為。可見,如果我們說,理性行為不應該是自私自利或損人利己的行為,這種說法實際已經是規范性的而不是實證性的了。
3、經濟學中的均衡的含義是什么?
答:均衡原本是物理學中的名詞。它表示,當一物體同時受到來自幾個方向的不同外力作用時,若合力為零,則該物體將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均衡。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把這一概念引入經濟學中,指經濟中各種對立的、變動著的力量處于一種力量相當、相對靜止、不再變動的境界。這種均衡一旦形成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離開原來的均衡位置,會有其它力量使它恢復到均衡,即衡定的均衡。均衡可以分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西方經濟學》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