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清明節(jié)上墳的文章
清明節(jié)去上墳是重要的風俗習慣,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寫清明節(jié)上墳的文章的相關(guān)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篇一:清明節(jié)上墳
今天是4月3日,是清明前兩天。我們?nèi)胰嗽诖蟛页晕顼垺3院茫覀兙湍蒙霞榔废驙敔數(shù)膲災(zāi)棺呷ァ?/p>
來到墳前,大伯和爸爸看了看墳的四周。他們看到有一些地方有一些雜草和垃圾。他們就把雜草拔掉,垃圾撿起來扔到旁邊的地里。奶奶從袋子里拿出彩帶。姑姑急忙拿過彩帶在墳上繞了起來。爸爸和大伯立刻走過去幫忙。大伯拿住彩帶的一頭,爸爸拿住另一頭,在墓碑上系住了再用膠帶粘了起來。奶奶又拿出了一團沒有展開的彩帶。她用力抖了一抖,一層層的彩帶掉了下來。奶奶親自把這條彩帶繞在了墳上。姐姐看到袋子里面還有一條彩帶,就把它打開掛在碑上。
彩帶掛好了,奶奶把供品中的魚、豆腐干、酒等東西放在墓前。大伯和爸爸從蛇皮袋拿出紙元寶倒在地上。爸爸從嘴上拿下香煙,點著了一只元寶,丟在元寶堆上。頓時,一團烈火燃燒起來。一下子,這堆元寶就全部燒光了。緊接著,大伯拿出鞭炮,用香煙點燃。他把鞭炮往空中扔。鞭炮在空中“啪”的一聲,爆炸了。我嚇得趕緊把耳朵堵上。哥哥卻覺得好玩,他走到大伯身邊說:“大伯,讓我也來放,行不行?”大伯給了他幾個。哥哥拿起一個往香煙火上碰。等到鞭炮的引線紅了,他也往空中扔。就這樣,哥哥和大伯兩個人你一個我一個地放著鞭炮。鞭炮放完以后,我們就向爺爺?shù)膲灠萘税荩枷M麪敔數(shù)脑谔熘`能夠保佑我們。
祭完了爺爺,我們又去祭了幾位仙逝的祖先。
經(jīng)過這一次上墳祭祖,我知道了我們這里的民間風俗是多么的深奧。
篇二:清明節(jié)上墳
4月5號是清明節(jié),我跟著爸爸他們到老家上墳,我們來到了邊和的袁上村,那是一個非常老的村莊,村里的人幾乎都姓袁,我們到了爸爸小時候的家,那里面非常破,你站在房子里面,往上看,就感覺這座樓要塌了初中作文 ,屋里面有很多農(nóng)具,鐵鏟、鋤頭……我那了一個鏟子,感覺不輕,但又感覺不沉,我挖了一個坑,有拿鋤頭挖了幾下,要去上墳了爸爸讓我把坑給填滿,我拿著鐵鏟挖了半天都沒有填滿,結(jié)果,爸爸一會兒就把坑填滿了,我們到墳地上的時候,也看見了四大爺,我們給我的太奶奶和太爺爺上完墳,爸爸他們要去爬山,我和奶奶不去爬,爸爸就把我?guī)У綁褖迅绺缂遥瑝褖迅绺缭谕骐娔X,我在旁邊只能看,最后,壯壯哥哥終于肯讓我玩了,可是我玩了一會兒,爸爸就叫我說下午還要上英語,唉!就要遭到補習班的“騷擾”
清明節(jié)還是比較好的,能用農(nóng)具挖土,但是由于補習班太多還是要有遭殃的。
篇三:清明節(jié)上墳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但今天卻是太陽高照,一路上,我們心情很好,遠遠近近的鞭炮聲連綿不絕,只見田野中滿眼的新綠,聞到飽含著花香的泥土氣息,遠遠的老虎山上,一簇簇的映山紅特別顯眼。
我們先拜了祖廟,插了香,然后跪在草繩上,奶奶叫我許愿,說很靈。只聽得奶奶一邊拜,一邊說:“保佑我們平安,讓我的孫子們都考上大學。”
然后,我們進了一個林子,里面很暗,到處人影憧憧,在墳頭間移動,香灰在嫩綠的枝葉間游走。
找到了自家的墳,插了香,插了花,把帶來的魚蛋放在墓碑前,然后燒錢。奶奶說:“一人就拿一把,不要一下子把錢燒完了,要不然你的公公婆婆就收不到錢了。”
奶奶一般燒錢一邊說:“大家都來給你燒錢來了,這些錢夠你數(shù)幾天了,你要保佑他們掙大錢,保護孫子們考取大學,讓蘭花的媳婦早點生個孫子,讓她能早日抱上孫子。”
燒完錢,我們做了三個揖。
我們又趟過荊棘,來到一座老墳前,又燒錢,火很大,頭靠過去,臉上熱乎乎的。哥哥燒完了,就坐在旁邊用磚頭砌成的墳?zāi)股希乙哺松先ィ謫柕溃骸澳悴慌滤估飦碚夷銌幔俊?/p>
哥哥說,他不怕,說他拜了他。
頂著日頭往回走,感覺又熱又累,一回到家,我從床下拿出一瓶奶喝了起來。
篇四:清明節(jié)上墳
路上行人欲斷魂,燃燒起來丟在盆里,我一下子忘記了乘車時難受的滋味,特意用我日積月累的零用錢買了一些祭品,借已點燃的燭, 打起精神來,點燃香、燭、,然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我們買了假錢、香、炷、 紙幣等,我在心里說:明年的清明我一定還要來看高祖母的,又把一些紙幣和掛墳錢掛在樹上,我和爺爺、奶奶、爸爸一起去給高祖母上墳,熱鬧非凡,拿出一些紙幣,還有燒紙錢的煙霧,我來到墳前,有噼靂啪啦的鞭炮聲,只見人來人往, 到了眉山公墓, ,我跪在高祖母的幕前恭恭敬敬地磕頭,拿了一個瓷盆,把另外的祭品一起丟在盆里燃燒起來。
在心里說:老祖祖保佑我考上清華北大吧! 我依依不舌地離開了高祖母的墳?zāi)梗易约簽榱吮硎緦Ω咦婺傅木磹邸⒆鹁础?/p>
篇五:清明節(jié)上墳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jié),我放下手頭的工作,回老家給爺爺奶奶上墳。
來到家里,母親已經(jīng)炒好供奉的菜,父親打好了紙錢。我也帶來了爺爺愛喝的白酒和奶奶愛吃的大米糕。這些都準備好了,放進籃子里,我便挎著去上墳。
一路上,天空依舊飄著來自天國的眼淚。我輕輕地伸出一只手,承接一兩滴,淚便輕盈地從我的眼前飄下,落在我的掌心上,涼涼地觸痛了我的根根心弦。來到爺爺奶奶的墳前,只見墳上已滿是枯草,我放下挎著的籃子,拔去棵棵枯草。此時的我已淚流滿面,跪在墳前,點柱香,擺好祭品,看著那縷縷香煙飄散而去。這時,曾經(jīng)的往事不知不覺涌上我的心頭,憶起那些與爺爺奶奶一起走過的日子。
爺爺去世得早,在我的腦海里沒留下很深的印象,只知道爺爺去世的時候,我才上小學一年級。得到爺爺去世的消息,不諳世事的我還活蹦亂跳,沒有一點傷心。那時,只曉得爺爺愛喝酒。送走了爺爺,我竟不知道失去親人是啥滋味,更不懂得流淚。現(xiàn)在再回想起來,我倒覺得很慚愧。爺爺,孫子給你帶好酒來了,你就盡情地喝吧。這是你生前最愛喝卻舍不得喝的白酒,我給你帶來了。斟上一壺酒,輕輕地擺放在墳前。
奶奶去世整整三年了,這三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我的奶奶。奶奶把我從小看大,我的記憶全是奶奶那慈祥的笑容,還有那聲聲的叮嚀與囑托。我小時候,愛在河里玩,有時回家晚了,奶奶就站在村口,喊著我的乳名,讓我快回家。在老遠的地方,我就能聽到是奶奶的聲音。每每聽到,我就趕緊拿起塑料袋里的一兩條小魚,往家里跑。看到奶奶,少挨不了一頓責罵,但奶奶還是撫摸著我的頭教育我,讓我以后要聽話,下次早點回家。后來上學了,奶奶就盼著我回家。奶奶總是把平時不舍得吃的點心,給我留著。在奶奶的關(guān)懷和期盼下,我長大成人參加了工作。我知道奶奶最愛吃大米糕,每次下班回家,我都給奶奶帶回去。看著奶奶吃著米糕,臉上還不時地露出微微的笑容,仿佛是我小時候吃奶奶留給我點心的樣子,我的心里真是高興極了。
還記得三年前已九十二歲的奶奶,永遠閉上了眼睛離我而去。我趴在奶奶早已冰涼的身上嚎嚎大哭起來,我的奶奶呀,你為啥沒和我說一句話就這樣走了呢,我哭得死去活來。看著遠去的靈車,我暈倒在地上,竟啥也不知道了。
歲月匆匆,留下的只是對往事遙遠的回憶。爺爺,你再也喝不到我給你裝的白酒了,我還未來得及盡一點孝心,你卻早早地離開了我;奶奶,我再也聽不到你講的那段美好故事了,再也感覺不到睡在你懷里時的溫馨了。擺在墳前卻無法品嘗的白酒、米糕啊,你能否給我在九泉之下的爺爺奶奶帶去一片問候與思念?
把酒輕輕地灑在墳前,掬一捧新土撒在墳頭,插一支嫩柳掛上一串紙標,爺爺奶奶,你的孫子給你燒紙來了。清明時節(jié)的嫩柳上,白色的紙標隨風搖曳起來,火光舔著紙錢,就讓那翻飛的灰燼捎去我對已逝去的爺爺奶奶的無限哀思吧!
篇六:清明節(jié)上墳
我的奶奶她沒有讀過書,目不識丁,卻很重視我們的文化學習,我上學時她總是嘮叨:好好把書念!至于念書能干啥,有啥好處她卻不語。我老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個村婦沒出過遠門,沒見過大世面,生活在鄉(xiāng)下,沒有為文化困惑的經(jīng)歷,為啥叫我們要好好念書呢!
我奶不僅要我們好好念書,還常用自己的方式考核、鼓勵我們。我上學沒幾天,她就拿出幾毛錢叫我認。等我告訴她這個是一毛那個是一分老人家就竊喜。而且會當著別人面夸我,這個娃書念的好,都能認得錢了。每當聽到這種表揚,我也沾沾自喜,沒有辜負老人家的希望。又過一段時間,她又拿出糧票叫我認,糧票對我很陌生。我一時被朦住了,因為糧票上面是大寫,我根本認不出來。于是她在別人面前夸我認得錢外,最后還不忘加一句:就是糧票還認不得。聽到這句話我總不服氣,因為我從那之后就認識了糧票。
她不僅考核我們,還經(jīng)常在她的生活中利用我們的文化。我上二年級寫作業(yè)時,就拿出一沓早準備好的燒紙,叫我在燒紙上面寫上一行字:屈修成送給***多少錢,加上年月日和地址,屈修成是她的.名字。這么簡單一句話,我不用考慮就能寫好。于是老人家逢人就夸這個娃書念的很好,能認得錢、認得糧票還能給我擔名字(舊時把寫名字叫擔名字),在別人面前夸得我直有成就感。從此以后每逢清明節(jié),燒紙上墳擔名字的事她就不用求人了。古人認為燒紙是積德行善的事,我奶很重視清明上墳,上墳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故人,燒紙是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尤其清明節(jié)給祖先上墳燒紙,是子孫后代興旺的象征。
過去農(nóng)村文化人少,要找個會寫字的人還真不容易呢!老人家每叫我寫字,我都有求必應(yīng),是為了叫她表揚我。我幼稚的心靈總感到念書真好,念書真有用。再往后我的弟弟妹妹都會寫那幾個字了,我想寫還掄不到我呢!老人家又去鼓勵弟妹了。我奶很重視念書,為啥要教育我們要好好念書,絕不是為了認得錢,會寫幾個名字而已。叫我讀書的目的也許只有她自己明白,和我們上學一樣,不僅僅是為了寫幾個名字吧!
按我們老家的風俗女人不能上墳,家有男兒就是用來續(xù)香火的,清明佳節(jié)家家祖墳都得有香火。我奶娘家沒有男兒,姊妹五個一個哥,哥又無后。她娘家和我們鄰村,祖墳距離我們很近,老人家其他妹妹都嫁的很遠,給娘家上墳這事就只有她張羅了,所以每逢清明老給娘家操心這事。她不能叫人說這家墳沒后人,這在舊時農(nóng)村很忌諱、很講究的。
過去日歷少,每年清明節(jié)來臨,老人家就打聽那天過節(jié)。用平時省下的零花錢買來燒紙,借來印冪票的模板,用墨汁在燒紙上自己動手印冪票,不用我們幫忙,她說這是給自己積德的事。忙活半天印一大堆冪票。把冪票裁剪整理后,就把我們平時給她擔的名字拿出來,按她的記號分開來,就等過清明節(jié)了。
清明這天,老人家拄著拐杖帶上燒紙冪票,和我們幾個弟妹一起去娘家上墳。到了墳地叫我們男娃跪下女娃站在一邊,她口中念念有詞,祈禱親人平安幸福,繞墳走幾圈看看,不忘給墳頭用土塊壓一張燒紙,這是墳已經(jīng)上過的標志,是給路人看的。然后點燃燒紙,念出一大串名字,給誰三百給誰五百。過去冪票面值小,不像現(xiàn)在面值幾個億。念的名字里面有她爸她媽、五爸五媽等。其中有個名字叫茹娃,我們不知道是誰,每年上墳都不忘這個人。長大后才明白那是我姑媽,是我奶唯一的女兒,可惜姑媽早早就離開老人西去,可見老人內(nèi)心的痛楚有多深!也怪不得她很重視燒紙上墳,原來有那么多親人在等她一個人燒紙送錢呢!
上完墳老人家就帶著我們又去娘家看她兄嫂,她兄嫂是一對孤獨老人無依無靠,生活很寂寞,我奶看了亡人也忘不了活著的人。他兄嫂看到這么多的孩子來了打心眼里高興,忙前忙后招呼吃的招呼喝的,摸著我們的頭看著個個都可愛,一對寂寞老人十分開心。臨別又依依不舍,留戀這個又留那個,這對孤獨老人從眼睛流露出來的愛,總是暗藏在我的記憶里。
我小時候的清明節(jié),常和老人家一起這樣度過。
篇七:清明節(jié)上墳
一大早,和往年一樣,我特意趕回老家,沿途空氣中不時飄來濃濃的焚燒火紙味道和陣陣鞭炮的響聲。與父母打過招呼后,便來到對面山坡上的祖墳地。由于墳?zāi)顾闹芮f稼地里油菜長的太過旺盛,好不容易才找準地方。按照我們當?shù)亓曀祝紫确謩e對曾祖母、曾祖父、祖父、祖母,還有二叔和二娘等墳?zāi)沟闹車M行了打掃。掛好“清明吊”后,一邊燃燒紙錢一邊招呼他們“收錢了”。在墳前插好了香,便點燃鞭炮,磕完三個響頭后,我的上墳程序就算結(jié)束了。據(jù)說這樣做,一來可以寄托哀思;二則從風水學角度講,還可以與先人相互感應(yīng),得到他們的保佑和庇護呢。姑且不論是與非,清明祭祖掃墓,乃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奉先思孝的具體表現(xiàn)。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我們都應(yīng)該紀念他。
在我們老家,通常女兒不前往掃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兒則隨夫前往掃墓。如果需要的話,清明這天,去祭拜的時候還要帶上鐵锨鐵鏟之類,給墳?zāi)圭P除雜草,添加新土。也有人家選擇這天,把緊要的親戚晚輩們召集到一起,給先祖?zhèn)兞⒈S袟l件的時候,還可帶上水果點心酒水等物待祭拜過先祖?zhèn)兒螅墼谝黄鹩貌汀?/p>
下午離開老家時,一直陰霾的天空終于淅淅瀝瀝地落下了久違的春雨,此時此景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出逝去親人們生前的一幕幕恩情來。隨之嘴里出現(xiàn)了一絲絲的咸苦,那分明是雨水和眼淚的味道,情不自禁的深切懷念之情。
公歷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jié),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jié)假日。
我們緬懷先烈,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斗乃是我們繼續(xù)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清明這天通過上墳形式,來祭祀先祖或緬懷先烈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同時,我們還應(yīng)對那些健在的父母長輩及對這個社會曾經(jīng)作出貢獻的人們,積極倡導厚養(yǎng)薄葬。讓逝者放心而去,讓活著的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美滿。這既是對逝者最好的紀念,也是對活著的人最好的寬慰和敬重。
篇八:清明節(jié)上墳
“上墳”一詞是我的老家陜南安康對在祭祀節(jié)日給去世親人和先祖?zhèn)儝吣沟乃追Q。一年一度中,清明節(jié)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祭祀節(jié)日,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jié)日!我的老家通常選擇在清明這天“上墳”。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來歷,史載,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肆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那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而是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此謂寒食節(jié)的來源。
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如今,清明節(jié)取代了寒食節(jié),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了清明掃墓之習俗。
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歷史。清明祭祀逝者的重要程度,在中國或者說整個華人眼里,祭祖和孝道是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活動,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xiàn),清明節(jié)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jié)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xiāng)掃墓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
【寫清明節(jié)上墳的文章】相關(guān)文章:
5.上墳
8.寫夕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