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重視、研究與探討,中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及輔導策略。據某教育科學研究所對500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發現,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著各種明顯的心理方面問題。某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學生進行調查,有3-6%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上述調查情況說明,解決中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重大課題。
一、中學生健康心理的特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疾,而且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中學生健康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1、在學習方面,能夠把求知增長才干看成一種人生的樂趣,興趣愛好廣泛,努力學習,刻苦鉆研,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善于正常發揮自己的潛能,勝不驕,敗不餒,有滿足感和成就感,能冷靜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待考試既重視又無焦慮感。
2、在個性心理方面,其心理特點與年齡特點相符,能自尊自愛,有較清醒的自我意識,既能悅納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能在學校、家庭生活中,很好地處理與同學、朋友及師長的關系,在集體中受歡迎并有自己的朋友,保持和發展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情緒愉快而穩定,善于自我調節,有適應各種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育論文《中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及輔導策略》。
3、在生活心理方面,關心家庭,熱愛生活,尊敬父母,尊老愛幼,真誠友愛,禮貌待人,惜時守信,不過分依賴父母,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
當前,中學生的心理中存在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和個性障礙,而心理障礙居首位的是厭學、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不適、考試焦慮,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據環境的要求來改變自己,產生嫉妒、神經質、偏激、狹隘、自卑等。形成這些心理障礙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涉及遺傳因素,生理條件,身體狀況等方面的原因。下面簡單地分析幾種因素:
家庭因素。俗語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什么樣的家庭,對其心理發展關系重大。家庭的經濟地位、文化教養、人際關系乃至家庭氣氛等,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長遠作用。如父母狹隘的心胸,為人處世的方法,不良生活習慣以及過于溺愛的教育方法,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值,會使其子女形成狹窄的心理,不承認或貶低別人的成績和進步,對比自己強的人懷恨在心,常常造謠中傷。如果父母用專橫武斷,動不動就訓斥或打罵的家庭教養方式,其子女容易產生神經質傾向。父母嗜好多、情緒急躁或不良行為等是引發子女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例如:有位學生家庭不和,父母經常吵架。有一次母親出差時,父親竟帶了一個女人回來過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個家里了,恨死了父親。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相關文章:
剖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05-09
探討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05-09
淺議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論文04-08
當代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05-09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05-09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方案05-09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論文05-12
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討論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