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小學古詩教學雜談論文

時間:2018-11-22 19:49:49 雜談 我要投稿

小學古詩教學雜談論文

  【摘要】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明珠,人人喜學愛讀。小學語文課本中,編入了三十多首古詩,有利于小學生從優秀的古代文化中吸取營養,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筆者就小學古詩教學談幾點看法。

小學古詩教學雜談論文

  【關鍵詞】古詩教學 講問

  一、講與問

  古詩教學存在的問題,是重串講、輕提問。有的老師認為,古人的生活習慣和現在人的生活習慣大不相同,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又有明顯的區別。所以,古詩教學離開串講就無法進行。

  筆者認為,以上的認識是片面的。串講應在適當的場合進行,不能過分強調,因為它阻礙了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如古詩《草》中,針對“離離”和“原上草”教學片斷:師:這首詩中的“草”長在什么地方?生:長在原野上。

  師:誰來說說我們在電影中、圖片上見到的草原和原野的景象?生:原野很廣闊,原野上的草又多又茂盛,一陣風吹來,就像大海中的.波浪在起伏。

  這樣很輕松地就把難點解決了。

  又如古詩《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不好理解。筆者先讓學生查字典,分辨“秦”“漢”“明月”“關”四個詞的意思,再讓學生理解這句詩的意思。學生認為這句詩的意思應是“秦朝時候的明月和漢朝時候的關口”。老師并沒有急于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讓學生再思考、再回答,直到他們確實無法解答時,教師進行點撥:秦朝時有明月,漢朝時同樣有明月;漢朝時有關塞,秦朝時同樣有關塞。此刻,再來理解詩意,學生就能知道這句詩是表示時間非常長。這樣就為學習后邊幾句詩鋪平了道路。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問,善于點撥。問題的擬定,必須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要有一定的難度,又是學生經過思考后,可以解答的,這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克服串講、填鴨式教學方法。

  二、疑與問

  疑與問,就是在古詩教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在這個基礎上,查字典解決問題。古人說:“學起于思,源于疑”。亞里斯多德說:“思維自問題和驚奇開始”。古今中外證明了疑與問的重要性。現在古詩教學,所有全部問題,都是老師提出來的,這樣就剝奪了學生在閱讀中獨立思考問題的權利。因此,學生得不到鍛煉,缺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望廬山瀑布》教學片段:

  師:讀了詩的題目,你有什么想問的?生:題目《望廬山瀑布》,為什么不寫《看廬山瀑布》?師:這個問題提的好。請同學們想一想、再看一看掛圖,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瀑布的呢?生:詩人是站在很遠很遠的山腳下,向上看瀑布的。

  師:離這么遠看瀑布用什么字好?生:用“望”好。

  師:遠看用望,近觀用看,所以詩的題目用《望廬山瀑布》。

  又如《江雪》教學中,有學生對蓑笠翁在大雪天里釣魚感到很疑惑。這好像很幼稚,但正中小學古詩教學的要害。

  大多數青年教師,不了解作者寫詩的時代背景和有關歷史情況。所以,讓學生給難住了。如果老師熟悉作者寫詩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情況。在學生提出問題后,就能馬上介紹作者柳宗元當時的境遇和遭貶后的思想情況。使學生明白,那個蓑笠翁不畏嚴寒,獨自垂釣的形象,正表現了詩人柳宗元,不怕孤立、不怕困難、希望有所作為的心情。因此,古詩教學,應根據具體情況畫龍點睛,把作者的時代背景和有關歷史情況,介紹給學生,是很有必要的。

  三、景與情

  小學古詩教學,必須讓學生領會,景與情、畫與意、人與事自然逼真的境界。

  《登鸛鵲樓》教學中,用圖、景、情交融的講解法,效果很好。教學中,老師讓學生結合課件,了解詩人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再寫什么,想象傍晚太陽的景色,描述黃河東流的雄姿。經過討論和小結,老師點撥:第一句詩,寫太陽落山,從天寫到地;第二句詩,寫黃河入海,從西寫到東。老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贊美祖國天地廣闊山河壯麗。

  再讓學生體會,詩人如何觸景生情、展開聯想,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經過大家議論,老師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句詩,現在已經成為鼓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名句了。這樣就把“詩中有畫,畫中有情”的引申義講出來了。

  四、字與詞

  小學教材編選的古詩,雖說文字比較淺顯。但由于古今漢語的差別較大,有許多字詞學生不好理解。因此,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掃清學習古詩當中的攔路虎。當下,有不少老師在教學中忽視這一點,這也是當前古詩教學中的一個問題。

  如聽過一位老師教學《鹿柴》這首詩時,把“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譯成“山上沒有看見人,但是聽到有人在說話”。

  這樣似乎也通順,其實譯錯了。因為“但”字在古詩中,作“只”講,不能理解為“但是”。還有,“但愛鱸魚美”(《江上漁者》),“但悲不見九州同”(《示兒》)等。“但”都作“只”講,不能理解為“但是”。

  《尋隱者不遇》教學中,筆者就誰問童子?問的是什么話?童子怎樣回答的?讓學生緊扣字詞思考。在學生反復讀詩過程中,再啟發誘導學生結合詩的題目以及前后意思,加以思考想象。這一系列、有一定坡度的引導,讓學生在展開積極的思維想象和討論過程中,把詩中的“空白”全部填補出來了。這正像畫家留下“空白”讓觀眾創造填補一樣。這種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創造力。

  總之,古詩教學要把握語言這個重點,講清字詞,弄懂句意;要抓住古詩的詩情畫意,幫助學生領略詩情,揣摩畫意;要運用背誦這種傳統教法,幫助學生背出感情,從而達到“情動乎中而形于言”的境界。

【小學古詩教學雜談論文】相關文章:

1.古詩兩首小學教學雜談

2.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3.《古詩兩首》的教學雜談

4.最新《古詩兩首》的教學雜談

5.雜談情緣經典古詩

6.古詩兩首教學雜談之《望廬山瀑布》

7.生日教學雜談

8.教學《祝福》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