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矯正頑劣學生的不良行為班主任工作總結
頑劣學生,顧名思義,是指那些在思想品德,行為方式,學習生活習慣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有頑固,惡劣傾向的學生,他們雖經耐心,細致的教育,但仍然不能達到理想的轉變效果。
(成因分析)頑劣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根深蒂固,難以矯正,其形成根源有多種因素。首先,其賴以成長的家庭環境為其頑劣行為的養成提供了溫床,有些家長早把“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的古訓忘到腦后,對孩子“百依百順”,讓孩子過著“飯來張口”的生活。非健康家教環境對小孩頑劣行為的養成具有重大的影響。有些做父母的,為了讓孩子文化知識可說是絞盡腦汁,但在培養孩子心理素質方面卻很少動心思費力氣,甚至把自身的一些不良習氣、錯誤觀點傳播給孩子;還有些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養成了孩子任性、抗拒和目中無人的非健康人格。有些家長對子女的關懷較少,子女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無法忍受家中無休止的爭吵,或厭倦父母的不好品質、不良作風,從而變得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有些家長本身就存在嚴重的和心理疾病,子女勢必受到這些不良心理環境的影響。其次,喪失集體反誼和同情。頑劣學生通常是集體榮譽的破壞者,同學都討厭害怕他們,不愿和他們親近,即使他們有過勇于改正錯誤的表現,但也常常難以得到重視、信任和鼓勵,因而他們產生了心理對抗;另外,一般頑劣學生由于學習成績差、表現不好,經常成為老師批評、家長打罵、同學嘲笑的對象。為了表示不滿與反抗,他們在外表上往往表現出傲慢驕橫的樣子,而其內心卻又常常低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對自己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強烈的自卑心理和“表里不一”的心理特點。外表對批評滿不在乎,內心卻蘊藏著要求進步的”火種“:外表對人對事漠不關心、不太合群,內心卻渴望友誼、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最后還有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真善美、假丑惡的顛倒,是非的混淆,使之缺乏辨識能力,往往把好事當壞事,把壞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追求他們心中“英雄”的行為、思維方式,從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質和人格的變形。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侵蝕著頑劣學生的心錄,給學校教育帶來負效應。
學生個人不健康的個人需要和消極的情緒體驗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部分學生愛憎顛倒,喜結伙,“重義氣”。被集體所冷落,受歧視,自尊心受到損傷。青少年情感強烈,易沖動,自制力差,這些都可能導致頑劣行為的產生。
(處理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頑劣學生不良心理品質的形式,發端于復雜的內因和外因,有相當的頑固性,只有截斷源頭,疏通渠道,啟動內因,對癥下藥,方可取得成效。所以頑劣學生不良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矯正應做到“堵、創、疏、練、激”。
方法一“堵”即堵塞不良渠道。割斷后進生與社會不良因素的聯系,如禁止其進“兩室一吧”(電游室、錄像室、網吧),要求社區成立相應的監督組織等。
方法二“創”,即創建適宜矯正不良心理品質的健康家庭環境。一是提高家長的心理素質,二是通過家長學校教給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
方法三:“疏”,即疏導。第一,從情感上疏。動之以情,是思想教育的原則,也是心理教育的前提,我們教師要重視師生間的“心理相容”,即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師要主動靠攏頑劣學生,從各方面給予他們必要的關懷和照顧,有效消除他們的心理對抗。這樣,后進生的心靈之窗才會打開,教育才會奏效。第二,從行為習慣上疏。我們要求頑劣學生熟記《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班規規約》等,并嚴格按要求規范自己。我們強調對頑劣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僅僅要愛,而且要愛得深沉、持久。在他們違章犯規時,教師應予以細致的、恰當的、合情合理的批評教育,使他們心服口服,并下決心糾正錯誤;還應要求他們經常進行自我克服教育,養成、鞏固并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三,用激勵機制去疏。我們用激勵機制去啟動內外因,開展“爭上游”比賽(對學生),設立頑劣學生轉化獎(對教師),每學期評比一次,獎勵條件適中,讓后進生時刻看到希望,讓教師轉化有勁頭。
方法四“練”,即訓練學習。師生都要加強心理輔導、訓練及心理知識的學習。教師通過學習,可掌握心理知識、對癥下藥,進行心理輔導,幫助頑劣學生答題解疑,深化認識。學生通過接受心理訓練,可了解自己不良心理品質的類型表現、產生的原因,然后接受輔導或自我調適。多管齊下,必可矯正。
方法五 “激”,即采用激將法。學生很會體察分辨教師在批評甚至責罵他的過程中所包含的情感,真誠友善的多么嚴厲,學生都能接受,我們也都讀過許多學生回憶老師用“激將法”喚起自己奮發的文章,也聽過許多老師講批評越多越厲害的學生畢業后越能記住老師,如果我們用“刺痛法”讓學生能臥薪嘗膽,從而反“敗”為勝,又何嘗不可試一試刺刺頑劣學生的“痛處”呢?
(處理原則)頑劣學生的轉變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過程,需要耐心的艱苦工作,切不要操之過急。教師應樹立人性化的育人觀念,用心溝通,以誠相待,這樣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頑劣學生”轉化過程中,由于“頑劣學生”往往和老師有隔膜,存在抵觸或逆反心理,所以一定要注意技巧。我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第一,接管頑劣學生后,應首先樹立自己的威信,制定嚴明規范的班規班紀,給學生造成形式上的“高壓”政策。這利于發揮班主任權威,規范約束。第二,充分尊重愛護學生,切忌損傷學的自尊和自信。這是作為教師首先必須具備的品質。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對那些因受庭乃至社會環境條件不良影響而表現異樣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他,因為只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真摯的愛,才能給他們以鼓舞,才能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才能點燃學生追求上進、成為優秀生的希望之火。情感轉化將在這里發揮巨大的威力。第三,要注意表揚和批評藝術。對學生寬容但不能放縱,嚴格但不能苛刻,這對頑劣學生尤為重要,他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容易自卑,孤立封閉自我。這就要求老師善于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及時拿起表揚的武器,讓學生體會愉悅成功感和被人尊重的感覺,從而產生追求上進的源動力,再從行動上付諸實踐。當然,批評也不能少,對學生出格的事要嚴肅批評,不姑息,否則會事與愿違。
批評對事不對人,讓體會到老師是欣賞自己的,只是不喜歡自己身上的某些行為習慣,從而自覺的去改正。還可選擇合適的強化物,以加深獎罰的印象。第四,要為頑劣學生轉化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可以和班內任課老師及一些優秀生協調配合,讓他們多關心、指導,幫助他們戰勝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自我,同時,取得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做好堅強的后盾。這樣,形成大、好、濃重的氛圍,利于學生新的人格和性格的塑造。最后,老師應多掌握一些心理的、生理的、年齡的和性機能發展過程等方面的知識,了解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及思維形成過程,是研究學生,搞好轉化頑劣學生不良行為的重要步驟。教育應“人以為本”,我認為教育的目的和功用首先在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性格,其次在于發展智力、智能,培養人才。遵循教育規律,采用“感化——轉化——優化”的系統強化管理程序,是頑劣學生轉優工作中強有力的教育手段。
(案例分析)楊某,習性惡劣,曾多次被學校通報批評,在同學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采取上述原則和方法,經過耐心細致的教育,輔以如下方法,如:賞識其“閃光點”,用放大鏡看待其優點,凝聚班級力量幫教,發揮榜樣示范作用,讓其擔任班委成員,多提供機會使其能力得到展示,追蹤家訪等,收到良好的轉變效果。
【如何矯正頑劣學生的不良行為班主任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不良行為檢討書范文11-20
關于社區矯正個人工作總結12-09
如何對待問題學生班主任工作心得04-25
班主任如何培優轉差工作總結10-04
社區矯正保證書05-23
《如何做學生歡迎的班主任》心得體會03-29
服刑矯正人員季度總結05-01
社區矯正人員季度總結04-30
班主任學生工作總結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