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逃學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安全問題情感問題調查
一、農村中學生逃學行為的表現和危害
農村中學學生逃學行為引起社會關注、家長焦慮、學校的反思。據調查統計,某農村中學有在校學生1400人次,學生逃學行為表現為:1、逃學學生具有群體性,一般為三五人一群。2、逃學行為具有反復性和持續性;50%的學生無逃學動機,30%的學生偶爾逃學,15%學生一學期逃學3次以上,5%學生經常逃字,甚至有夜不歸宿的“逃液”行為。3、逃學的學生看課程表逃課,特別是非中考科目逃學現象更為突出。4、逃學學生無正當理由,主要動機是課業負擔重,產生厭學情緒。5、逃學的對象多為男生,占學生總數的15%。6、逃學學生中學習有障礙的占2%,家庭困難、喪失讀書信心的占3%。
學生逃學行為值得引起社會、家庭、學校思考,逃學行為帶來的危害影響了青少年健康成長,耽誤了學業和前程,影響了家長和教師的正常工作,影響了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其危害最大的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犯罪學表明,逃學與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可以把逃學看成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雛形和先兆。
貧困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落后,導致學生逃學的原因并非單一,來自社會環境、家庭意識、學校辦學條件三大因素,也有學生自身因素,可以說是內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結果。
1、個人因素與逃學行為。
(1)產生厭學情緒。如:家庭困難失去經濟支撐、前途無望;學習動機不強烈、興趣弱,導致遲到、早退、作業不認真、無故曠課、怕見老師、害怕考試等現象,其極端性表現就是逃學。
(2)人生興趣的偏移。青少年學生受父母百般溺愛,視為掌上明珠,缺乏勞動的鍛煉和意志的磨練,少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多了急功近利、享樂思想,對吃喝玩樂充滿興趣。學習文化知識興趣明顯下降,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產生厭學厭倦情緒,導致逃學等不良行為。
。3)學習意志力差。農村學生生活條件艱苦,對生活有或多或少的感悟,但心理素質差,意志力薄弱,不能克服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禁不起失敗考驗。而對學習中困難和考試的失敗,心理受到挫傷,失去前進的動力,在困難和挫折面前甘愿服輸,進而發展到厭惡、恐懼和逃避學習。
2、社會因素與逃學行為。
。1)“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和用人機制改革,流行起“知識貶值”、“讀書無用論”、“游戲人生”等消極的思想,許多家庭對供孩子上學失去信心,把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轉為家庭建設。特別是一些同齡青少年輟學,流入社會從商、打工掙錢,也給上學就讀青少年極大的消極影響,削弱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2)低俗文化的傳播。貧困山區的農村文化落后,缺乏城市喧鬧的文化娛樂場所,社會青年三五成群的聚賭、喝酒,男女青少年粗魯的行為舉止,對青少年學生心靈的腐蝕和撞擊,使之易接受新鮮事物,易受外界影響,又缺乏較高辨別能力的青少年,從思想上和行為上接受和模仿,染指的惡習和早戀現象,玩物喪志,思想防線崩潰,感到校園生活枯燥乏味,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失去了讀書的信心,產生逃學情緒。
3、家庭因素與逃學行為。貧困山區的農村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其中文盲半文盲占一定比例,因歷史原因失去上學機會的父母,對自己孩子抱有較高希望,一旦發現孩子違反校紀校規,考試不及格、成績下降,就會有一種失落感,追憶昔**未能上學的困境,怨氣上火,輕則粗言訓話,重則棍棒拳腳相架。使孩子膽戰心驚,心靈受創傷,學習失去信心,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厭倦了學習,逃學成了自我解脫的一種方法。
4、學校因素與逃學行為
農村中學教育資源奇缺,教學手段滯后與教育觀念陳舊,壓抑了青少年學生求知欲、好奇心的培養,“滿堂灌”、“題海戰”增加了學生學習負擔,學習壓力很大,體驗不到趣味、愉快、成功、自豪感。學生學習成了機械、被動、盲目的活動。從而使學生產生逃學、棄學、不愿學的消極行為。
二、進一步克服矯正貧困山區農村中學生逃學行為的對策
1、開展對逃學行為學生的心理輔導
要預防和矯治逃學行為,必須消除逃學學生的厭學情緒或厭學癥。開展這方面的心理輔導。
。1)融洽師生關系。輔導老師與厭學者建立良好關系,必須以坦誠、信任、鼓勵、平等、接納態度對待學生,并運用人際溝通技巧,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學生接納和信任自己。
(2)了解學生情況①學生的過去、現在學習成績,學習態度;②學生智力水平、學習方法;③學生家庭經濟狀況;④學生對教師態度,師生關系狀況;⑤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觀念;⑥學生厭學情緒和行為產生的時間;⑦學生現在厭學的程度等。
。3)認真診斷分析。輔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讓學生做出自己滿意的判斷,并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矯治方案,采取助人與自助相結合的輔導原則,及時輔導。
。4)積極進行干預。輔導老師應當采取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結合農村學生心理特點,選擇恰當的矯治方法,幫助學生改變厭學癥狀,促使學生心理和行為發生積極變化,使學生能夠較好適應學習生活和學校環境。
。5)鞏固教育效果。輔導教師在經過多次輔導和干預,使學生的厭學情緒有明顯好轉之后,要繼續與家長溝通,協調其他教師的支持和配合、鞏固輔導成果,強化積極變化,以防止厭學情緒發生反復,達到預期目標和效果。
2、認真搞好課程教學
農村中學生逃學行為發生的重要原因是課堂枯燥無味,缺少趣味性、探究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避免逃學事件的發生,應該抓好山區教師業務素質和專業素質的提高,開展講評課制度,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交流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能聽懂、有所獲、好學樂學,從而減少逃學事件的發生。
3、加強課外活動的組織與指導
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只能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開展。如:英語角、書畫興趣小組、籃球隊、文藝活動小組等,讓有特長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帶動有興趣的同學發展,從而增進班級、學生之間的交往,增強學校對學生吸引力,減少厭學情緒和逃學行為的發生。
4、改善師生關系。
開展這項工作,教師應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1)關心學生心理問題。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心理狀態、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恰當指導;(2)關心學生生活問題。學校建立家訪制度,深入學生家庭,了解實情;建立貧困生檔案,盡最大努力解決貧困生生活問題、書雜費問題,消除學生的后顧之憂,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養成自覺守紀的習慣,積極主動地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3)關心“后進生”的成長與進步。作為教師應善于發現“差生”身上的閃光點,真誠地關愛差生,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5、增強社會責任
增強社會對青少年厭學、逃學問題的責任感,①加強農村文化娛樂市場建設與管理。②加強基層組織工作。③走警校合作之路。讓學生了解逃學的危害,幫助他們消除錯誤觀念,戒除逃學行為。
6、恰當處理逃學學生
教師和家長應當冷靜和細致的關心,使他們感受到學校和家庭的溫暖,學校和家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立、自律、自強的能力,指導他們指定計劃,引導他們為實現目標而腳踏實地的行動并形成習慣。及時反饋,強化動機,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克服逃學行為的有效方法。
總之,農村中學生逃學行為應引起學校、家庭、社會的高度重視,基層黨政機關應樹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教育思想,確實抓好基礎教育,國家教育部門應加快課改步伐,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家庭應轉變教育方式,積極送子入學。讓全社會都行動起來,關注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中學逃學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安全問題情感問題調查】相關文章:
食品安全問題調查報告05-31
女性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問題05-09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05-09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調查05-12
校園安全問題的順口溜05-08
關于安全問題的國旗下的講話03-19
關于幼兒園安全問題的調查分析報告05-11
剖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05-09
探討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