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稻場往事

時間:2016-11-29 16:01:02 原創文學 我要投稿

稻場往事

稻場以一去不復返的姿式楔進歷史。

稻場是一個生產隊集中堆稻、脫粒、曬谷的場所。那時,生產隊財力有限,市面上物資匱乏,不能鋪筑水泥稻場,只是盡可能地將泥土中的砂粒篩凈,再用石磙一遍一遍地碾壓,將稻場弄得光潔如鏡,小到中雨也不會起泥。

為了不超支和多分一點口糧,我上初中后便利用寒暑假和星期天到生產隊上工,一天可掙3分工值,也因此經歷了許多在稻場上發生的事情。

稻場最緊張最忙碌的時光是夏秋兩季收獲,特別是夏季,一邊要收割和堆放早稻,一邊要整田和搶插晚秧,是為“雙搶”。但再忙,堆稻堆是一點也不敢馬虎的,因為稻堆要經過一個多月的風雨襲擊,才能有時間拆開來脫粒,不能倒塌,更不能有半點漏雨。堆稻堆一般用帶禾的稻把堆成底小中突上尖的倒錐形,先打出直徑一丈以上的圓堆腳,從第二層開始,每一層都要比下一層往外出一點,但哪個方向出多了,哪個方向出少了,堆到上面都會傾倒,在不間歇的過程中做到這一點,沒有一點功夫是不行的。堆到兩、三丈高的時候,再逐層往里收成頂尖。

截取一個瞬間看,堆稻堆其實也是很詩意的。大躍進時期的1958年,有一位張老漢將稻堆堆到兩丈多高時,直起身來,扯下腰間的白毛巾,一邊擦汗,一邊向下揮舞:“不要上了,稻把夠啦!再堆要頂上天了。”這一幕恰被當老師的鄉賢謝清泉看見,他在仰望中突然有了一種恍惚:那毛巾就是白云,而偏西的太陽,好象就在老漢的身邊,似乎他一轉身子就可觸及。于是便有了一首氣勢豪邁的《堆稻》詩:“稻堆堆得圓又圓,社員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湊上太陽吸著煙。”當年8月3日的《安慶日報》予以刊發,刊出時“吸著煙”被改為“吸袋煙”,《詩刊》等很快就作了轉載,周揚、郭沫若給予了很高的評介,被編入《紅旗歌謠》及中學課本,一時風靡全國。

但農民畢竟是農民,詩歌的抒情與現實的生活是脫節的,他們必須不惜體力才能有飯吃,日子卻依然過得很清苦。我所見到的稻場上勞作的人們,腰間的毛巾都是已經用得泛出土黃的土布,哪里還稱得上白云一樣的白。除了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大家的衣服都或多或少的打著補丁。

堆稻堆時,下面的人將四、五十斤的稻把用兩指釵揚一釵再用力向上一揚,稻把在空中劃過一道拋物線落向稻堆上面,堆稻的人雙手接住。沒有一把子力氣稻把送不上去,沒有巧勁稻把送不到高空堆稻的人手邊,堆稻的人不靈活少力氣,根本接不到稻把。因為肚子里普遍沒有油水,而且有的人一日三餐也難得吃飽,送稻把的人往往到后來便扛不住了,動作慢了下來,堆稻的人于是嘲笑他小時候娘奶沒有吃好。干脆重新投胎長點力氣再來。如此一來,送稻把的人發一陣狠,稻把不斷地往上飛,弄得堆稻的人手忙腳亂,送稻把的人便嘲笑堆稻的人豬鼻上插根蔥裝大象,現世(丟人)!當然,雙方對這些都是不會計較的,但氣氛一下子活躍了,勞乏也一下子紓解了許多。

“雙搶”期間,因為活重,“吃茶飯”也就成了稻場經常上演的節目。所謂“茶飯”,是指下午勞作的時間長,中間由家人送一碗打尖的飲食。那時候普遍的.清苦,一些人家的“茶飯”是一碗剩粥,吃粥的人會不聲不響地將碗端到無人之處,三口兩口吃光了事。很多人家是一碗光頭面條或一碗就著青菜腌菜的干飯。少數條件好的是在掛面里臥一、兩只雞蛋或飯頭上放幾塊肥肉,這些人會端著碗四處流動,其用意當然是顯擺,但大家見他們來時,卻并不喜歡與之搭話。

稻場最輕松最開心的時光是脫粒和曬場。晚稻秧發棵了,田里只需要偶爾撥撥田草,便有大量的時間在稻場上安排脫粒和曬場了。最通常的做法是將稻堆拆開,將稻把打散,在稻場上鋪成大圓圈,使用耕牛拉石磙碾壓。看到這樣的脫粒,第一個高興的是放牛娃們,耕牛在碾稻時,他們可以玩一段時間了,碾稻告一段落也可使用新打下的稻草喂牛,不用再去操心尋找青草。老隊長一家人口多,老夫妻倆和大女兒也整天在生產隊上工,但為了帶頭不超支,老隊長安排他的與我同齡的大兒子從小就在生產隊放牛掙工分。碾稻時,老隊長的大兒子高高興興地將所放的耕牛交給用牛人老二黑子,正準備去玩,老隊長走了過來,圍著耕牛看了看,厲聲斥責起自己的兒子來:“這牛沒有放的好,掉膘了,歇息時要找嫩草去喂。”老隊長兒子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但又不敢申辯,而接過耕牛的老二黑子突然用凄婉的腔調唱起山歌來:“小小年角賽羅圈,放牛的小鬼多可憐,晴天沒有滾(熱)飯吃,陰天沒有干衣穿……”老隊長的兒子一下子涌出了淚花,但很快又快快樂樂地找伙伴玩去了。

石磙碾稻時,需要很多人跟著翻場,多是婦女。老二黑子與婦女在一起注定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樂翻天的組合,老二黑子五十出頭,眼睛不好,但嘴巴卻厲害,葷段子層出不窮,他問婦女甲,你家丈夫個子大,家伙也大吧?你怎么受得了?笑婦女已,奶子象冬瓜,丈夫天天晚上啃,怎么不見小呢?……老二黑子每次騷擾,都會引來這些婦女的浪笑,但他鬧得急了,這些婦女便一涌而上,將他撂倒,松開他的松緊大短褲,抓幾把稻芒子稻殼塞進他的褲襠,他被扎痛得殺豬也似的叫喚起來。這些婦女則一起跳將開來,樂得互相捶打。一貫嚴肅的老隊長聞聲走了過來,大家趕緊屏聲斂息,裝作沒事一樣,依然不緊不慢地干著活,只是苦了老二黑子。等老隊長一離開,這里又重新恢復了嬉笑打鬧……

稻場最期盼最揪心的時光是分配口糧。早稻因為不用打農藥,品質好,因而大多被要求交了公糧,打了幾茬農藥的晚稻便成了一年的口糧。分口糧的原則是人頭與工分對半,金燦燦的稻谷堆成小山一樣,各戶按最原始的抓閹子方法確定分配順序,從上風頭的稻谷開始,而借風揚稻時,最飽滿的稻谷都集中在上風頭,越到下風頭,也就是越到后面,稻谷的飽滿程度越差。因此抓閹子時大家又期盼又緊張,閹子的號碼抓到后面的人,都不怎么高興。但也有那么幾戶將盛稻的籮筐送上來,卻被負責分配秩序的老隊長和我的父親——掌管過秤的生產隊保管踢開了,斥責他們到一邊去,原來這些人都是四屬戶,也是超支戶。所謂四屬戶就是干部、職工、教師和軍人家屬,他們家的主要勞力都不在生產隊做工,能做工的只是七八分工的婦女,其他都是小孩老人,全家一年下來,總是要超支的,因而分得的口糧很少。這些四屬戶分口糧時唉聲嘆氣,只得悻悻地將籮筐挑回去。但是,到了晚上,老隊長帶著生產隊會計和幾個生產隊里的頭面人物來到我家開會,想不到一向嚴肅不循私情的老隊長這樣說開了:“這些四屬戶和我們都在一個生產隊,雖然超支,但我們吃干的,也要讓他們有口稀的,荒年打碎碗,熟年還要見人啊,不可做得太絕了。何況他們在外回來,見著我們又是遞煙,又是問好的,不能抹眼無情。”老隊長又說,“還不起,差得起。他們的兒女長大了就好了!”一番商量之后,決定對這些四屬戶的工分口糧按生產隊的平均數分給他們,為防止本生產隊和別的生產隊的其他社員看到,連夜分頭叫這些四屬戶到稻場將口糧弄回去!

實行一家一戶的生產責任制以后,特別是有了收割機,收割和脫粒同時在田里進行,稻場已經不見蹤影了,種田人種田時的衣著也早已沒有了補丁,而與平時差不多的光鮮了。但稻場所展現的勞累與艱辛卻讓我不敢忘記,所承載的歡樂與期望卻讓我經常懷念,所折射的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關懷卻讓我永遠感動!

【稻場往事】相關文章:

1.往事

2.鄉村往事

3.割草往事

4.童年往事

5.往事如煙,往事如故的生活感悟

6.往事~生死之旅

7.往事值得回味

8.鄉愁與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