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聆聽孩子的文章
孩子與大人之間總是隔著一道橋,孩子與大人們之間的距離,不單單只是走過來就可以拉近的距離,大人們還要學會如何聆聽孩子的聲音。對此就由陽光網小編給大家認真整理好關于聆聽孩子的文章的相關內容,以便提供給各位參考。
關于聆聽孩子的文章篇(1)
下班回到家,剛打開門,正在寫作業(yè)的妞妞就跑出來迎接我,給媽媽一個擁抱后,說:“媽媽,我們明天下午競選班干部呢。”我邊換鞋邊隨意地答應了一聲:“哦”,妞妞站在旁邊,沒走,我有點納悶,抬頭用眼光詢問她,肯定還有什么話要說。果然,妞妞一會又說:“我不想安徽高考當班干部了。”
我沒有接話。不是不想說什么,而是剛看了過江龍老師的《對待孩子,我們的耐心有多遠》那篇文章,心里正在檢討自己的行為,心里狠下決心,以后對待孩子一定要有耐心,我壓制住了自己差點脫口而出的話:“你不相當別人還搶著當呢!”
現(xiàn)在想起來,若這樣說了,孩子肯定會嘴一嘟,轉身就走,便走邊嘴里嘟囔:“就知道你會這樣說,早知道不告訴你了。”一直到結果出來,都不會再和我討論這件事情了。
這次,我在想,孩子說不想當班長總是有原因的吧?
不過,現(xiàn)在好像不是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我要做飯,孩子要寫作業(yè),所以,我對孩子說:“咱們吃過飯后再來討論這件事好嗎?”
看來我是對孩子敷衍的情況太多了,妞妞好像有點意外,又很開心,高興地親了我一下:“那我寫作業(yè)去了。”
飯后,又提起來這事兒。妞妞這幾年好像每次都是直接任命為副班長了,但是競選好像還沒經歷過吧。
“這次不是老師直接任命了?”
“不是,要競選。”妞妞好像沒多大興趣。
“哦,競選要演講吧?競職演說?”
“嗯,是。”
“那妞妞知道不知道怎么演講呢?”我問。
妞妞不吱聲。難道因為這個被難住了?才不想當班長了?
“其實演講也沒什么呀,不就是說說你想當什么,為什么要當這個班干部,競選上了以后怎么做,不難呀。”我 以為孩子擔心演講,等了一會孩子沒說話,就按自己的思路說下去。
“肉麻!我就是最討厭這些很虛偽的東西。”妞妞有點激動。
“哦?”看來我想錯了。“怎么會這么想呢?”
“大家都這樣說,其實聽著就覺得很虛偽。我不想說這些。”
“哦,那你怎么辦呢?”
“剛才我已經想好了,我參加,我還想當班長。不過我不會那樣說,我到時候要演講,就既要說自己的想法,又不向別人那樣說那些虛假的話!”
“哦?那你想好怎么說了?”
“嗯,想好了,沒事你放心好了媽媽。”
交談結束了。我了解了妞妞的煩惱,妞妞自己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事實說明,孩子真正想的東西和家長的主觀判斷八竿子打不著,差的太遠了。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里面記憶最深的一句話是:“孩子一旦關閉心門,再重新打開是非常困難的。”
是呀,以前,我總是會責難孩子,什么事也不和我說,你心里想的什么我怎么知道?!其實,這哪里能怪孩子呢?又是誰關閉了孩子的心門呢?不是敷衍了事、缺乏耐心、主觀武斷的我嗎?
很想讓逐漸長大的孩子,正在走向青春期的孩子,還象小時候一樣,遇到困難就會想起媽媽,能夠得到媽媽的及時幫助,要想讓孩子對自己敞開心扉,必須從自身尋找原因。想想平時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確實存在很多不對之處。
一、打斷孩子的話。孩子興致勃勃地對我說:“媽媽,下星期我同學要舉辦生日Party。。。”“先寫作業(yè)去!”孩子悻悻地走了。后來,向孩子道歉,孩子倒也沒在意,依然沉浸在被邀請的快樂里面:“媽媽,你不知道,她才邀請了5個人呢!”
現(xiàn)在的她,多么渴望得到同學的認可,多么渴望別人的邀請,多么渴望參加聚會,多么希望和媽媽分享被邀請的快樂!可是媽媽就這樣給孩子潑了一頭的冷水。以后,孩子還會和媽媽分享內心的快樂嗎?
以后要做到:用心聽孩子在說什么,不打斷孩子的話,等孩子把話說完。
二、自己只管忙自己的,孩子說話根本就不看。正在忙碌著做飯,妞妞做完作業(yè),跟著絮絮叨叨地說班上發(fā)生的事,偶爾“嗯”一下,連孩子問我“你說呢媽?”也沒聽到,等了半天不見媽媽說話的妞妞問:“媽媽,你到底有沒有再聽我說話呀?!以后再不跟你說了。”
其實很喜歡聽孩子說學校發(fā)生的事兒,她的同學她的老師,在孩子隨心所欲想哪說哪的敘述中,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有了了解,但是,邊做事邊聽,挫傷了孩子交流的欲望,時間長了,自然不會告訴媽媽在學校發(fā)生了什么事。
以后要做到:看著孩子的眼睛,讓她知道,媽媽在認真聽呢。
三、輕視孩子的話。妞妞告訴我,眼睛有點癢,很不舒服,二話不說,先吵一通:“讓你不要躺著看書,讓你少玩兒會電腦,就是不聽!現(xiàn)在說眼睛不舒服了,怪誰?”
妞妞一句話也不說了,我也沒放在心上,以為沒事兒,過幾天,又說眼睛不舒服,醫(yī)院一檢查,角膜炎。洗了眼睛,滴了藥水,拿了眼藥回家。不由得檢討自己,其實孩子每次發(fā)燒都有前兆,當孩子最初說不舒服的時候,總是不在意以為沒什么事,結果錯過了本可以控制的治療時期。等到病發(fā)作的時候,還責怪孩子早點不說。
以后要做到:認真對待孩子說的每一句話,不輕視,不忽視。
四、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上周日,我去單位值班,妞爸提前也沒打電話,突然出現(xiàn)在妞妞面前,妞妞馬上給我打電話,說不去練琴了。我主觀地認為是爸爸回來妞妞太高興才不想去的,所以直截了當地說必須去練琴,回來了再和爸爸玩。妞妞沒和我多說就把電話給掛斷了。
妞妞正常坐公交車去練琴,到文化宮大概是九點四十左右,可我在十點半離開辦公室一會兒,回來看到2個未接電話,打回去一問,公用電話,說是一個小姑娘打的,沒人接電話,走了。位置是市區(qū)她下公交車的地方(離文化宮練琴的地方還有10分鐘的路程)。怎么會在十點多的時候沒在學琴,卻在大街上給我打電話呢?
心神不定地等到11點,實在坐不住了,給別人交待一聲就趕到文化宮,一問,孩子根本就沒上課!
我一下子就蒙了,急忙往家打電話,妞爸接電話說根本沒回家!雖然妞妞早就自己做公交車上課了,雖然相信孩子不會出什么事兒,內心的焦急卻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
孩子是在正常下課時間回家的。一問之下才知道,忘記帶指甲了,回家一趟,然后晚了,就逃課了。又不敢回家,回到小區(qū)后去朋友家呆到平時回家的時間。
雖然孩子這么說,但是我知道肯定還會有問題,最終,妞妞終于哽咽著說不想練琴了。以前還行,自從上九級的課程以來就一下子也不想學了,給我說過幾次,我都沒當回事,因為已經學到這個程度了,放棄了覺得挺可惜,再說,妞妞也沒有很強烈的抵抗情緒,我一直以為孩子只是說說而已,發(fā)泄一下。
發(fā)生了逃課的事,我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一直以來,我根本就沒有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根本就沒有重視過妞妞自己的想法!
想想,如此下去,到了青春期,妞妞的倔強,還真會離家出走也不好說呢。
以后一定要做到: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媽媽的懷抱成為第一個可以傾訴的地方!
五、不去體會孩子的感受。
吃過晚飯,妞妞問:“媽媽,你說老師是不是不愛我們了?”
想都沒想,問:“是不是你們又惹老師生氣了?”
“不知道。反正是有幾個學生搗亂了。”妞妞其實應該是在思考著回答,可惜當時的我沒有看到。
我接著看自己的書。忽然間,發(fā)現(xiàn)妞妞半天都沒說話,詫異地望去,孩子滿眼的淚水。我大驚:“怎么了乖?”
“老師不愛我們了,上自習課都不管我們,教室亂死了,我喊老師老師也沒去!你也不愛我,給你說你也不聽!”
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女兒在一個很消極很悲傷的情緒里,一個被所愛的人拋棄的恐懼里,非常需要媽媽的撫慰。后來才知道,不過是老師讓她們上一次自習課而已,因為習慣了老師的約束,老師給了自由的時候倒又手足無措了。
以后要做到:關注孩子的情緒,放下手中的事,認真聽孩子說話,了解她的內心。
有時候喊孩子幾遍都只答應但是沒動作,就拿弟子規(guī)里面的“父母呼,應勿緩”來教育孩子,其實仔細想想,孩子行為的不對,根兒還是在父母這里。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其實也是在教會孩子學會傾聽別人的聲音。
關于聆聽孩子的文章篇(2)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喜歡逛商場,但每次她領女兒逛商店,女兒總是哭著鬧著不愿進。這位年輕的媽媽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門、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小孩子為什么不愛來呢?
終于,有一天她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
這天,她領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擠來擠去,女兒的鞋帶開了。她蹲下身來,給孩子系鞋帶。就在這一瞬間,她忽然發(fā)現(xiàn),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沒有柜臺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瑯滿目的商品,看到的只是大人們的一條條大腿和一雙雙手。那一只只來回擺動的胳膊,一個個帶棱見角的背包,時不時磕碰著孩子的小臉和弱小的身體。年輕的媽媽這才明白女兒哭鬧的原因。”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是在大學課堂上,老師告誡我們: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白“蹲下來看孩子”的道理。從那時起,我就在心中默念,以后我一定要蹲下來和孩子交流,成為他們真正的朋友。
沒曾想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年就接手了一個一年級的班級,而且擔任班主任,這下要真正與孩子們接觸了。剛剛進入小學的孩子是天真可愛的,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往往他們也是調皮搗蛋的,因為在他們心目中還沒有“規(guī)矩”這個概念。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我就從給他們上“規(guī)矩”做起。每天按時到校,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講,不可以隨便講話,更不能隨意離開座位。做操要排好整齊的隊伍,不應該東張西望……為了讓孩子們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我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可謂“黔驢技窮”了。很快,一個月就過去了,我是忙得焦頭爛額,事必躬親,可孩子們并不買你的帳。課上照樣有人講話,寫字時依然有人站著,課間操的隊伍還是彎彎扭扭……
為什么我的付出孩子們一點都體會不到呢,依然我行我素?有時真的很生氣,覺得自己是在對牛彈琴。反思起自己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我忽然又想起了那句“蹲下來看孩子”的善意提醒。雖然我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但在工作中我又何嘗真正去做了呢?總是以師者的身份去俯視學生,認為與這些小孩子無法進行正常的溝通。當孩子們犯了錯時,常常對他們大呼小叫,舉起棍棒嚇唬……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有所改變。那天,孩子們在寫字,我還是象往常一樣巡視,糾正“兩姿”(握筆姿勢和寫字的坐姿)。這時看見地上有塊橡皮就俯身去撿,我發(fā)現(xiàn)那個孩子的腳竟然是懸空的。隨后我又留心觀察了其他學生,還發(fā)現(xiàn)了幾個這樣的情況。我們寫字要求腳放平的,他們怎么能做到呢?課后,我找來幾個孩子詢問:“為什么你們上課聽講或寫字時總喜歡站著?”也許他們以為我又要批評他們了,誰也沒說話。一個孩子抬起頭看見我是面帶微笑的,這才開了口:“我坐在凳子上,伏在課桌上很不舒服,還會把作業(yè)本弄皺。”其他孩子也跟著附和。多么可愛的孩子啊!此后,我取消了以前的規(guī)定:上課必須坐端正聽講、寫字,允許坐著不舒服的人站起來聽課。孩子們露出了可愛的笑臉。
作為教師的我們總是好以一條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人,殊不知,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我們只有蹲下身來,傾聽孩子的聲音,用孩子的眼光觀察世界,用孩子的心靈感知世界。保持童心,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需要,才能和孩子做朋友,也才能教育好孩子。
在教學中,我總是盡力想辦法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有時我精心準備的內容并不能如我愿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盡管我賣力地給他們講故事,教他們有趣的兒歌,搜集謎語讓他們猜,總還是有部分學生自己忙自己的,似乎只有他個人的世界才是最精彩的。怎么辦?怎樣才能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力?這時,我又想起了那句“蹲下來看孩子”的名言。課間,我想方設法與孩子們交流,了解他們的真實需要,尋求他們的內心想法。
一次,一個調皮的小家伙問我:“老師,我們什么時候講故事比賽啊?”講故事比賽?我這才想起了自己的話,為了鼓勵孩子們多讀課外書,我說過“大家要多讀書,增長知識,什么時候我們舉行講故事比賽,把你讀過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比一比誰講得最精彩,到時候我們還會評出班里的‘故事大王’。”當時,我只是隨口說說的,沒想到孩子們倒是記在心上了。
第二天,我利用興趣活動課組織大家進行講故事比賽,誰先準備好就先上講臺去講,其他同學認真聽。真的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課堂上安靜的很,沒有了平日里的喧鬧,孩子們都在仔細聽他的小伙伴講故事呢。偶爾還會插兩句“不是這樣的”,“應該是……”孩子們有條不紊地上去講故事,講的精彩,聽的認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難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寫到:“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若是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看來,我真是小看他們了。有些孩子的故事甚至完全是自己編出來的,而且象模象樣,還有完整的情節(jié)。孩子們給我上了一堂課啊!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一點沒錯,孩子們需要的是讓他們自己自由發(fā)揮,而不是僅僅由教師給他們講書上的故事,難怪我平時給他們講故事還有孩子“溜號”。聽了孩子的心聲,組織了一次講故事比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我再一次明白了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是多么重要,也是多么必要。
以往,在課堂上,當學生回答問題錯了,老師會發(fā)脾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答”;學生作業(yè)做錯了,老師會發(fā)脾氣:“都講了幾遍了,還不會做”;學生違紀了,老師會發(fā)脾氣:“說過多少次了,還記不住。” 你也許要問,怎么老師總愛發(fā)脾氣?因為我們把學生估計得太高,總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我們所教的學生,所以學生會令我們失望,我們就忍不住大發(fā)脾氣。
如果我們能蹲下來,放下老師的架子,到學生中間來,以學生的眼光、學生的心態(tài)來看學生,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所犯的一些錯,是那么合情合理。學生回答問題錯了,說明他還是思考了,只不過思考錯了。我們不防鼓勵他坐下來再想一想,為他下一次舉手增添一份勇氣。學生作業(yè)做錯了,說明他沒聽懂。我們不防和他一起來分析、解決,幫助他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違了紀,說明他的自制力還不夠強,因為他還是一個孩子。我們不防幫他去認識自己,做到知錯能改,為他的成長增添光彩的一筆。
老師們,蹲下來吧!蹲下來看孩子,你會看到另一片天空,很美,很美!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你會聽到另一種旋律,宛轉,悠揚!
【聆聽孩子的文章】相關文章:
關于聆聽的文章04-02
關愛山區(qū)孩子的文章04-03
與孩子共讀的文章11-26
勵志文章:讓攀比助力孩子未來12-07
關于老師教育孩子的文章04-02
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勵志文章12-07
勵志文章:沒有人能替代孩子成長12-07
勵志文章:孩子,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自己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