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穿結編織,文章有序有理論文
從歷年高考閱卷現場來看,很多學生似乎掌握了基本結構方法(并列、對照、層進、總分),但文章結固化,少有靈動。問題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結構固化,缺少見解與聯結
結構固化,是指學生經過一年或者多年的訓練后形成的只重外在形式的套路化結構。“一個觀點,兩三個例子,一個結尾”這樣的模式就是明證。或者把文章單純地寫成一種“告訴式”的文章,通篇“公理、定理、大道理”。殊不知,閱卷者更想看學生思維的發散,能結合時下談談自己的思考與見解,哪怕是稚嫩的。
二、結構散亂,缺少過渡與呼應
結構散亂,是指文章的整體思路安排缺乏邏輯性,思路不清,層次不明,踩著西瓜皮,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結構散亂,缺少恰當的過渡和呼應,整篇文章就像是“例子”開會。
縱觀近幾年高考優秀作文,本著從深化文章、可操作性角度出發,筆者認為,要想文章結構在規范的基礎上靈動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自己的寫作意識。
一)巧妙過渡,上下貫通
行文時要特別注意各素材之間的過渡,不能是素材的簡單羅列或盲目疊加。為了防止出現結構上的“斷層”,我們就需要在素材與素材之間、段與段之間安插恰當的.過渡,使上下文無縫連接,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過渡性文字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段話,不在乎長短,關鍵在于能真正起到承上啟下、自然貫通的作用。如2015年湖南卷高分作文《扎根在土里,亦游走入天際》,文章開頭先告訴我們能改變什么和不能改變什么。緊接著有這樣的過渡段:
自然基于我們許多美麗,也為我們設下很多禁限。自然規律固不可變,但猶如大樹能令種子替自己走遍各地一般,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走出局限,甚至如大樹的種子傳播到世界各地一般,收獲許多意外的驚喜。
接著,文章就引入閔子騫的事例:
先秦時有閔子騫,無法改變擁有刻薄繼母的事實,他沒有抱怨,而時刻以自己的善心感化繼母,不僅后母改變了以往的態度而善待子騫,子騫也通過自己的孝行感動了鄉里。
正因為有中間的過渡性文字,作者明確地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用一個比喻順暢地從事物推及到人,很自然地引出下文所用的閔子騫事例。
整體下來,層次井然,邏輯嚴密,前后貫通,渾然一體。
二)合理聯結,增強實效
高考作文雖然目的性很強,但也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功能。所以,無論什么體裁的文章,都要聯系實際,把落腳點放在解決問題上。對于議論文來講,在論述了“為什么”之后,務必聯系實際,解決“怎么辦”的問題。聯系實際,即結合生活現象展開分析論證。要選取生活中的時新素材或經典素材,對文章主旨作縱深挖掘,使文章與現實生活緊密對接,體現出針對性、實效性,這才是為文的最終目的。不可忽視的是,考場作文大多缺少“解決問題”這一部分,導致結構不完整,嚴重影響得分。
如:2015年山東卷高分作文《探究:路漫巧求索》,行文則在對比中展開,先是展現孩子與父親言行的對比,充分肯定了孩子的探究與實踐精神;再是拿先人偉人樂于探索實踐故事與我們在成長中逐漸削弱探索精神的經歷對比,指出孩子積極探索思維與行為的難能可貴。接著聯結到國外的教育。如下文:
我們都在談外國教育優越之處。誠然,他們不拘一格、自由探索的精神的確要比如今中國大行其道的應試教育要強一些。我們盛產金牌選手,卻難產諾貝爾巨匠。教育對于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應試教育當道的教育能反射出如今社會功利、僵化的思想欲求。但是,時代在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也在進步。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雖舉步維艱,但也令人欣喜:國家層面開始高度重視實踐探索,這可能是我國文化發展的轉向標。
……
勇于探索,敢于實踐,開拓創新。
作者把外國教育與國內教育進行對比,深度揭示出國內素質教育滯后的歷史原因和傳統根由,這樣一來,論證有了拓展,結構增加寬度,觀點就更加明確而有力了。所以,最后水到渠成回扣到“勇于探索,敢于實踐,開拓創新”的論述主旨上來。
三)首尾呼應,完美作文
首尾呼應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重述開頭法,即在結尾處重述開篇的語句,形成回環;變換句式法,即用不同的句式表達相同的內容,以避免單調乏味;一問一答法,即開頭提出問題,設置懸念,結尾回答問題,點明主旨。例如2015年浙江卷滿分作文《且以作品論英雄》的開頭和結尾:
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閱讀模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所以我認為,面對作品時,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并愿意將其內外為修養,但我們也能從《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作者終將逝去,其人品也會銷蝕不見;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澤古今。作為重,道為重,人品須臾如蒼狗,應以作品論英雄!
乍一看這兩段文字并不是完全一致,卻都是緊緊圍繞“以作品論英雄”這一主旨,首尾照應,重申強調,明確有力,中心突出,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我們在作文時不能輕視也不能將結構簡單模式化,要關注作文的“層次性”“合理化”問題,力求寫出結構規范、靈動不乏深度的文章。
【巧手穿結編織,文章有序有理論文】相關文章:
3.有理想真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