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閱讀:有些事亂的有理
有些事亂的有理
舊金山有中國城,也有日本城。前者給人的印象似乎又臟又亂,但是生意興旺,財源廣進;后者既整齊又干凈,可惜人潮不夠理想,顯得不夠熱鬧。
臟是不好的現象,亟待全力改善。亂得有理,就不見得不好,值得適度保持。以書局為例,把一堆書掀得凌亂,馬上引起顧客的青睞,圍觀選購,成為促銷的一種手段,也是銷售管理的一種活動。
現代年輕人的頭發,看起來很凌亂,實際上大多經過一番細心的處理,使其亂得很自然,亦即亂得有理。
學管理的人,常常覺得很奇怪,某些公司,管理得亂七八糟,居然年年賺錢;而有些公司,管理十分上軌道,員工卻紛紛跳槽他去。問起原因,竟然是氣氛太單調乏味,缺乏變化性,實際上則是沒有什么人情味,留不住人。
中國人的工廠,很少“停工待料”;美國人的工廠,卻將“停工待料”列為工廠最大的浪費。美國人那么重視管理,為什么還會常常停工待料?他們可能找不出真正的根源,我們旁觀者清,不難看出癥結在于“是非太分明”。
美國工廠,一旦發生停工待料的情況,必定追究責任,結果當然是采購人員的錯失,因此指責、處罰,甚至更換采購人員,下次照樣出錯,再度造成停工待料的浪費。
中國工廠,萬一發生停工待料的情況,老板哪里需要追究責任?一想便知道是采購人員的過失,于是毫不猶疑地指責采購人員,為什么不能適時進料,造成如此可怕的錯誤?罵得采購人員臉紅耳赤,無言以對。
生產單位機器狀況良好,人員狀況也正常,原本沒有什么錯誤。生產主管看見采購人員挨罵,忍不住想笑。
不料老板轉過頭來,同樣毫不猶豫地責備生產主管:“有沒有料可以用,你應該最清楚,為什么不去催?只會坐在那里等,如今沒有料可用,大家比較輕松是不是?看來你也沒有良心。”
有錯、沒錯一齊罵,不是很亂嗎?然而罵到大家心里害怕,反而不敢大意,減少停工待料的浪費。
這種“連坐法”,會不會由于是非不明而影響管理的成效呢?不見得。
西方家庭,每當小孩子吵架的時候,父母總喜歡扮演法官的角色,判明誰是誰非。假定弟弟錯了,要向哥哥道歉。反過來哥哥不對,這時身為哥哥也沒有用,照樣要向弟弟說對不起。西方人為求是非分明,把兄弟之間的長幼有序置之一旁。
中國家庭,遇到小孩子爭吵打架,父母很少立即盤問誰是誰非,總是先罰他們面壁站立,說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弄得兄弟倆氣憤之余,都笑了起來:“對有什么用,還不是被罰站?”
這種看起來是非不明的家庭,教養出來的孩子,長大以后,當然容易適應看起來同樣沒有是非的連坐法。
然而,時代不同了,在現代化的中國家庭中,父母已經決心改變管教子女的態度,仿效西方父母那般是非分明的法官斷案態度,不知道有沒有替自己的子女想一想,究竟是對他們好呢,還是害苦了他們?
中國人非常重視是非,事實上,是非分明的主管往往掉入“眾叛親離”的悲慘陷阱,原因是“是非難明”,加以中國人十分機靈,很容易用“投其所好”來欺蒙主管,使主管“用不明的是非來判斷是非”,因而造成“所謂忠不忠、所謂賢不賢”的“顛倒是非”,徒然“親者痛、仇者快”,“明明不是壞人,卻把大家害慘了”。
管理者應該是非分明,但是,先決條件則是真的分清是非,否則眾人敢怒不敢言,勢必怨氣沖天。有朝一日,敢怒又敢言,后果更加不堪設想。
依據我們的陰陽文化,最好不要一開始便堅持“要是非分明”,或者“不要是非分明”。兩者任選其一,已經是西方的思考方式,很難切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我們的態度是“應該是非分明的時候,當然要是非分明;無法是非分明的時候,怎么敢說是非分明”。
這就是中國人不得不“亂”的苦衷,大家都善變,自己也不得不變,而一變又好像很亂,是不是如此?各人心里有數。
“亂得有理”其實便不是“亂”,我們換一種說法,稱為“動而不亂”,會不會動聽一些?聽起來也安心。
但是,中國人很容易“看自己是動,看別人在亂”,所以在心理上,應該有“就算再亂,也亂得有其道理”的雅量,能夠以平常心來對待他人。
孔子說:“可與立,未可與權。”對于某些確定事項,管理者當然要依照不變的常規來處理,不可以任意改變。至于那些不確定事項,管理者必然要因時制宜,采取合理的權宜措施。由于不確定事項往往多于確定事項,因此,管理者常被認為“位置愈高,愈喜歡變來變去”,看起來很“亂”。如果把這個道理解說清楚,大家明白原來是這么回事,就容易接受“亂得有理”的事實了。
傳說中的服務員
在日本東京有一家名為Global Dining的著名餐飲公司。該公司擁有餐飲店56間,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3年,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還曾滿懷炫耀之情,專程陪同訪日的美國總統布什光臨Global Dining。
在一次對這個公司的采訪中,我問:“貴公司以什么樣的標準錄用員工?”該公司社長回答:“我們會盡可能地錄用沒有什么學歷的年輕人。”理由是“根據我們的經驗,高中畢業生比大學畢業生更加適合服務業,將來的發展前景也將更好”。事實上,這家公司旗下各門店的店長以及晉升董事會的董事全都是以高中畢業生身份進入公司的員工,所以該公司社長解釋:“我們并不是對大學畢業生心存成見,目前的狀況只是一個偶然。公司董事會的所有成員,沒有一個人擁有大學文憑,這樣的上市公司真是太少見了。”
1991年,Global Dining公司在東京澀谷代官山開設了一間高級餐廳Tableaux。在那之后的20多年里,這間餐廳一直是東京都內各國大使館的官員們在交際應酬時經常光顧之地。
在這間餐廳里,有一位“傳說中的服務員”J君。之所以有這樣的名號,是因為他能記住所有來店里用過餐的顧客都點過什么。
有一天,我在時隔半年之后,第二次來到了Tableaux。令我感到萬分驚訝的是,J君竟然真的記得半年前我點過的所有東西,“上次您點的前菜是油炸小蝦,今天我們同樣為您準備了美味的油炸小蝦。另外,從這個月起,我們在前菜中新增加了牡蠣,味道也非常不錯,向您推薦一下……”
說實話,要不是有J君的提醒,我真忘了半年前在這家店里點過什么東西。同時,對他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從那之后,我成為這里的常客。
記得有一天,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來到了Tableaux,正巧坐在我旁邊的座位上。通過他們的言談舉止,我推測這次是兩個人的第一次約會。
當兩個人吃完了正餐,開始吃甜點冰激凌的時候,男孩子十分緊張地問女孩子說:“如果方便的話,能不能告訴我你的手機號碼?”對于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女孩子表現出了一絲猶豫。正在這時,J君快步走到兩人身旁,默默地遞給女孩子一張便箋紙和一支筆。就這樣,女孩子的'臉上浮現出燦爛的笑容,欣然寫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
后來,當我把這件事告訴Global Dining公司的社長時,他說:“J君好像沒有高中學歷,他只是一個初中畢業生。但是他的記憶力出類拔萃,觀察力也非常敏銳。他的這些能力都是在大學里學不到的。”
由于在北京分公司的任期已滿,2012年我回到了日本東京。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去了一家位于銀座的高級法式餐廳。在那里,我意外地遇到了已經升任店長的J君。屈指算來,我和他已經有10年沒見了。雖然店鋪的裝潢和菜單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他依然清楚地記得我喜歡哪種紅酒。在事業上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J君告訴我說,現在他所管理的這家店十分重視對員工的教育,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向員工灌輸專業的服務理念和準則。
由此可見,教育并不會在我們離開學校后就立即結束。
打雜起步
在我看來,能不能吃苦、經不經得起折磨,是衡量一個人能否真正成才所必需的標準。福耀公司現在的副總裁陳居里,1990年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息管理專業,當時收到國內國際許多頂尖公司的邀約。但是,他想回福建工作。一天,他途經福耀時,看到我寫在人行天橋上的標語,“我們要成為汽車玻璃供應商的典范”,臨時決定下車,走進了工廠。
他到了公司人事部門,自我介紹后,人事經理帶他來見我。那時,只要是大學生,我都想要。在見到居里,大致了解了他的學校、專業、家庭情況后,我說:“留下來干吧。”
他同意了。我們的交談,前后不到5分鐘。
最開始他被安排到垂直爐上三班倒,每天得用一輛平板車把廢棄玻璃從車間拉到外面的玻璃堆去倒掉。一車玻璃有一兩噸重,最多也就安排兩個人去推。居里長得文文弱弱的,但是他一樣順利度過了工廠規定的磨煉期。
因為文弱,又不太愛說話,居里經常替人家背黑鍋。別人做錯的事,都往他身上推,他從不辯解,默默地承擔下來。有好幾次,我有些生氣,調換他的工作崗位,貶他到車間上班。每一次,他都堅強地挺了過來。
有一次,我問他受了那么多的氣,為什么沒有選擇離開,他回答說:“只要福耀還有一張我的辦公桌,我就不會離開。”
“為什么?”我再問。
“因為您。”居里的回答很干脆,“您是一個正直的人。有幾個公司能像我們這樣,公司的利益和老板的利益完全一致?這么好的公司,并不容易碰到,我有幸進來,怎么會輕易地離開?”
“你為什么不申辯呢?”我問。
他淡淡地說:“申辯會讓您覺得我在推卸責任,很難細究,我就索性不申辯了。”
他告訴我,他看過一本關于成功人士的書《艾科卡自傳》,艾科卡說:“我用25年時間為福特工作,就是為了最后5年大干一番。”
他認為,每個人的一生,可能多半時間都在打雜,有了機會,你才能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前面十幾年二十年的雜事,你是一定要做的。不打雜,人家怎么了解你呢?他說:“我記得畢業那天,老師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如果現在不打雜,以后終究要打雜;一個人現在打雜,以后終會不打雜。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打雜’可以理解為,為學武功而為師父掃地倒罐;也可以理解為,初生牛犢為自己的無知付出的代價;也可以理解為,和企業建立親和力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這樣的‘打雜’,企業才可能最終認可你的才干,愿意給你所期望的待遇。找工作就好比賣東西,只有先展示性能、展現你的本事,才有可能得到一個好價錢。本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家怎么知道你有本事?所以你得做。”
他的英文底子比較好,后來就去處理香港進出口業務,一直干到香港公司的總經理。1999年12月,我任命陳居里為集團副總裁,主管海外維修市場銷售系統工作,一直到現在。
保養的品德
我家小朋友說想要吃拉面,于是,老公便領著我們去了一家日本拉面館,名叫“漂亮的拉面店”。
走進店堂一看,左面是一排整整齊齊的榻榻米餐桌,右面是操作間,中間則是酒吧式餐臺,店堂的窗臺上擺著各類小擺設,靠近洗手間的通道一角,擺放著一個巨型的干花插瓶,配上麻色的日式暖簾,整個店堂的氛圍由此變得高雅起來。而侍者的制服是黑色的,配上深酒紅的圍裙以及紅色碎花頭巾,給人感覺整潔、漂亮、干練,確實應了店的名字——“漂亮的拉面店”。
仔細看過店堂的一切,我問老公:“這是新開的拉面店嗎?”“不是,開了起碼有三四年了,我每天上下班時都會路過這兒。”
老公的話令我驚異。我以前做過酒店管理的工作,看酒店或餐廳的設施,基本就可以推斷出它們的損耗程度。這家店給人新鮮出爐的感覺,三四年過去,他們并沒有重新裝修過,店面的地板卻一塵不染,光潔如新,沒有一絲拉面館通常有的油膩,甚至都沒有什么劃痕。我對這家拉面店肅然起敬,因為第一次見到一家面館的日常保養工作可以做得如此之好。
回憶以前在酒店工作時,一位資深的酒店管理專家說過:“歐洲的酒店,10年小修,30年大修,保養得更好的,連30年大修都不需要。而中國的酒店,若3年不進行大規模裝修的話,一定會糟蹋得不成樣子。能否做好酒店的保養工作,最能體現出酒店管理者的素質。”
這話我深以為然。
同樣,一個城市的保養是否得當,也可以看出城市管理者以及市民的整體素質。而個人呢?一個男人或是一個女人對自己的保養,則可以看出個人素質了。
像水仙一樣,從容綻放
當初,在廣告公司上班,同時經營著一家小店,晚上的時間還用來寫作。一段時間下來,由于實在太累,我決定請假回家休養一下。
母親知道我一向喜歡水仙,所以那天下班回家專門為我買了兩盆水仙。母親說,水仙需三分養七分刻,只有精心雕刻,留下腋芽,除去鱗莖,才會開得更美麗。我一聽,便來了興趣,決定親手試一下。
手握刻刀,小心翼翼地除掉鱗莖外層的硬皮,面對潔白新鮮的莖片,我猶豫了。因為所有的莖片都很好,令我一時間難以取舍。遲疑了半晌,我用刻刀輕描淡寫地刻了幾下,對母親說:“我怕傷到水仙的筋骨,還是您來吧。”
母親說:“刻水仙要果斷,否則它長不好。”說完,她操起刻刀,干脆利索地從隆起的腋芽部位兩側入手,削、勾、旋,手法嫻熟,一層層地剝掉鱗莖,為腋芽的生長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果然,擺脫鱗莖的包裹與束縛后,腋芽生長得很快。不久,水仙開花了,亭亭玉立、香氣襲人,十分惹人喜愛。
在家休息一段時間后,身心得到放松,我決定回去上班。母親提醒我,說:“如果你還像以前那樣拼命,什么事情都想做,還會累倒的。你忘了當初進廣告公司的時候,曾經豪情滿懷地說‘要做一個出色的廣告人’嗎?”媽媽的話令我心頭一震,是啊,我什么時候把這句話給忘了呢?
母親拍拍我肩頭,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人生的目標不需要太多。做廣告策劃,你是難得的人才。至于寫作和開店,你要怎么取舍,自己看著辦吧。”
望著窗前的兩盆水仙,我默默地思考,母親說得對。職場打拼,宛若雕刻水仙——一定要除去不必要的鱗莖,留下腋芽,水仙才會從容綻放。
我對母親說:“您放心,我知道該怎么做了。”此后,我放下寫作的事,把小店轉讓出去,安心去公司上班,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3年后,因為工作出色,我升職為策劃部總監。事業的成功讓我常常想起母親的話和當初那兩盆水仙。身在職場,要想獲得成功,就應像水仙那樣,除掉多余鱗莖,以求從容綻放。
把別人敷衍的事情做到最好
大學畢業那年,在幾個好友的邀請下,我到了南方一座繁華的城市,開始自己的青春打拼之旅。雖然在這之前,父親已經為我聯系好了一家學校,但不安分的我不想過平靜如水的生活,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的理想的生活舞臺。
我應聘的是一家地產公司,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經過層層考核,我幸運地被錄用。我的工作是策劃部文員,也就是給部門經理打印文件、制作表格之類的,這是一個普通的崗位,但我相信,打拼職場,不在于平臺有多高,而要看你是否敬業。
幾個月的菜鳥期,我的工作不顯山露水。到了年終的時候,公司要求每位員工上交一份年終總結,將自己全年的工作形成書面文字,既要總結經驗,也要提出建議,為公司第二年的發展出謀劃策。公司近千名員工都把這個舉動諷刺為最大的形式主義。所以,當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在鍵盤上敲擊著我的靈感時,資深文員阿輝拍著我的肩膀說:“你小子真是個榆木腦袋,這玩意兒現在誰還自己寫呀,網上多的是,隨便下載一篇修改一下,幾分鐘就可以搞定!”我和他較起真來,“那怎么成?假如我和別人下載的內容一樣,老總看了豈不笑話?”阿輝笑得彎下了腰,“你以為老總會一篇一篇地去看?實話告訴你,前些日子我就看見有人將去年的年終總結賣給收廢品的了。”我的熱情沒有被阿輝擊退,依然很認真地去完成這份年終總結。在公司里待了幾個月,看到了許多,也有不少的感受,正想借此機會向公司領導傾吐自己的心里話。我有一種沖動,一定要借這次機會把自己對公司現狀的看法和今后發展的方向詳細而完整地表達出來。
在規定日期的前一天,我把自己熬了幾個通宵才寫好的年終總結送到了總經理的辦公室。那是一份令我花費無數心血的年終總結,它甚至看起來像一本奪人眼球的時尚雜志。我用公司的全景圖做封面,扉頁上是公司的戰略發展口號。正文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我的這一年”、“我的心里話”和“我的小建議”,看起來溫馨又實用。我將大學里最擅長的繪畫才能派上了用場,使得它很是與眾不同。
接下來的幾天里,我發現,公司里每個人看我的眼神都有些不一樣了。尤其是阿輝,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酸溜溜地說:“你小子的這份年終總結讓總經理看上了,想不發達都不行了!”果然,三天后,總經理把我喊到了他的辦公室,他的案頭上放著的正是我那份“時尚雜志”。他微笑著請我坐下,“你的這次總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得出來,你是個工作認真,而且對公司很有責任感的人。當別人都在敷衍的時候,你卻在思考,在努力,這很不容易。我想,你需要一個更能發揮能力的工作崗位,希望你繼續努力!”春節過后,因為這份總結,我升職為策劃部經理助理。
雖然后來我因為別的原因離開了那家公司,但這些年來,我一直沒有忘記那些年在外面打拼的日子,有苦澀,也有甘甜,收獲更多的是歷練之后對人生的一種感悟:同樣做一件事,當別人都在敷衍的時候,你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